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自成有百萬雄兵,為何在山海關戰敗?

老許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帶領起義軍南征北戰,打敗了明朝軍隊,迫使崇禎自殺,滅了明朝。然而他登基稱帝僅僅幾個月後,就被清軍在山海關打敗,被迫退出了北京。這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他能帶領農民軍打敗明朝的軍隊,為何會敗於清軍之手呢?難道是清軍很強大?諸多問題等待回答,我們從李自成的一生中尋找答案。



1.李自成的起義

李自成原名鴻基,萬曆三十四年出生在陝西米脂。童年時,他給地主放羊,少年時,喜歡舞槍弄棒。他的父親去世後,他就去了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做驛卒,負責管理馬匹。崇禎元年,驛站精簡人員,李自成就失業回家了,並借債生活。但他們家窮,無法還債,債主就在縣衙把他告了,縣令就把李自成收押了,不久他的親友把他救出來了。李自成出獄後對債主不滿,把債主殺了。人命在身,為了躲避官司,於是李自成和侄兒李過在崇禎二年到了甘肅甘州(張掖)投軍了。

2.南征北戰

李自成在攻打漢中時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崇禎三年,王左掛被明朝招降了。李自成又投奔了張存孟,不久,張存孟在陝北戰敗,也投降了明朝。崇禎六年,李自成就帶著部隊去了山西投奔了他的舅舅高迎祥。不久,明朝將軍曹文詔率關寧軍擊敗了山西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就往河南逃,結果被曹文詔,左良玉的軍隊給包圍了。高迎祥和李自成就想突圍,不料錯走了車箱峽(陝西石泉一帶),峽谷崎嶇難行,唯一的出口又被明軍堵住了。李自成就詐降,五省總督陳奇瑜就放了李自成,派人送農民軍回鄉,李自成乘機殺了安撫的官軍反叛了。



崇禎八年,洪承疇率軍圍剿農民軍,農民軍就退到洛陽。高迎祥,張獻忠等十三家起義軍在滎陽集會,李自成這時就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略。於是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軍攻下了鳳陽,又因為張獻忠和李自成爭奪鳳陽皇宮的物品,兩人結怨了,李自成就去了甘肅。崇禎九年,高迎祥率軍攻打西安時,被陝西巡撫孫傳庭殺了,高迎祥的部隊就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就被推舉為了“闖王”,然後李自成率軍征戰四川,甘肅,陝西。

3.攻佔北京

李自成在崇禎十三年在河南賑濟饑民,因此周圍的農民都來投奔李自成,李自成的軍隊很快發展到數萬,李自成就順勢提出 “均田免賦”的口號。崇禎十四年,李自成率軍攻克洛陽,殺了福王朱常洵,並設宴與將士們共享。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不久,張獻忠攻克武昌建大西政權。接著李自成殺了孫傳庭,佔領了整個陝西。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然後,李自成東征北京,兩個月後,到達了居庸關,幾天後,李自成攻佔了紫禁城,崇禎這時已自殺了。



4.戰敗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後,嚴明紀律,不得燒殺搶掠,因此京城秩序良好,但李自成讓將士們搜刮富豪地主的財物。一個月後,他親自率軍到山海關攻打吳三桂。一星期後,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吳三桂的軍隊抵擋不住李自成軍隊的猛攻,吳三桂就投降了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敗了李自成,劉宗敏受傷,這樣李自成就退軍了。幾天後,李自成回到紫禁城,然後登基即位了。接著殺了吳三桂家人34口,第二天就逃往了西安,臨行前又燒了紫禁城。此時南明朝廷建立了,這樣明朝投降李自成的將領又投奔了南明。李自成就開始犯疑心病了,結果誤殺了李巖,導致李自成軍隊內部人人自危,離心離德了。順治元年,清軍攻打潼關,第二年,清軍用紅衣大炮攻破了潼關,李自成就逃到湖北,想與武昌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就去南京攻打馬士英,結果途中他病逝了。李自成就進入武昌,但被清軍擊敗,不久在江西李自成再次戰敗,李自成就往湖北的通山縣逃,到九宮山時被程久伯的民兵給殺了。



