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解放戰爭中,哪座城市打下來最費勁?

濟南,錦州,還是南京?

不不,都不是。

如果看過昨晚最愛君在【歷史時間】的推送,心裡一定會有答案。

——閻錫山的老巢,太原

1948年秋,八萬解放軍將十萬國民黨軍圍在太原。10月5日,太原戰役打響。可是打了一個多月,發現傷亡太大:這仗打不下去了。

從11月13日起,解放軍不得不停止攻擊,一邊圍城一邊休整,與城內的國民黨軍對峙。這一對峙就是五個月。

等到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都開始了,太原戰役才重燃戰火。這次打了4天打下來。

另一邊幾乎同時開打的南京,打了不到3天就搞定了。

為什麼打老蔣的南京摧枯拉朽,打閻老西的太原卻前前後後耗了半年呢?這其中原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敵我實力對比都是可以左右戰場勝負的因素。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聊聊,這太原戰役的反派主角:

閻錫山和他的晉綏軍。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亮劍》劇照,劇中楚雲飛就是晉綏軍系。

01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短短兩個月內,十五個省宣佈獨立。而在這十五個省裡,北方省份只有兩個:一個是陝西,另一個便是山西。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山西、陝西是辛亥革命北方僅存的兩個果實。

山西離北京那麼近,北洋軍就在一邊兒候著。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搞事情,取得起義成功,這多虧了山西新軍,而功勞最大的人,非閻錫山莫屬。

閻錫山,1883年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是個地地道道的山西人。

7歲的時候,閻錫山被送到私塾。雖然學習刻苦努力,熟讀四書五經,但閻錫山同學有點“偏科”:神煩八股文。晚年閻錫山回憶少年求學往事時,曾感嘆:

“假如把作八股文的精神用於研究物質科學,其成效不知有多少倍。”

於是在16歲結婚後不久,閻錫山便放棄了私塾的學問,轉而跟著老爹經商。

經商的日子是辛苦而充實的,閻錫山聰明用心,也懂應酬,生意做起來很順手。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閻錫山的老爹投機失敗,父子倆欠了一屁股債,為了躲債不得不背井離鄉。

這一年,是1900,閻錫山17歲。

庚子國變,清政府慘敗於列強。痛定思痛,自1901年起,“新政”在古老的中華帝國陸續實施開來。在山西,先是成立了山西武備學堂,次年又建立了山西新軍。

素有大志,“欲有補時艱,有濟國危”的閻錫山遂棄商從戎,報考了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成績優異的閻錫山被學堂公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

1905年,在日本東京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同盟會成立了。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1905年,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深感清政府腐敗無能、“誤國太甚”的閻錫山便在東京秘密加入了同盟會,成為革命黨的一員。

1909年閻錫山回國,恰逢山西新軍改制:全省總共一個混成協(旅),即暫編陸軍第43協,下轄步兵兩標(團),即第85、86標。閻錫山任第86標標統,直接掌握了軍隊。

在閻錫山的活躍下,整個山西新軍幾乎成了革命黨的天下。在太原首義成功後,閻錫山毫無懸念地被推舉為山西都督。

自此這“山西王”的帽子,閻錫山一戴,就戴了38年。

02

“槍桿子裡出政權。”

要守住頭上的王冠,就必須有一支能夠配得上這王冠的軍隊。初創時期的晉綏軍,家底只有當年晚清山西新軍的一協二標,7000人的兵力而已。

然而擴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可能一下子就將萬把精銳之師給搞出來。所以閻錫山就從能做的做起,一點一點地改善晉綏軍的面貌。

最突出的一點是,閻錫山特別重視軍事教育。

1912年末,閻錫山成立了將校研究所,主要研究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問題。

1915年,閻錫山成立軍事教育團,招收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和從軍隊挑選出來的士兵進行培訓。

正如蔣介石的嫡系來自黃埔軍校一樣,閻錫山晉綏軍中的嫡系幹部正來自於軍事教育團。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黃埔軍校,蔣介石嫡系所出。

1918年,閻錫山成立“學兵團幹部訓練隊”,專門培訓軍隊下級幹部,一年後發展成“學兵團”。這個機構不僅教軍事課,還學國文、英文、算術、歷史、地理等。可以說是很厲害了。

