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持久戰》

以史為鑑,可知興衰。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而如今,當持續快速發展到達一定高度,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再次捧起《論持久戰》,不但可以戒驕戒躁,還可以更清晰的找到應對新格局的戰略戰術。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客觀瞭解中國現代化存在的問題和中國經濟結構面臨的挑戰,有助於深刻認識“只爭朝夕”的侷限性,這如同“速勝論”的傳統論調。在眾多的其他國家寶貴經驗之中,日本和德國的情況極具代表性。我們深刻認識中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發展創新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也清楚的看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尤其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相關行業,可能是未來至關重要的企業。

廣義的消費相關企業,包括衣食住行,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主要出口商品的主力,也是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如果出口受到抑制的趨勢得到確認,那麼這些企業過剩的產能就會讓企業生存困難,但是這些企業的生存卻又不可獲取。尤其是糧食相關的企業,更是重中之重,人民可以多穿幾年舊衣服,住老房子,卻不能七天不吃飯。而包括大豆、肉在內的進口食品,卻是維持中國人生活品質的關鍵,也是宏觀經濟CPI得以穩定的關鍵。在這個背景下,採用乙醇汽油的能源改革,不宜過於草率。車可以少開,但是糧食供應不能少吃。

此外,包括煤炭在內的傳統能源應該受到重視。事實上,如果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尤其受到海外人為因素影響,那麼中國就必須考慮清潔能源和糧食政策是否合理。這個政策直接影響的就是中國的產業經濟結構。這個結構根本不看會不會受到詬病,而看到底是不是能養活中國人。

經濟增速放緩根本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能否找到解決現實需求的鑰匙。尤其是能否有效改善突出的矛盾點。環抱如果制約經濟維繫所需,那麼環保就該讓步。房地產如果賣不出去,就要考慮“賣樓花”模式是不是已經不適合現實。

每一次危機,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人的機遇,有人拋售,有人接盤,股市更是如此,樓市也是如此,只要市場經濟體系和法治體系是健康健全的,看一眼日本當年的經驗,就不必過度憂慮。

持久戰,是一場尊重現實的戰略戰術,實事求是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未來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向本土經濟挖潛力,向中國經濟要發展,誰說中國不是潛力巨大的沃土?

再讀《論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