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指導抗戰的不朽篇章——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歷史魅力與時代價值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演稿,是他繼《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之後又一篇系統地以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來指導抗日戰爭的光輝軍事文獻。80年後,我們重溫這篇軍事經典的歷史魅力並解讀其時代價值的意義重大。

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與最後勝利,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論持久戰》的正確性及其對奪取抗戰勝利的指導作用;1949年以後,《論持久戰》對我國的軍事戰略方針和國防建設依舊發揮了長期的指導作用。

指導抗戰的不朽篇章——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歷史魅力與時代價值

1938年7月,《論持久戰》甫一在延安《解放》週刊全文刊登,迅速有中、英、法、日等多種語言的單行本在國內外發行,引起廣泛關注。該文系統地批判了當時中國廣為流傳的“亡國論”與“速勝論”等錯誤的社會思潮,澄清了黨內外關於抗日戰爭的混亂思想,強調必須“採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明確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進而揭示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以及“最後勝利是中國的”這一必然規律,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和決心。它對於戰爭深入淺出的論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論持久戰》處處散發著真理的光芒與不竭的力量,毛澤東同志發表這篇講演稿七年零三個月之後,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而他在該文中所分析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基本進程與最終結局全部變成了不爭的事實。1949年以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過程中,《論持久戰》所反映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自信,貫穿全文始終的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研究戰爭與軍事問題必須堅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等,持續發揮了長期的指導作用。1956年,彭德懷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關於保衛祖國的戰略方針和國防建設問題》的報告中強調:“我軍戰爭的歷史證明:凡是我軍在戰爭爆發以前作了充分準備的時候,在戰役和戰術上採取了堅決的反攻和進攻的時候,戰略防禦的任務就能很好地完成,反之,就遭受到失敗。在今後的衛國戰爭中也不能例外。”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仍然強調,“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採取什麼方針?我贊成就是‘積極防禦’四個字”;他還重申,“既然是積極防禦,本身就包括持久作戰。戰爭肯定是持久的,一定要搞持久戰”。此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隨著戰爭形態逐漸向高技術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戰爭轉變,當代戰爭明顯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的戰略對象、戰爭樣式和敵我力量對比,不斷調整軍事戰略方針,但從來沒有偏離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

學習領悟《論持久戰》的思想精髓,對於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圍繞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加強練兵備戰,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狠抓全面從嚴治軍,以及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習近平主席曾熟讀《論持久戰》,2014年7月7日他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週年儀式上的講話中引用毛澤東同志在該文對抗日戰爭的評價時說:“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十分形象地說,“戰略上打持久戰,戰術上打殲滅戰”。的確,《論持久戰》不僅是一篇指導中國人民奪取全面抗戰勝利的綱領性文獻,更是一篇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它所闡明的研究和指導戰爭及軍事領域重大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歷久彌新。對此,我們應當從以下六個方面弘揚它的時代價值。

一是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確保人民軍隊永遠跟黨走。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深入分析了中國堅持抗戰的三個因素,其中第一個因素就指出共產黨是“領導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聽黨指揮是新時代的強軍之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和掌握部隊。2014年10月,他在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鮮明提出我軍政治工作的時代主題,開啟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新篇章。

二是堅持和發展黨的軍事指導理論,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當代中國軍事實踐發展新境界。“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論持久戰》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在抗戰時期的最新成果。而習近平強軍思想是對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根本引領和科學指南。

三是始終聚焦備戰打仗,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強調,“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準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停止”,還指出“不但要有壓倒敵人的勇氣,而且要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能打仗、打勝仗是軍隊的根本價值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領導全軍樹立戰鬥力標準,大抓實戰化訓練,大抓戰鬥精神培育,大抓聯合作戰和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建設聯合後勤、打仗後勤,把練兵備戰帶到了一個新水平。

四是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全面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水平。毛澤東同志在分析“為什麼是持久戰”時精闢地指出,“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我強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同時,他還極富遠見地強調,“革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近年來,習近平主席領導決策實施科技興軍戰略,發展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人民軍隊緊跟全面依法治國進程,加大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力度,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國防和軍隊建設得到全面穩步提高。

五是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構建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80年前,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2015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並穩步推進。推動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確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這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必由之路。2018年3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進一步強調,“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要努力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強大動力和戰略支撐。

六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做人民信賴、人民擁護、人民熱愛的子弟兵。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提出,“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當前,面對深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確保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本質永遠不變,是新時代條件下我軍面臨的根本性問題。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人民軍隊的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他領導全軍繼承發揚我黨我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純正部隊風氣,鞏固發展良好內外關係,確保我軍血脈永續、根基永固、優勢永存。

總之,作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標誌性文獻的《論持久戰》是分析研究戰爭與軍事問題的光輝典範,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在抗戰時期的創新發展,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今天我們重溫這一軍事名篇,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對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努力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作者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原標題:《論持久戰》的歷史魅力與時代價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