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雍正王朝中,為何鄔思道每年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八千兩的幕酬?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應該都知道里面一個精彩的劇情,那就是關於“鄔思道討薪”的過程。鄔思道作為四阿哥胤禛潛邸中的謀士,在雍正帝即位之後便選擇離開雍正,跑到了李衛府中。最後沒過多久,在李衛的撮合下,鄔思道又轉而去到河南巡撫田文鏡府中當幕僚,不過這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田文鏡

必須每年要支付給他八千兩銀子的幕酬費

在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鄔思道雖說給田文鏡解決了不少問題,但是這八千兩的年薪確實太高了,憑自己的這點俸祿銀子根本養不起。最後等到雍正帝在造訪河南前,田文鏡終於將鄔思道給掃地出門了。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這八千兩的幕酬費用究竟是多少呢?如果兌換成人民幣又是多少錢呢?為何田文鏡會連連叫苦呢?

雍正王朝中,為何鄔思道每年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八千兩的幕酬?

鄔思道

根據《大清會典》中記載,在康雍乾三朝時期的親王,每年的歲俸銀子也就是一萬兩白銀左右。至於像其他官員的年薪俸祿就更不用說了。雖然當時雍正帝已經提出要進行新政改革,提高官員們的收入,也就是所謂的“養廉銀”,但是當時並沒有普及開來,還只是一項尚未成型的政策而已。所以此時的田文靜雖然貴為巡撫,但其俸祿也並沒有多少!

所以這樣看來,鄔思道給田文鏡每年索要八千兩的幕酬,確實可以說是獅子大開口了。

如果按照清朝前期銀子的兌換比例來看的話,當時的一兩銀子大概能兌換150—220元人民幣左右,我們就按200來計算的話,八千兩白銀就相當於是160萬人民幣。所以這樣看來,鄔思道放到現在還是年入百萬的高收入人群呢!但問題是,這個鄔思道真的值這麼多錢嗎?

雍正王朝中,為何鄔思道每年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八千兩的幕酬?

雍正

當然值。鄔思道不僅足智多謀,他所從事的行當在當時還是個熱門行業,更何況,他本人還是一個“搶手貨”呢。

鄔思道還在雍正潛邸裡效力的時候,就曾多次為雍正帝出謀劃策,最突出的一次便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冬皇位繼承的時候。那時候,康熙帝病重,派人去叫幾個兒子宣佈最後的繼承人選。這個時候,胤禛(雍正)十分糾結,不知道該不該去,鄔思道給雍正說:你必須去,如果你不去,八王爺他們改了遺詔,到時候他當了皇上,你要不要聽命呢?所以你必須去。你把欽差關防大印給我,如果到時候你沒有回來,我就去將十三爺放出來,定能保你……

最後,康熙將皇位傳給了胤禛,但為了保險起見,胤禛將金牌令箭交給張五哥,讓他交給鄔思道,並囑咐他按計劃行事。鄔思道隨即叫人將十三爺放了出來,接管了豐臺大營,避免了奪位戰事。在事成之後,鄔思道並沒有選擇出來做官,而是選擇離開雍正,跳槽到別的地方去。

雍正王朝中,為何鄔思道每年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八千兩的幕酬?

鄔思道

雍正當上皇帝之後,鄔思道的身價也隨之升高,所以促使他成功地在李衛和田文鏡等人的府衙裡面實現再就業,繼續幹著他的幕僚工作。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清朝,幕僚行業是很吃香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佐治藥言》等典籍中找到答案。根據記載,十八世紀的大清朝僅州縣兩級,其幕僚(師爺)人數就有上萬人之多,所侍奉的官員地位不等。

當然了,既然是熱門行業,那薪資待遇也自然是水漲船高。且不說像《雍正王朝》裡像鄔思道這類經過九子奪嫡大場面的人,就算是州縣裡面的普通師爺,其待遇也遠遠超過一般的行業收入。比如在《儒林外史》中寫道的一位名叫“倪廷珠”的師爺,其年薪就是上千兩白銀。至於總督、巡撫級別裡面的師爺,那薪水自然是不用說。

根據《蜀海叢談》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四川總督、巡撫、布政使衙門裡面的師爺,年薪都在三千到八千兩白銀不等,如果要算上一些灰色收入的話,那麼一年上萬兩白銀的收入也純屬正常。

雍正王朝中,為何鄔思道每年要向田文鏡,索取高達八千兩的幕酬?

更何況鄔思道還曾經在當今皇帝的潛邸裡面待過,其身價應該是翻上好幾倍才對,但事實並沒有。所以這樣看下來,鄔思道確確實實沒有多要田文鏡的。

不過話說回來,師爺一年的薪資待遇那麼高,對於只依靠俸祿吃飯的官員來說,無論如何是請不起的,只有那些除了俸祿之外,還有其他收入的官員才能夠請得起。對於像田文鏡這種清廉的官員來說,一年八千兩的幕酬費用,確確實實太高了,如果換成是今天,就要支付160萬出去,而他每年的進項收入不過就幾百上千兩而已!

當然了,這八千兩白銀的幕酬,所折射出來的,實際上就是清王朝腐敗的一面。

參考文獻:《大清會典》、《清史稿》、《蜀海叢談》、《佐治藥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