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此人武力直逼關羽,水滸排名超林沖?結局卻暗藏兩個版本!

提起《水滸傳》中的大刀關勝,很多讀者腦海中第一印象就是梁山馬軍五虎將之首、“山寨版”關雲長。關勝與大多數梁山好漢不同,他有著“武聖後人”這個響噹噹的名頭,在梁山英雄排座次時,關勝雖然功勞、資歷均不如林沖,卻排在林沖之上,因此難免給人“關係戶”的感覺。那麼作為武聖之後的關勝究竟有什麼故事?又為何會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位身份“特殊”的關勝。

一、與水滸相關的話本、雜劇中的關勝形象

在《水滸傳》成書之前,宋江三十六人的事蹟就已經廣為流傳,而關勝作為宋江手下重要頭領之一,雖然事蹟不是很多,但是“露臉”的機會不少。

到了元代,話本和雜劇更為盛行。作為《水滸傳》早期重要原始材料的《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先是朱運花石綱時分,差楊志、李進義、林沖、王雄、花榮、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勝、孫立十二人為指使,前往太湖等處,押人夫搬運花石。那十二人領了文字,結義為兄弟,誓有災厄,各相救援。……這李進義同孫立商議,兄弟十一人往黃河岸上,等待楊志過來,將防送軍人殺了,同往太行山落草為寇去也。……又把開天書一卷,仔細觀覷,見有三十六將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個甚底?智多星吳加亮、玉麒麟盧(黃丕烈本作李)進義、……

大刀關必勝……”

《大宋宣和遺事》中關勝的名字前後出現了矛盾,一個是關勝,一個是關必勝,想是印刷錯誤,無傷大雅。這個大刀關勝為押運花石綱的指使,後來救了楊志,一同落草為寇。形象比較模糊,也沒有自己的單獨事蹟,屬於大眾臉。

此人武力直逼關羽,水滸排名超林沖?結局卻暗藏兩個版本!

再往下發展,就到了元明雜劇盛行的階段。在目前已知的各類元明水滸雜劇中,關勝共在四部劇中出現過:

1、魯智深喜賞黃花峪。此劇中,關勝僅在與眾頭領下山賞紅葉黃花第三日假期滿回山覆命時出場一次,自己介紹道:“梁山泊出名顯姓,殺官軍無人敢近。三十六結拜為兄,祖輩傳大刀關勝。某大刀關勝是也。”屬於龍套角色。

2、王矮虎大鬧東平府。此劇中,因臨近元宵節,梁山缺少幾盞花燈,宋江欲派人下山去東平府買燈,因此召集眾頭領商議,關勝與呼延綽、武松最早到場。關勝自己介紹道:“風高敢把高牆跳,月黑提刀去殺人。某乃大刀關勝是也。”之後宋江派王矮虎、徐寧下山買燈,遲遲不歸。宋江又召喚關勝、呼延綽引兵下山去接應,最後眾人大鬧東平府,活捉知府上山。這部戲中關勝戲份較多,形象較豐滿。

3、豹子和尚自還俗。

這部雜劇中,關勝僅在開頭宋江數手下三十六位兄弟時出現過(宋江不在三十六人之內),在這裡關勝作大刀關必勝,排第十四名。

4、爭報恩三虎下山。此劇中關勝的形象和《水滸傳》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此劇中關勝竟然偷了別人的狗,並賣起狗肉來,令人大跌眼鏡。【(關勝在古道,雲)賣狗肉!賣狗肉!這裡也無人。某乃大刀關勝的便是。奉宋江哥哥的將令,每一個月差一個頭領下山打探事情。那一個月肯分的差著我,離了梁山,來到這權家店支家口,染了一場病,險些兒丟了性命。甫能將息,我這病好也,要回那梁山去,爭奈手中無盤纏。昨日晚間偷了人家一隻狗,煮得熟熟的,賣了三腳兒,則剩下一腳兒。我賣過這腳兒,便回我那梁山去了。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在《水滸傳》成書之前,關勝的形象是複雜的,除了大刀關勝的名號外,其他的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當是《水滸傳》成書之後才逐漸定型為現在的形象。

此人武力直逼關羽,水滸排名超林沖?結局卻暗藏兩個版本!

二、關勝與關羽的關係

關勝的出身,《水滸傳》中借宣贊之口說道:小將當初在鄉中,有個相識;此乃是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得規模與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人稱為 大刀關勝;見做蒲東巡檢,屈在下僚。此人幼讀兵書,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書中關勝為關羽嫡派子孫,二人坐騎均為赤兔馬,兵器均為青龍偃月刀,關勝的外貌為“堂堂八尺五六身軀,細細三柳髭鬚;兩眉入鬢,鳳眼朝天;面如重棗,唇若塗朱。”而《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二者幾乎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無怪乎金聖嘆說關勝寫來全是雲長變相了。

那麼關勝到底是不是如《水滸傳》中所說,為關羽的嫡派子孫呢?這種說法的最早記載,當數南宋龔開《宋江三十六贊》中對大刀關勝的讚語:“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