李自成在稱帝登基前,也多次戰敗,但是他能重整旗鼓,繼續戰鬥,最後打進紫禁城,滅了明朝。然而他進了紫禁城後卻短短几個月就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落得被殺的結局,令人惋惜,為什麼李自成前後命運反差這麼大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1.戰略的失誤

李自成在進紫禁城之前,雖然也多次戰敗,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戰鬥,而且採取的戰略措施也很得當,所以一鼓作氣最後打進紫禁城,滅了明朝。然而他進了紫禁城後,就認為自己勝了,以為敵人只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了,於是攻打吳三桂,誰知後面又來個清軍,與吳三桂一起攻打他。戰敗後,李自成回到紫禁城又登基了,然後向西逃。這樣就給別人樹了一個靶子,讓人家聯合起來攻擊他,最後無路可逃,被殺。

2.內部人事問題

李自成在鳳陽宮時,為了爭奪宮中財物與張獻忠結怨,然後他分軍去了甘肅。後來在山海關戰敗後,他率軍逃亡西安時,明朝投降他的將領叛變了,於是他對軍隊內部起了疑心,誤殺了李巖,導致軍心渙散了,使他逃亡途中跟隨他的人不多,最後是寡不敵眾,潰不成軍。



3.目光短淺

李自成在滅了明朝後,沒能考慮到東北還有清軍,卻認為吳三桂是最大的敵人,攻打吳三桂。最後吳三桂與清軍一起打敗了他。戰敗後回到紫禁城,他不是重振軍隊,休養生息,而是登基,然後逃走了。最後是節節敗退,身死他鄉。

李自成是一個會打仗不會坐天下的人,他在攻打明朝軍隊時,戰略戰術都很正確,而且也很會隨機應變,然而當他滅了明朝後,卻被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忽視了東北的清軍,腦袋裡只有明軍的殘餘勢力,認為把他們打敗了,就能統一全國了,誰知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阻擋了他的雄心壯志。他在紫禁城登基後,並不是安撫內部人員,沒有有效的組織管理,成立管理部門,安排管理人員管理事物,而是帶軍打仗,這樣勞民傷財,使得軍心渙散了,於是他又起了疑心,誤殺了自己人。最後,軍隊內部瓦解了,他一敗塗地,無力迴天了。李自成的目光短淺葬送了他得來不易的成果。俗話說得好,思想有多遠,你就能走多遠。一個人想成功,必要有遠大的目光。


肖邦老師的課堂


有網友問:李自成手握百萬雄兵還有上將千員,為何在山海關一戰而潰? 我們知道在1640年,李自成率領1千人重新起義,當時中原大旱,李自成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到1644年,李自成已經擁兵百萬:“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在4年時間,李自成大軍就從1千人,急速擴張到100萬大軍。基本上來說,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以外,就都是各地災民為了討口飯吃組成的烏合之眾了。

他們隨著李自成也是希望,可以到有糧食的地方去。在與明軍戰鬥當中,李自成大軍人多勢眾,一般明軍確實打不過,畢竟100萬人要活命的人,而且已經武裝起來的人。真打起來,雖然是烏合之眾,但是,也不是隨便誰都可以擋得住的。

因為李自成軍隊擴張太快,在訓練,組織,足夠數量的合格中低級軍官上必然存在著很大問題。而明朝本身武器配備就比較差,在薩爾滸大戰,半島人就多次直言不諱“天兵”缺員嚴重,兵器窳朽。

李自成靠繳獲明軍武器庫得到了裝備,可想李自成大軍在武器裝備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此,李自成部隊的真實戰鬥力並不強,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義的時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兒兵,還有一些家屬。到了河南以後,數萬災民加入李自成,隨後到了洛陽。

