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樣捋清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歷史脈絡?

平沙趣說歷史


魏即曹魏,正當三國時期;晉有西晉、東晉,西晉是個短暫的統一王朝,而東晉大約與十六國相始終;劉裕篡東晉,開南朝之先,而北魏統一北方,開北朝之先,南朝、北朝基本同一時期,是為南北朝;而後隋朝一統天下。

一、廣義的三國起於黃巾起義的公元184年,而實際上的三國,應起自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

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繼位(其實曹魏已建立數年,只是在曹丕篡漢前只是王國),當年十月,曹丕即篡漢,化王國為帝國,三國正式開始。次年的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此時,孫權只稱吳王,表面上接受曹魏的管理,實際自行其是,到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吳帝國正式建立。

曹魏在魏明帝曹睿死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將曹魏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元263年,十一月,魏將鄧艾滅蜀,曹魏此時實際為司馬昭掌控。265年的八月,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急不可耐地於當年十二月篡曹魏,建立的西晉,是為晉武帝。

到280年三月,西晉滅東吳,完成一統。

廣義的三國從184年起,持續近百年,狹義的三國恰恰一個甲子(60年),想想黃巾的口號“歲當甲子,天下大吉”,事實卻是“歲當庚子(280庚子年),天下大吉”,三國卻持續了一個甲子。

二、這一大分裂時代極短的統一,西晉王朝

事實上,西晉在265年年末即已建立,到280年統一天下時,晉武帝司馬炎已經在位15年左右了。另一個事實是,西晉的真實統一實際上比西晉的國祚更為短暫,皇帝真正能掌握統一皇權的時期,不過晉武帝統一天下後的那十年時期。西晉280年統一天下,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即病死,繼位的晉惠帝是個天下皆知的低能兒,從此天下便沒有了安寧。

晉武帝死後不久,相繼爆發了賈后亂政、八王之亂(西晉司馬家王爺間的內戰)、永嘉之亂(匈奴、羯族等胡人興起)等等大亂,歷史記載以公元316年晉愍帝出降劉曜(匈奴人)為西晉的滅亡。事實上,早在公元301年晉惠帝被趙王司馬倫廢黜的時候,西晉皇帝就已經沒法掌握任何最高權力了。

也就是說,西晉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不過十年時間,從184年(黃巾起義)到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天下),四百年的大分裂時期,短暫的統一才十年而已。

三、東晉與十六國,東晉在南方,脈絡較為清晰,十六國大多在北方,線索極為混亂

總體來說,東晉從317年到420年,持續百年,起始代表事件為司馬睿稱晉王,到第二年的318年,司馬睿才稱帝(晉元帝),其滅亡的主要事件便是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了。東晉看似一個南方的統一王朝,實則內部鬥爭激烈,表現為門閥大族之間各自擁兵、類同割據。當他們面對北方強大胡族的軍事壓力時,往往會團結起來,以對外患,一旦外部平息,他們之間的鬥爭就非常劇烈。總之,東晉的首都建康,數度受到擁兵權臣的威脅。

十六國從304年,劉淵建立漢趙政權和李雄建立成漢政權開始,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攻滅北涼,統一北方。它們和東晉幾乎是同時的。十六國政權眾多,脈絡紛繁複雜,但大體上,還是有個先後順序和主次關係的。除開建立在成都的成漢政權,它們大多在北方。事實上,當時的北方不止十六國,簡略來說,北魏的前身代國在當時影響巨大,但不入十六國,什麼極為短暫的冉魏、譙蜀、西燕都不入十六國,時間很長但極為封閉的仇池國也不入十六國等等。

然而,十六國依舊是有個前後主次脈絡的,這要以當時各國的實力為基礎。

第一階段,以匈奴族的漢趙(前趙)政權為主,因為南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父子是當時五胡的反晉盟主,前趙大體上在北方占主導地位。前趙全盛時在山西平陽,劉曜時期在長安。

第二階段,以羯族的後趙政權為主,後趙的石勒,本是服從劉淵父子指揮的,後來與劉曜爭奪天下,滅了前趙的劉曜。到他侄子石虎時期,基本上掌控了北方廣大地區。這個時候,前秦、後秦等國的先祖都在石虎手下效力。石虎極為殘暴,虎毒食子,到他死後,其養孫冉閔殺盡後趙首都附近的羯人,建立了極為短暫的冉魏。

第三階段,前燕入主中原,前秦入主關中,北方兩強並立。前燕慕容家早已經在遼碣稱雄數十年,趁後趙大亂,打敗冉閔,入主中原。而本來歸屬後趙氐族苻氏,也趁亂進入關中,開啟了前秦政權。此時,本與苻氏齊名的羌族姚氏也開始了趁亂謀國的活動,但屢屢失敗。

