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武松的歷史原型,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三十年

拜施耐庵的生花妙筆所賜,“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其作為《水滸傳》當中的經典片段,得以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亦可見文學成就之高。但鮮為人知是,這則故事的藍本源自元末某位大英雄的傳奇往事,換句話說,施耐庵是將此人的傳奇經歷搬到武松的身上,經過藝術加工,最終才有了經典的傳世。這位英雄,便是元末明初將領卞元亨。

武松的歷史原型,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三十年

“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施耐庵本是元末明初的大才子,在元朝中過進士,曾在杭州做了三年的官,因與上司不和,辭官歸隱蘇州。軍閥張士誠佔據蘇州後,聘請施耐庵為軍師,對他很是禮遇。張士誠迫於朱元璋的進逼,一度向元朝歸順、求援,遭到施耐庵的反對。施耐庵苦勸張士誠無果,便再度辭職歸隱,此後再沒有復出做官,在坐館教書之餘,便是集中精力寫《水滸傳》。

《水滸傳》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事件為背景,以講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為藍本,將宋江及其黨羽共三十六人的事蹟擴充開來,最終形成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故事匯。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不少人物原型取自張士誠集團的成員,經過藝術加工,最終成了性格鮮明的梁山好漢角色,而武松的原型正是張士誠手下的大將卞元亨(一說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此處存疑)。

武松的歷史原型,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三十年

施耐庵筆下的好漢原型多出自張士誠集團

卞元亨是元末鹽城縣人,自幼飽讀詩書、能文善賦,詩詞音律、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是一位文藝氣息很濃的才子。不僅如此,卞元亨身材魁梧、天生神力,能輕鬆地舉起千斤重物,是遠近聞名的厲害角色(“幼讀史書,成年時,好文學,善吟詩,嘗試劍,膂力過人,能舉千斤。”見《鹽城史志》)。卞元亨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其中最具話題性的事件,便是曾赤手空拳打死一隻老虎。

鹽城以盛產海鹽聞名,境內多鹽場,尤以伍祐場(即今鹽城市伍佑古鎮)較為知名。當時的伍祐場還是個林深草密之地,屢有猛獸出沒,其中便包括華南虎。在虎類當中,華南虎的個頭雖然比較小(2-2.5米),但體重依然在三百斤左右,對於凡人來講依舊是龐然大物。

武松的歷史原型,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三十年

卞元亨徒手打死的老虎屬於華南虎

話說卞元亨聽說伍祐場有老虎為患時,憑藉著年輕氣盛、一身肝膽,竟然徒手找老虎單挑。可卞元亨即使再莽撞,也懂得不能跟老虎正面相搏,而只能以智取勝。所以卞元亨在與老虎碰面後,面對著老虎的撲、掀、剪,用輾轉騰挪來躲避,然後趁老虎洩氣的機會,用腳尖猛踢老虎的下頜骨,一招便將老虎擊斃(“元時,伍佑場草地有虎,卞能徒手獨往,以腳蹴虎頜,使虎立斃。”引文同上)。

卞元亨隻手空拳打死老虎的事蹟很快便傳遍鄉里,立時成為遠近頌揚的大英雄,而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便將他的事蹟搬到武松身上,經過藝術的渲染、誇張,終於造就了“武松打虎”的經典傳世。從這點來看,武松在歷史上的原型正是卞元亨,只不過武松打虎的情節比卞元亨更精彩、更豐滿而已。

武松的歷史原型,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三十年

武松的歷史原型其實是猛將卞元亨

張士誠起兵後,卞元亨投身於他的帳下,以大將身份征伐攻討,立下赫赫戰功。卞元亨在軍中與施耐庵私交甚好,平日裡經常切磋詩詞歌賦,很是相得。張士誠稱王后變得驕橫跋扈,除兄弟親戚外,對外姓將領、謀士禮遇漸薄,由此引得卞元亨、施耐庵等人的失望,致使二人最終脫離張士誠歸隱。

明朝建立後,卞元亨因長期侍奉張士誠的經歷,不想在新朝做官,所以面對朱元璋屢次三番的徵召,每每都給予回絕,並賦詩“恐使田橫客笑人”來申明本心(“及士誠跋扈,屢諫不聽,辭去。士誠敗,明太祖徵之不應,嘗作詩云‘恐使田橫客笑人’”見《鹽城縣誌》)。朱元璋見卞元亨如此不識抬舉,心中非常惱火,便下令將卞元亨發配到遼東充軍。

武松的歷史原型,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三十年

卞元亨被流放三十年,獲釋時已年過七十

卞元亨在遼東流放三十餘年,直到明成祖登基後才被赦返鄉,此時的他已是年過七十的垂垂老翁。卞元亨超級喜歡培植牡丹,等到返回故里後,依然以吟詩作賦、培植牡丹來自娛自樂,並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永樂十七年(1419年),在獲釋返鄉後的第十七個年頭,卞元亨在家中壽終正寢,享年九十三歲。卞元亨文武全才,留下的作品很多,遺著有《柏門詩集》、《牡丹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