洛陽明軍是缺乏軍餉譁變,這才讓李自成進了洛陽,受降明軍數千人,所謂,“精兵不過三千,脅從之眾不過三萬”。特別是得到了明軍在洛陽的各個武器庫。隨後李自成聯合羅汝才打敗了明朝傅宗龍,楊文嶽的數萬官兵。

這期間,李自成、羅汝才聯軍每次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殲滅官兵少數部隊的辦法,又陸續收編了大量明軍。戰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直到朱仙鎮大捷,受降明軍數萬人,但是這些主要是明軍的衛所兵。

連同不斷投靠的災民,到1642年,李自成已經有40萬大軍。隨後李自成殺死了自己的盟友羅汝才等人,吞併了他的部隊。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來到了山海關,“自成怒,親部賊十餘萬,執吳襄于軍,東攻山海關,以別將從一片石越關外。”

這些部隊已經是李自成的核心精銳力量,但是主要是明朝衛所兵,農民軍老兵,特別是吞併的羅汝才所部老兵居多。結果就是清軍一個衝鋒,全垮,戰良久,我兵從三桂陣右突出,衝賊中堅,萬馬奔躍,飛矢雨墮,天大風,沙石飛走,擊賊如雹。自成方挾太子登高岡觀戰,知為我兵,急策馬下岡走。

要知道,明軍邊軍強於明朝衛所兵,明朝關寧軍又是邊軍最強,八旗軍又強於關寧軍。而過去,在關內關寧軍打農民軍是百戰百勝的,經常是千把關寧軍追著上萬農民軍跑。現在,農民軍精銳十多萬,對關寧軍和八旗軍十萬,是一對一,戰鬥力差距太大,必然農民軍是瞬間崩潰。


深度軍事


李自成不太可能有百萬大軍,即便有,也不可能全部都集中在北京。

首先,天啟末年時北京城市統計,總戶數為151190戶,按照古代中國標準家庭規模來折算,約為75.6萬人,這是整個北京城的人口。

然而,養活這些人,是需要走漕運南糧北調的,但問題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漕運基本等於斷絕,他的糧食來源基本靠“吃大戶”。當然大戶也是存有大量糧食,以及一些明廷的官倉,即便是如此,也不可能支撐100萬大軍加上北京城人口,以及大量戰馬等消耗。

即便能夠實現糧食補給,那麼問題又來了,一百萬規模的軍隊,不可能全部開拔山海關,因為後勤基本跟不上。倘若是由這100萬軍隊自行運糧,勢必會大大拖慢行軍效率,甚至是造成致命傷害,畢竟運糧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全靠人力。

可要運送支撐100萬人大戰的糧食,需要多少民夫來運輸?這並不現實。

其次,李自成還有敵人,湖廣有隱隱割據的左良玉在威脅陝西,四川還有他的老朋友張獻忠,南方殘存的明廷雖然沒有什麼戰鬥力,但也是需要防備的對象,四鎮兵力加起來也是幾十萬上下。

所以李自成實際上可以調集到山海關的人馬並不多,攏共10餘萬人馬。

李自成率部進擊山海關,並不是去抗清的,而是去打反覆小人吳三桂的。吳三桂詐降,這是李自成必須討伐的對象,但清軍並不是他意料之中的敵人。大順政權缺乏對滿清八旗的認知,雙方之間從未交手過,而且曾經多次打敗高迎祥、李自成的明軍剿匪軍,也在松山之戰全軍覆沒於明軍,當然裡面有明廷自身的問題,但無可否認的一點就是,李自成的軍隊跟滿清八旗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即便這種差距不大,但清軍這次出兵總規模達到了8萬之眾,加上吳三桂約莫7000左右的關寧軍,以及唐通的降兵2萬餘中,雙方兵力持平。

李自成先是跟吳三桂戰與一片石、西羅城,雙方激戰一日,都沒有攻下山海關,關外的多爾袞已經獲知大順軍虛實,採取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慎戰之策,等雙方打得精疲力盡的時候,再出兵一舉取勝。

