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袁紹死後,袁譚為何聯合曹操攻打自己親弟弟?

小樹葉岑


公元202年,袁紹病逝後,他的大兒子袁譚佔據青州,小兒子袁尚佔據冀州,兩人誰也不服誰,於是開始大打出手。

因為袁尚佔據著袁紹的大本營鄴城,擁有更多軍政資源,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優勢就越來越明顯,所以等到黎陽之戰結束後,袁尚就直接率軍北上圍攻青州,打算一舉滅掉袁譚。

在危機時刻,袁譚在郭圖、辛毗等人的慫恿下,竟然派人向曹操借兵救援,結果因為袁譚的這個行為,最後導致他和袁尚都死在曹操手裡。

也正因為此,很多人在說起這件事時,總覺得袁譚等人那就是典型腦袋被驢踢,就是傳說中的人頭豬腦。換而言之,隨便換個正常人上去,都不可能這樣做,都會比他們幹得好。

但問題是,袁譚一直是獨當一面的大哥級人物,甚至多次打得曹操都萌生退意,而郭圖、辛毗更是以智謀聞名於世的人物,他們怎麼可能犯這種初中生都不可能犯的錯誤呢?所以,更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袁譚向曹操求救,並不是腦袋讓驢踢了的選擇,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事實上,袁譚向曹操借兵求救,雖然表面上看,這就是典型的引狼入室。但問題是,這並不意味著和曹操一定會佔到便宜。因為,如果曹操出兵攻打鄴城,袁尚肯定得馬上撤軍回去救援。這樣一來,袁譚自然就成功解圍。

同時,當袁尚率軍回來救援鄴城時,曹操自然只能選擇撤退,否則他就要和袁尚的大軍展開大戰。如果曹操選擇撤退,那他就是什麼便宜都沒撈到,只是白白好過袁譚。如果曹操不撤退,自然就只能和袁尚在鄴城,打得不亦樂乎。但這個選擇,顯然對曹操並沒什麼好處。

因為,袁譚還在旁邊虎視眈眈,如果他趁這個機會,把鄴城以北地區全收攏在自己大的大旗下,然後再率軍南下,到時曹操與袁尚在鄴城下打得筋疲力竭時,袁譚突然率生力軍參戰,曹操該怎麼辦呢?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袁譚向曹操求救,並不是昏招。而曹操率軍救援袁譚,也並不意味他能夠佔到好處。



也正因為此,當辛毗代表袁譚,勸曹操出兵河北時,曹操也是猶豫不決,甚至一度表示,暫時絕不會出兵河北。因為,不管怎麼看,曹操出兵河北,最大的受益者有可能就是袁譚。事實上,不僅僅是曹操這樣想,曹操的手下,也是普遍這樣認為的。

當時,很多人建議曹操趁袁氏兄弟內鬨之際,先南征劉表。因為此時攻打劉表,自然不用擔心袁氏集團在後方搗亂。而曹操自己著更傾向於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坐山觀虎鬥,讓袁氏兄弟繼續打,多會兒兄弟兩個都打殘了,曹操再出手。

不過,在辛毗的強烈勸說下,曹操才意識到袁譚可能根本不是袁尚的對手,所以放任他們倆繼續打下去,袁尚直接滅掉袁譚的可能性,恐怕要比兩敗俱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更關鍵是,荀氏叔侄也都勸曹操。總而言之,劉表並不是一個多麼危險的敵人;此時,我們最危險的敵人還是袁氏。如果我們不趁袁氏內鬨的機會,把袁氏滅掉,等他們再次實現統一,有可能就是後患無窮。

最後,經過反覆權衡利弊,曹操才決定出兵河北。總而言之,出兵河北,能不能獲利,先擱靠其後。現在,先得讓袁氏兄弟分庭抗禮的格局,繼續保持著。因為,萬一繼續觀望下去,袁譚真的讓袁尚給滅了,那曹操實在有點得不償失。



當時,袁尚在青州前線,突然聽到曹操率軍大舉渡過黃河,自然沒有心思繼續在青州打袁譚,於是他第一時間撤回鄴城。這樣一來,袁譚的青州之圍算是解套。而到此為止,曹操出兵河北,並沒有獲得什麼明顯的利益。

接下來,在袁尚回到鄴城後,曹操沒有選擇撤軍,而是準備和袁尚展開大戰。從這層意義上說,整個戰局的走向,基本都是按照袁譚最初向曹操救援時的構想在發展,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袁譚就只需要等到曹操和袁尚打得筋疲力盡時,趁機發兵南下來個漁翁得利。

但問題是,人算不如天算,袁譚的盤算是挺好,那也只是你袁譚一廂情願的盤算。因為,袁尚不會是傻子,他絕不可能傻乎乎的按袁譚的想法出招。所以,為防止袁譚趁機搗亂,袁尚在與曹操正式開展之前,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選擇,那就是兵分兩路:一路讓審配率領,全力防守鄴城;一路由袁尚親自率領,大舉北上進攻袁譚。

按照袁尚的規劃,袁譚已經是強弩之末,打他應該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至於鄴城,曹操一時半會顯然是無法攻克。所以只要審配能在鄴城堅守一段時間,他就可以把青州搞定,並且還可以率領青州生力軍大舉南下,與鄴城的審配內外夾擊,一舉把曹操滅掉。

但問題是,袁尚明顯高度了他自己的實力,也低谷了他哥哥袁譚的實力。因為,袁尚花了快整整花了五個月時間,卻仍然沒有把袁譚搞定。而曹操圍攻鄴城,也已經快近五個月時間,但此時的鄴城,已經明顯快抵擋不住曹操的進攻。

在這種背景下,袁尚只能率軍回援援鄴城。但問題是,袁尚這支軍隊,已經是一直疲憊之師,所以一戰就被曹操給打敗,袁尚也只能率領殘兵敗將狼狽逃竄。於是,曹軍拿著俘獲的袁尚印綬、節杖、黃鉞以及衣物,向鄴城內人炫耀這場勝利。

總而言之,你們不要抱什麼幻想。你們外面已沒有什麼援軍了,你們的糧草也快沒有了,再耗下去,能有什麼結果?面對此情此景,鄴城的軍心頓時無法安定下來。雖然審配一再鼓勁說,幽州的袁熙,馬上就會率軍來了。但也是無濟於事。最後,審配的侄子,率人把城門打開,放曹操軍隊進入了鄴城。


