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此人武力直逼关羽,水浒排名超林冲?结局却暗藏两个版本!

提起《水浒传》中的大刀关胜,很多读者脑海中第一印象就是梁山马军五虎将之首、“山寨版”关云长。关胜与大多数梁山好汉不同,他有着“武圣后人”这个响当当的名头,在梁山英雄排座次时,关胜虽然功劳、资历均不如林冲,却排在林冲之上,因此难免给人“关系户”的感觉。那么作为武圣之后的关胜究竟有什么故事?又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位身份“特殊”的关胜。

一、与水浒相关的话本、杂剧中的关胜形象

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宋江三十六人的事迹就已经广为流传,而关胜作为宋江手下重要头领之一,虽然事迹不是很多,但是“露脸”的机会不少。

到了元代,话本和杂剧更为盛行。作为《水浒传》早期重要原始材料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先是朱运花石纲时分,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那十二人领了文字,结义为兄弟,誓有灾厄,各相救援。……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又把开天书一卷,仔细观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黄丕烈本作李)进义、……

大刀关必胜……”

《大宋宣和遗事》中关胜的名字前后出现了矛盾,一个是关胜,一个是关必胜,想是印刷错误,无伤大雅。这个大刀关胜为押运花石纲的指使,后来救了杨志,一同落草为寇。形象比较模糊,也没有自己的单独事迹,属于大众脸。

此人武力直逼关羽,水浒排名超林冲?结局却暗藏两个版本!

再往下发展,就到了元明杂剧盛行的阶段。在目前已知的各类元明水浒杂剧中,关胜共在四部剧中出现过:

1、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此剧中,关胜仅在与众头领下山赏红叶黄花第三日假期满回山复命时出场一次,自己介绍道:“梁山泊出名显姓,杀官军无人敢近。三十六结拜为兄,祖辈传大刀关胜。某大刀关胜是也。”属于龙套角色。

2、王矮虎大闹东平府。此剧中,因临近元宵节,梁山缺少几盏花灯,宋江欲派人下山去东平府买灯,因此召集众头领商议,关胜与呼延绰、武松最早到场。关胜自己介绍道:“风高敢把高墙跳,月黑提刀去杀人。某乃大刀关胜是也。”之后宋江派王矮虎、徐宁下山买灯,迟迟不归。宋江又召唤关胜、呼延绰引兵下山去接应,最后众人大闹东平府,活捉知府上山。这部戏中关胜戏份较多,形象较丰满。

3、豹子和尚自还俗。

这部杂剧中,关胜仅在开头宋江数手下三十六位兄弟时出现过(宋江不在三十六人之内),在这里关胜作大刀关必胜,排第十四名。

4、争报恩三虎下山。此剧中关胜的形象和《水浒传》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此剧中关胜竟然偷了别人的狗,并卖起狗肉来,令人大跌眼镜。【(关胜在古道,云)卖狗肉!卖狗肉!这里也无人。某乃大刀关胜的便是。奉宋江哥哥的将令,每一个月差一个头领下山打探事情。那一个月肯分的差着我,离了梁山,来到这权家店支家口,染了一场病,险些儿丢了性命。甫能将息,我这病好也,要回那梁山去,争奈手中无盘缠。昨日晚间偷了人家一只狗,煮得熟熟的,卖了三脚儿,则剩下一脚儿。我卖过这脚儿,便回我那梁山去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关胜的形象是复杂的,除了大刀关胜的名号外,其他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当是《水浒传》成书之后才逐渐定型为现在的形象。

此人武力直逼关羽,水浒排名超林冲?结局却暗藏两个版本!

