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么心理?

官破晓


我是林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成长辅导师,注册OH卡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星级咨询师,“童心理”讲师


在远古时代,人类身处在原始的原野上或森林里,四处充满着危机,长久的演变,让人们学会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了大脑的边缘系统上,甚至成为人类的反射动作。

也就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会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保持安静和警惕,仔细观察,从外表来看,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内向。这时,他其实正经历着复杂的心理过程,用各个高敏度的感觉器官探测周遭所有的资讯,大脑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背后的涵义,除非他觉得安全,否则他会持续观察和分析,继续保持他的内向状态。

而当他处于熟悉的环境中时,因为他已经充分掌握了此环境中的大部分资讯,于是就有了安全感,就能比较放松自在地行事,展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向的样子:活泼、反应灵敏等。

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形成另外一种危机四伏的生活丛林。当遇到陌生人,人的生物本能重新启动了生物警戒系统,复杂的心理过程比以往更加复杂,要考虑的更多,不仅仅是“留下”还是“逃跑”,还有社会阶层的问题,个人喜好的问题,能否争取到同个阵营的问题等,担心陌生人单以他的临场反应给予不全面的评价。这些种种因素就会让人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内向的样子。

在熟人面前,由于他已十分了解熟人的反应,可迅速应对他人的反应,他就能自由地表现自我,比较容易呈现无拘无束的状态。

孔子云:“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由状态,不再想象计较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需要怎么表现给别人看,不受名利的约束,却又不会违背规矩,这时身处何处无不自然。


林珊

一位热爱生活,亲切温暖的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灵成长辅导师,注册OH卡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星级咨询师,“童心理”讲师

咨询领域:婚恋情感、情绪困扰、亲子关系、社交职场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如果你随便找个人,问他“你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70%的人会回答内向。

而回答内向的人当中,有50%的人就属于“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这一情况。

这种情况的人原因如下:

1、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老实人,平时与人交往不主动、不热情,但实际上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这一类的父母不是很外向,但是很乐观,对生活很知足,不勉强别人。但人际交往能力一般,不擅长跟人套近乎,更不擅长拉关系走后门。

在这类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是乐观开朗的,但人际交往模式来自于父母,并非内向,而是待人接物本就如此。

2、不自信

这类人并非都是底层人士,有些甚至很优秀。但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样样都很好,总归会有某些地方比不上别人。而那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此却无法容忍,总认为自己还不够优秀。当面对陌生人时,既怕对方一眼看穿自己,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之处,又怕自己行动不小心露出马脚,缩手缩脚放不开。而在熟人面前,每个熟人都了解他的状况,他也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强,因此不会拘谨。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自卑者,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觉得自己跟别人不是同一层面;或者出自单亲家庭,觉得被人看不起;或者学习、工作、外形没有一样拿得出手;或者曾经有心理阴影;或者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心理创伤;他们自感自己是底层人士,没办法与人正常交流。

但是他们的熟人群体要么就是亲戚家人,要么就是同事朋友,往往跟他是同一阶层的人。在这些人中他没有自卑感,自然就不会拘束。

3、闷骚型性格

有一类人 ,聪明幽默,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外表高冷,看似不好交往,其实很闷骚,且智商较高。这类人也是陌生人面前高冷,熟人面前闷骚。


心理咨询师沁心


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性格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不同。主要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比如有的人在熟人面前很放得开,但在陌生人面前说话都不好意思,总是沉默不语,这样的人性格本身就是内向的。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由于某些因素,比较自卑。在陌生人面前不太好意思表现。

而有很多人,在陌生人面前不是真的内向,只是慢热。这样的人只是不太主动和别人说话,但是只要别人和自己主动搭话就能打开话匣子。

还有些人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可能是故意的。比如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是自己因为什么事情不想说话的时候,会故意表现出来,假装自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其实真实的性格不是这样的。

那这种在陌生人面前内向的性格会好转吗?大多数人是可能改变的。其实这种在陌生人面前内向,在熟人面前外向的情况在很多学生身上常有发生。

有很多学生由于经常在学校里不怎么和打人打交道,有时候被家长带着去走亲访友或者是家里有客人来的时候,不太爱说话,因此很多人就打趣说,怎么孩子这么内向不爱说话。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很无奈的,不是不爱说话,是觉得没有什么话题。等孩子年纪增长一些了,这种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我记得我中学时期的时候经常被我爸批评,说我性格不好,不爱说话,不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以后工作了这样的话肯定会吃亏的。我认为我爸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我一个学生实在不知道说啥。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我在学校,在同学面前都很活泼开朗,也没有人说过我内向。

现在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我的性格也确实改善了很多。即使在陌生面前,我也变得逐渐健谈了起来。年龄增长了,生活经验也会更加丰富。所以即使你现在在陌生人面前性格内向也不用太过担心。

经历的多了,胆子也就大了,懂得多了,和别人的话题也就多了。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以后的过程中性格外向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方便。

——END——

那么大家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我就是这样的人,怎么说呢,这种性格也没有给我带来很多社交障碍以及麻烦。

