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竹林七贤分别是哪七个人?建安七子又分别是哪些人?

小精灵击杀了Roshan


竹林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及阮咸 七人。在魏正始年间,七人常聚在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晚于建安七子。

这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但思想倾向还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七人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是比较明显的。嵇康、阮籍、刘伶等忠于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则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来做官。阮咸在晋曾做过散骑侍郎,但却不被司马炎重用。山涛开始“隐身自晦”,但40岁后投靠了司马氏,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在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为官,就算在八王之乱时期﹐仍稳坐高位。当然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也是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也各散西东: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有趣的是,嵇康临刑前,则放心的安排儿女们投靠了山涛(山巨源),在嵇康死后,山涛也一直悉心照料并抚养着他的儿女,这也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

(竹林七贤图)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称,见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也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家,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在这七个人当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被曹操处死外,其余六人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因为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所以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因此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因建安七子曾同时居住在魏都邺中,又号称“邺中七子”。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与当时社会因素有关的。

(建安七子图)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之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频。长安、洛阳都被毁了。献帝从长安到洛阳,最后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所以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踪旅迹


大家好我是飞飞You

竹林七贤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自由旷达,文化光辉夺目,名人义士辈出的绝响朝代,那便是魏晋时代,又被人们称之为魏晋分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众多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放荡不拘,纯朴自然。作为代表的人物就是大家知道的竹林七贤。分别为,嵇康,阮藉,山涛,向秀,刘怜,山戎,阮咸。他们在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以酒为乐,无拘无束。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最著名的七位文学大师,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千,阮瑀,应玚,刘桢,他们作出的一些诗赋为当时文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就是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助到你,如果喜欢历史知识的话可以多多关注我!分享更多历史文化!


飞飞You


竹林七贤魏

正始

年间(240-249),

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

阮咸

建安七子,是指建安年间(196~220)七位

文学家

的合称,包括: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闪电章鱼哥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七子是当时有才华的七个人,与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写的诗文具有“建安体”

竹林七贤,是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年间,常一起在竹林饮酒的七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