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艺术可以标准化吗?

死亡樱花


笔者认为,艺术是不应该被标准化的。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其蕴含的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样的一个主体,因艺术家注入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采用了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是不一样的。你能拿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艺术家和艺朮品吗?不能的。

同样画的主题都是《三美神》,但是画风迴异,很不一般。你能拿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两幅画吗?

即便是一幅画,一件艺术品,在不同的人眼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艺朮的魅力所在。

笔者始终认为,艺术是不可以也不应该标准化的。至于拍卖市场对艺术品给出的"标准",只能说那是拍卖市场或者说是艺术品投资上的事。


灯影书画


在艺术品投资中,确实有“用时间换金钱”的说法,但多少含有炒作的嫌疑。事实上,再好的投资策略,也需要配备出色的投资眼光才行。一味的囤积居奇,并不见得能获得太好的收益。

艺术品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无论如何出新和另辟蹊径,作品总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当然,作为外行,很多人也只能看个热闹而已。在艺术史上,许多“天才”确实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才逐渐出现在世人眼前的。但却不是每个创作者的作品,都能获得后世的认可。

同样,一些当代知名的艺术家,即便成绩斐然,也不一定在若干年后依旧能作到保值或升值。因为,每个时代的艺术品位和风格走向,都很难把握。从一点来讲,艺术品投资,绝对是一项既烧钱,又危险的行为。

当然,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会有人闯入艺术品投资的圈子。至于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眼光、运气好的人,往往会一夜暴富,而眼光一般,但具有雄厚的财力,也能将手中的藏品炒热。而那些既没眼光,又不具备炒作能力的投资者,除了默默祈祷老天爷开恩,也真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按照我的理解,艺术从来就不是理性的创作,而是灵感与激情相碰撞出来的火花。讲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艺术品的优劣,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更不能草拟出一个规范化的标尺,来衡量每件艺术品的价值。


史海烂柯人


如果要进行现代艺术品投资,除了经济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需要一双慧眼,也就是对艺术品的鉴赏力和敏锐的投资眼光。艺术品之所以有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那就是艺术品的艺术性和单一性,如果艺术品形成某一标准化生产,那就失去了艺术品的独特性,倒是成了工艺品,那就失去了市场价值。
&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毫无收藏和投资价值。


艺术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家用他独到的艺术眼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凝结成的艺术结晶,可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其神韵是无法复制的。所以只有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才会有艺术性,才具有值得收藏和投资价值,才会有升值的空间。

现在一些人喜欢投资名人的书画作品,投资名人书画倒是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分别对待,一些业余从事书画创作的名人,具有功利性。他们大肆利用自己的名气,在自己并不熟悉的书画领域大肆敛财,这样的“作品”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很多时候会因为这些人的身败名裂而对他们的书画作品投资打了水漂。



还有就是一些成名的大师(尤其是书画)多采用一个题材批量成画,形成生产线式创作,这样的缺乏艺术灵感的大师“作品”,缺乏了唯一性,就失去了收藏价值。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投资玉器作品和紫砂作品的原因,因为每一块玉石都有自身的特点,玉雕大师的每一件作品都会根据玉石的特点设计,所以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做到独一无二;而高端的紫砂泥本身就很珍贵,另外加上制壶大师的精心设计,才会凸显市场价值。


风云说收藏


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艺术的学习是标准化的。

艺术是什么?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或展现一种感受、结果。很明显,如果要让非作者之外的人去接受、通感这个感受或者结果,一定是表现形式的技巧,符合了这个审美的标准。

而这种表形技巧的学习,便是标准化的东西。这点应该很好理解吧?诸如声乐之音准练习,书法的笔划练习,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必须学习且普世学习的东西。所谓“熟能生巧”,需要“熟”的东西便是这些。

那很多人认为艺术是需要天赋的,是需要灵光乍现的。这句话没错,但所谓的天赋、灵光一闪并不是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所需要的,至多只是加快这个标准化的进程而已。就拿诗词来说,诗词需要学习格律,这个格律就是最标准的东西,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甚至于近体诗的每句平仄都是有规定的,学这些东西需要天赋吗?我想大概是不需要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标准化的东西。


第二,艺术的认知是标准化。

艺术包括了鉴赏和创作,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分不清好坏,自然也无法确定自己作品的好坏-----当然,这个好坏的界定,虽然不一而足,但认知却会有一个标准。譬如诗词表现技巧五花八门,但表现出来或是感知出来的情感如喜、怒、哀、乐,难道不是标准化的东西么?