吳三桂實際上已經撐不住,萬分危機下,向清軍求援,在清軍許下一番承諾之後,清軍隨殺入關中,大順軍雖然驍勇,但地形不熟悉,加上已經連日大戰,疲憊不堪,最終慘敗退軍。

山海關之敗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而李自成退回北京後短短半年時間裡就兵敗身亡,除了軍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當李自成敗於山海關後邊,都沒有再北京停留,直接往西退去,又恢復了流寇本色,邊打邊搶,加上之前在北京的“拷掠”,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搶來搶去,自然就沒有人支持他了。

如此沒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李自成根本就守不住一塊土地,一座城池,加上清軍的各種符合地主利益的政策,自然也就使得封建政權的根據士紳集團快速倒想了滿清,李自成焉能不敗?


江畔初見月


闖王只是流寇而已,沒有國家天下的概念,也沒有天子守城門的責任感說山海關丟了北京無險可守

自成至,悉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萬餅,騾車載歸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僭帝號於武英殿,追尊七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禮。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詰旦,挾太子、二王西走,而使偽將軍左光先、谷可成殿。

兩兵相接,稍不利則走,掠黃金貴器,匆忙建號自立,焚城而走,哪有帝王之相?北京本來就是一座巨大的軍事要塞,金兵入關勢不能久,如何不能守?闖王棄守北京,跟黃巢遁走洛陽一樣,流寇氣息而已某位滿吹真是過分,萬曆47年那場薩爾滸之戰,史家公認是明軍過於輕敵所致,這場戰役算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卑勝嬌的名局,但你這麼吹滿軍戰鬥力就絕對是招黑了薩爾滸之戰明軍輕敵冒進,原本16W(維基說是8W)對6W明軍擁有兵力優勢,但由於指揮官過於輕敵,分兵為四,結果努爾哈赤合兵一處,四天三戰,處處以強擊弱,努爾哈赤的指揮藝術確實讓人讚歎,但是硬要說金軍戰鬥力如何之強,未免扯淡過分


車輪滾滾東逝水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迅速腐化

進京後隊伍迅速腐化、失去戰鬥力。李自成入宮後,大順軍的馬兵入城,亂闖百姓家,大順軍將領看到高門大宅就據為已有,劉宗敏佔據了田宏的宅子,李牟佔據了周奎的宅子。

2. 吃喝玩樂

“先拿娼婦及歌童小唱各數十人設宴”,又到大殿裡擺宴演戲,往來奔突,嘻笑嘈雜。北京的午門處,馬兵東西馳騁,一片狼籍,大順軍的童子兵還把從宮中搶來的錦繡裹在身上,在鬧市上騎馬奔跑。將領們帶頭腐化,士兵們初進北京城很快迷醉在酒色財氣之中。這就是為以後的失敗埋下的第一粒種子。

3.無心理準備,缺乏戰略準備,

能攻下北京,不是軍隊戰鬥力超強,而是明朝軍無能,李自成意外打下江山要當皇帝了,因此,缺乏戰略準備和心理準備,導致一把好牌被打壞。進城後每攻一城就搶掠、打擊豪紳一樣,沒有及時安撫和穩定舊有官吏體系。李自成以為攻下北京就萬事大吉,忙著搞登基。

4.百萬雜兵

雖然,李自成有百萬雄兵可他的百萬兵力是農民起義軍起來的,沒有經過訓練,他的軍隊更是缺乏戰場上的經驗,而清軍是專業精銳的且他們經常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這李自成的軍隊跟清軍的根本沒法比。

5.目光短淺,無大才

戰術失敗,面對抗命不投降的吳三桂,李自成來一個“御駕親征”。李自成不知道,吳三桂先則投降了清。把20萬部隊佈陣于山海關,當時李自成彙集了百萬大軍,擺出決一死戰的架勢。清兵卻暗中設陣,吳三桂奉命在右翼。關寧鐵騎本是精銳之師,再加上清軍,把李自成軍隊打的一戰而潰。


