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梁实秋先生提出的“人性论”的文艺思想?

唐宋衣帽间


回答关于“如何理解梁实秋先生提出的‘人性论’的文艺思想?”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梁实秋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尽管梁实秋在与鲁迅的对骂中被贬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但是,对于梁实秋的历史贡献还是要给予肯定和正确而客观评价的。梁实秋是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还是有名的翻译家。在那个文艺复兴的社会梁实秋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还是来自于他的人性论,还有他的翻译作品,尽管他的《雅舍小品》在80年代之后才被人推崇。梁实秋在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他写的散文,他翻译的莎士比亚让人震惊,他对写作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让他的文字越发深受人们的喜欢。可以收,梁实秋是一个执拗的文学家,也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人,作为当时的初出茅驴的文学新人与鲁迅在文学等方面进行了八年的论战,直到鲁迅先生去世,这场论战才罢休,这些都是他性格与风格使然。



其次,梁实秋的人性论害了自己。梁实秋因为自己的偏激和不成熟的矛盾思想让他后世一直被骂“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的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梁实秋认为文学是用来探讨固定普遍的人性,文学的普遍性让他倍受争议。文学的价值在他而言什么时代精神、革命理论、传统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否反应了普遍的人性,是否显现无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



再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有其思想的闪光。在梁实秋看来,文学是普遍存在的,是适合所有人类的存在。文学因人而诞生,人在探索文化,而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文化与人本就密不可分,但又互相独立存在。文学价值是反应普遍固定的人性这点梁实秋的看法确实是对的,他的这个思想也有着理论依据,但梁实秋忽略的是文学的个性。

以上权当探讨。


鲁源


关于人性,梁实秋从未有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是通过文献整理,可以概括出他的观点:“人性是常态的、普遍的,是文学之标准”。他不乏真知灼见:“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而且,文学不会超越人性。

梁实秋的观点本身没问题,即生而有之谓之性,本性贯穿人的一生。

但是,梁实秋没有拎清本性的实质:亦善亦恶。孟子云:“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事实上,恶人本性中有善,只是没有激发而已;善良的人,本性中依然有恶,只是没有激发而已。

正如梁实秋自己一样,他的本性之中依然存在着善良,但依然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