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寶寶大舌頭,一剪了事?醫生:這2個情況再就醫也不晚

隨著發育,有些寶寶的舌繫帶會慢慢恢復正常。家長不妨多觀察一段時間,不必急著動刀。

形容那些吐字不清、講話不利索的人,北方說“大舌頭”,而粵語叫“黏脷根”。粵語的這個說法,很形象。

黃群介紹,脷根,醫學上叫“舌繫帶”。臨床上,確實有些孩子舌繫帶過短,導致舌頭活動受限、發音不準。

寶寶大舌頭,一剪了事?醫生:這2個情況再就醫也不晚

從不吐舌頭?該留心了

小寶寶常有豐富的面部動態,除了笑和哭,還有吐弄舌頭、玩口水。有些細心的家長會發現:我家寶寶怎麼從來不吐舌頭呢?

這時,就該懷疑是不是舌繫帶過短。

舌繫帶在哪裡?張開嘴翹起舌頭時,舌腹和口底之間,有一條很薄的結締組織,就是它。

正常情況下,舌繫帶附著在舌腹中後部,這樣舌頭就能保持一定的活動度,但如果舌繫帶黏得太靠近舌尖,就會令舌頭的活動受到限制。

在臨床上,表現為舌頭不能正常伸出,而且伸舌時,會因被牽拉而出現一個“W”形的凹陷。

要剪舌根嗎?先觀察

“民間有‘剪脷根’的說法,靈感大概來自於,某些鳥兒剪‘舌根’之後,能更好地學人講話。但是,這招用在寶寶身上,不妥。” 黃群說道。

隨著舌頭的發育,有一些寶寶的舌繫帶,會慢慢向舌根部退縮,達到正常狀態,所以,在發現寶寶舌繫帶短後,並不需要馬上處理。

有些家長擔心,這會耽擱了孩子學講話。

但事實上,寶寶學說話的早與晚,跟舌繫帶短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黃群特別指出:對於遲遲不會說話的寶寶,有些家長沒有去正規排查,自己武斷地歸咎於舌繫帶過短,自作主張地給孩子剪舌繫帶,這種做法是不靠譜的。

寶寶大舌頭,一剪了事?醫生:這2個情況再就醫也不晚

這些情況要就醫

以下兩種情況,需要帶寶寶到醫院就診。

寶寶開始長牙後,舌頭因為受牽拉不靈活,吸吮時,極易被新長出來的牙齒磨破甚至形成潰瘍,已經影響到寶寶正常進食。

在寶寶已經會說話後,因比較明顯的舌繫帶短,影響到語音發音的清晰度,最突出的表現是捲舌音(zh、ch、sh、r)的發音不準。

黃群提醒,就診後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還要經過醫生專業的評估後再定。因為孩子的發音不準,未必都是舌繫帶過短導致的,與平時的訓練也有關係。

治療時,並不是千篇一律地切開,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手術方案。“有些要延長舌繫帶,且術後還應要加強語言訓練和翹舌抵顎部運動,真不是家長可以自己在家拿剪刀就能簡單粗暴地解決的。”

寶寶大舌頭,一剪了事?醫生:這2個情況再就醫也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