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第三封信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本文談的是買房的觀點,至於怎麼去操作,以後會慢慢講述。

既得利益者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利益少了,只會後悔當初決心不夠大;而未得利益者總覺得這個社會很浮躁,一切都是國家的錯。

之前我覺得在改變人的命運中,努力很重要,現在愈發覺得選擇更重要,選擇就是眼光,而眼光是與一個人的學歷沒有關係的,並不是你學歷高就意味著你看的遠。

在讀了吳軍的書之後,更加堅定的這麼認為。

很多時候,成敗與否取決於見識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簡單的努力;見識的高低,則取決於我們的環境

這麼努力的工作,依然是在生活線上工作,而如果一旦抓住了某個機會買到合適的房子,勝過奮鬥幾十年。

這其實何嘗不是一種選擇?房子是一件大額商品,每個普通人在買之前都會左右掂量,如果隨隨便便都能買到,要麼這個國家已經超級發達,要麼就基本崩盤,而我們顯然處於中間。

如果要求每個年輕人隨隨便便都能買房,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浮躁?

但是他們會覺得是自己眼光不行麼?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瞻前顧後沒有及時上車麼?會覺得自己買房的時候過於挑剔麼,希望買的房子學區,地段都要好嗎?不會!我沒看到幾個及時買房的人會覺得房價貴的,他們只會覺得自己當年在不限購的時候買的少了。

還有很多人覺得,這體現了人制的可怕。我更覺得這體現了人性的險惡。點背怪社會,命苦怨政府,不知道博士是怎麼讀出來的。國家政策的制定不是針對一小撮人。如果大風吹來,倒的是你的家,我們縱然可以覺得這是天災的可怕,又是否反思自己面對天災時候的預見,及時做好相應的準備呢?

現在動不動就有文章說這個博士,那個名校畢業生。我看完之後就覺得,眼光真的與學歷沒關係。

對待房價的態度,決定了你未來的一切。 家裡不是窮的需要反哺的,在一線城市安家都不是很難的事。真的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的,那是真心需要考慮下是不是改選個二線城市發展了。

普通人對樓市的記憶不會超過6個月。其實每輪冰凍期都是屌絲逆襲的時期,哪怕現在無法購買,對樓市也要時刻保持關注,因為花兒在夜裡悄悄綻放。

房價收入比=每戶住房總價/每戶家庭年走收入 買一套100平米的,需要這個城市的家庭不吃不喝的狀態下,積攢8.4年才能夠買得起自己的住房。這個算法有明顯的錯誤,首先,買房不是準備這個房子的總價,而是準備首付+稅款+兩年內的還貸款或者多到五年。而首付一般是三成。

其次按照房價現在的增長趨勢,淪落稱為啃老族買了自己人生第一套房,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這有很多鮮活的例子,如果當初接受了父母的資助,買了房子,肯定比等自己奮鬥幾年後再買房強多了,因為工資的增長速度無論如何趕不上房價的增長速度。早買早便宜。然後那時候緩過一口氣,再還清父母的贊助,肯定容易多了。

另外,對社會不公的怨念,是不是也是沒有好好靜心規劃買房之路的原因呢。

房價永遠只跟買得起的人有關的,買不起的跟你無關,你不能說你買不起,就斷定房價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你自己啊。

觀念差距將導致財富差距。

在北上廣深這種超級一線城市,買房的最好時機只有兩個:昨天,以及現在。

很多事情不及時行動,以後再行動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

投資行為,只要大方向正確,都是行動越早收益越高。先進場者吃肉,後進場者喝湯,

我們不能因為喝不到湯,就怪這怪那,有誰去怪過自己不及時進場呢?你能唸到博士的智商都去了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