我是趙帥鍋


我們中國人常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極言兄弟齊心協力的必要性。兄弟齊心做大事的成功案例史不絕書,然而它的反面“兄弟鬩牆、引狼入室”的案例也並不在少數,其中漢末三國便至少有五對,稱他們為“塑料兄弟”,實在是再恰當不過。這五對“塑料兄弟”中,以袁譚、袁尚兄弟最為極品。



根據史料記載,袁紹至少有3個兒子,其中長子袁譚、幼子袁尚都是後妻劉夫人所生,而次子袁熙的生母不詳。袁紹奪取河北四州後,為了培養3個兒子和外甥高幹,便讓他們各掌一州的軍政事務,以起到共保袁氏基業的作用。其中,袁譚都督青州,袁熙都督幽州,高幹擔都督幷州,袁尚則留在鄴城協助其父治理冀州。


袁紹之所以將幼子留在身邊,有其不可告人的深意。原來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理應由袁譚繼承其父的職位,然而袁紹夫婦卻因溺愛幼子袁尚,而對長子袁譚充滿了疏遠感。為了解決“接班”難題,袁紹還把袁譚過繼給亡兄袁基,擺明是想剝奪他的繼承權。但是對於這個安排,袁譚心中很不爽,並在暗中圖謀奪回屬於自己的世子之位。



袁紹在世時,雖然傾向於讓袁尚接班,但卻並沒有明確擇立他為世子,所以袁譚與袁尚之間的關係大抵上還說的過去。等到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紹病死後,圍繞著權位之爭,袁譚與袁尚之間的關係逐漸走向破裂,並最終兵戎相見。這場大混戰中,袁紹的謀士們也投奔不同的陣營,其中辛評、郭圖等人支持袁譚,而逢紀、審配等人則支持袁尚。


在兄弟相爭的初期,袁尚“棋先一招”,通過捏造袁紹的遺命,得以繼任冀州牧、鄴侯。實力相對較弱的袁譚因為無法繼位,一氣之下便自封為車騎將軍,並駐軍黎陽。此時,曹操已準備北渡黃河、攻略河北4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袁尚便暫時擱置跟兄長的爭執,親率大軍援助袁譚,以共同對抗曹操的攻勢。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在黎陽大破袁譚、袁尚的聯軍,迫使兩人逃奔鄴城。此時,大謀士郭嘉向曹操獻計,希望他能暫緩進攻鄴城的計劃,以靜待袁氏兄弟自相殘殺。果不其然,在看到曹操沒有進攻鄴城後,袁譚便率軍進攻袁尚,並在失敗後逃奔南皮,旋因袁尚的攻勢過猛,又被迫逃往平原。然而袁譚逃往平原沒多久,袁尚的大軍便接踵而至。


為了解除袁尚的圍困,袁譚便接受謀士的建議,派辛毗向曹操求援,並與其結成同盟以共同消滅袁尚。然而辛毗到達許昌後,卻暗中投靠了曹操,並勸說他假意答應袁譚的請求,並藉此機會吞併河北。曹操覺得很有道理,便親率大軍進攻鄴城以解平原之圍,並與袁譚結成兒女親家。



然而曹操絕不會為袁譚“火中取栗”,而後者也沒打算遵守承諾。所以等到袁尚跟曹操鏖戰於鄴城之際,袁譚卻撕毀盟約,並率軍進攻袁尚的地盤,無異於“兩個拳頭打人”。勢力遭到嚴重削弱的袁尚難以抵禦兄長的進攻,便率殘眾逃奔幽州,依附於二哥袁熙,而袁譚則乘勢吞併袁尚的軍隊和地盤。


袁譚的背叛正中曹操的下懷,在攻取鄴城後不久,他便親率大軍討伐袁譚。雖然在河北割據多年,但論行軍作戰和計謀韜略,袁譚哪裡是曹操的對手,更何況後者手中還握有一支“特種部隊”-虎豹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袁譚在南皮被曹操擊潰,並在逃跑時被曹純指揮的虎豹騎斬首,妻子兒女也全部被殺,時在建安十年(205年)正月。



袁譚被殺的消息傳至幽州,袁熙、袁尚恐懼至極,此時他們還想著負隅頑抗,但沒多久便遭遇大將焦觸、張南的背叛,不得已逃奔烏桓。兩年後,曹操在幽州大名士田疇的引導下,率軍奇襲柳城,並在白狼山斬殺袁氏兄弟的靠山-烏桓王踏頓。袁譚、袁尚戰敗後,又轉向東北流亡,投奔割據遼東一帶的大軍閥公孫康。


袁氏兄弟逃往遼東之初,頗受公孫康的優待,但不久便遭到後者的猜忌,而袁譚、袁尚為了自保,便密謀暗殺公孫康,奪取他的兵馬和地盤。然而袁氏兄弟的計劃尚未實施,公孫康卻已是“棋先一招”,利用宴會之機將他們捕殺,隨即將首級送往曹操處邀功,時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就此,袁紹的三個兒子全部死於非命,河北就此成為曹操的地盤。



作為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袁譚、袁尚因爭奪權位不惜同室操戈,而袁譚為了增強勝算,還不惜“引狼入室”,與死敵曹操結成同盟。結果到最終,袁氏兄弟不僅無一人能成為河北的主人,並全都落得屍首異處的結局,實在是愚蠢至極。由此來看,袁譚、袁尚完全配得上漢末三國極品“塑料兄弟”的稱號。


史料來源:《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俗話說廢長立幼乃取亂之道也。在三國時期,就有兩個梟雄因為做出廢長立幼之舉,最終都導致了基業的滅亡。這兩位梟雄分別是劉表和袁紹。

劉表因為偏愛小兒子劉琮,結果把荊州之主交給了劉琮,最終導致基業毀於一旦。而袁紹也是因為廢長立幼而讓他的一生心血找拼下來的江山毀於一旦。

袁紹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與三子袁尚。按常規,長子袁譚是天經地義的第一繼承人。然而,袁紹最喜歡的卻是幼子袁尚。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袁尚長的和袁紹“很類已”,長相性格和才情都極為相似,因此深得袁紹喜愛。另一方面袁紹最寵愛的妻子劉氏也很喜愛袁尚,愛屋及烏下,袁紹對袁尚更是喜愛有加。