第四階段,前秦苻堅一統北方,卻在淝水慘敗。到苻家第三代苻堅時期,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迅速攻滅北方各國,勢力甚至深入西域,苻堅在北方的統治看似十分強大,讓南方的東晉壓力巨大。然而王猛病逝後,苻堅一意南征,卻在淝水慘敗,前秦迅速瓦解。

第五階段,前燕吳王慕容垂復國,建立後燕,而羌族姚氏興起於關中。靠著對苻堅的背叛,姚萇在關中建立後秦政權。而慕容垂在中原建立了後燕,一度是北方最強大的政權。需要注意是,此時,北魏的拓跋珪快速崛起。拓跋珪祖父時期,北魏前身代國被苻堅所滅,北魏也屬於復國式的興起。

以上便是十六國的大致脈絡,剩下的政權雖還有不少,但多是地方性政權,其中尤其以涼州一帶的好多個涼國政權為多。其它比較重要的,還有成都的成漢、陝西內蒙交界處的胡夏政權等。

四、南北朝,這個時期實際上比較整齊,無外乎以南、北兩條線索來看

南朝(420—589),宋、齊、梁、陳前後相接,開始於宋武帝劉裕篡晉,結束於陳後主陳叔寶降隋。

北朝(386—581),這是從拓跋珪建立北魏時算起的,實際情況是,直到拓跋珪孫子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統治時期的公元439年,北魏才真正統一北方。北朝結束的公元581年,是隋文帝楊堅篡北周,此時,北周已經滅北齊統一了北方了。

因此吧,南朝、北朝,幾乎也是同始終的。

在這個時期,南北朝之間自然互相有戰爭,有時還很激烈。但說到底,南朝、北朝內部的問題,才是關係其朝代生死的問題。

南朝,宋、齊、梁、陳四朝,都開朝於篡奪前朝,不過其中原因有些差異。總體來說,劉宋最強,蕭梁其次,蕭齊、陳朝都很短暫而弱小。宋武帝劉裕及其子宋文帝,再加上樑武帝蕭衍算是其中較有作為的君主。

北朝呢,北魏佔據了大部分時間(386—534),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被北齊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最後由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又被楊堅所篡。中學歷史書上,其中最著名的皇帝應該是北魏孝文帝。但論作為,恐怕拓跋珪、拓跋燾、宇文泰、宇文邕等人對統一的貢獻更大。

然後,歷史便進入隋、唐了,無需多說。

魏晉南北朝似乎紛繁複雜,實際上還是有比較清楚的脈絡的。從南北方佔據絕對優勢的勢力來說:

北方:曹魏(統一北方)——西晉(統一天下)——前趙(北方反晉盟主)——後趙(滅前趙稱雄北方)——前燕(滅冉魏稱雄中原)——前秦(滅前燕等數國統一北方)——後燕(復國,稱雄中原)——北魏(滅後燕等國統一北方)——東魏(與西魏同存,但力量更強)——北齊(與北周同存,前期力量更強)——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隋朝(篡北周又南下滅陳,統一天下)

南方:吳、蜀二國(分割南方)——西晉(統一天下)——東晉(看似羸弱,北方政權卻屢屢被其挫敗)——劉宋(與北魏一時雙雄,各佔勝場)——蕭齊——蕭梁(文化繁盛、然而軍事實力卻越來越弱、空有其表)——陳朝(南朝最弱,土地最小,後被隋朝所滅)


星火辰


南朝宋齊梁陳、北朝三魏齊周,記朝代口訣跟強記朝代名稱,沒啥區別。今天記住了、明天就得忘,明天不忘、明年也得忘。所以,必須得像題幹所說的,要捋清楚。

怎麼捋清楚?

抓住梗概、找邏輯,用主題把這些朝代串起來,就肯定能記住了。

1.魏晉,不用費勁捋,記住兩股勢力就好

東漢末年的亂世,非常有特點。

天下亂得一塌糊塗,但州郡地方卻不怎麼亂。也就是天下失序而地方有序。原因就是士族豪門,基本上壟斷了地方政權。所以,首先要記住士族這股勢力,他們很厲害。

袁紹是河北士族的代理人,曹操是兗州勢力的代理人,孫權是江東士族的代理人,劉備是荊州士族和益州本土士族的代理人。

最牛也最有個性的代理人,就是曹操。在士族已經在玩月旦評的時候,他老人家竟然要“唯才是舉”。

曹操招賢令是這麼說的:

韓、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奏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意思是啥?別管你的德行有多不堪,只要你有本事,我就敢用。什麼人最有德行?當然是士族,他們有話語權,說啥是啥。什麼人沒德行?就是小人,換一個詞就是平民,士族不鳥你,你就是德行不夠。

曹操這傢伙這是直接跟士族唱對臺戲。所以,曹魏,主要是在曹操時期,曹操的後繼者沒他這麼有個性,就是要讓平民精英與士族精英分庭抗禮。

所以,司馬晉取代曹魏,就是士族豪門徹底完勝,記曹操的仇記了好幾代。士族大家的真正代言人司馬懿一家,收割了曹孟德所打下的天下。

這就是魏晉,士族們完勝。

司馬晉也有兩股勢力,一股當然是士族,但另一股就是司馬王。司馬王們整出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又折騰出了五胡亂華。然後,無論是司馬王還是士族大家,甚至中原的平民,也沒法在北方呆了,於是只能衣冠南渡。

南方東晉建國,北方五胡十六國,五胡十六國是胡人政權互相折騰,東晉則是當軸士族和皇室互相折騰。折騰了一百來年吧,東晉是自己把自己給折騰死了,十六國被北魏收裝包圓。

好了,開始分別講南朝和北朝。這就必須得分著講了。

2.南朝:軍事貴族當皇帝,士族豪門控州郡,就是縮小版的八王之亂

魏晉南北朝,一定要記住士族這股力量,很強大,而且誰當皇帝都必須跟這股勢力合作。

東晉皇室和士族豪門互相折騰,折騰就要打仗,不僅自己跟自己要打,還得跟北方打。所以,在士族和司馬皇室之外,又興起了一股勢力,就是軍事貴族。權且稱他們為軍事貴族吧,就是一眾世代為將、被人當槍使來使去的職業軍人。

看到司馬皇室與士族們折騰的實在不像樣了,於是北府軍領袖劉裕,乾脆就代晉建宋了。你們司馬皇室與幾大士族,別玩了,都把國家玩殘了,我劉裕來吧。南朝劉宋建國。

劉裕是平民,但平民做皇帝,是因為有兵。馬上可以打天下,但馬上不能治天下,所以要治天下,劉裕還得跟士族合作。但是,又不能由著士族控制皇室,司馬家就是一直被士族控制。

所以,劉裕就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給封了王。所以,南朝宋齊梁陳,就是軍事貴族當皇帝,然後封了一堆王與士族分庭抗禮。

士族的確被壓制了,也只是表面被壓制了,但是王爺們會自己跟自己鬥。所以,整個南朝就是一個縮小版的西晉八王之亂。

劉裕的子孫,全被封了王,然後劉氏王爺們互相折騰,就是互相打。但是,打仗得用兵用將。於是,蕭道成出現了,他的各種出身都不重要,你就知道這傢伙就是打仗打出來的,就行了。

弒父戮兄滅子侄、烝姑淫姊悖人倫,這就是劉氏皇帝們的惡劣行徑。

所以,蕭道成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你們老劉家就沒好人,出的皇帝全是變態,出得王爺全是混蛋,你們別幹了。我來吧,於是蕭道成建立了南朝的第二個朝代蕭齊。

老劉家的確不咋地,但老蕭家更不咋地。蕭家皇帝不僅荒淫,而且殺其自家兄弟子侄來,一點兒不比劉宋仁慈。

互相殺,肯定得找幫手,找得幫手必須得夠能幹。所以,這就肯定得產生權臣。然後蕭衍出現了。

這個人跟蕭梁皇室有點關係。因為蕭道成自稱是漢相國蕭何的二十四世歲,蕭衍自稱是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但貴族身份統統不重要,南朝的開國皇帝們都必須能打,都是戎馬生涯、刀尖舔血上來的。

看蕭道成的一眾子孫們殺得沒完沒了,一心向佛的蕭衍實在看不下去了。行了,你們也別幹了,我來吧。於是,南朝第三個朝代,蕭梁立國。

蕭衍早年好文學,後來修道,等歲數大了,就信了佛教,他是一個終生都在尋找信仰的人。到了晚年終於是找到了。有信仰的人是真心能活,蕭衍一直活了80多歲,當了48年皇帝。所以,南朝到蕭梁這裡,就不互相殺了。為啥?開國皇帝活得長,而且還信佛,所以不能妄開殺戒,有老佛爺看著呢。

南朝終於自己人不折騰自己人了,但是卻引來外人折騰自己人。

80多歲的老皇帝蕭衍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金戈鐵馬收復了中原河山。而且,一覺醒來,北朝大將侯景要舉河南十三州投降,又得土地又得大將,梁武帝以為夢可成真,結果卻引來了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不僅殺了數不清的蕭氏王爺,而且還把老皇帝蕭衍、蕭衍的兒子簡文帝蕭綱都給殺了。

