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当年鲁迅和梁实秋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891536008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一开始只是文人之间的笔战,是对同一问题发表相反的观点。

导火索是梁实秋一篇名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在文中梁对卢梭进行了批判,并发表了自己对女子教育问题的看法。作为卢梭的推崇者,鲁迅对此自然感到不满,于是作文《卢梭与胃口》进行反驳。从这里开始,二人开始了来来往往的争论,从教育到文学,再到翻译、批评等许多方面,涉及文学理念、人性观、阶级性等等问题。

虽然两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但终归还属于文人之间的笔墨战争,和今天互联网上两个大V对骂没太大区别。把事情引向另一个本质的是冯乃超的一篇《阶级社会的艺术》。

冯乃超

梁实秋是新月派作家,信仰自由主义,主张文学是超功利的自我表达,是灵魂和美的诠释,以健康和尊严为原则,坚持贵族式的纯文学立场,反对把文学作为阶级和政治的工具。这种观点直接与左翼文学相对立,因此常常被左翼作家攻击为资产阶级的、妥协的、反动的、落伍的文学。冯乃超作为左翼文学理论家、中共党员,必然是反感梁实秋等人的。于是在其文章中送给了梁一顶“资本家的走狗”的帽子。

梁实秋看到以后立马动笔进行了反击,他写到:“《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我只知道不断的劳动下去,便可以赚到钱来维持生计,至于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资本家的账房去领金镑,如何可以到×××去领卢布,这一套本领,我可怎么能知道呢?”梁实秋的这段话极为老辣,不仅利用冯乃超批判的虚弱处给自己解了套,更揭了左翼文学特别是左联的老底儿。

作为左联的旗帜和领袖,鲁迅不可能也无法对此置之不理。所以他再次提起笔来,在“资本家的走狗”上添了两个词,变成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用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将这顶帽子紧紧套在了梁实秋的脑袋上:“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到这里,鲁梁之争就变成了一种政治论战而与文学没有什么真正关系了。应该说,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对立,也是文学之外的势力对文学产生的干扰。就鲁迅和梁实秋本人而言,其实都未必有多强烈的政治归属和政治目的,更多的还是裹挟在政治现实中的书生意气。

梁实秋文章里写:“革命我是不敢乱来的,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护CCCP’我是不干的,到报馆门前敲碎一两块值五六百元的大块玻璃我也是不干的,现时我只能看看书写写文章。”实际上只是表达对某些革命行为和革命者的反感,并非真的对革命有多少深入思考。同样,鲁迅认为在“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劲”的时候,这种借刀杀人的影射“比起刽子手来更下贱”,出于同情弱者和保护一批左翼青年的目的,鲁迅写到:“将自己的论敌指为‘拥护CCCP’或‘×××’,自然也就髦得合时,或者还许会得到主子的‘一点恩惠’了。”而其实,鲁迅也未必真正清楚自己所同情的对象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两个人心里对此都是明白的。所以鲁迅会写:“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绝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而梁实秋也写过:“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铺路。那不是事实,他和×××本来没有关系,他是走投无路,最后逼上梁山。……事实上,鲁迅对于左倾分子的批评是很严厉的,等到后来得到×××的青睐而成为左翼领导人的时候,才停止对他们的攻击。”


徐鹏远


“鲁梁论战”超越了文学范畴,实质是“政治论战”。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始于梁实秋一篇名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在文中梁对卢梭某些观点进行了批驳,随后发表了自己对女子教育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揭开了“鲁梁论战”的序幕。

该文引起了鲁迅的不满,随即作文《卢梭与胃口》针锋相对!于是鲁梁来来往往大战三百回合:在教育、文学、翻译、文艺批评等领域都弥漫了硝烟。



此时,作为左翼文学理论家,冯乃超反对梁的观点,写了一篇《阶级社会的艺术》;并在其文中冠梁一顶“资本家的走狗”的帽子; 梁反戈一击,他写到:“《拓荒者》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云云!


