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疑今察古几复


可以说,刘禅从小就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生活长大,长坂坡大战中赵云就是怀抱襁褓中的刘禅杀出了曹操的重围。

刘禅对社会长期的动乱有着不能抹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对他以后成长的过程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以后父亲刘备蜀中称帝,“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去世,给诸葛亮留下遗言“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从刘备的遗言中我们大概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知子莫若父”,刘备的遗言中之所以有点犹豫,皆是因为刘备知道儿子刘禅性情温顺,并不喜欢战争。但刘禅生在了那个时代,他没有选择。父亲刘备也同样没有选择,刘禅只能被动的继承父亲遗志,被动的去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恢复汉室”的看起来像梦一样的任务。

刘禅十七岁继位,尊诸葛亮为“相父”,其实也是刘备的意思。刘禅虽然为王,但活得小心翼翼,一切都要看“相父”的脸色,这真的不是刘禅想要的生活。


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五丈原去世以后,刘禅看起来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但诸葛亮后继的继承人姜维继续北伐,但成效甚微。

263年,魏司马昭伐蜀,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禅拒绝了监军霍戈请求带兵守卫成都的要求,向邓艾投降,这让兵临城下的邓艾喜出望外。

刘禅投降以后,命令坚守在剑阁的姜维投降,蜀国灭亡。

其实,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如果刘禅组织军队进行抵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当时,姜维在剑阁挡住魏钟会的主力,邓艾只不过是一支小分队偷袭成都,姜维已经得到消息,率部准备回援,况且,成都城内兵精粮足,足够坚持几天,至少蜀国还有机会,不会这样快的投降。


但刘禅马上就投降了,这只有一个解释,刘禅已经厌倦了战争。

父辈交给他的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权利掌握在诸葛亮手里,一切诸葛亮说了算。如今,自己终于可以做主了。但又遇上了魏伐蜀,谁心里都清楚,蜀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刘禅审时度势,与其垂死挣扎苟延残喘,不可为而为之,不如顺应时代的发展,让长期的战争在自己的手里结束,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执政的时候,朝廷从来没有进行过大赦,而刘禅独立掌权时进行了四次大赦,陈寿也说“军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意思就是说“军队多次出动,却不随便发布大赦令,不也是很高明么!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这种制度就渐渐破坏了,在此前政治上的优劣就非常明显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禅执政以后,政治环境非常轻松,也可从侧面了解刘禅仁慈的一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刘禅固然有其缺点,史学界也有争论,认为刘禅不抵抗,软弱昏庸。其实,刘禅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多年的战争并没有取得丝毫的成绩,反而让羸弱的蜀国国力衰弱。如今,蜀国人才匮乏,更是不堪一击,大厦将倾,他没有能力扭转乾坤,选择投降,避免杀戮,也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刘禅其实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绝不是我们想象的昏庸之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