愛汕美食


首先要說明的是,李自成雖然號稱擁兵百萬,但是實際兵力據史學家統計也就六到八萬。而吳三桂的兵力差不多也有三到四萬。而多爾袞帶進關內的滿清軍隊卻是十萬鐵騎。可以說,不論別的,就論兵力,李自成也是佔著絕對劣勢的。當然了,李自成失敗還有其他原因,下面我們就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首先就是,李自成的大順軍自己的問題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以後,已經沒有以往的戰鬥力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人人在北京城裡麵霸佔了自己的家產。此時的大順軍已經不是窮困潦倒,為了生計而不得不反的農民了。俗話說的好,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是這個道理。此時的大順軍已經喪失了當年為了生計而拼命地戰鬥意志了。

其次就是實力問題了,顯然此時大順軍的實力是遠遠小於吳三桂和滿清的聯軍的。其實,這不光是數量問題,還有質量問題。當年,大順軍比明軍中的衛所軍尚且不如,更不要說是吳三桂在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了。而清軍的滿清八旗就更加的強了。而且清軍是騎兵為主,我軍是步兵。步兵比騎兵可是有先天劣勢的。


第三就是戰略戰術的問題了,李自成已經決定了和吳三桂開戰,但是在行軍途中卻是拖拖拉拉,比正常行軍慢了不少。以至於吳三桂在山海關做足了準備,而且多爾袞此時也是連行十三晝夜抵達山海關。如果大順軍可以在清軍到達前擊潰吳三桂的部隊,然後據關死守清軍,估計大順軍就可以坐擁天下了。

正是這些因素的集合導致了李自成最終的失敗,導致了李自成與中國的皇帝無緣,導致了大清三百年統治。


多爾袞愛新覺羅


李自成手握百萬雄兵還有上將千員,人數多,並不意味著能打勝仗,需要多種因素的加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當然李自成前期對明軍幾乎是百戰百勝的,但到了後期為何李自成為何在山海關一戰而潰呢?

有如下原因:

精英部隊少

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義的時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兒兵,還有一些家屬。1644年,在4年時間,李自成大軍就從1千人,到了河南以後,數萬災民加入李自成,急速擴張到100萬大軍。基本上來說,除了少數精銳部隊以外,就都是各地災民為了討口飯吃組成的烏合之眾了。因此,李自成部隊的真實戰鬥力並不強。


策略錯誤

李自成軍隊連日征戰,所戰之處行“追贓助餉”政策,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被追贓助餉之列,受到了拷打,沒收了家產,影響了吳三桂歸順李自成的決定,其實在此之前,吳三桂已經選擇了投降李自成,並且發佈了告示表示將“進京覲見新主”,但是在聽聞北京的追贓助餉運動後,吳三桂選擇了反叛,並回身攻佔了已經在大順朝控制下的山海關,並最終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這也就導致了李自成在山海關的慘敗。

失去大義

李自成在前期和明朝的戰爭,雖然是流民反叛,但也存在著殺貪官,有糧吃的正義性,但當他打下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殉國後,清軍和吳三桂以為崇禎報仇為由入關的時候,他就失去了大義了,畢竟當時天下雖然很亂,但大家都還是認崇禎這個皇帝的,清軍和吳三桂來了,打著大義的旗號,自然是讓李自成失去了一定的民心,以前投降的官員們也紛紛反水,這就是李自成敗亡的主要原因。


關河南望


沒有百萬大軍,沒有上將千員。

古代打仗一向吹噓,動不動就幾十萬、百萬的,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就號稱是八十萬大軍,苻堅伐晉也吹噓自己是百萬大軍。

所以說李自成是百萬大軍,肯定是吹噓,而且也沒有資料說他吹噓自己有百萬大軍。

翻閱史料,對李自成軍隊數量記載不一,差距極大。

如下:

1.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軍五十萬東徵北京,

2.大順軍入燕京之初,兵不滿二萬

3.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

4.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英親王(阿濟格)奏,流賊李自成率眾二十萬,聲言欲取南京。

5.李自成死後,其餘部不下四、五十萬人,分兩支進入湖南。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李自成兵力的變化起伏很大,實在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兵馬。估計他自己也不知道……