梁不好惹,话语老辣,巧妙地利用冯文章的薄弱环节、有理有力地为自己解了套,大有揭示“左翼文学”老底儿的作派; 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人,没半点妥协与退让,凭娴熟的文学技艺,他再次提笔:把“资本家的走狗”扩展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以此为题作文,运用逻辑推理,让梁实秋的脑袋上永远扣有这顶不光彩的帽子:“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等等!

至此,“鲁梁之争”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种“政治论战”;不再是纯文学领域的争吵,似乎二者都为自己的“阶级”声张正义、口诛笔伐!其实就争议的内容,二者都没有很鲜明的政治归属和政治目的,只不过鲁迅杂文的功底显示了出来,并且给受众展示了高超的骂人技艺与讽刺水平。


希望星晨58298869


鲁迅与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对论敌,他们之间的论战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公案之一。

梁实秋

鲁迅大家都很熟悉,在这里先介绍一下梁实秋的情况。

梁实秋出身于北京一个富裕之家,先是在清华学校读书,1920年代初赴美留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在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多部散文集,是新月文学史重要成员,与胡适、徐志摩、沈从文、张道藩、闻一多、冰心等人是好朋友。

梁实秋在重庆北碚的旧居雅舍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梁实秋是一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与鲁迅的文学观、世界观及人生观都有很大的不同。俗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梁实秋与鲁迅之间就是“话不投机”的关系。

两人论战的开始是因为梁实秋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对鲁迅有些不敬,称鲁迅除了尖锐的笔调外,别无长处,更糟糕的是,梁实秋对鲁迅有些活动的描述有些失实。鲁迅看到后马上撰文反驳,并要求梁实秋对文中不实之处予以更正。

鲁迅一家(木版画)

梁实秋也随即反击,论战升级,鲁迅的朋友、左翼文人郁达夫、冯乃超也加入了论战,冯乃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当即回敬说:“说我是资本家的走狗,是哪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带着几份杂志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还许得到几个金镑或卢布的赏赉呢。”鲁迅大怒,再次出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出台。论战达到顶峰。

实事求是地说,梁实秋和鲁迅论战是由于两人的文艺观和思想观不同引起的,梁实秋主张人性论,而鲁迅则主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这是两人的分歧所在。但最后都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这样也就没必要争论下去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坛论战就此罢手。


民国年间那些事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以1930年为中心,持续了8年之久,其中涉及面非常广,有翻译之争、批评之争、文学人性论之争,文学阶级性之争等等。从表面来看,鲁梁的论争是文人的意气相争,其实从两人对立的观点和立场来看那些"相互攻歼"的文章,就会发现

这场论战的实质早已不是个人之间的争吵,其背后映射了中国30年代两个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精英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战争

1、 起源,一场大型"粉黑互撕现场"。

梁实秋,中国著名散文家翻译家,1927年刚从美国归来不久的梁实秋在《晨报副刊》上刊登了《卢梭论女子教育》一文,文章从女子教育出发,实则批评了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

其实主要是梁实秋发泄了对卢梭注重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的不满,但一向对政治敏感的鲁迅立刻察觉出这篇文章中梁实秋的思想政治倾向,于是在《语丝》上发表了《卢梭与胃口》一文予以反击。

从最初的交锋中,双方最开始都还客气的立足于学术的讨论,即便是言辞犀利的鲁迅,此时的着力点也未脱离对卢梭人性论的讨论,对梁实秋的讽刺远未到人生攻击的地步,只是对于他所推崇的白璧德的理论称之为"财神的艺术"、"拜金艺术"罢了。

对于这一场为"爱豆(卢梭)"而战的互撕现场,鲁梁之争中最后以鲁迅理论的严谨和完整,语言的讽刺性获得胜利,但却为后续的论争升级埋下了导火线。

2、 论战升级,两位翻译大神的互怼。

左翼文学运动的开始,由于文学理论知识的不足,鲁迅在坚持翻译的"有用性""现实性"的基础上,对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等著作进行了"硬译"

鲁迅认为自已的翻译是为了"自己和一些不图'爽快'的人",但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译书的第一条件是要令人看得懂"、"硬译不见得保留了'原来精悍的语气'"。