二、关胜与关羽的关系

关胜的出身,《水浒传》中借宣赞之口说道:小将当初在乡中,有个相识;此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生得规模与上云长相似,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 大刀关胜;见做蒲东巡检,屈在下僚。此人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书中关胜为关羽嫡派子孙,二人坐骑均为赤兔马,兵器均为青龙偃月刀,关胜的外貌为“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须;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而《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二者几乎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怪乎金圣叹说关胜写来全是云长变相了。

那么关胜到底是不是如《水浒传》中所说,为关羽的嫡派子孙呢?这种说法的最早记载,当数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中对大刀关胜的赞语:“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昆。”

龚开的赞语中,大多是有褒有贬,但是对关胜却没有一丝贬低,反而认为他可能是关羽的后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殊荣和厚爱。

那么关胜真的是关羽的后代吗?据《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松之注引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看以上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有子关平、关兴。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因此关羽一脉当是没有后人的。而《水浒传》中之所以塑造关胜为关羽之后,一方面出于后世对关羽忠义的崇拜情节,另一方面是为了增添小说趣味性。【《坚瓠秘集●卷二●关侯裔条》:史载刘豫降金。杀其骁将关胜。胜不从。或曰是壮缪后。然则关氏之以忠义着也。

《水浒传》中关胜的结局

容与堂本《水浒传》中,关胜作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首,在梁山受招安后,参与了伐辽、征方腊的战事,最后作为幸存的梁山头领平安返京,接受封赏。那么关胜的结局如何?目前主要有两种记载:

一、醉酒坠马病亡

目前存世的《水浒传》版本,容与堂本和绝大多数本子对关胜的结局是: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一日,操练军马回来,因大醉失脚落马,得病身亡。

在这种结局中,“勇盖当世,万人不敌”的大刀关胜竟然是以意外病亡的方式平淡收场,难免给人一种心有不甘之感,但相比战死沙场的被奸臣所害的其他梁山好汉,关胜的结局还算不错。

此人武力直逼关羽,水浒排名超林冲?结局却暗藏两个版本!

二、抗金为刘豫所害

有这种记载的《水浒传》只有两个,一个为属于繁本系统的钟伯敬批评本,一个为属于简本系统的金阊映雪草堂本,两本对关胜结局的记载均为: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后来刘豫欲降兀术,关胜执义不从,竟为所害。

对比关胜结局的两种记载,我们发现,关胜在“北京大名府总管兵马,甚得军心,众皆钦伏”这一点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最后一句话。我们知道,钟伯敬批评本与金阊映雪草堂本在《水浒传》版本演变过程中,相比容与堂本,是属于后出的本子,因此二者关于关胜被刘豫所害的结局当是在醉酒坠马病亡的基础上修改的。那么这种结局又有何根据呢?

据《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人也。……建炎二年正月,用悫荐除知济南府。时盗起山东,豫不愿行,请易东南一郡,执政恶之,不许,豫忿而去。是冬,金人攻济南,豫遣子麟出战,敌纵兵围之数重,郡倅张柬益兵来援,金人乃解去。因遣人啖豫以利,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百姓不从,豫缒城纳款。

《金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人。宋宣和末,仕为河北西路提刑。徙浙西。抵仪真,丧妻翟氏,继值父忧。康王至扬州,枢密使张悫荐知济南府。是时,山东盗贼满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与,忿忿而去。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

原来在北宋末年,确实有一位济南守将关胜,因坚持抗敌,不同意刘豫降金,结果被刘豫害死。这个关胜不愧为一位英雄,至今在济南仍流传着他的故事。【光绪《山东通志卷三十四古迹一》:“济南府历城县,关胜墓在县南渴马崖。”同书卷一百九十九杂志上:“历城马跑泉,乃金兵薄济南时,关胜与兀术大战,一日,至渴马崖,求水不得,马跑地而泉涌出,因名马跑泉。……刘豫受金贿,杀关胜,其墓在渴马崖西。”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历史上的关羽死后一直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到北宋末年,宋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北宋统治者希望借助关羽的神力来保家卫国,关羽地位才有显著提升。北宋大观二年,宋徽宗加封关羽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宋徽宗再次加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到了南宋,宋高宗赵构赞赏关羽能“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而关胜为刘豫所害也正是在建炎二年,不知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还是关胜被害的消息传到朝廷后,赵构感念关氏忠义才加封关羽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中,关胜确实和关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忠义”当是二者联系的关键纽带。自古以来,忠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直为仁人志士所推崇,杜甫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这种精神正如篝火一样,将薪尽火传,永远不会熄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