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釘 秤 匠

釘 秤 匠

桿秤是我國傳統度量衡的三大件(尺、鬥、秤)之一,曾在商品流通中擔當重要角色。做秤也是一門古老的手藝行當。相傳桿秤是魯班發明的,他依據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桿上刻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北斗七星象徵用秤者立於天地之間,心要中立,公正不偏頗 ;南斗六星象徵四方和上下。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給衡器加“福祿壽”3個星花,定16兩為一斤。這3個星花用來告誡生意人要誠實信用,不欺騙,否則,少一兩無福,短二兩無祿,缺三兩折壽。秤桿有16個刻度,每個刻度代表一兩,每一兩都用一個星來表示。

另外,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又叫“定砣星”,其位置是秤砣與秤鉤成平衡時秤砣的懸點。確定好“定盤星”才有可能成為一把好秤。因此,人們往往把定盤星用來比喻事物的準繩。如宋朝朱熹《水調歌頭·雪月雨相映》詞中寫道:“記取淵冰語,莫錯定盤星”。可見“定盤星”的重要。“秤星”的顏色必須為白色或是黃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善良,不要昧良心,不要做黑心的生意人。

生活中,人們常常拿秤來說事。如:“門角里一個麻子鬼,跑出來講道理。”這是風趣的謎語。“老鼠沿(爬)秤鉤——自稱自。”這是揶揄的歇後語。“烏龍臥壁,身披萬點金星。”這是先賢李元度畫意雙關的應對聯語。“老百姓心中有桿秤!”這是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主人公的口頭禪。“捨不得銅秤砣,打不下山棗子。”“等你認得秤,屠凳上冇了肉。”這是睿智的俗語。“吃了秤砣鐵了心。”這是形象的比喻……這些都反映了秤的文化內涵是多麼豐富。

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統一使用市秤,規定每斤為10兩。1986年,全面推行國際法定計量單位(1kg=1000g),公斤秤全面使用。

人們總不喜歡“斤斤計較”的人,但秤桿上“斤斤計較”卻為生活中帶來了公正便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以“權衡得失”“權衡利弊”“權衡輕重”來告誡自己或提醒他人行為處事要慎重思考,三思而行。“權衡”二字最初就是從秤演化而來的。“權”指的是秤砣,“衡”指的是秤桿。

據考究,平江歷史上的釘秤匠都是從長沙、湘陰、汨羅、臨湘等地遷居過來的。如長壽鎮有家釘秤匠,是由祖父輩解金生舉家從長沙縣榔梨鎮遷居來的。又如原縣計量所的釘秤專家葛正湘(現已82歲)祖籍則是臨湘,是新中國成立後轉業到平江來的。

釘秤的工具有:鋸、刨子、磨石(柔石)、素珠子(一種植物果實,用線穿成串)、砂紙、削刀、手工鑽。

釘秤需要的材料:硬木材(紅木、細葉椆、油柞樹等)、普通銅皮、鋁皮、銅絲、鋁絲、鐵坯、繩子、石灰、青礬、文合(一種叫烏葉欛,又稱鹽膚木的灌木果實,汁黑)等。

做釘秤行業的手藝人都有自己的工具箱 ,工具箱和工具是出師時師傅送的。工具箱裡一般都會釘一個用銅皮做的“正”字在上面,只要取工具幹活,第一眼便會看見。在箱子外面,另外還釘著一個“道”字,其意就是告誡釘秤匠人,時刻牢記“正道”這一行業操守,要正道做秤,正道做人。

釘秤匠釘的秤,大體為兩種:大秤與小秤。大秤的秤桿很長且很粗實,輕易不會折斷,秤砣也大,適宜稱重物,多是商鋪、糧倉和農業合作社使用,主要用於糧食分配或牲豬過秤;小秤的秤桿細而短,適宜稱較輕的物品,大多帶有秤盤(俗稱盤子秤),有的只吊一個秤鉤(俗稱鉤子秤),秤砣相應也小,多為家戶所用。還有一種袖珍秤叫戥子,用於稱金、銀、藥品等分量小的東西。這種微型小秤,釘秤匠只能在自己家裡靜心製作,其秤桿不少是用象牙製成。

流傳的說法是說秤桿是魯班做的,秤鉤是鐵匠打的,秤砣是石匠打的。其實,釘稱匠要會三種匠人的技能:制秤桿是木工活;打秤刀、秤鉤是鐵匠活;制秤砣、秤盤是五金活(秤砣大多由澆鑄匠製作)。

制秤工藝有30多道工序,要求釘秤匠既要細心,又要有耐心,因為每一細小的失誤出現都會使秤的準確度出現偏差。

釘秤工藝流程如下:

選料:做秤選用的樹材較為挑剔,需要硬度高、木質細膩、不易彎曲的樹材,櫟木、紅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我地主要選用細葉椆、油柞樹等原材料。為了保證木杆不開裂,選後的材料要放在乾燥處堆放一至兩個伏天后才能使用。

刨杆:原來只採用較直的不太大的樹材,先削成粗坯再刨,後來發展成將較大的樹鋸開,再刨成筆直的頭粗尾細的橢圓柱體,秤桿的毛坯基本完成。秤桿的長度沒有特別要求,全根據原材料來製作。

