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正步槍跟三八大蓋哪個厲害?

逃禪仙吏GJF


中正式步槍和三八大蓋,是抗日戰爭戰場上,中日兩方軍隊各自使用的主要步槍。回答這個問題,先說一下這兩種槍的來歷吧。

中正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淘汰和多餘的各式槍械大多被賣到了中國,加上國內各軍閥派系控制下的軍工廠自產武器,使得當時國內使用的槍械龐雜,口徑互不相同。

1928年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1932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決定以德國1924式步槍定為制式步槍,該槍使用7.92×57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在德國尚只有小量生產,是當時最新型的步槍。

經過一番購買談判達成協議後,鞏縣兵工廠在1935年7月開始試產這種步槍,因1935年是民國二十四年,此槍原定名為“二四式”步槍,也叫1924年式短式毛瑟槍。在籌備試產過程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暨夫人宋美齡,曾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對“二四式”提出改進意見。蔣介石認為毛瑟槍的槍長是根據歐洲人身體設計的,而中國士兵比歐洲士兵身高矮,建議將槍托略微縮短。為表示對其尊重,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槍身短了,便於攜帶,使用方便。為了在拼刺刀時不吃虧,把刺刀加長了。

中正式步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於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產。當時鞏縣兵工廠一年有生產四萬多枝步槍的能力。

三八式

比起中正式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年紀要大得多。日軍侵華戰爭中輕武器的標準配備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毛瑟步槍,於1897年進行制式化生產,並於1903年完成日本全軍裝備。

1904年至1905年,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槍,暴露出一種問題,沙塵容易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日本設計師為此進行了改進,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改動。改進後的槍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到了明治43年(1910年),三八式步槍全面裝備了日本陸軍。

中正式至少不比三八式差

從這個產生過程其實也可以看出,中正式步槍系出名門,設計生產的年代比三八式晚很多,因此綜合性能上沒有比三八式差的道理。具體來說:

中正式步槍採用7.92×57毫米尖頭彈,三八式步槍採用6.5×50毫米槍彈,前者比後者大不少,殺傷威力也大得多。中正式彈頭打到人的軀幹部位不死也是重傷,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槍往往是貫穿傷。

中正式步槍槍身短,便於攜帶,符合槍械發展潮流。三八式步槍大約是二戰中槍身最長的一種步槍,這顯然不是什麼優勢。

當然,三八式步槍瞄準基線長,槍彈口徑小,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準確度,所以射擊精度較好。從射速上來看,三八式步槍也優於中正式步槍。

綜合來看,兩種槍雖然各有千秋,但中正式步槍絕不比三八大蓋差。

但必須說,中正式步槍在抗戰爆發前不到兩年才正式生產,生產能力嚴重不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中正式步槍的生產受到較大影響。為了躲避戰火,鞏縣兵工廠多次搬遷,生產時斷時續,加之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制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直到1943年,才又有兩家兵工廠同步生產中正式。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槍從1935年到抗戰結束時總產量也只有40萬支左右,顯然無法滿足中國軍隊的裝備需求。所以,比起日本軍隊清一色的三八大蓋,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槍械仍不能統一,只有部分軍隊配備了中正式,漢陽造等舊式武器還要大量使用,再加上軍隊訓練不足,重武器裝備差距太大,所以戰場上的敗退也就不奇怪了。

小資料
中正式步槍:
口徑:7.92 槍長:1110mm 射程:500m 全槍質量:4.00kg 供彈方式:5發彈倉
三八式步槍:
口徑:6.50 槍長:1280mm 射程:460m 全槍質量:3.95kg 供彈方式:5發彈倉

烽火連三月,點贊抵萬金。如果加關注,萬金抵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