為了把袁尚培養成“法定”接班人,聰明絕頂的袁紹想出一個絕頂聰明的辦法:把袁譚過繼給自己死去的哥哥,並美其名曰:幫哥哥繼承其香火,讓其後繼有人。袁譚成了“繼子”後,其繼承權也就直接剝奪了。同時,為了防範於末然,袁紹還任命袁譚為青州刺史,同時,把次子袁熙任命為幽州刺史。只幼子袁尚一個人留在冀州。

公元200年,袁曹集團爆發了官渡之戰,袁譚做為主力,跟隨袁紹出征,最終袁紹因為一意孤行而被大敗。兩年後,袁紹悲憤鬱悶而死。然而,因為死得太突然,他並沒有直接宣傳誰為繼承人。這就給兒子內訌留下了隱患。

繼承人之爭當然在袁譚和袁尚之間展開。袁譚擁有長子這個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也得到了以辛評和郭圖為首重量人物的支持。而幼子袁尚卻擁有坐鎮冀州這個唯我獨尊的後天優勢,並且得到了以逢紀、審配為首朝中重臣的支持。

逢紀、審配兩人和袁譚關係一直就好,當然不希望袁譚繼位,於是在袁紹死後的第一時間,他們便馬上擁立了袁尚繼位。就這樣,“楞頭青”袁尚成了袁氏集團的新掌門人。

“大哥大”袁譚當然不甘心,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方面自稱為車騎將軍,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袁尚的不滿,另一方面調集軍隊到黎陽,做出佯功曹操的樣子,然而藉機向袁尚“討兵”。

袁尚當然知道哥哥的陰惡用心,但不能拒絕哥哥的好意,於是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派了一隻老弱病殘幼的軍隊去支援袁譚,另一方面還把心腹之臣逢紀派到袁譚的兵營中,名為助陣,實為監督。

袁譚也不是省油的燈,也來了個雙管齊下之舉,一方面繼續上書請求增兵,另一方面處處找“間諜”逢紀的小辮子,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直接把逢紀送上了斷頭臺。

就在袁譚、袁尚倆兄弟進行“溫柔”地內力大比拼時。曹操坐不住了,他在袁紹去世剛剛四個月時,率大軍北渡黃河,目標直指風雲人物袁譚。袁譚一看形勢危急,馬上向袁尚求援。袁尚覺得曹操是心腹之敵,於是放下兄弟間的暗鬥,共同對外,自己親率大兵馳援黎陽的袁譚。而讓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審配鎮守鄴城。

結果,哥倆人聯合也打不過曹操,只好攖城固守。死守總不是辦法,數月之後,兄弟倆棄守黎陽,退守大本營鄴城。

曹操乘勝追擊,直追到鄴城郊外。這時曹操麾下第一謀士郭嘉站出來有話要說了,他提起了暫緩進攻的主張,理由是9個字: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意思就是說,現在如果我們攻的急了,袁氏兄弟聯合起來,怕是事倍功半,一時半會也難以戰勝他們。如果不攻,袁氏兄弟為了爭奪接班人之位,必然內訌,不如暫緩進攻,坐收漁翁之利。

郭嘉這9個字道破了打敗袁譚袁尚兄弟的玄機和真諦所在。曹操聽從了郭嘉的良計,只派部將賈信駐守黎陽,自己則率大部隊返回了許都。果然,曹軍離開後,袁氏兄弟馬上就反目成仇了。

袁譚向袁尚請求增兵,以去攻奪丟失了的黎陽。袁尚這回的回答很直截了當,8個字:要兵沒有,要命一條。

兄弟倆就這樣徹底撕破了臉皮。而這時袁譚手下的郭圖、辛評兩位牛人因為素與審配不和,於是出來煽風點火,唆使袁譚進攻袁尚、審配。

袁譚是個頭腦簡單的人,一怒之下,率軍進攻袁尚。結果袁氏兄弟在鄴城城門外進行了第一次真情對對碰。結果佔領天時地利人和的袁尚大獲全勝,袁譚只好退守南皮。隨後,青州別駕王修率軍支持袁譚,袁譚又得意忘形了,再向袁尚發動進攻。

袁尚這時發動了心理戰,他以袁紹法定繼承人的身份,通告冀州、青州、幷州、幽州這四州軍民,指責袁譚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號召大家共同截擊。結果袁譚部將劉詢第一個反叛袁譚,歸順袁尚。隨後,青州各城紛紛響應,脫離袁譚,歸順袁尚。

結果可想而知,袁氏兄弟再次進行的大決戰,勢單力孤的袁譚再次大敗,被迫逃往平原郡。袁尚隨後率大軍包圍平原,晝夜急攻。

眼看平原郡危在旦夕,袁譚做出狗急跳牆之舉,5個字:向曹操求援!

袁譚不顧部將反對,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同時,為表誠意,還將自己的女兒主動嫁給曹操的第二十子曹整,以和親定盟。

而這正曹操之意,早就磨刀霍霍等待收拾殘局的曹操接到袁譚的求援後,同意了聯親,馬上率大軍進發了,他在解了平原之圍後,調轉馬頭殺向鄴城。

結果鄴城經不起曹軍的猛攻,很快淪陷。袁尚只好逃往幽州。再後來,幽州被曹軍攻破後,袁尚逃入了遼東,結果被公孫康誘殺了,公孫康斬了袁尚的頭獻給了曹操。

至此,袁譚在曹操的幫助下,終於把袁尚給除去了。然而,他為自己的引狼入室之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曹操很快找了個理由,把袁譚的人頭也砍了。

總之,袁譚袁尚兄弟因為私心太重,大敵當前,竟然引狼入室,最終他敗光了袁紹留下的政治資產,雙雙被淘汰出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這是他們老袁家的傳統!

當初袁紹和袁術,並稱袁氏雙雄,一個據河北富庶之地,一個佔江淮魚米之鄉,同為四世三公,何等強橫?何等風光?

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袁紹和袁術這對親兄弟(同父異母),可不是這樣。兩人因為“庶嫡之分,政見不和”,一直不對付,乃至於兵戎相見。當年袁術稱帝后,遭天下人聲討,袁紹這當哥哥可沒少落井下石。

所以,兄弟不和,在他們老袁家乃是傳統,袁譚幾兄弟,只是有樣學樣!