磨光:用磨石或砂紙將秤桿的毛坯磨圓打光,直至秤桿表面光滑無毛刺。

浸泡:將秤桿浸在石灰水中,一段時間過後,材質不好的秤桿會出現彎曲或裂痕,不可用,這個過程也是篩選秤桿的過程。

配刀、安鉤(或配秤盤):在秤桿兩頭包上金屬皮(銅皮或錫皮),然後裝上秤刀(又叫秤鈕,分為第一鈕和第二鈕),裝秤刀首先要選定支點,提鈕的位置就是支點的位置。支點應靠近槓桿的一端,因為槓桿是不等臂的。一定要保證安裝位置準確。配好刀並配上荷襻後接著安鉤(盤秤則同時配盤在鉤圈上)。

測定定砣星和頭荷(正面)、二荷(側面)的星花點。這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必須能懂得相關的槓桿原理和計算知識。

首先要配好秤砣,一把秤一個秤砣,所謂“公不離婆,秤不離砣”的俗語就是由此而來。小盤秤一般配30斤(以市斤為計量單位敘述,下同)的定量砣,大秤(又叫刀秤)可配100斤-400斤的定量砣。定定砣星有個定律,就是秤盤的作用力與秤砣的反作用力的平衡點就是定砣星標定點。釘秤先要定側面的定砣星,小秤盤與小秤砣相互平衡時,小秤砣繩的衡定處就是側面定砣星的零刻度點。再用雙腳規將零刻度點與後面的距離段(至秤桿尾包裹金屬皮前)分成6等份並標上刻度,即表明側面(即二荷)可稱6斤以內(含6斤)的物件。每一斤段再用雙腳規劃分成10個等份,即兩的刻度,這叫量程。定好側面,再定正面。正面(即頭荷)的定砣星即是以6斤為起點,要在秤盤裡放一個6斤的砝碼,再根據秤盤的作用力與秤砣的反作用力的平衡點就是定砣星標定點的定律,測定好正面的定砣星標定點(即6斤起點),然後用雙腳規將定砣星標定點與後面的距離段(至秤桿尾包裹金屬前)分成24等份,即表明正面可稱30斤以內(含30斤)的物件。每一等份再分成10等份,就是兩的標定刻度。盤中放上物件,秤砣往秤桿尾方向移動直至平衡,根據刻度就稱出了物件的重量。

懂得了小盤秤定砣星的標定及秤桿側面、正面秤星的標定,那麼大桿秤(刀秤)的定砣星及側面、正面秤星的標定就可以照此類推了。如釘100斤的秤,就配100斤的定量砣,側面可用雙腳規標定20斤的刻度,正面定砣星定20斤為起點,用雙腳規標定8個10斤段,再用雙腳規標定每10斤段斤的刻度。同樣道理如釘200斤的秤,就配200斤的定量砣,側面則用雙腳規標定40斤的刻度,正面定砣星定40斤為起點,用雙腳規標定16個10斤段,再又用雙腳規標定每10斤段斤的刻度。如釘400斤的秤也同樣照這個規則製作。

釘秤星:用手工鑽(鑽頭是用鞋底針做成)在標好的刻度上鑽上小眼,用細銀絲或細鋁絲植入小孔,然後用削刀將金屬絲一下割斷,再用刀將絲頭敲打兩三下使其穩固,每個星花都是由金屬絲鑲嵌而成的。秤的側面定砣星一般釘3個星花(代表福祿壽之意),為著方便辨認,斤、半斤、兩分別用不同的星花個數表示,每10斤處和側面、正面末尾處一般還要用漢字數字或阿拉伯數字的星花標明。因為銀星、鋁星都是白色的,秤桿是黑色的,黑白分明,十分醒目。銀星秤較貴,一船釘鋁星的多。

有的秤匠還會一種水銀做星花,將錫塊熔化後拌上水銀抹入鑽好的秤星眼裡即可,這種方法只用於秤星密集的秤桿,製作速度快且外觀美觀。但是水銀會使錫氧化,用不了多久秤星會融蝕失色,所以用戶並不喜歡這種水銀星秤。

上色、打磨:先將秤桿用石灰水爊上一個鐘頭,以袪油質,再用青礬水納一遍,然後用“文合”加水煎成青色的濃液塗抹,使秤桿染成青色。著色後再打上黃蠟,用豌豆大小的瑪瑙或“素珠子串”來回多次打磨,使秤桿清秀、光潔、秤星朗朗。

一般傳統釘秤匠一天只能釘1-2把秤,多到3把。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開始,磅秤、彈簧秤、電子秤開始在商店、商場普及,釘秤匠的生意開始衰落,不少釘秤匠也改行做其他工作去了,但手工秤由於攜帶方便,依然佔據著一定的市場,偏遠的鄉下仍在使用桿秤,還有一些挑著擔子的小買賣生意人仍在使用桿秤。但由於製作費工耗時且收入微薄,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釘秤匠這一老行當也將會漸漸消失。

(圖文作者系長壽鎮人,平江縣委統戰部退休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