基于此,衍生出来得鉴赏自然也是标准的。比如你读到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王维

肯定会认为山是空的,环境是安静的,而不会觉得这是写的菜市场卖菜的光景吧?----这种对艺术的认知,就是标准化。至于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太过浮夸,我认知的观点是,审美体系本来就是存在并完整的,艺术便是补充、丰满审美体系的过程。


第三,艺术的表达组合不是标准化。

当对艺术之表现技巧烂熟于胸之后,这时候才能谈到天赋、谈到灵光一闪。大家都会表达情感,但如何使用表达的技巧组合,使得表达的更好?这是决计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的。这点用苏轼的一首诗来阐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前提到情感的认知是标准的,但如何表现却没有极致、没有尽头,如苏轼诗中,因在庐山而不识庐山全貌,但你出了庐山,还有中国,还有世界,还有宇宙,所以你的视觉永远不可能成为“上帝视觉”,正因如此,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万流归一”的标准。



无聊到巅峰


艺术绝对不能标准化,就像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腿有脚,有鼻子有眼,但是你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而这个地球上大约有七十多亿人,你想找到性格一模一样,脸蛋身体一模一样的人,那简直是痴人做梦。即使所谓的孪生子,他们的性格相貌也不尽相同。

布格罗《突袭》

但总有些用屁股决定大脑的人,总想把艺术标准化,总想在艺术的标准化中,显示自己的伟大。所以,你看现在的各种各样艺术类的考级考试,就是那些人对艺术的强奸,对人的艺术生命的扼杀,对人艺术个性的侮辱。而这些事情,非常荒唐的存在,而质疑的声音却很微弱,甚至更有专家觉得艺术类的考级考试,是可以提倡的,更是完全可以提高人的竞争力的。

左边为沃霍尔《尖叫》,右边为蒙克《呐喊》

但艺术是讲个性的,如果趋于共性,那么还要艺术家何用,要艺术何用?只要造出一台机器,打造一模一样的东西不就行了。为此,那些希望让艺术标准化的家伙,使我想起了好像有一段时间,提倡书法考级及标准化吧,好像当时自己感觉不妥,但也没有认真去深思。而今看到这个问题,就隐约的想起了多年前的书法考级标准化的事情,深感所有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有把艺术标准化的人,以荒唐的扭曲的心态,对待艺术,那么,他们何不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标准化呢?或者让别人找老婆都以自己的妻子为标准,谁不服从,就让谁消失,但天下他的妻子只有哪一个,难不成让他的妻子做天下所有男人的妻子吗?

布格罗《春之梦》

所以,提出艺术标准化的人,绝对是邪恶的人,是打着艺术的幌子来戕害人的艺术个性的邪恶生命。


用户62081517873


艺术当然不能被标准化,这是艺术的本质决定的。艺术是为了表现美,标准化是为了批量复制,如果艺术可以标准化那就意味着美可以被标准化。而对美进行标准化本身不可能的,所以艺术当然也不可能标准化。批量复制的美的典型就是韩国人造人和锥子脸。如果你觉得那就是美,我也没办法。

(威廉莫里斯身上同时具有拉斐尔前派艺术家和社会主义者的双重色彩,如果你问它艺术品能不能标准化?他一定反问你为什么要标准化,然后你跟他说是为了批量复制机械生产,他会用一个字来回答你,就是“滚!”)

艺术不能被标准化,同时艺术也抗拒标准化,就像在另一个回答里提到的工艺美术运动,它就是艺术抗拒标准化的典型。工艺美术运动实际上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威廉莫里斯和他的追随者认为工人处境的下降是因为大工业生产,而大工业生产的结果就是用批量生产的工业品,挤占了原本属于市民阶层的手工业者的市场。他们试图重振手工制品的价格,方法就是强调其中的“艺术性”,因为他们的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威廉莫里斯理想的世界里没有一摸一样的两把椅子也没有一摸一样的两张桌子。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机器生产出来的。这个逻辑的前提就是“艺术不可被复制”或者“批量生产的不是艺术”。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工业设计是工业的胜利和艺术的失败)

