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窮人更應擁抱法治市場

窮人更應擁抱法治市場

市場經濟的核心制度安排是競爭。這是與資源掌控者惠及同等重要的資源配置機制。當然,從出現的次序看,資源掌控者惠及這樣的分配機制可能更悠久。畢竟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後於氏族部落、主權國家的。

沒有市場經濟之前,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環境下的分配問題,人們通常的辦法是竭盡所能接近資源掌控者,通過討好、服務甚至諂媚資源掌控者來獲取必要的生存生活資源。

資源掌控者的惠及,可能是人類最古老悠久的資源配置方式了。“近水樓臺先得月”,就是這種分配機制最直白、生動的闡釋了。

不過,這對於弱勢群體——窮人,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窮人,大多是地處江湖之遠的一幫人,在古代窮人受教育都困難,更遑論接近資源掌控者了。即使想接近,資源掌控者不給機會、不設置必要的制度機制,窮人也只能做春秋大夢了。

古代帝王的選秀選妃、選宦官、選才、微服私訪等,在實質上成為上位資源掌控者接近窮人,或者說窮人能夠有機會接觸資源掌控者的有限渠道了。而當窮人中的女子、因各種原因甘當宦官的青少年、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的才俊、因緣際會被發現賞識者,極度接近資源掌控者後,就會成為今日的“網紅”,改變命運,獲得相對較多資源,並惠及自己家人親朋,形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

這是為什麼古人都要擠到狹窄的科舉考試路上、今人為何大多要走高考獨木橋的一個根子上的原因吧。大家都是為了走出資源匱乏的圈子,竭盡所能走向資源更加豐裕的圈層,而且是越接近資源掌控者越好。至少從趨勢上看是這樣的。自古寒門出貴子,其實是窮人的孩子別無他路可走下的選擇,而且這種選擇在家庭資源匱乏背景下大多是孤注一擲的,有時候甚至有種一去不復還的悲壯。孟母三遷,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今人的窮什麼不能窮教育,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說法,不都講的這回事兒嗎?

人太多,路太少,導致行路太過擁堵,資源掌控者沒辦法開闢新路的前提下,只能通過層級比較優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示範效應,強烈吸引後來者的眼球與精力,讓大家把各自的前途命運押注在這些傳統通道上,義無反顧,樂此不疲。

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機制的魅力,不可謂不大。至少中國辛亥革命前的幾千年歲月中,無數英雄豪傑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沒能跳出這個分配機制。而當這個機制自上而下通過皇帝、士大夫、鄉紳地主一直傳導下去並沒發生太大變化時,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機制在漫長歲月中已內化為一種不美好卻大行其道的文化,滲透到中國人的文化骨髓中去了。

仔細想想,動輒就談關係的“關係文化”,以及依託“關係文化”形成的各式權力尋租,不就是“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機制”的延伸嗎?

但,很明顯,這樣的分配機制對資源極度短缺、專有信息稀缺的窮人是不利的。比方,在獲取接近資源掌控者機遇等專有信息上,就無法與富人、官場中有人的人相比。窮人要麼純粹不知道信息,要麼知道的時候早就沒用了。比方,在生育漂亮女兒方面,窮人能娶到媳婦就不錯了,美女這樣的優質性資源早就被資源更多的人搶走了。這也在很大概率上會導致窮人生的女兒不夠漂亮,喪失通過選秀選妃接近資源掌控者的機會。比方,窮人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很可能因家庭貧困而無法繼續下去,導致後代受教育少,喪失通過科舉考試接近資源掌控者的機會,等等,不一而足。

經濟發展方式不變的情況下,比如窮人一直從事傳統農業經濟,是無法從外部汲取更多資源的,唯一的希望只能是後代的崛起。而當後代的崛起沒有希望時,就只能繼續等待下去,一代又一代。農耕文明下,受生產方式、生產資料等因素的限制,中國人很多家庭都是在這種緩慢進程中延續發展的,希望有一天可以接近資源掌控者,實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美夢。此種情景下,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與低下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是有直接關係的。

如果沒有西方的工業革命,如果沒有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國門,也許這樣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還會持續下去,如同伊甸園、桃花源一般。

可惜歷史無法改寫,西方的工業革命及先進生產力,伴隨其堅船利炮,用暴力的方式打開了國門,引發了中國國家民族的激烈變革。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帝制,開啟了“德先生”、“賽先生”引領近代中國在百年屈辱中變革圖強的征程。但,即使如此,即使到了今日21世紀曆經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機制也並未被消滅,只不過多了一個名叫“市場競爭”的傢伙一起分果果而已。

但,這就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與之前幾千年封建社會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機制相比,市場競爭是窮人的福音。

這不僅是因為窮人多了一種獲取資源的手段,更關鍵的在於,市場競爭是窮人可以更公平獲取資源的合法渠道。這意味著,與農耕時代相比,窮人只要找對路子,勤奮努力,就可以在更短時間內獲取更多的資源,緩解、擺脫資源匱乏的狀態,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無需誰的青睞和惠及。對窮人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在往日不可想象的巨大進步。能夠不假借他人之手實現個人經濟富裕,解決資源短缺,這是真自由。是經濟獨立才能精神獨立的現實解讀。

從這個角度看,窮人更應當擁抱市場競爭。

但此處的市場競爭是有限制條件的,它既不是純粹自由主義市場競爭,也不是計劃經濟佔主流的競爭,而是良法保障下的法治市場經濟競爭。

這一點尤其重要,沒有這種限制和良法的保障,窮人可能反受其害。

只有當人們通過勤勞致富獲取的財產包括有形的、無形的,都被良法很好的保護起來,不被第三方隨意侵害,一旦被侵害就會受到相匹配的懲處,市場競爭才能真正成為窮人擺脫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機制的新選擇。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資源掌控者利用其無與倫比的權勢,會滲透到窮人參與市場競爭的各個環節中對窮人形成一種事實上的惠及分配,端掉窮人經濟獨立的路徑,破壞市場競爭引發的創新活動進程,遲滯社會進步、繁榮,讓窮人回到以往獲取資源的老路上去,只能寄望於資源掌控者的垂青。

法治市場經濟與權貴市場經濟的區別正在於此。

對窮人而言,除非可以被資源掌控者垂青,要麼只能通過勤奮、努力,主動擁抱法治市場經濟,才能擺脫資源匱乏窘境,穿越階層壁壘,實現個人法治框架內的自由發展。

畢竟,依靠自身努力參與市場競爭,獲取資源財富,贏得經濟獨立和社會地位,比獲得資源掌控者的垂青和惠及分配,更實際一些,也是市場經濟時代賜予窮人改變命運的一劑良方。

只要主權國家施行憲政,有部好憲法,憲政落實的好,配套保障市場競爭機制的政策及法律法規質量高,能夠兼顧各階層利益,這劑良方就一定能化腐朽為神奇,讓每個人都能慢慢走出幾千年來的資源掌控者惠及分配桎梏,獨立自由發展,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

這是窮人解決貧窮、疾病、受教育和發展等實際問題,跨越傳統偏見、突破階層壁壘、贏得自由發展的最佳路徑。

窮人要與其他各階層一起參與到這場事關國家前途和人類命運的大勢中去,主動擁抱和建設法治市場經濟,切莫阻礙、搖擺和遲疑。

(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