只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說起來袁紹之子袁譚與其弟袁尚之間的矛盾,說白了就是一個繼承權的問題。

也是後來袁譚不惜借兵曹操,引狼入室,自取滅亡這麼愚蠢的行為發生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

袁紹死後,按理說繼承權是應該在長子袁譚的手裡的,但是袁尚卻更受父親的喜愛,所以也被列為了接班人選之列。

紹愛少子尚,貌美,欲以為後而未顯。

自古廢長立幼都是要出事兒的啊!

更嚴重的是袁紹至死也沒有給予袁尚一個明確的名分指定,由此就生出了兩子相爭的局面。

袁紹死後,袁尚得到了逢紀、審配的擁立,因此搶先自立為接班人。雖然說資歷上還非常的不夠格,但是名分已定,袁譚被陰了一次,吃了個啞巴虧。

雖說沒有當場翻臉,但是他內心卻是非常憤怒的,自稱車騎將軍,據守一方,與兄弟暗中計較。

譚自稱車騎將軍,出軍黎陽。

若是就此分家,也沒啥,畢竟袁紹家大業大。

而建安八年,曹操來襲,讓兄弟倆徹底反目,兵戎相見。

面對曹操這個父親的老對手,袁家兄弟本該合力拒之。但因為之前的爭儲風波,兄弟倆早已離心離德。二人勾心鬥角,將過去的矛盾無限放大化,再加上各自陣營裡面的大臣都在彼此那裡挑撥,袁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新仇舊恨一起算,發兵攻打袁尚。

最終袁譚實力不濟,為袁尚所敗。

令人沒想到的是,輸在自己親弟手下的袁譚,竟然破天荒的想要去向曹操求援。當時很多人對這件事都是非常反對的。

這樣的不擇手段,雖然是打敗了自己的弟弟,但是也是引起了整個袁氏集團的破滅。

袁譚在曹操幫助下擊敗弟弟袁尚之後,便立馬背叛了曹操。曹操大怒,發兵討之,最終袁譚兵敗被殺!

而後,曹操又遠征烏桓,滅掉了在那裡避禍的袁尚與二兄袁熙,袁紹勢力,就此全滅!

袁紹估計沒想到,一輩子留下的政治資產竟然是敗在了兄弟相爭的手裡。自己這兩個兒子,比起當年的自己和袁術,絕對是不遑多讓,甚至可以說是“青出於藍”啊。

當然,這個禍根還是袁紹自己留下了的。因為如果從本質上深究袁紹集團滅亡之原因,除了袁紹的廢長立幼之外,還有一個“派系之爭”的問題。

袁紹集團有兩大派系,一個是袁紹老家帶出來的“河南派”,以逢紀、許攸、郭圖等人為首;一個則是河北本地的“河北派”,以沮授、田豐、審配這些人為首。兩大派系一直不和,在袁紹時期就是明爭暗鬥,互相內耗,袁紹官渡之戰敗於曹操,就有他們的一口鍋。而袁紹死後,兩邊更加的肆無忌憚,各自尋找代理人。河南派”找上了袁譚,而“河北派”則選擇了袁尚。

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

所這才有了後來的兄弟相爭,自相殘殺!


白話歷史君


袁家兄弟互相殘殺,最主要的責任當然在於袁紹不公,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第一謀士郭嘉的建議,避免了讓河北形成一個整體,對抗曹操大軍。郭嘉對曹操說:“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郭嘉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鯰魚效應”,就是讓曹操不要急著進攻河北的袁氏兄弟,否則他們會團結起來作戰,應該緩圖之,讓他們自己先亂,再趁火打劫,河北可定也。



官渡之戰結束不久,袁紹去世後,曹操渡過黃河,進攻河北,就發現了其實袁氏根基還在,想一口吞下是不可能的。畢竟,袁紹經營河北多年,地盤還在,還保留著強大的綜合實力。於是,曹操聽從郭嘉的建議,先進行南征。果然,袁氏兄弟外敵不在,就開始內亂,袁譚和袁尚互攻,袁譚卻幹不過袁尚。其實,袁譚早年就跟從袁紹征戰,是有一定的軍事素養的,但是袁尚繼承了袁紹的位置,實力自然要優於袁譚。於是,袁譚只好救助於曹操,這下曹操就有了進入河北的藉口和機會,各個擊破,統一了河北。

(紅圈只標記大概位置,不作精準地圖)

造成兩袁互攻,曹操得利的局面,有幾個因素。第一,有先例,當年袁紹和袁術就是為了“四世三公”的繼承權,二人互攻爭霸。如今,袁譚和袁尚如出一轍,並且“青出於藍”。第二,袁紹在關係上處理不當,廢長立幼,埋下兄弟不和的隱患。第三,袁氏三兄弟並高幹各有地盤和部曲,合則強大,分則互相消耗,誰也吞併不了誰。第四,兩袁用人都有問題,袁尚重要謀士審配,性格剛烈,特別是和袁譚派的辛評,郭圖不和。所以,雙方的謀士只會讓脆弱袁氏兄弟關係,加速破裂。第五,袁譚自作聰明,他想利用曹操對付袁尚,自己再趁火打劫,可惜這也是曹操想要的,袁譚又怎麼鬥得過曹操呢?結果,袁譚成了最早滅亡的一方。



所以,袁氏兄弟相爭,導致軍心離散,他們手下的將領呂曠,呂翔,焦觸,張南等也先後歸降了曹操。曹操利用他們自相殘殺,互相消耗目的已經達到,於是各個擊破,統一了河北,如郭嘉所料。先是袁譚反覆,被曹操攻破南皮殺了,高幹也被西涼馬超,龐德打得軍敗身死,袁尚和袁熙則逃入遼東,被公孫康斬了頭,獻於曹操。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道理誰都懂,可是一旦面對權力,利益的誘惑,就容易“利令智昏”了。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曹操也糾結接班人人選問題,被賈詡以“袁氏兄弟”的例子暗示,於是曹丕鞏固了接班人之位。


大飛熊騎士


這其實和袁紹在世時候的安排有關係。我們可以看一下是怎麼回事。

袁紹對於自己兒子們的安排

袁紹最初安排自己的大兒子袁譚在青州,遭到了謀士沮授的反對,認為這是取禍之道,袁紹一意孤行,他覺得他要安排各個兒子在他手下的各州,用來觀看他們是否有才能,他隨後中子袁熙掌管幽州,外甥高幹掌管幷州,實際上則是袁紹自己寵愛小兒子袁尚,留下小兒子袁尚和自己在冀州。同時他在世的時候,又沒有決定立那個兒子為嗣子 這就是袁紹的失誤。