并且我通过不断地成长也稍稍改变了很多吧,也接纳了这样的自己。首先呢,性格并没有对错。我小的时候在班上不喜欢说话,也不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打闹,你知道学校里面都是结群行动,吃饭啊甚至上厕所都会一起走,我就属于那种"朋友很少"有时会独自一人的。

那个时候老师管我叫"文静",父母亲戚说"这孩子太内向不好"有时会单独找时间"教育"我,平时说话也不露痕迹地又提到这个问题上,我听的最多的就是"你这样在社会上混不下去"

我承认父母确实对我做了不好的指导,导致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根本不是错。后面我知道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内向性格。

像牛顿,爱因斯坦,肖邦……如果你去研究的话,内向者在创作,艺术,科研方面有着外向者无法比拟的优势。内向者的独特性是:独处,深思后行,深度,专注度。

那你问我是什么心理?我并没有感觉自己被孤立,只是我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我是个典型的内向者,但是我也非常健谈,为什么面对陌生人反而看上去"内向"呢?

多数情况下那是我懒得谈,交谈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而且又不清楚对方的的爱好领域,一些有的没的敷衍打破尴尬气氛的交谈就算了。

当然后面我自己也曾逼迫自己去做一些"外向者"做的事情,与陌生人搭讪,进出各种聚会,参加活动与他人打交道,一段时间后我有明显的感觉自己有变化,但是我并没有因此变成"外向者"

相反我喜欢这种独立思考,沉默的状态。我仍然需要很多私人空间。我对熟悉的人仍然能毫无拘束,展现自己。


杂文社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都有这种“陌生人面前很沉默,熟人面前很闹腾”的表现。这其实主要是和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安全感有关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大家都知道,熟人之间多数是知根知底,相互之间有一定了解的。所以,在熟人面前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不能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因为心中有底所以无所顾忌而很放松,不会去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自然而然表现得很活跃很外向了。

反之,对于陌生人我们很难在短期内了解对方的喜怒哀惧,就会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得体影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与尊严不受到影响,我们情愿让别人觉得我们内向不爱交际,或者是社交恐惧。通过这种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的方式,我们可以很好的维护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形象,从而达到保护自己心里安全感的目的!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些性格比较懦弱胆小而又特别善良的人,他们一般来说是不太会应付某种陌生环境中的出现的陌生情况。因此,由于对陌生人习性与喜怒的难测与未知感到无法驾驭,为了避免因自己应付不当带来的麻烦而主动示以冷淡,希望藉此来回避可能出现的人际冲突。从自我心理学角度来解释这一象现,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防御模式。

总之,当一个人这样做时他唯一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保护自身不受伤害。这就是心理学术语“心理防御机制”!

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蒋梅玲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在陌生人面前不喜说话,谨言慎行,而在熟悉的人面前活泼好动,主要原因是缺少安全感,面对陌生人的时候,相当于处在一个陌生、不熟悉的环境,由于安全感的缺乏,个体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焦虑,而不会主动去向外探索这一陌生的环境,为了是这个焦虑程度降到最低,就会只关注自己熟悉的事情或者直接沉默不语。

最常见的就是:参加朋友的婚礼,到了之后发现除了这个朋友之外,其他人基本不认识,由于朋友比较忙,无法陪伴自己,这个时候就会感到不舒服、不适应,这个时候一部分人会找个自己不得不离开的理由而去“跑路”,还有一些人硬着头皮坚持到婚礼结束,而这个坚持的过程一定是:自己找个角落坐在那里玩手机。

在熟悉的人面前,因为对当前的环境比较熟悉,身处其中感到舒适,就会感到比较安全,不会产生强烈的焦虑,这个时候就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外界,这样就会感到自己其实还是很活泼的。

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外向型和内向型之分,只是更倾向于哪一个方向。相对来说,偏外向型的人是更愿意与他人交流的,不管对方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因为偏外向的人,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是感到舒服的。偏内向型的人,更喜欢沉思与独处,即使在熟悉的人面前,也是不会说太多话。

大部分人,都是处于内向型和外向型的中间。在不同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而这个表现的类型是和是否处于安全的环境中有关,也就是说在这个环境中是否感到有安全感。


心理学充电时间


生人面前拘谨,熟人面前松散,是我们常见的形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和个人防御机制分不开。在儿童的童年早期,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就是把孩子的母亲带走,看孩子对身边的陌生人是什么反应,以及母亲回来后孩子是什么反应。研究的主题是孩子的依恋类型,但这个实验也证明了人的特性,在陌生人面前,我们的会更加防备,这种防备是一种本能。

在陌生人面前内向不是性格,而是一种心态,因为不够熟悉,也就不能随意说话,不能冒犯他人,因为不够了解,也就很难主动找到适合两个人的共同话题。

反观熟人面前,彼此足够了解,张口就是双方都有兴趣的话题,能聊上几天几夜不停,因为足够了解彼此,开玩笑也就有了分寸,不会因为自己的言语伤害到他人。自然没有在陌生人面前防备。

以上均为每日谈心·心理咨询师四四原创


每日谈心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观察过小猫小狗,当它们被放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面对一些气味陌生的人的时候,往往是瑟瑟发抖地缩成一团;一旦你养了几天,甚至只是喂了一会儿,它们熟悉了你之后,或傲娇霸气,或撒娇卖萌,毛茸茸的身体都会变得软软的,没有了初见时的紧张发抖。