龔開的讚語中,大多是有褒有貶,但是對關勝卻沒有一絲貶低,反而認為他可能是關羽的後人,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殊榮和厚愛。

那麼關勝真的是關羽的後代嗎?據《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裴松之注引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看以上資料可以知道:關羽有子關平、關興。關平和關羽一起在荊州被殺。關羽次子關興早卒,而關興的嫡子關統無後,所以在關統死後便由關興的庶子關彝繼承了關羽的爵號。而關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將龐德的兒子龐會隨鄧艾入蜀後全數殺死,因此關羽一脈當是沒有後人的。而《水滸傳》中之所以塑造關勝為關羽之後,一方面出於後世對關羽忠義的崇拜情節,另一方面是為了增添小說趣味性。【《堅瓠秘集●卷二●關侯裔條》:史載劉豫降金。殺其驍將關勝。勝不從。或曰是壯繆後。然則關氏之以忠義著也。

《水滸傳》中關勝的結局

容與堂本《水滸傳》中,關勝作為梁山馬軍五虎將之首,在梁山受招安後,參與了伐遼、徵方臘的戰事,最後作為倖存的梁山頭領平安返京,接受封賞。那麼關勝的結局如何?目前主要有兩種記載:

一、醉酒墜馬病亡

目前存世的《水滸傳》版本,容與堂本和絕大多數本子對關勝的結局是:關勝在北京大名府總管兵馬,甚得軍心,眾皆欽伏。一日,操練軍馬回來,因大醉失腳落馬,得病身亡。

在這種結局中,“勇蓋當世,萬人不敵”的大刀關勝竟然是以意外病亡的方式平淡收場,難免給人一種心有不甘之感,但相比戰死沙場的被奸臣所害的其他梁山好漢,關勝的結局還算不錯。

此人武力直逼關羽,水滸排名超林沖?結局卻暗藏兩個版本!

二、抗金為劉豫所害

有這種記載的《水滸傳》只有兩個,一個為屬於繁本系統的鐘伯敬批評本,一個為屬於簡本系統的金閶映雪草堂本,兩本對關勝結局的記載均為:關勝在北京大名府總管兵馬,甚得軍心,眾皆欽伏。後來劉豫欲降兀朮,關勝執義不從,竟為所害。

對比關勝結局的兩種記載,我們發現,關勝在“北京大名府總管兵馬,甚得軍心,眾皆欽伏”這一點都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最後一句話。我們知道,鍾伯敬批評本與金閶映雪草堂本在《水滸傳》版本演變過程中,相比容與堂本,是屬於後出的本子,因此二者關於關勝被劉豫所害的結局當是在醉酒墜馬病亡的基礎上修改的。那麼這種結局又有何根據呢?

據《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列傳第二百三十四●叛臣》:【劉豫,字彥遊,景州阜城人也。……建炎二年正月,用愨薦除知濟南府。時盜起山東,豫不願行,請易東南一郡,執政惡之,不許,豫忿而去。是冬,金人攻濟南,豫遣子麟出戰,敵縱兵圍之數重,郡倅張柬益兵來援,金人乃解去。因遣人啖豫以利,豫懲前忿,遂畜反謀,殺其將關勝,率百姓降金,百姓不從,豫縋城納款。

《金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十五》:【劉豫,字彥遊,景州阜城人。宋宣和末,仕為河北西路提刑。徙浙西。抵儀真,喪妻翟氏,繼值父憂。康王至揚州,樞密使張愨薦知濟南府。是時,山東盜賊滿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與,忿忿而去。撻懶攻濟南,有關勝者,濟南驍將也,屢出城拒戰,豫遂殺關勝出降。

原來在北宋末年,確實有一位濟南守將關勝,因堅持抗敵,不同意劉豫降金,結果被劉豫害死。這個關勝不愧為一位英雄,至今在濟南仍流傳著他的故事。【光緒《山東通志卷三十四古蹟一》:“濟南府歷城縣,關勝墓在縣南渴馬崖。”同書卷一百九十九雜誌上:“歷城馬跑泉,乃金兵薄濟南時,關勝與兀朮大戰,一日,至渴馬崖,求水不得,馬跑地而泉湧出,因名馬跑泉。……劉豫受金賄,殺關勝,其墓在渴馬崖西。”

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歷史上的關羽死後一直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直到北宋末年,宋王朝面臨內憂外患,北宋統治者希望藉助關羽的神力來保家衛國,關羽地位才有顯著提升。北宋大觀二年,宋徽宗加封關羽為“武安王”;宣和五年,宋徽宗再次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到了南宋,宋高宗趙構讚賞關羽能“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於建炎二年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而關勝為劉豫所害也正是在建炎二年,不知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還是關勝被害的消息傳到朝廷後,趙構感念關氏忠義才加封關羽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小說中,關勝確實和關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繫,而“忠義”當是二者聯繫的關鍵紐帶。自古以來,忠義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一直為仁人志士所推崇,杜甫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岳飛書前後《出師表》,這種精神正如篝火一樣,將薪盡火傳,永遠不會熄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