袁譚這個人本身這個人是十分有軍事才能的,他剛到青州的時候,只佔有平原郡,後來是自己擊敗劉備,田楷,孔融,得以佔據青州刺史部的全部領土。但是袁譚沒有行政才能,縱容手下軍隊劫掠,同時信任小人,弄得青州一片混亂。

當時袁紹手下的謀士和大臣因為袁紹沒有立繼承人,於是開始為了以後做準備也開始,辛評和郭圖站在了袁譚一邊,而審配和逢紀則是和袁尚一夥。由於袁紹的後妻劉氏喜歡袁尚,導致大兒子袁譚不受喜歡,袁譚外放的時候,心裡肯定很痛恨袁尚和劉氏。

官渡之戰並未擊垮袁氏,袁譚和袁尚的內鬥才是袁氏敗亡的原因,也是袁譚引曹操攻打弟弟袁尚的原因。

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袁紹兵敗,河北發生叛亂,但是被袁紹鎮壓。到了建安七年,袁紹因為官渡兵敗而憂憤致死,但是最為關鍵的是袁紹臨終時沒有指定繼承人。當時大部分大臣認為長子袁譚應該立為袁紹的繼承人,於是讓袁譚來到袁氏的首府鄴城,但是審配害怕袁譚成為河北之主後,他手下的辛評會加害自己,於是讓袁尚做了繼承人。等袁譚到了發現袁尚已經被立為袁氏之主,心裡是憤怒,從此和袁尚有了間隙。此後袁譚自己給自己加封車騎將軍,屯兵黎陽,袁尚於是派逢紀來監看袁譚,袁譚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就在兄弟倪牆之際,曹操得到消息,立馬派兵過河攻打袁譚,袁譚只好向袁尚告急,袁尚本來想要分兵幫助袁譚,但是轉念一想又害怕袁譚收服了這些兵馬,於是他自己帶著兵馬,援助袁譚,在黎陽打了七個月,袁尚被打敗,逃回了鄴城。但是曹操只是趁機割去糧草,也退兵了。

曹操退兵後,袁譚和袁尚兩兄弟矛盾激化,最終發展成為相互攻打,袁譚大敗,跑回了平原郡,被迫請求曹操援助,曹操於是領兵北上,袁尚急忙退回鄴城,曹操於是又退兵。袁尚一看曹操退兵,於是又去攻打袁譚,趁著這個機會,曹操直接攻打袁氏的首府鄴城,審配守鄴城,袁尚急忙領兵回來救鄴城,想出兵和袁尚合圍曹操,曹操派兵大敗袁尚,袁尚逃至中山,審配哥哥的兒子審榮打開鄴城城門投降了曹操,審配不肯投降,被曹操殺害。

袁氏兄弟相互攻伐,自取滅亡

曹操圍攻鄴城時,袁譚自己悄悄的攻下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間等郡國土地。當他聽說袁尚逃到了中山,於是棄曹操大軍的進逼於不顧,領兵攻打袁尚,袁尚再次逃跑,去投奔他的二哥袁熙。袁譚雖然拿下了袁氏的舊地,但是被曹操大敗,袁譚軍敗之時,披頭散髮的想要駕馬逃跑,但是被追兵圍上所殺。

袁尚投奔袁熙之後,曹操擊敗袁譚北上,焦觸和張南背叛袁熙,他們起兵攻打袁氏兄弟,袁尚和袁熙被迫逃跑到遼西烏丸(也就是烏桓),但是曹操再次追擊一直打到了烏丸,烏丸人大敗,袁家兄弟再次逃跑,來到了遼東公孫家的土地。當時公孫家的掌權者是公孫康。

袁尚和袁熙來到遼東之後,袁尚想要謀取公孫康,同時公孫康也想殺掉袁氏兄弟。於是請客吃飯,袁氏兄弟上門之後,被抓住,隨後被殺。

為什麼袁譚攻打弟弟袁尚

因為袁紹沒有安排好自己的後事,袁譚是長子,但是袁紹卻想立幼子袁尚為繼承人,但是他又讓袁譚獨領一州,正如沮授說的那樣是取禍之道,不願立袁譚為繼承人,但是又讓袁譚有實力和幼子袁尚相鬥爭。這一切在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人者仁義也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一代霸主袁紹因病去世。

死就死吧,糟糕的是,他死的很糾結。按照法統,袁紹本應讓嫡長子袁譚繼承祖業,但袁紹更喜歡更帥的三兒子袁尚,認為老帥哥的繼承人也該是小帥哥才對,可這又於禮法不合,所以他臨死也未能確立繼承人,最後給河北留下了一個混亂的爛攤子,真是死了還要給大家添麻煩的爛人。

果然,袁紹一死,他的手下們便分成了兩派,展開內訌。一派是潁川派,以監軍郭圖、謀士辛評為首,支持袁譚;另一派是親信派,以別駕審配、護軍逢紀為首,擁護袁尚。而剛好袁譚此時尚在青州(袁譚為青州刺史),審配、逢紀便趁機偽造袁紹遺囑,搶先擁立袁尚繼位。袁譚急急忙忙從青州趕回鄴城奔喪,卻發現沒自己啥事兒了,還被新領導袁尚打發去鎮守黎陽抵禦曹操。

這就叫先下手圍強,後下手遭殃,袁譚悲憤!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帶著親信郭圖、辛評來到黎陽,自號“車騎將軍”,只比弟弟袁尚的“大將軍”矮一頭罷了。

然而袁尚還是不信任袁譚,竟又派重臣逢紀去黎陽當監軍,明顯是來監視的。袁譚心想你不多派點軍隊來前線幫我,派個糟老頭子來管我作甚,就請求袁譚給他增兵,審配鼓動袁尚不答應,袁尚也怕增強大哥實力於己不利,於是斷然拒絕。袁譚一怒之下,竟把逢紀給殺了,於是雙方矛盾公開化並白熱化。

說起來,其實逢紀挺傻的。想當初官渡之戰,審配二子為曹操所俘,因此受譖見疑,幸得逢紀力保,二人遂結成同盟,共輔袁尚上位。結果呢?審配為了自己,最後還是把逢紀賣給了袁譚,豈不悲哉?

