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持久战》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如今,当持续快速发展到达一定高度,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再次捧起《论持久战》,不但可以戒骄戒躁,还可以更清晰的找到应对新格局的战略战术。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客观了解中国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中国经济结构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深刻认识“只争朝夕”的局限性,这如同“速胜论”的传统论调。在众多的其他国家宝贵经验之中,日本和德国的情况极具代表性。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创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也清楚的看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尤其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相关行业,可能是未来至关重要的企业。

广义的消费相关企业,包括衣食住行,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主力,也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如果出口受到抑制的趋势得到确认,那么这些企业过剩的产能就会让企业生存困难,但是这些企业的生存却又不可获取。尤其是粮食相关的企业,更是重中之重,人民可以多穿几年旧衣服,住老房子,却不能七天不吃饭。而包括大豆、肉在内的进口食品,却是维持中国人生活品质的关键,也是宏观经济CPI得以稳定的关键。在这个背景下,采用乙醇汽油的能源改革,不宜过于草率。车可以少开,但是粮食供应不能少吃。

此外,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能源应该受到重视。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尤其受到海外人为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就必须考虑清洁能源和粮食政策是否合理。这个政策直接影响的就是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这个结构根本不看会不会受到诟病,而看到底是不是能养活中国人。

经济增速放缓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能否找到解决现实需求的钥匙。尤其是能否有效改善突出的矛盾点。环抱如果制约经济维系所需,那么环保就该让步。房地产如果卖不出去,就要考虑“卖楼花”模式是不是已经不适合现实。

每一次危机,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人的机遇,有人抛售,有人接盘,股市更是如此,楼市也是如此,只要市场经济体系和法治体系是健康健全的,看一眼日本当年的经验,就不必过度忧虑。

持久战,是一场尊重现实的战略战术,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未来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向本土经济挖潜力,向中国经济要发展,谁说中国不是潜力巨大的沃土?

再读《论持久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