除此之外,汽車培訓、炮兵騎兵培訓、後勤培訓都有,甚至還有培養晉綏軍航空人才的“山西航空學校”。在民國的各路軍閥中,閻錫山的晉綏軍的文化水平,那是相當高。

隨著底子不斷增厚,從1917年起,閻錫山先後三次,穩步擴充晉綏軍。

第一次擴軍前後擴了6年。完成擴軍的晉綏軍總兵力2萬人左右。

第二次擴軍自1925年起,至1927年。此時的閻錫山在軍閥混戰中撈到了綏遠,晉綏軍中的

“綏”便從這個時候後加了進去。

這次擴軍,不僅擴充了已有兵力,還收編了許多原馮玉祥西北軍舊部,如韓復榘、石友三、陳希聖等。完成擴充的晉綏軍有17個師,兵力漲到了13萬,跺跺腳,華北顫三顫。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中原大戰之前的國內形勢,粉色區域為閻錫山所控制。

1928年,廣州國民政府北伐取得勝利,形式上統一了北方。閻錫山也搭了順風車,不僅控制了河北、察哈爾,連京津也收入囊中。地盤大了,自然需要更多的軍隊來把守。於是自1929年起閻錫山開始第三次擴軍,到中原大戰前,晉綏軍已是擁兵20萬的勁旅雄師。

03

能把晉綏軍這買賣做到這麼大,沒有錢是不行的。

與其他軍閥只顧撒錢買兵不同,閻錫山本人不僅能治軍打仗,也是治理民生的好手,是山西省的“模範省長”。在他的張羅下,山西一省的經濟和社會,在戰火滔天的軍閥混戰時期,不得不說是一股清流。

1917年,晉綏軍擴軍。不像別的軍閥擴軍是為了幹仗,此時的閻錫山明確提出“保境安民”,聲稱:

“晉軍不出省一步。”

在四分五裂的軍閥時期,閻錫山這種保守的政策讓山西獲得了寶貴的和平,經濟得以發展。

閻錫山治理山西,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其一是修路。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

1919年起,山西三年大旱。閻錫山發現山西省內公路太少,質量又差,造成救災困難,在沒有充足道路網的情況下去防止救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於是閻錫山決定修路,派兵修路。

在廣大軍民的努力下,山西的公路里程達到一千多公里。到1929年為止,幾乎每個行政區都有汽車路同太原連接。據美國人唐納德·季林的記載:

“在1929年中國西北部遭受旱災時,山西人民比鄰省人民所受苦難少得多,因為閻錫山的公路使‘模範省’救濟當局很容易地和方便地進入絕大多數遭災地區。”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1921年,山西的一條公路竣工

另一件事是重視農業和農村。

閻錫山曾提出“六政三事”。

六政即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天足、剪髮;

三事即種棉、造林、畜牧。

禁菸、天足、剪髮是革除舊俗,水利、種樹、蠶桑、種棉、造林、畜牧皆指農業。

在鄉村,閻錫山提倡“村本政治”,推行“村民自治”“土地村公有”“按勞分配”。以致閻錫山治理下的山西鄉村,製造了一批中農群體。山西的農村便在亂世穩定了下來。

第三件便是山西教育的發展。

據《山西現行政治綱要》記述,閻錫山兼任省長以來,“兩年內教育經費增加四倍”。1918年通過的“山西逐年教育進行計劃案”,是山西史上前所未有的、既龐雜又繁瑣的教育進行計劃,由此開始興建學校,普及教育。

據統計,到1921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小學校500所,在校學生約近五萬。

20年代初,山西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70%以上。

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了,晉綏軍的軍工也隨之而起。

1920年,閻錫山整合太原的軍事工業,成立“山西軍人工業實習廠”,即後來赫赫有名的太原兵工廠。

至1930年中原大戰之前,太原兵工廠每月可產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衝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太原兵工廠

與當時國內另外兩大兵工廠瀋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相比,太原兵工廠無論是現代化程度還是規模上都是佼佼者。

04

從1911年的7000人,到1930年的20萬。閻錫山挾山西一省之力,能將晉綏軍拉扯到這樣的規模,除了治軍有方、治省有方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站隊沒站錯。

