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刘邦多次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为何吕后只请一次便成功了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一直想请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出山辅政,却屡请而不得,为何吕后只请了一次,“商山四皓”便重出江湖了呢?

刘邦多次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为何吕后只请一次便成功了

(商山四皓雕像)

被刘邦看上的“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的四位儒学大博士,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人对黄老治学很有研究。由于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这四位饱学之士隐居到陕西的商山,因四人“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所以被世人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急需文臣安邦。久闻“商山四皓”名望,屡次诏这四人入廷为官,但都遭到了拒绝。

高祖二年,刘邦将他和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立为太子,后来由于戚夫人受宠,再加上戚夫人所生刘如意更得他喜爱,因此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由,要废黜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古代在皇位传承上,一向遵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制,若是皇帝想要废掉嫡长子,朝中大臣一定会认为有违祖制,坚决不答应。刘邦的良臣忠将也是这样做的。以御史大夫周昌为首,反对最为强烈。刘邦不解,觉得这是我的家事,你们这么激动干吗?

周昌平时是个结巴,不过由于废太子的事让他过于愤怒,说话倒也利落了,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说你要是废了太子,俺就辞官不干了。

刘邦多次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为何吕后只请一次便成功了

(刘邦)

可是刘邦生性草莽,哪里会听得进去朝中大臣的谏言,还是铁了心想要改立太子。

吕后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但她因为年老色衰,早就没机会见刘邦了。想到刘盈若是被废,自己日后也就很难有希望了,心里不免着急上火。不过她不哭不闹不抱怨,积极地寻找各种途径来帮助刘盈。

首先,她先是感谢以周昌为首的大臣们能始终如一地反对刘邦改立太子。她这样做,无疑赚到了许多同情。有的大臣私下就给她出点子,说张良不光有权谋,而且他在刘邦面前说话,管用。

吕后赶紧又求张良出面劝谏刘邦。

张良说:“那时因为要夺天下,我才有幸让皇上听从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已定,皇上又出于偏爱要换太子,这是帝王的家事。既然他已经打定了主意,那就算有一百个张良去,也无济于事啊。”

吕后听后大哭,退而求其次,恳求张良给个主意。

张良起了怜悯之心,于是说:“皇上一直有意请‘商山四皓’出山,但这四人听说皇上一直瞧不起文化人,因此宁可继续在山中隐居,也不愿为汉臣。若是让太子写一封情真意切、言辞谦恭的信,再备上丰厚的珠宝玉帛,另配备舒适的专车接送,来以后,再以贵宾之礼相待,然后让他们跟随太子,皇上见后,也许会改变主意的。”

吕后依张良之计,果然请出了“商山四皓”。

刘邦多次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为何吕后只请一次便成功了

(能力超群的吕雉)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见开国功臣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起兵谋反。

当时刘邦在病中,再加上他多年征战,早就厌恶了打仗,于是派刘盈前往平叛。

“商山四皓”对吕后建议,不让刘盈带兵。并让吕后去刘邦那里哭诉,表示将士都是刘邦的人马,不如刘邦自己亲自率兵。

吕后依计,果然在她的痛哭中,刘邦信不过刘盈的实力,带伤上火线,亲自出征。

刘邦打了胜仗归来后,在朝中宴请群臣,刘盈身为太子自然也要出列。

刘邦突然看到刘盈身后站着四位白发老人,便惊问其故。得知这就是自己屡求不得的“商山四皓”时,大为震惊,于是问他们:“多年来,我屡次征召你们入廷为官,你们都拒而不来。为何现在你们却要主动来追随太子呢?”

刘邦多次请不到的“商山四皓”,为何吕后只请一次便成功了

(辅佐太子)

“商山四皓”这才说出答案:“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

由于“商山四皓”的出现,刘邦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其实,从“商山四皓”的回答中,就能看出他们惧怕在刘邦手下做官,会遭到凌辱。并且刘邦只是召他们入朝为官,并不恳切。再说了,他们年事已高,若是应召,就有些自掉身价的意味。而吕后“卑辞厚礼”去请这四人出山时,态度截然不同,又加上有未来皇帝的亲笔信,总之脸面是倍儿有光。因此几个人二话不说,就坐着吕后给他们准备的专车下了山。

说来说去,“商山四皓”也并不是真心想辅佐明君,而是倍儿要面子的四个老头啊。

(参考史料:《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惠帝纪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