另外一邊,曹操看到袁紹倆兒子兄弟鬩牆,只覺痛心疾首

——想當初,你們爹袁紹和你們叔袁術就不和,袁術罵你爹家奴,你爹讓我幫他打袁術,打的袁術吐血而死!這才不到三年,你們倆兄弟竟也鬧的要死要活,難道這也有遺傳的?

曹操決定,替老大哥袁紹,好好教訓這倆大侄子一下。

於是,建安七年九月,曹操渡過黃河,攻打黎陽,袁譚兵少,裝備又差,只得再向袁尚求救;所謂唇亡齒寒,袁尚再笨,也知道哪裡是敵我矛盾,哪裡是內部矛盾,所以面對曹軍兵臨城下,他決定親自率兵支援大哥。

袁尚之所以親自死來,不是出於對敵情的重視,而是怕派別人來鎮不住大哥,讓袁譚趁機把他部隊給奪去了!袁尚便讓別駕審配留守鄴城,而自領精兵救援。但仍是沒打贏,只得趁夜遁走,逃回鄴城。曹軍趁勝直追,四月到達鄴城,將城外夏熟的麥子收割一空,然後猛攻城池,但這城太硬了,一時攻不下,諸將便請示曹操從後方多調兵馬,趁勝連戰,一定拿下鄴城。這時郭嘉卻道:“詩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今二子權力相等,各有黨羽,如急攻則其合力。不如緩之,則二子爭心生也。不如撤軍南向荊州,做徵劉表狀,以待其變。變成後再擊,則一舉定也。”曹操聽罷,也體諒到了袁家二子內訌的誠心,決定成全他們,於是下令回軍。

稍事整頓,曹操便又大張旗鼓,裝模作樣去南征劉表,果然剛走到汝南郡的西平縣(今河南西平),好消息就來了。

一切皆如郭嘉所料,曹操這外敵一走,袁家倆兄弟就吵了起來,袁譚再次要求更新裝備並增兵以追殲尚未渡河之曹軍,至少要拔掉曹操安插在黎陽的賈信這顆釘子,否則太危險了,但袁尚和審配仍然打著自家小算盤不肯給,袁譚大怒,郭圖、辛評等謀士又在一旁煽風點火,說當初袁紹遲遲不肯立袁譚為世子,其實就是審配這小子在從中作梗!這下袁譚忍無可忍,從此再無與袁尚和好之可能,到八月份,倆冤家冰炭難容,終於在鄴城外大戰一場,袁譚兵少裝備又差,當即戰敗,只得率軍退往東北至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其別駕王修忙率青州吏民前來援助,袁譚聲勢稍振。這時劉表也寫信來勸說倆賢侄和好,以爭取時間拖住曹操南下步伐讓自己多過幾年安生日子,可惜倆賢侄都殺紅了眼,就是不聽老人言寧願吃虧在眼前。袁尚首先發難,親自率兵北上攻打南皮,袁譚再次大敗,只得又向南逃到青州平原縣,據城固守。袁尚將城團團圍住,日夜猛攻。袁譚眼看要亡黨、亡國,氣急敗壞,心想寧可把天下給外人,也不能給家賊!於是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到曹操那裡乞降求救,表示要棄暗投明,大義滅親,助朝廷殲滅賊黨袁尚,為表誠意,還將自己的女兒送來,非要嫁給曹操第二十子曹整,以和親定盟。

曹操愣了一下:啥?我侄子袁譚要當我親家?這輩分不亂了嗎?但想了想,袁譚主動引窩入室,將江山雙手奉上,求我一起搞他弟弟,這等好事都能碰上,還是見見吧,於是接見了辛毗。辛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說,曹操的心中,頓時生出無限悲涼來。說到底,他與袁紹,固然是死敵,但也相交多年的好兄弟,看著老大哥的兒子們鬧到如今這個地步,曹操身為長輩,嗯,也確實應該,嗯,再給這倆大侄子火上澆點油,讓他們殺得更歡實些!

於是,曹操忍痛自降一輩,答應了袁譚的聯姻。領大軍調頭北上,與袁譚聯合,去夾擊袁尚。


千古名將英雄夢


漢末亂世之中,袁紹從一個出身名門的權貴子弟迅速崛起,成為了盤踞河北地區的諸侯,更在界橋之戰中擊敗了心腹之患公孫瓚,統一了河北,成為了北方最大的勢力。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袁紹雖然敗給了曹操,但是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實力。但遺憾的是,建安七年(202),官渡之戰的兩年後,袁紹病死,他的勢力被兩個兒子袁尚和袁譚所繼承,但這兩個兒子卻沒能聯合起來一起對付曹操,反倒是反目成仇,袁譚更是與曹操聯合,攻打自己的弟弟袁尚,這又是為何?

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最大的原因,還是出在袁紹身上,因為袁紹一直沒有確立自己勢力的繼承人。古代封建王朝把太子稱為國本,這是非常形象的,一個君主再怎麼優秀也不可能永遠統治下去,死後的繼承問題永遠都是一個勢力的核心問題,歷史上不少君主都因為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而身死甚至國滅,所以古人吸取前人教訓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可是依舊有不少統治者,在嫡長子和自己偏愛的孩子中猶豫不決,袁紹也是其中之一。

袁紹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其中袁尚和袁紹非常像,不僅是長相而且性格也極其相似,史書記載袁紹覺得他“很類己”,所以袁紹對這個小兒子非常喜歡,於是便動了立袁尚為繼承人的心思。袁譚作為長子,本來是袁紹勢力的第一繼承人,袁紹為了讓袁尚繼承勢力,便將長子袁譚過繼給已經死去的哥哥,還把他打發到遠離自己大本營冀州的青州去當刺史,之後又把二兒子袁熙派到幽州,只讓自己的小兒子袁尚留在冀州陪自己。

如果按照袁紹的安排,一切應該是很順利的,但偏偏問題出在袁紹死的太突然了。袁紹在建安七年(202)突然病死,甚至還沒有宣佈自己的繼承人是誰,這就為之後的袁家內訌埋下了隱患。袁紹死後,袁尚繼承了袁紹的大部分勢力,又有冀州這個大本營作為根基,成為了袁紹勢力的統治者,而袁譚則有長子這個身份,並且也佔據了青州地區,隨時準備向袁尚發難。兩人表面雖然沒有完全撕破臉皮,但實際上可以說是明爭暗鬥,勢同水火。之後袁譚假意調軍隊到黎陽,佯裝攻打曹操,以此來向袁尚要兵,袁尚也為袁譚派出一支由老弱病殘組成的軍隊。