其實農民軍的戰鬥力一直都很差,經常被明軍打的全軍覆沒,因為畢竟是農民,很多都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李自成略好些,是驛卒出生。

李自成就曾被打的全軍覆沒,僅率領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要不是河南大旱饑民遍地,根本無法捲土重來。

不過,農民軍在後期戰鬥力超越了明軍,比如李自成全殲孫傳庭的秦軍,佔領關中。不久,李自成在西安稱帝。

隨後,李自成率主力攻入山西,進攻北京,一路上勢如破竹,除了寧武關反抗激烈之外,其他地區經過小規模戰鬥後紛紛投降。

最終,京城三大營不戰而降,李自成攻佔北京。

此時,明軍僅存的尚有戰鬥力的部隊只有關外吳三桂的關寧軍。

李自成率軍與吳三桂的關寧軍在山海關大戰,關寧軍不敵。吳三桂被迫投降多爾袞,請八旗入關助戰,大順軍這才大敗。

可見當時戰鬥力排行:八旗兵>大順軍>明軍。

李自成逃出北京後,八旗和關寧軍一路追趕,大順軍節節敗退。

1644年10月19日,多爾袞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八旗兵2萬,吳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漢將1萬,共3萬兵馬,又徵調了蒙古、宣府、大同投降明軍三四萬,共8萬餘人,繼續追擊,欲一舉消滅大順政權。

而大順軍有十幾萬。

潼關之戰。

1644年,12月29日,大順軍在主將劉宗敏的率領下出關與八旗兵大戰,但被八旗兵正面衝鋒打的大敗,敗退關內。

1645年正月初四,大順軍將領劉芳亮領兵千餘,夜襲清營。若是軍紀散漫、戰鬥力廢弛的明軍十有八九會偷襲成功,但清軍一直有著嚴格的營地管理制度,並在營地周圍挖掘壕溝,構築土牆、鹿角和盾牌防禦。大順軍未能得手,損兵折將而歸。

李自成親率馬步兵拒戰,又被清軍擊敗。

大順軍在初五、初六兩日連續夜襲清營,但都被嚴陣以待的清軍擊敗。

十一日,清軍先用紅衣炮轟擊潼關,接著大舉進攻。大順軍頑強奮戰,又分兵迂迴到清軍陣後攻擊,俱敗。

由此可見,八旗兵的強悍戰鬥力,所向無敵。

李自成大順軍之所以失敗,完全是被八旗兵在戰鬥力上差距過大導致。

兵貴精不貴多。多了反而是累贅。


燕趙節度使



歷史上明清革鼎之際,出現了一個攪屎棍一般的人物,他靠著當時延綿的天災滾雪球式的將上百萬流民化為所謂的百萬雄兵,運氣也好實力也罷,他最終打破了明朝這個舊世界,卻沒有維持新世界的能力,一片石之戰一蹶不起,成全了滿清入關,完成了這個歷史上最大偶然後就消聲滅跡了,他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所謂的百萬大軍,其實大多都是當時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加入湊數的,直白來說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真正的可戰之兵也就是老營人馬,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屬於農民起義軍中的精銳人馬,參考多方資料,老營的人馬大概在6至10萬。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招降吳三桂,結果因為屬下扣押拷打吳三桂家屬等原因,吳三桂選擇了拒絕,同時暗中聯絡滿清多爾袞,李自成見招降不成功就率領老營精銳部隊攻打吳三桂,這些可以說是他壓箱底的兵力了,雙方在山海關爆發大戰,又稱一片石之戰。


李自成的老營精銳部隊的確戰力不俗,與鎮守邊關抵禦清軍多年的吳三桂部隊戰的難分難解,這時候滿清多爾袞看見雙方激戰出其不意殺出來,才打敗李自成,李自成蒼惶逃回北京,精銳部隊也大部折損於此。