从工艺美术运动力诞生了近代的工业设计,但这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威廉莫里斯的初衷,威廉莫里斯并不是要让你们去买被设计成不同样子的工业品,相反威廉莫里斯要的是你们根本不去买工业品,或者力所能及的去支持那种手工制品。但威廉莫里斯的理想被大工业战胜而且征服了,曾经要带领欧洲人回到理想社会的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了大工业的一部分的工业设计,这本身就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失败。

(毒舌画家詹姆斯惠斯勒,他和当时很多英国人眼中的先知罗斯金打了一场官司)

(因为罗斯金说惠斯勒的这幅画《夜曲白特西桥》粗制滥造)

至于说用时间换金钱,这句话我觉得也非常搞笑,在詹姆斯惠斯勒诉罗斯金案里,罗斯金的辩护律师问惠斯勒“你的画卖了多少钱?”然后惠斯勒回答了一个数目,律师又问“那么为了画这幅画你用了多长时间?”惠斯勒回答“其实没用多长时间”,律师立刻追问“那么你认为你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惠斯勒回答“这么看确实有点高”律师觉得自己胜利了提醒陪审团和法官注意连詹姆斯惠斯勒先生自己也觉得他的画太贵了。但惠斯勒在所有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又补充了一句这句话宣告了罗斯金的败诉“但我是为我一生的学识要的!”


克罗采和春天


所有的艺术本质上都是以有限求无限,在一定的限定范围内探索无限的表达可能。比如七律就是八句,每句七个字,你非要写成十几句,每句字数还不固定,又不对仗又不押韵,不管内容多优美,感情多真实,它也不是七律了。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艺术是有标准的。另一方面,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诉诸审美的最高形式,这又决定了艺术最害怕简单重复,批量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是反标准化的。像绘画中的光学规律透视规律素描色彩关系,音乐中的节奏音程,诗词中的平仄格律等等,这些标准是多少代艺术家共同总结探索出来的,本来就存在于自然中的,而非人为制定的标准,是经过时间检验不可随意更改的。艺术家要在基本的艺术规律中,自由地挥洒自己的天赋和灵感,害怕的是外界强加的毫无理由的莫名其妙的所谓标准。


冬寒油画工作室


我认为艺术不会被标准化,因为艺术源于灵感,灵感源于生活。艺术的呈现是极具创新式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艺术家,当他创作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因为作品颇多,在艺术创新 灵感方面也显的有点儿江郎才尽。 这时候,我们对照著名导演 王晶。

王晶曾经给我们带过来很多精彩的电影,比如说和周润发,刘德华合作的《赌神》,使他成为香港“赌片”的开山鼻祖;另外,王晶和周星驰合作的电影《鹿鼎记》和《鹿鼎记二:神龙教》上榜香港年度十大票房,也奠定了周星驰的笑匠地位,可谓是风生水起,名利双收。



但是近年来,他却和很多香港导演一样,在吃自己过去的老本,将自己的经典之作粗糙复制,例如联手周润发的《澳门风云3》,利用人们对于《赌神》经典的怀念,严重透支自己的票房号召力。有人评价说,现在的王晶是在抄袭当年的王晶,真是令人唏嘘。

但王晶还是赶上了现在大陆电影市场的火爆,票房还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他更是遗憾的,在中国电影最最需要经典之作的时代,他却日益显示出了江郎才尽的吃力感。 一个艺术家江郎才尽,一方面是自然规律的无奈,没有人一生总能处在巅峰时期,加上大陆电影飞速发展,但王晶对于喜剧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港片独霸江湖的时代。



所以说,艺术是不可能被标准化的,艺术在于创新,基于生活中的灵感,最终服务与生活。生活是多样化的,你也不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被标准化吧,时间久了你也会觉得枯燥无聊,一成不变,模仿效应的艺术作品终会走向灭亡,更多的还是创新精神!