就在兩人鬥爭之時,曹操出手了。他率大軍氣勢洶洶的衝向了袁譚,袁譚急忙向袁尚求救,兩兄弟放下成見共同抵禦曹操的進攻。袁氏兄弟先失去了黎陽,之後在鄴死守住了曹操的進攻,曹操只能先退兵。之後袁譚想趁曹操敗退攻打曹操,向袁尚要士兵和裝備,但卻被袁尚拒絕,與此同時袁譚手下的郭圖、辛評在此時煽風點火,把之前袁譚被過繼的事情拿出來說,袁譚一怒之下又調轉槍頭攻打袁尚,結果卻被袁尚打的大敗,退守南皮。

之後袁尚又擊敗了袁譚多次,還昭告冀、幽、並、青四州的百姓,說袁譚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天下軍民共誅之。這份通告使得袁譚一派軍心動搖,手下許多城池都投降了袁尚,此時的袁譚再次決戰,結果又被打敗,只得退守平原。袁尚大軍包圍了平原,袁譚已經無路可退,無奈之下派出使者向曹操求援。於是曹操趁此機會與袁尚開戰,攻打鄴城,袁尚急忙回援,卻被曹操包圍,不僅手下全軍覆沒,還險些丟了小命。 

袁譚之所以聯合曹操攻打袁尚,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自己對袁尚一直不服氣,而袁紹沒有定下繼承人就去世給他留下了機會;另一方面是袁尚昭告天下,擺明了不給袁譚留活路,袁譚反正都是死,寧可放手一搏。自此一戰後,袁氏一族再無能力抵抗曹操,之後的短短几年,袁氏兄弟都死於非命,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鄧海春


東漢末年有兩位諸侯廢長立幼,最終都導致了基業的滅亡,一對是劉表與劉琮父子,而另一對就是袁紹與袁譚。

(袁譚)

袁譚是袁紹的長子,袁紹平河北,袁譚屢建戰功,後來袁紹的哥哥袁基去世,袁基膝下無子,袁紹就把袁譚過繼給袁基當兒子。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派遣袁譚出守青州,曹操上表袁譚為青州刺史,割據一方。他在袁氏家族中的名氣也很好。因此後來袁術軍事集團崩潰之後,袁術帶兵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投奔袁譚。但在中途被劉備截擊,病死於路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發官渡之戰,袁譚隨袁紹出征,大敗而歸,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憤懣而死。死前他沒有明確立誰為繼承人,按理應當是長子為繼,但袁紹對於自己的三子袁尚又非常喜愛,因為他覺得袁尚長得最像他。所以袁紹集團就分為了兩派,一派以辛評、郭圖為首,擁護袁譚,而另一派以審配、逢紀為首,擁護袁尚。審配和辛評一向不和,害怕袁譚即位以後,辛評會針對他。所以他假託袁紹偽詔,立袁尚為繼承人。袁譚知道之後將兵出奔黎陽,自號車騎將軍。袁尚對袁譚也心生忌憚,故意派逢紀去監視袁譚。後來袁譚問袁尚要兵,袁尚也不給,袁譚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東漢時期鄴城周邊略圖)

曹操領兵與袁譚和袁尚在黎陽對峙,兩兄弟大敗而回,退守鄴城。曹操手下的謀臣郭嘉為曹操獻策,暫且撤軍,讓兩兄弟互生嫌隙,自相殘殺。果然,袁尚既不給袁譚增兵,也不撥給糧草,加上袁譚手下辛評、郭圖等一幫人的挑撥,兄弟最終反目,於鄴城展開大戰,最後袁譚退守南皮。即使袁譚手下的別駕王脩用“兄弟如手足”勸阻,也無濟於事,兩兄弟再也無法和好如初。後來由於諸郡反叛,袁譚又不得不退守平原。

(袁尚)

袁譚手底下的謀士辛毗是個二五仔,先是跟袁譚說聯合曹操攻打袁尚,袁譚派他出使曹操的時候,他又跟曹操說正好借兩兄弟不和睦,吞併河北。曹操覺得很有道理,就派兵攻打袁尚,袁尚退回鄴城。曹操又讓自己兒子劉整娶袁譚的女兒為妻,結為姻親,穩固關係。但袁譚趁曹操圍鄴之際叛變,攻打袁尚,袁尚敗走故安,投靠哥哥袁熙。曹操也因為袁譚的叛變而大怒,歸還袁譚的女兒,征討袁譚。袁譚逃往南皮,雖奮力抵抗,也無濟於事,最終城破人亡。

參考文獻:

1、三國志[M]. 中華書局 , (晉)陳壽撰, 2005

2、資治通鑑[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宋)司馬光原著, 1993

3、三國志集解[M]. 中華書局 , 盧弼著, 1982

4、曹操集[M]. 中華書局 , (漢)曹操著, 1959

作者簡介:戚逸暘,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現任江蘇省高校文學聯盟大學生文學創作中心執行主任。


季我努學社


自古以來的傳統,立長不立幼,除非長子是白痴或殘疾,這是為了規避兄弟間的權力之爭。袁紹有三個兒子(一說四個),分別是長子袁譚、次子袁熙與三子袁尚。按理說,袁譚理所當然應該得到繼承權。袁紹喜歡幼子袁尚,想立他為接班人。

為此,袁紹想了一個辦法,把袁譚過繼給自己死去的哥哥,以繼承其香火。如此一來,無疑剝奪了袁譚的長子繼承者。按照傳統的制度,過繼給別人,就相當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如此,袁紹還把袁譚調出冀州,出任青州刺史。

緊接著,次子袁熙被任命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幼子袁尚留在冀州。把其他兒子調離中樞,只留下袁尚一人,其用意也夠明顯了。但是,直到袁紹去世,也沒的指定誰才是繼承人。