李自成看似擁兵百萬,但精銳也就最多十萬,還大多折損在山海關,其他兵力還要留下一部分鎮守其他軍事要地,而且以當時北京的城市規模,是容納不了百萬軍隊的,所以山海關一片石之戰後其實北京守兵已經很空虛了。

雖說精銳兵力大多折損在山海關,但是調集其他部隊前來北京,固守北京也未嘗不可,但是李自成這時候就暴露出他的流寇本質,十幾年的農民起義生涯並沒有讓他越戰越勇,而是遇到失敗了就想逃跑。


李自成還有一個要命原因,同樣十幾年打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時已經大致擁有南方作為根基之地,而李自成十幾年時間中沒有建立過一塊根基之地,一直被明軍打的到處逃竄,甚至有幾次就要被剿滅,關外清軍入侵明軍北調,李自成才有喘息機會,李自成崇禎十二年才徹底崛起,靠著開倉而賑饑民短短時間內擁兵百萬,用了五年時間就攻進了北京城,雖然在西安稱過帝,正式建立大西政權,也並非他的根基之地,雖然看似李自成當時擁有中國北方大部,其實根基根本不穩,這也是他逃離北京後一蹶不起的原因。

李自成也根本獲得不了當時地主階級的支持,他提出的均田免賦何止是觸犯了地主階級的利益,簡直要了他們的命,又豈能被地主階級支持。

李自成看似擁兵上百萬,其實真正可戰之兵的精銳最多十萬,大部分還折損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中,十幾年起義中也沒有建立過一塊根基之地,太過虛浮,李自成本人也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最後一蹶不起也是正常。


補充一下,李自成的上百萬兵源是因為明末遇上了小冰河時期,自崇禎元年起,十七年中每一年都有大規模的天災,尤以北方為嚴重,加之明庭與東北滿清的延綿戰爭,國庫空虛,朝廷機構的貪汙不作為,賑災不力,崇禎帝數下罪己詔也無用,造成北方大地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易子而食,一派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景象,也造成了李自成這種流寇的崛起。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李自成在攻佔北京推翻明朝的時候,如果算上軍隊家屬及後勤人員,應該有一百多萬人了,連明朝將領左良玉都號稱有八十萬大軍,何況實力遠遠超過左良玉的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順軍當時的確是天下最龐大的軍隊,數量遠遠超過多爾袞的滿清軍隊及張獻忠的大西軍,而崇禎帝的明朝軍隊精銳主力基本被清軍與大順軍摧毀,只剩下吳三桂手下的幾萬關寧軍還比較有戰鬥力,左良玉的明軍雖然人數比較多,但戰鬥力比較差,何況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剋星,朱仙鎮大戰左良玉遇到李自成不戰而逃,導致明軍全面崩潰。

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氣勢如虹,在從陝西進攻北京的過程中勢如破竹,但李自成在戰略上有嚴重失誤,李自成只考慮四面楚歌風雨飄搖的崇禎帝,而沒有重視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政權,導致李自成麻痺大意,大順軍主力攻城略地,兵力過於分散,比如袁宗第等大順軍將領還在湖北一帶進攻左良玉,剛剛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名將馬科被派去進攻四川的明軍。

因為李自成一直作戰的對手是崇禎帝的明朝軍隊,從來沒有與滿清軍隊交手,因此在客觀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與皇太極多爾袞的大清政權是面對共同敵人崇禎帝的盟友,這也是李自成沒有把強大的滿清放在眼裡,犯下了最致命的失誤。

結果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以後,李自成只派投降大順軍的明朝將領唐通帶領八千人去接收山海關,而沒有派大順軍將領帶領精兵強將去接收山海關。導致吳三桂有恃無恐背叛大順勾結清軍大舉入關,李自成的二十萬大順軍血戰吳三桂軍隊的時候,被以逸待勞的多爾袞的滿清軍隊突然襲擊,導致一片石大戰慘敗,大順軍一蹶不振,李自成也功敗垂成,從剛剛取代明朝春風得意的大順開國皇帝變成被滿清軍隊窮追猛打的喪家之犬,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