人也是一样,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我们不知道陌生人的脾气秉性,但对于相熟的朋友不说了如指掌,但也是大概清楚的。因此这种未知带来的风险会让我们自动进入一种紧张的“戒备状态”,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应激状态”。具体的表现可能是寡言少语、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更多地观察评估,综合起来我们会评价说,有这样表现的人比较内向。

但并不是所有人在陌生人面前都会更加放不开。有些人在熟悉的朋友面前很细致体贴,但在陌生人面前总是凶神恶煞的,如果还用动物来比喻的的话,就像是一只“炸了毛的猫”。相比很多人也能理解,这类人往往是自身比较脆弱、害怕受到来自对方的伤害,所以才“先下手为强”,强势起来。

其实无论是内向还是“假恶霸”,背后所担心的都是陌生人会对自己造车伤害,是人际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种心理很正常也很常见,许多公司、团体为了尽快消弭这种人际间的戒备,常常会组织团建来拉近员工间的距离,往往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所以不必太过担忧,每个人之间的交往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等你们相互熟悉了自然会好转。


安慰记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学过心理学,我正在创业,我善于不将就的看问题。

在陌生人面前内向,熟人面前外向,这种心理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是不同的,个人看法有几种可能,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自卑不自信、三是属于慢热型性格、四是故意型。

缺乏安全感

对于陌生人的环境来说,没有安全感,人的一些基本机能会自主封闭,以保护自己不受到刺激或者伤害。之后因为时间的积累和相处,缺乏安全感的潜意思逐步被淡化,这个时候就会打开自己的心扉,逐步拉进跟对方的距离。


这种现象一般是在某个成长环境中,因为一次陌生环境的遭遇,给心理带来了压力。举个例子,有一些小朋友跟陌生人不愿意说话甚至害怕相处,但时间久了以后,就很放得开,这就是这种潜意思心理在起作用。具体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心理就需要去深度分析和查找,如果能够把原因挖掘出来,那么就有可能有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也属于潜意思范畴。

自卑不自信

这种情况下,心理本身就是自卑和不自信的,因为不自信,所以面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就不愿意太明显暴露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害怕因为自己的语言或行为造成相处过程中的自己的不理位置。这种心理就造成行为上的闭塞。当在相处过程中,逐步发现对方其实跟自己差不多的时候,自信心就逐步得到确认,就能够唤醒比较好的沟通和相处的状态。当在相处过程中,逐步发现对方确实比自己厉害的时候,也就摆正自己的位置,表现出来不一定外向,但至少不会尴尬。这种问题也属于潜意思,要找到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慢热型性格

这种性格是综合型的。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慢的进入状态,换醒良好的社交、沟通状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自卑不自信,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还有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本身的情绪问题,所以这种性格是一种主观、综合型的性格,他有自己的速度、模式和原则,不受外界人的影响,到了一定时候,他能够放下所有的情绪、顾虑,敞开胸膛拥抱所有人。这种人骨子里是外向的,只是需要一个预热和启动的过程。所以这种性格是显性的,但背后有其潜意思的作用。

故意型

就是在与人交往中戒备心比较重,他是主观有意识的去表现内向,通过这个过程去认真观察和了解这个人是否存在交往的风险,已经对方的水平和处事方式。前面三种都属于潜意思指导型,而这一种就是显意识主观型。这种不是性格,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显性的。

以上是我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但其实对于每个人背后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很可能是几种掺和在一起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并不是属于绝对不好的范畴,有其优点,但也有其缺点,如果你有这种行为,首先不要拒绝和厌恶自己,放下顾虑并接受自己的特定状况,这样你会更加轻松,同时也能够比较好的进入状态。

我是不将就的张小果,我虽然读过心理学,但我的观点也是从我的角度片面的分析,我需要你的指导和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源泉,留言区里来讨论吧!


厦门不将就


这是内向心理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通过熟人社交无法确定。

内向的人往往只是欠缺社交技巧,或者反感社交。对于身边十分熟悉的人, 不论是外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他们的表现都大体相同。

1.性格理论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外向与内向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分别体现出了不同的精力来源。内向的人享受孤独,喜爱独处,僻静安逸的环境能让他们从骨子里感到舒适,如同给自己充电一样。而外向的人精力来源在于社交,他们享受与他人侃侃而谈,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表现的越来越兴奋。



2.外向的定义

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腼腆内向,而在熟人面前十分自在大方,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内向。

对外向的人来说,不论怎样的对象都无法改变自己外向的基本性格,而内向的人在熟人面前侃侃而谈只是因为这是必要的,他们心里并不喜欢说这么多。外向的定义是愿意参加社交、同时喜欢社交活动。


3.熟人面前外向,陌生人面前内向的诠释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一部分人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使自己变成了外向主义者。

而无法适应的人大多比较内向。在陌生的场景,遇上陌生的人能非常自然的交流的人,才属于外向。反之,则属于内向。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与熟人正常的交流无法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外向。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