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孔府珍藏文物·宋代孔氏族譜手卷


掌故知魯 | 孔府珍藏文物·宋代孔氏族譜手卷


家譜,又被稱作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來記載一個家族世系繁衍以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我國曆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連年戰亂,社會動盪不安,故傳世的族譜可謂是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而傳於今天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時期所纂修的,今天,我們所要了解的正是珍藏於孔府內的的孔氏家譜。

孔子去世後,其子孫枝蔓繁衍,孔氏也成為中華民族中一大望族,戶派眾多。居地不同,既有許多世居曲阜及附近各縣者,也有遷居外地者。雖派分南北,卻同出一源,又鑑於漢末之亂的慘痛教訓,孔氏族人深感“收族於譜”之必要。孔子家譜不僅僅是孔氏私家的譜牒,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族譜,兩千多年來譜系不亂,堪稱世界私譜之最。

但要說起孔子家譜,首先應該談及的是宋代的《孔氏族譜手卷》。從時間上看,整個手卷,經歷了自北宋至南宋189年的歷史。這本宋人墨跡手卷,長1103.5釐米,寬33.5釐米,系孔府舊存,原件殘損斷裂為數片,後又經修復裝裱為長卷。卷中可見孔子十六世孫至四十九世孫的譜系、名字。可以說,《孔氏族譜手卷》就是宋代尊孔崇儒的見證,卷中既有皇帝、也有權臣爭先恐後地在這本手卷中頒旨留墨,或題序於前,或續跋於尾:極贊孔子之聖德;美言聖裔之俊秀;強調家承之重要。

一本孔氏族譜上能彙集如此眾多的宋代君臣、名人碩儒,這真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這除了表明這本《孔氏族譜手卷》的珍貴外,同時還充分顯示了孔氏家族在當時的顯赫地位。然而孔氏家族之所以對宋代君臣有這麼大的吸引力,說到底,還是當時尊孔崇儒的政策所造成的。

早在宋初,太祖趙匡胤為彰儒術,就對孔氏後人優禮有加。《宋史·儒林傳》說:“素王之道,百代所崇。”並對當時孔子四十四代嫡孫孔宜說:“傳祚襲封,抑存典則。文宣王四十四代孫,司農寺丞宜,服勤素業,砥礪廉隅,亟歷官聯,洽聞政績。聖人之後,世德不衰。俾登朝倫,以光儒胄。”命擢孔宜為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不久,任密州通判,後遷殿中丞。

到了真宗時,尊孔的規格又上了一個層次。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以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備禮謁文宣王廟。內外設黃摩杖,孔氏家屬並陪位,帝服靴袍,行酌獻禮。又幸叔梁紇堂,命官分奠七十二弟子、先儒、洎叔梁紇、顏氏。初有司定儀肅輯,帝特展拜,以表嚴師崇儒之意,親自贊,刻石廟中。幸孔林,以樹擁道,降輿乘馬,至文宣王墓,設奠再拜。詔追諡曰:玄聖文宣王。祝文進署,祭以太牢,修飾祠宇,給便近十戶奉塋廟。仍追叔梁紇為齊國公、顏氏魯國太夫人,伯魚母亓官氏鄆國夫人。

正是在宋代,孔子後裔的封號達到了頂點,被封為“衍聖公”。這個封號,除在元祐元年一度改“奉聖公”外,一直到清末,始終保持不變,前後持續了800多年。

那麼就讓我們走近卷中的角色,瞭解一下這群宋代的君臣們。

卷中出現的第一道聖旨,是宋仁宗賜御史中丞孔道輔的。孔道輔,出生於詩禮世家,自幼聰敏好學,是孔子的四十五代孫。宋真宗趙恆曾到曲阜祭拜孔子,孔道輔被特許與孔氏宗屬一起陪祀,特恩賜同學究出身。四年後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道輔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文宣王為戲,道輔怒懇,契丹賠罪,後不敢侮慢漢使。宋真宗乾興元年,遷道輔為太常博士,正逢章獻太后臨朝聽政,受命之日,即疏請太后歸政於皇帝。仁宗明道二年,道輔移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開倉賑濟,然後上奏。十一月入朝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因廢皇后事與宰相相爭,再出知泰州,遷徐州。景祐二年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於鄒縣東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陽,建孟子廟於墓之西南。當時有人獻詩百篇,執政者請任其為龍圖閣直學士,皇帝說:“此百首詩不如孔道輔一言。”進孔道輔為龍圖閣直學士,遷給事中。至寶元年再為御史中丞。

孔道輔性鯁挺特達,遇事彈劾無所避。范仲淹稱其“方正名,天下所共知,昨當攖鱗之際,事在不測,觀其容止愈端重,顏色不沮喪,附中臣之對,答丞相之語,應若宿構,言有條理,此過於前所聞矣。”(《闕里志》卷二十四)但被權貴們所恨,不久被宰相長士遜所陷,出知鄆州,行至韋城而卒。皇祐二年,仁宗追思孔道輔忠直,特贈尚書工部侍郎,累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明初,受祀於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卷中出現的第二道聖旨是宋神宗賜工部尚書孔宗乾的。

孔宗乾是孔氏族人,時任工部尚書。大概此人確係政績卓著,因此才得到神宗的這道充滿激情的聖旨,聖旨說:“尚書亦為朕之喉舌耳,斟酌元氣,運乎四時,尚書奉王命敕政四海耳。孔宗乾文謨武烈,克逆眾宜,恪職勤躬……”把孔宗乾美美地誇獎了一番。孔宗乾受到褒獎,不僅是他本人的榮耀,也是整個孔族的榮耀,因此,作為孔氏族人最光彩的一頁被載入這本《孔氏族譜手卷》中。

手卷之中還有一些著名人物的留墨題記。卷首題序數篇,有端明殿學士竇儀、梅溪王十朋、蘇老泉、範純仁、鄱陽洪邁、西山蔡元口、了翁(陳瑾)等人的序言;卷尾有文殿學士兼知樞密院潁川陳康伯、橫蒲居士(張九成)等人的題跋。除以上所列聖旨、題序以外,卷首還有半身畫像一幀,疑為孔道輔像。查卷後題“孔氏族譜”一文,知此譜為工部尚書孔宗乾與其堂孫國子監祭酒孔自能修撰。

孔子家譜不僅是孔氏宗族血脈的憑證,也是我國傳統教育的生動素材,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現代良好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十分積極的借鑑意義。偉人中山先生曾經說:“中國人民說王道是順乎自然,換一句話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家譜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千枝一本、萬水同源的象徵,更彰顯著一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