06.22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Brian Krzanich 因為和內部員工有不正當關係而辭職。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芯片行業週四早上爆了一個大新聞,英特爾首席執行官 Brian Krzanich被迫辭職立即下臺,因為他與員工搞跟人關係,違背了公司政策。其實看到這裡,我隱約嗅到了陰謀的味道。畢竟英特爾之前爆出的芯片設計漏洞,已經不斷的推遲最新的製程,讓人覺得簡單因為個人關係辭職這件事情並不簡單。到底怎麼樣呢?我們可以從公司經濟層面看看。

英特爾幾年來都不景氣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英特爾的股票今天下跌 2.4%,並沒有很多。這意味著一些投資者可能在期望有新的 CEO 來取代這個36年的老員工 Krzanich 來帶領英特爾與不同方向的強勁的對手英偉達,AMD 和高通競爭。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英特爾現任 CFO Robert Swan 臨時接任 CEO, 同時董事會也在尋找新的人選。英特爾或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實現在各個領域的目標,包括人工智能(AI),5G 連接和顯示,同時在激烈的競爭中修復升級生產製程。

英特爾面臨備受煎熬的激烈競爭

儘管收入增長,利潤率也在不斷擴大,但英特爾在之前領先的領域面臨嚴重的挑戰。在消費者和數據中心處理器領域英特爾已經統治了10年之久,但是現在AMD發佈的Zen架構以及Ryzen和EPYC處理器系列,提高了性價比,給英特爾帶來了很大的競爭。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英偉達已經成為機器學習和AI計算領域的領導者,這是芯片市場中增長最快的部分,而英特爾似乎並沒有什麼發展。甚至高通公司也在加入這方面的競爭,為個人電腦提供耗能更低的芯片來提高電池壽命,而這本來是英特爾領先的領域。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英特爾的動力還是有的

不過,在最近幾個季度,英特爾在所有這些領域都有不錯的發展勢頭。它通過進入5G無線連接市場,向高通公司提供性能更高的新處理器,,甚至向Nvidia公司提供一系列AI芯片和人才來對抗AMD。問題是,如果沒有Brian Krzanich掌舵,這種勢頭是會偏離還是加速。儘管英特爾臨時面臨一些困難,新的領導層應該能看到這些市場的機會,會指引英特爾的工程師和產品團隊繼續向這些方向發展。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在處理器方面,來自AMD的競爭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就在上週,Krzanich與英特暗示,根據目前的產品路線圖,英特爾可能不得不放棄高達20%的數據中心市場。即使在消費者市場上,AMD的Ryzen芯片也能夠抓住大部分DIY電腦市場,同時也會吸引了惠普和戴爾等關鍵OEM廠商來使用AMD產品組合。

新的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需要明白消費者和數據中心的需求在迅速變化,如果讓客戶按照英特爾自己的步伐來使用現有產品將導致更多的市場份額損失。

這與英特爾過去幾年一致存在的10納米制程存在的問題相關。新的生產技術使芯片供應商能夠構建更小,更快的處理器,而英特爾此前一直是該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隨著其他芯片生產企業紛紛趕上,英特爾芯片固有的優勢已經喪失。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新CEO的標準

新的CEO如果具有產品和架構背景就可以構建一個工藝技術和產品互相獨立的新模式。這種分離意味著製造和產品設計的工程師都可以更好地規劃和預測未來芯片設計的路線圖和性能。

對於英特爾而言,最重要的動力就是人工智能。儘管它仍然遠遠落後於Nvidia,但英特爾正在想辦法通過多種途徑來提高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中心和最終用戶工作負載的能力。它收購了Nervana,收購了Movidius,將軟件開發置於傳統Xeon處理器底層,甚至聘請AMD的Raja Koduri構建圖形芯片。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新的英特爾CEO需要理解人工智能重要性,並加速推動公司已經開始的“多管齊下”方式的轉變。現在英特爾已經具備了來自Koduri和Naveen Rao(英特爾收購的AI芯片公司Nervana的創始人)的人才,新CEO應該注意給這些細分市場提供更多的資源,資金和工程設計,以確保它不會永遠落後於Nvidia。

在安全方面,英特爾已經披露的之前一直存在的芯片設計漏洞。新任CEO可以不給這個漏洞背鍋,從新開始。英特爾需要不僅僅是用言語而且還有行動,以公開的方式圍繞芯片安全引領行業,或許英特爾的這個醜聞會變成公司未來發展的起點。

英特爾CEO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是不是個機會?

外界和市場對於英特爾未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董事會選定的新CEO。英特爾已經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它在傳統芯片領域一直領先,另一方面,它在新興領域面臨巨大的競爭。對於英特爾來說,需要加速其變革道路並迎接來自新興行業中公司的挑戰作為發展的機會。

Disclosure:本文部分或全部內容均基於公開資料所得,僅能作為您的投資參考資料。同時所涉及個股僅作為案例,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