鲁迅当即撰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来反击,认为译文的风格与作品本身有关,自己的作品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为了需要的人,原文大意与语句通顺相矛盾时,宁可取原文大意不偏离而舍弃语句的优美通顺。

梁实秋则在《答鲁迅先生》一文中直接指出鲁迅"能力不足",与"中国文法无关"。并在此针对的提出了"坏文"的三个标准:一、与原文意思不符,二、未达到"原文强悍的语气",三、令人看不懂

梁实秋与鲁迅关于翻译的论争总结起来其实不过两点,第一对"硬译"理解的不同,鲁迅称自己"硬译",其实有一定自谦的语气,再加上他所说的意思实质上是指直译,而梁实秋则认为这个词指的是生硬的翻译,即"死译",与此二人产生了分歧。

第二是对意译还是直译的选择的不同,鲁迅自不用说,翻译时常是"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梁实秋更推崇意译,他认为中文圆润可以完整的表达直来直去的英语的意思,所以翻译应当更注重"让人读懂"上。

虽然是对翻译方法的论争,但与之同时显现的分歧却是表现在"人性与阶级论战"之上。

3、 梁实秋vs鲁迅,"人性论"与"阶级论"

1929年,梁实秋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中提出:"无产阶级文学是错误的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文学没有阶级""天才创造文学""文学与大多数无关",《文学与革命》中提出:"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这些观点引起了新月派与左翼作家的论争,鲁迅很快在《文学的阶级性》、《'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反驳:"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一用人,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反驳了梁实秋的文学无阶级论、天才论和去功利论。

从这场论争中可看出,论争的实质其实是鲁迅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与梁实秋代表的精英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的对立,而再把这两方的的对立放大,我们就可以看到30年代,那个国家风雨飘摇,左翼文学蓬勃发展,文学思潮不断碰撞的时代下,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摩擦,自由主义与左翼、京派的论争,对于人性与阶级的讨论并没有准确的定论,所以我们也应当避免以绝对对错的观点看待这场论争,应当实事求是,辩证的思考。


一往文学


鲁迅和梁实秋,乃至与胡适、林语堂、陈西滢、顾颉刚等等等等的论战,说白了其实就是革命与反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我最弄不明白的是,为啥现在的人不愿直视?甚至先生自己,当党的喉舌光荣无限。斯大林指示非常明确,鲁迅必须成为中国的高尔基。


普凡4


很简单,可能论战过程可以写几百万几千万字,不过实质应该就一个。

文学艺术,到底是“平民”的还是“贵族”的?

用大白话说,鲁迅先生的标准是,能基本正确的表达你的思想,大概就能算一个作家。

梁实秋先生的观点,作家哪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很复杂,按这个思路,当今中国99%的作家,直接变成“伪作家”。

官方名称好像是“普罗文学”与“贵族文学”,争议的焦点,文学的本质属性,“文学的服务对象”。

个人认为,文学只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注定只能是金字塔尖!

大家怎么看?


全利88


鲁迅和梁实秋论战的实质是人性论和阶级论的不同观点。鲁迅批评梁实秋说:上海的教授(梁实秋)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会久长。举例说"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描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因而至今还在流传,別的不这样写,就都消灭了云云"。然而人性是永久不变的吗?类人猿一类猿人一猿人一古人一今人一未来的人⋯⋯,强调人性一直在变,并且强调文学的阶级性。说英国文学描写弱不禁风小姐出"香汗",俄国文学描写纯笨如牛工人岀"臭汗",讲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这表明了鲁迅鲜明的无产阶级文学家的立场观点。


SirJanzen


任何文学都要和时代紧蜜联系,抛开历史评价文学,是不懂文学的真谛的。鲁迅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华民族水深火热的时代,所以凡有良心的时代精英,都把拯救国家民族做为目标,而对那些所谓纯文学便学家痛恨,怒其不争。所以当年黎晶辉的歌曲被骂作靡靡之音,是卖国歌曲。因它起到了麻痹作用,让國人失去斗志。如果放到现在唱,就不会有人骂了。因时代不同了。所以鲁迅的伟大,在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