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為什麼活著活著,我們就活成了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

讀王小波的雜文,覺得妙趣橫生。儘管寫的時代背景大多是那個年代,但他的思維方式確實與眾不同。

很多人喜歡說,喜歡用語言表達,甚至喜歡站在講臺上,用自己思想的光輝去照亮別人,但王小波不是,人多的時候他喜歡沉默,私下裡卻又奇思妙想,侃侃而談。

事實上,很多人都有語言枯竭的時候,但思想不會。思想的火花就像沒有睡醒的火山,最能豐富一個人的靈魂。


為什麼活著活著,我們就活成了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

在公共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則妙語連珠。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

兩年前,去和朋友參加個聚會,很大的場合,很多人都在侃侃而談。有位老師提了個問題,大約在場的人都要回答一遍。

快輪到我的時候,不知道是出於緊張還是別的原因,就找了個藉口離開了。

其實,非常不喜歡那樣的場合,每個人在幾個導師的煽動下都像打了雞血似的。彷彿不把自己的努力要奮鬥的意志表現出來,就對不起這場會議精神。

朋友本來也想表現一下,但看見我離開,也就跟著離開了。我們漫無目的的走在空曠的街道上,因為是郊區,路燈在無邊的夜色中顯得猶為明亮。

剛開始我們什麼話也不說,到後來無話不談,談過去,談將來,但唯獨沒有談現在,尤其是我們兩個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場會議。

其實,來的路上,還覺得有很多希望很多契機在裡面,但領略了,也不過如此。那些沒有營養的精神大餐,除了浪費口舌,還真是無法灌溉到心裡。

比如昨天去書店,拿了餘華的《膽小如鼠》,找了個空位坐下,翻了沒有十頁,就被旁邊一位年輕的男士打斷。

這位男士衣著乾淨,看上去也很文明,就是在那裡一直用高亢的語調大聲的講電話,而且沒完沒了。

後來實在忍不住,想提醒他一下:這是公共場合。後來想想算了,看上去他也不是很年輕,而且他看上去完全沒有意識到影響了別人。

不知怎的,突然就想到了孔子講的那個四季和三季的故事,再加上手裡拿著的這本《膽小如鼠》。

曾仕強教授曾在《易經的奧秘》裡講過:以前我看到不講理的人就會生氣,後來想想三季人,我就不生氣了。這個世上三季人太多了,凡是不懂的人都會大聲講話。

如果你理解了這些,大約就讀懂了莊子的那句“夏蟲不可語冰”。


為什麼活著活著,我們就活成了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

我是跑到書店的角落,站著把《膽小如鼠》讀完的。因為在別的方向,都沒有空位。

大家都靜悄悄的,除了那位男士有時打電話,有時發語音。而他旁邊的座位,好像一直在空著。

剛進書店的人拿本書過去,不長時間也走開了。工作人員一直在忙著他們自己的事情,好像並沒有被影響到。

餘華的《膽小如鼠》講的是一個膽子非常小的少年,小的時候被老師嘲笑膽子小,冠以“膽小如鼠”這個名詞。

後來被同學欺負,被任何人欺負,甚至被“鵝”欺負。當同學都誇耀自己父親無比強大的時候,少年也想自己的父親能做一件讓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情。

比如“閉著眼睛開車”,哪怕只是幾秒鐘。但是少年的父親也是膽小如鼠的人,天生膽子小,做事又謹慎,就連走路也慢騰騰的。

在少年的一再央求下,他父親閉上眼睛開車,卻為此付出生命。

少年儘管膽小,但也規規矩矩的長大。相反他的朋友卻不按規矩和套路出牌,卻得到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好處,包括在工作中偷懶、漲工資和分房。

當他把天不怕地不怕的朋友也會膽小的弱點告訴別人的時候,卻遭到了毆打。在他提著菜刀想去報復的時候,始終下不去手。

人生就是這樣,沉默寡言、一直認慫,連自己也打不過的的人,人生大抵好不到哪裡去。

但最怕的是知道了人性有陰的一面的時候,還繼續做沉默的大多數。

獲得奧斯卡獎的驚悚電影《沉默的羔羊》,裡面的食人狂魔漢尼拔博士,同時又是精神病專家。實習特工克拉麗斯為了追查變態殺人犯的真相,去見獲得過最高榮譽的心理醫師漢尼拔。但漢尼拔要克拉麗斯向他袒露童年時受傷經歷作為交換條件,以此來提供破案線索。