袁紹死後,袁氏集團分裂為兩個陣營,一派以辛評、郭圖為首,力主立長子袁譚;另一派逢紀、審配為首,力主立幼子袁尚。

逢紀、審配兩人與袁譚關係不好,深恐袁譚上臺後,權力會被削弱。兩人搶先一步,立袁尚為接班人。這樣,資歷甚淺的袁尚成了袁氏集團的新首領。

作為大哥的袁譚不得不屈服於弟弟之下,內心的憤怒可想而知。袁譚索性自稱車騎將軍,屯兵於黎陽,擺開進攻曹操的架式,向袁尚討兵。袁尚既不想與老哥撕破臉皮,又不能讓老哥兵力太強,故而只是敷衍一下,只撥給一支小部隊,同時把逢紀派到袁譚的兵營中,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袁譚一看,才撥給這麼點兵力,頂個屁用,再上書要求增兵。審配故意找種種藉口,拒絕袁譚的要求。袁譚不由得怒從心生,既不給我增兵,又派逢紀來監視我,好,老子可不是好耍的。審配會出陰招,袁譚就會麼?逢紀這小子膽敢來監視我,就讓他有去無回。袁譚也找了個藉口,把逢紀抓起來殺了。

袁紹屍骨未寒,兒子們就鬥起來了。

袁譚、袁尚這倆兄弟,本事不及其爹,還爭權奪利。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要坐收漁翁之利。

建安七年(202年)九月,即袁紹去世四個月後,曹操大軍突然北渡黃河,進攻袁譚。袁譚不想把自己的血本拼光了,緊急向袁尚求援。這時的袁尚剛上臺,也想有所表現,以向世人證明他是有本事的。他把鄴城交給審配,自己率大兵馳援袁譚。哥倆人聯手對付曹操,但還是落入下風,只得攖城固守。

建安八年(203年)春,曹操再攻黎陽。這次,袁譚與袁尚抵擋不住了,兄弟倆在城下與曹軍決戰,敗下陣來,棄守黎陽,退守大本營鄴城。曹操乘勝追擊,直追到鄴城郊外。

要不要一鼓作氣進攻鄴城呢?郭嘉分析說:“袁紹生前沒有立繼承人,現在袁尚雖然接班,袁譚心有不服,兩人勢力相當,各有一批黨羽。倘若我們攻得太急,他們兄弟二人就會聯合起來;若給他們有喘息之機,二人就會爭權奪利。”

曹操依郭嘉之計,留下部將賈信駐守黎陽大營,自己則率大部隊返回許都。

果不其然,曹軍前腳剛剛離開,袁氏內部就內訌了。

袁譚丟失了黎陽,他認為戰敗的原因,在於自己部隊的武器不夠精良。言下之意,乃是責備袁尚有意壓制他。如今曹操大軍撤退,正是收復黎陽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對袁尚道:“曹軍作戰既久,人心思歸,趁他們還沒全部渡過黃河,我們趕緊出兵掩襲,定能將其擊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當信任不再時,所有的話在袁尚聽來都是別有企圖。他冷笑了,你袁譚的目的,無非想借機得到更多的軍隊與武器罷了,我偏偏不上當,不給。

兄弟倆的裂痕急劇擴大了。此時投靠袁譚的郭圖、辛評兩人又出來煽風點火道:“您之所以失去繼承權,是因為先公(指袁紹)把您過繼給了哥哥,而這就是審配那小子出的主意。”郭圖與辛評兩人向來與審配不合,正好落井下石,唆使袁譚進攻袁尚、審配。

袁譚正在氣頭上,聽郭、辛兩人這麼一說,更是怒不可遏。自己身為長子,失去繼承權,不得不屈居弟弟之下,這已是奇恥大辱,現在袁尚、審配還處處提防他、算計他,斯可忍,孰不可忍!

權力超越親情。兄弟兩人終於拔刀相向了。袁譚大舉發兵,進攻袁尚。袁尚當然不甘示弱,奮起還擊,雙方在鄴城城門外大戰一場。鄴城是袁尚的大本營,佔有天時地利,而袁譚剛在黎陽吃了敗仗,士氣凋零,一戰下來,又傷亡慘重,只得放棄攻城,退守南皮。

戰爭一起,和解的機會永遠失去了。

袁譚戰敗,但他仍有機會翻盤。他經營青州多年,政治資源是雄厚的。青州別駕王修已經率領一支軍隊,趕來救駕。得到這支生力軍後,袁譚又得意忘形了:老子要把袁尚這毛頭小子打趴下。

人很奇怪,越親近的人,一旦反目成仇,往往仇恨更深、更難化解。

然而,形勢很快急轉直下了。畢竟袁尚是袁氏集團惟一的新首領,這種政治上的優勢,是袁譚所不具備的。袁尚以大首領的名義,通告四州(冀州、青州、幷州、幽州),袁譚以下犯上,實為大逆,號召其部將反正。袁譚部將劉詢率先起兵,宣佈效忠袁尚。緊接著,青州各城紛紛響應,脫離袁譚。

一時間,袁譚在政治上已陷入完全孤立的局面。他不由得仰天嘆道:“整個青州都背叛我了,難道我真的刻薄寡恩嗎?”據史書載,袁譚“長而惠”,“能接待賓客,慕名敬士”,頗有乃父之風。但他起兵內訌,同室操戈,嚴重損害袁氏集團的利益,動搖根基,諸部反叛,實為情理之中。

在這場兄弟戰爭中,弟弟袁尚逐漸佔據上風。他得理不饒人,進擊袁譚,兩人再度決戰,袁譚大敗,被迫逃往平原郡,攖城固守。袁尚尾隨而至,包圍平原,晝夜急攻。

平原郡已危在旦夕了。

狗急跳牆。為了逆轉敗局,袁譚居然破天荒地想了一個主意:向曹操求援!

向曹操求援!有沒搞錯?!要知道曹操可是袁氏的第一號敵人啊。可是,除了曹操,誰能解平原之圍呢?

袁譚力排眾議,派辛評的弟弟辛毗前去向曹操求援。

想袁紹好歹也算是一代梟雄,竟出了這麼這豬兒子,為了跟弟弟窩裡鬥,不惜引狼入室。袁譚此舉,是袁氏集團覆沒的關鍵一步。曹操在解了平原之圍後,轉而進攻鄴城。在曹軍的猛攻下,鄴城淪陷。袁譚在曹操的相助之下,終於把弟弟袁尚給打敗了,袁尚逃往幽州。然而,袁譚在引狼入室後,又想獨據冀州,怎麼可能呢?最後,他反而被曹操這匹狼給咬死了。

袁譚之死,一點也不冤。是他挑起兄弟間的內戰,是他引狼入室,是他敗光了袁紹留下的政治資產。他被淘汰出局,可謂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