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正步枪跟三八大盖哪个厉害?

逃禅仙吏GJF


中正式步枪和三八大盖,是抗日战争战场上,中日两方军队各自使用的主要步枪。回答这个问题,先说一下这两种枪的来历吧。

中正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淘汰和多余的各式枪械大多被卖到了中国,加上国内各军阀派系控制下的军工厂自产武器,使得当时国内使用的枪械庞杂,口径互不相同。

1928年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步枪定为制式步枪,该枪使用7.92×57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

经过一番购买谈判达成协议后,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这种步枪,因1935年是民国二十四年,此枪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也叫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在筹备试产过程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暨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为表示对其尊重,1935年8月,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中正式”枪身短了,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为了在拼刺刀时不吃亏,把刺刀加长了。

中正式步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当时巩县兵工厂一年有生产四万多枝步枪的能力。

三八式

比起中正式步枪,三八式步枪的年纪要大得多。日军侵华战争中轻武器的标准配备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枪,仿造自德国毛瑟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装备。

1904年至1905年,日军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使用三十年式步枪,暴露出一种问题,沙尘容易进入操作机关内,导致操作不良。日本设计师为此进行了改进,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改动。改进后的枪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到了明治43年(1910年),三八式步枪全面装备了日本陆军。

中正式至少不比三八式差

从这个产生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出,中正式步枪系出名门,设计生产的年代比三八式晚很多,因此综合性能上没有比三八式差的道理。具体来说:

中正式步枪采用7.92×57毫米尖头弹,三八式步枪采用6.5×50毫米枪弹,前者比后者大不少,杀伤威力也大得多。中正式弹头打到人的躯干部位不死也是重伤,而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往往是贯穿伤。

中正式步枪枪身短,便于携带,符合枪械发展潮流。三八式步枪大约是二战中枪身最长的一种步枪,这显然不是什么优势。

当然,三八式步枪瞄准基线长,枪弹口径小,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因此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度,所以射击精度较好。从射速上来看,三八式步枪也优于中正式步枪。

综合来看,两种枪虽然各有千秋,但中正式步枪绝不比三八大盖差。

但必须说,中正式步枪在抗战爆发前不到两年才正式生产,生产能力严重不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正式步枪的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为了躲避战火,巩县兵工厂多次搬迁,生产时断时续,加之造枪材料短缺和质量控制不过关,该枪产量始终上不去。直到1943年,才又有两家兵工厂同步生产中正式。即便如此,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到抗战结束时总产量也只有40万支左右,显然无法满足中国军队的装备需求。所以,比起日本军队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枪械仍不能统一,只有部分军队配备了中正式,汉阳造等旧式武器还要大量使用,再加上军队训练不足,重武器装备差距太大,所以战场上的败退也就不奇怪了。

小资料
中正式步枪:
口径:7.92 枪长:1110mm 射程:500m 全枪质量:4.00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三八式步枪:
口径:6.50 枪长:1280mm 射程:460m 全枪质量:3.95kg 供弹方式:5发弹仓

烽火连三月,点赞抵万金。如果加关注,万金抵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