可以說,從閻錫山踏入軍隊的第一刻起,至1930年晉綏軍雄霸華北,閻錫山走的每一步都順應時局。

1905年,以清軍學員身份留學日本的他加入同盟會,站在了革命一邊。

1911年,辛亥革命中,他在太原舉起義旗,是革命功臣

1912年,袁世凱

上臺,閻錫山看到局勢向北洋傾斜,便屢次三番向袁世凱示好。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袁世凱稱帝

南京臨時政府堅持讓袁世凱南下就職,但袁世凱不願成行,閻錫山便聲稱“以形勢論,以事實論,以對內對外論”都該在北京就職,附和袁世凱,博取袁的好感。後來,閻錫山更是直接退出國民黨,倒向袁世凱一方。


袁世凱將要稱帝的時候,閻錫山又是送錢又是勸進,要求“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請袁世凱“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

袁世凱稱帝后,護國戰爭爆發。面對南方護國軍,閻錫山聲稱:

“滇黔等省竟以少數地方二三首領擅立政府,私舉總統,實屬破壞大局,不顧國家。”

種種獻媚的事一件接一件,閻錫山擼得袁世凱舒舒服服的。因而在袁世凱時期,閻錫山這個出自同盟會的軍人,穩坐山西不倒。

袁世凱之後,閻錫山又站在段祺瑞一方,在“府院之爭”時又化身反對帝制的干將,派兵討伐張勳“辮子軍”

。1917年,閻錫山被段祺瑞正式任命為山西省省長。名利雙收,坐穩了山西王。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府院之爭,張勳復辟。

正是由於長期主政山西,晉綏軍才得以在閻錫山的操辦下快速發展,而閻錫山也通過建設晉綏軍,進一步培植自己的嫡系勢力。

在晉綏軍的將領中,閻錫山的“老家人”

佔了大部分。比如趙戴文、楊愛源、趙承綬、王靖國、南桂馨和李服膺等幾乎是清一色的五臺系(定襄系)

由於閻錫山認為家鄉人比較靠得住,所以只要你會說一口五臺話,一半的官職就有了保障,因此五臺方言基本成了當時山西軍政人員的官話。當時民謠說:

“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挎。”

晉綏軍中,除了五臺老家人,再就是山西其他縣籍的將領,最出名的是傅作義,山西榮河人

1930年中原大戰,此時的閻錫山已與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並稱“四大軍閥”,以晉綏軍的戰力為後盾,成為左右中國時局的力量之一。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05

1930年,美國《時代》雜誌曾這樣評價閻錫山:

“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儘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

關於自己的“成就”,閻錫山也頗為自得。他曾經不失自豪地聲稱“在中國會走日本路線的,只有我閻錫山一個人。”將自己的政績歸到“日本路線”裡。

然而最終將閻錫山和他的晉綏軍拉下水的,正是日本人。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閻錫山曾一度抱有“保境安民”的幻想,只要日軍不進入山西就好……

太原一戰,晉綏軍一敗塗地。

眼看著自己經營多年的地盤被日本人搶走,閻錫山無可奈何。而一邊是一直想吃掉他的蔣介石,另一邊是政治上讓他不放心的共產黨。閻錫山戲稱自己

“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閻錫山(1883-1960)

整個抗日戰爭,閻錫山先後六次與日軍接觸,私下勾結,約定“反共”。抗戰結束後,閻錫山又將一部分日本降兵收編。至此,晉綏軍中竟也有日本兵!

解放戰爭時期,閻錫山在山西的政治,遠不如軍閥割據時期,各種弊政頻出,大失民心。失去了民眾支持的晉綏軍,變成了無源之水,在黃土高原上只能作困獸鬥。

太原戰役中的晉綏軍,是閻錫山苦心經營山西近四十年,精心培育起來的最後的“忠誠官兵”。

熬死袁世凱,反過蔣介石,他憑什麼屹立38年不倒?

▲ 傅作義(1895-1974)

1949年1月,已經脫離晉綏軍體系的傅作義集團,在平津戰役中起義,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4月,太原戰役再度打響,改編後的傅作義軍隊參加了此次戰役,一場晉綏軍之間的廝殺,

以太原解放而告終。

閻錫山則在城破前飛到南京,全身而退,或者說“僅以身免”。

1949年4月29日,晉綏軍的最後一個據點,大同,宣告解放。

晉綏軍成為歷史。

閻錫山,則在解放前去了臺灣:

餘生再也沒回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