捕风捉电影


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个人认为,艺术很难标准化,因为艺术本身是没有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但标准化是国际大趋势,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艺术也不应全盘否定标准化。另外,艺术品是完全可以标准化的。

艺术贵在创新,必须创新。有创新,才有艺术生命力。内容、形式都毫无新意的作品,常常是完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时。因此,艺术并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也没有什么唯一的参照物可以评判或者对比各种文化群体的优劣;也没有一种实体可以完全诠释这种文化群体的形成,完全决定这种文化群体发展的终极命运。因为它的形成往往是流动性的,每一种文化都应该是包容的,生长的,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序。如果艺术进行了标准化,那就太单一、太苍白了,丧失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活力。

但艺术不进行标准化,也有其缺点。比如:

1、新科技时代的到来,让世界突然包围了我们。新文化和新艺术风尚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球化传播,如果本土艺术没有被标准化,是很难与国际艺术大环境互相接轨、交流、理解和对话的,只能被挤到边沿的地位,失去了艺术自身的传播与交流的功能。也许有些艺术家不屑于被市场化标准化,但如果长此以往,我们的非标准化的本土艺术很容易失去在大众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从而难以传承下去,使我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2、当代艺术可以不是绘画、不是雕塑,也可以不需要技法和技术,只要你有一个能够反映生活的观念都可能是艺术。这样的性质为刚刚起步的中国艺术市场中当代艺术的推崇者带来许多机会,同时也充斥着许多投机行为。因国外对中国社会、文化艺术的误读和偏离,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追捧“中国当代艺术”,也让“中国当代艺术”成为资本炒作的对象,使国内外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的始作俑者赚个盆满钵满,全然不顾“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炒作的风险,也不顾艺术市场是否能持续有序良性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艺术工作者应该适当借鉴一些标准化和国际化的积极经验。

1、艺术需要大营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重视艺术自身的传播与交流的功能,要让更多的人、更广阔范围内的市场认可我们的艺术(作品),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艺术与营销的关系,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通常我们理解的艺术营销有两方面:一种是一件艺术品的营销、一个艺术事件的营销,这种营销是将艺术作为一件产品进行销售;还有一种艺术营销是指赋予品牌文化内涵的附加值,比如酒的艺术、穿着的艺术等等。只有我们传承发展自己的艺术,其传播和交流功能才会形成源源不断地循环与发展,形成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国家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艺术营销,实际上是营销一种艺术话语权。

2、艺术工作者应该懂得和运用各种文化为其工作。艺术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文化、社会、科技等诸多因素,这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本土文化有着深层互动。 应该使用各种文化为其工作。即使是一种很有效的设计手法,故步自封也有可能恶化为表面的粉饰,形式化的迎合,廉价的怀旧和无聊的陈腔滥调。

3、艺术工作者应把握以受众为中心的设计策略。需要充分地理解各类受众的文化特点,以创新为核心,将合理的人性关怀相协调,赋予各种设计作品以创造力和独特性。


无花无花


艺术绝不可以标准化,若强行标准化,就会丧失艺术的唯一性。艺术正因为有千人千面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所以,才彰显特别的价值。艺术不像工业生产,可以按照固定尺寸批量加工,只要加工出来的东西误差在范围内徘徊,完全就是合格,甚至优质的产品。

左边为沃霍尔《尖叫》,右边为蒙克《呐喊》

艺术家在创作每一幅作品时,是由许多心血凝结而成,是对个人一段生命体验的自然展开,是艺术家思想、情感、技巧、感悟等方方面面积聚到一定时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直接反映。如果没有之前长期地积累,艺术家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戈雅《穿衣的玛哈》

因为在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同一个表现对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情形跟我国一句著名俗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完全一致。

意思是说,当你认识有限时,你看到一座山,就仅仅认为那只是一座山,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提香作品

当随着年龄增长,突然发现眼睛看到的也未必真实,有时远看是山,但近看未必是山,因为世上的假象太多了,若不去辨别和分析,会被假象所迷惑,导致许多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

布格罗《春之梦》

当经历了许多事情,回过头来用初心再看许多事物时,人的心态就更加平和了。当一个人用“不变应万变”的心态看待所有事情时,才会发现,实质上许多事物在本质上没有改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和认识变了,当回到初心,眼前看到的东西,其实跟先前所看到的,并没有多少变化。

布格罗《突袭》

艺术家对待艺术时,同样要经历种种认识的变化,每一种认识都代表了不同的生命体验,用不同的生命体验创作出来的艺术,肯定是不一样的,当然也就谈不上可以标准化。如果可以标准化,那只能会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一直在原地踏地,没有任何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