據說克拉麗斯的原型來自於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少女杜拉居住在一個農場主家中,每天早晨都會被待宰羔羊的尖叫聲所吵醒。杜拉後來忍不住,想打開羊圈讓它們都逃走,但奇怪的是待宰的羔羊們卻一動不動。少女杜拉嘗試抱起羊圈中的一隻小羊羔逃跑,但可能是杜拉的年齡太小了,而小羊羔又有點兒重,所以杜拉還沒跑多遠就被農場主給抓了回來。

那天早晨。農場主當著杜拉的面將那隻小羊羔殺死了。從那以後少女杜拉心中就留下了陰影,遇到類似於羔羊的尖叫聲就會恐慌。  而《沉默的羔羊》的女主克拉麗斯小時候的創傷,一是幼年時父親的葬禮;二是待宰羔羊的尖叫聲。

《沉默的羔羊》這部電影實際上是漢尼拔對克拉麗斯的小時候的創傷治療和精神救贖。 而克拉麗斯就是“少女杜拉”,她要救出的女孩凱瑟琳其實就是她心目中揮之不去的“待宰羔羊”。  而讓人心驚膽戰的漢尼拔在變成殺人狂魔之前也是個單純善良的小男孩,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幫克拉麗斯也是在保護和拯救自己心目中的“羔羊”。


為什麼活著活著,我們就活成了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

《膽小如鼠》的故事剛剛讀完,有個十多歲的小女孩跟著奶奶走進來,說自己存儲物櫃的條碼單不小心遺失掉了。

接連問了幾個人,尤其是女孩的奶奶一邊問周圍的人是否撿到,一邊解釋說其實存在櫃子裡的揹包裡沒啥值錢的東西,就是孩子的作業本之類的。

反而是小女孩,靜靜的走到那位還在打電話的年輕男士面前,因為她看到那位男士手裡下意識揉來揉去皺在一起的小紙團,好似她遺失的小票。

等了大約兩分鐘,那位年輕男士終於掛掉電話,疑惑的看著站在面前的小女孩,女孩笑了笑,大意說他手裡拿著的小紙團就是她剛才不小心丟掉的小票。

年輕男士給了她,果不其然,就是它。

女孩說了聲謝謝。但這時這位年輕男士的電話又響了,在他將手指滑向接聽鍵之前,女孩率真而又不失禮貌的說了句:叔叔,我們老師說,不能在安靜的公共場合大聲講話。

年輕男士訕訕的笑了下,起身走開,去書店外接電話了。

想想我們小時候,大多像這位女孩一樣,眼裡是揉不了沙子的,而且看世界的眼光,大多黑白分明。

慢慢隨著年齡的增長,都好像把自己活成了一塊“橡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自欺欺人的拿起來擦一擦。

其實我們能逐漸變成沉默的大多數,都是因為看世界的眼光變了,那時候的黑白分明,到這時會慢慢容納很多灰色。

自己還沒活好,就不想多加干預別人的事情。年少的時候覺得當一名智者挺好,可以比別人站的看的遠。而今,到了將要從容通透的年齡,發現有些事有些人還是糊塗著比較好。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是不想再繼續沉默下去,就像他說的: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為什麼活著活著,我們就活成了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

結語:蔡康永在他的《說話之道》中寫到:說話就像拉弓射箭,張弛有度才是更好的選擇。有時候,短暫的沉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王小波也在最後無限感慨的說

:如今我擠進了話語圈子。這隻能說明一件事:這個圈子已經分崩離析。中國的傳統是一面鏡子,外國文化是另一面鏡子,還有一面更大的鏡子,就在我們身邊,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一個努力寫原創,卻等著被原創標籤認可的大多數)


為什麼活著活著,我們就活成了王小波筆下的《沉默的大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