侯景折騰的時候,蕭氏的那些王爺們幹啥去了?看著,他們就是靜靜地看著,等侯景殺光了建康城裡的王爺們,建康城外的王爺就可以當皇帝了。

你們老蕭家這麼不是東西,那也別幹了。

平定侯景之亂後,崛起於廣州、交州的軍閥陳霸先直接取而代之,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

陳朝,不可能有啥作為了。

因為侯景這個外人殺得太狠,基本上把南朝殺了個底朝天。而北朝勢力又壓了過來。所以,陳朝立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長江以南、洞庭湖一帶的小割據政權,它真得沒法玩了。

3.北朝,就看誰能解決胡人與漢人的矛盾、誰能為天下輸出秩序

北朝必須得從十六國講起,因為北朝佔據中原地區、又是最後統一中國的,所以必須得認真講。

十六國與北魏時期,面對的最大矛盾就是胡人與漢人咋相處。

先是胡人往死欺負漢人,代表的就是十六國的後趙,羯人石勒建立的,結果冉閔一出,幾百萬羯族人幾乎全被幹掉。

再是胡人與漢人包容並舉,大家誰也不欺負誰,代表人就是前秦苻堅,但是中原到處是分裂的種子,淝水戰敗後,苻堅玩不轉了,北方再分裂。

最後是北魏,我不欺負漢人了,我也不搞啥融合了,我就跟你們漢人混,胡人統一步調搞漢化。但是,北邊的胡人將軍不幹了,你們搞漢化、吃香的喝辣的,我們在邊地吃得全是柔然騎兵的弓箭。這不公平!於是,六鎮起義,北邊又打了個翻天覆地。

欺負漢人不成、融合胡漢不成、胡人漢化也不成,所有的方案已經全部試過而且邏輯完全周延。

所以,這時候胡漢矛盾已經基本無解了。

六鎮起義後,北魏就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時候,歷史的吊軌出現了。

匈奴人宇文泰把持的西魏政權,根據地在關中,這位胡人老哥,接著北魏的套路,繼續搞胡漢融合的漢化,而且玩得非常徹底,居然復起了周禮。

漢人高歡把持的東魏政權,根據地在河北和山西,這位漢人老哥,卻搞起了胡化,具體就是鮮卑化,向羯人石勒的後趙學。

北朝分裂為東西兩魏的時候,天下形勢應該是另外一個三國時代:東魏、西魏與蕭梁。

在老三國時代,也就是魏蜀吳時代,主要的故事是曹魏怎麼統一,因為吳蜀沒戲。

在新三國時代,也就是南北朝這個節點上,主要的故事還是胡漢矛盾。

這時候肯定沒戲的是南朝。因為南朝不涉及胡漢矛盾,它不可能為天下試出一個解決辦法。所以,問題交給了北朝。

東漢以前,統一的鐵律是:以關中制中原,得關中者得天下。東漢以後,這個規律就廢了,變成了:以山西形勝就河北之資,而制天下。原因就是天下在長大,關中太小、已經制不住了;而山西形勝、河北開發,兩相聯合則天下無敵。

所以,最有希望統一的應該是東魏。

但是,東魏搞得是胡化那一套,而且高歡之後淨是一群青春期無比躁動的皇帝們,所以開始跟南朝一個套路,自己折騰自己。

西魏就不一樣了,在宇文泰表面胡化、實際漢化的侍弄下,搞出了一整套的制度創新,而且還整出了一個足以影響後世隋唐大帝國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西魏也終於試出瞭解決胡漢矛盾的最優方案,所以關中雖然殘破,卻非常團結,戰爭的動員能力極為彪悍,跟強大的東魏交手基本不落下風。

然後,宇文家篡西魏,建立北周;高家篡東魏,建立北齊。新三國時代,進入到北周、北齊與梁陳對峙的狀態。

三足鼎立的局面非常穩定,尤其是這個新三國時代,原因就是沒有一個能夠打破僵局的存在。

宇文泰改革,使得西魏以及北周在完成內部整合後,獲得了新的力量支持。但是,這隻能勉強抵消東魏的山西形勝與河北富饒。

但是,均衡被侯景之亂打破了。

南朝被侯景打得要多慘有多慘。這個時候北朝再不動手,不僅對不起侯景,也對不起梁武帝蕭衍這位老佛爺。

所以,南北朝的版圖發生了質的變化。

東魏以及後來的北齊,把勢力推進到長江邊上,佔據了整個江淮地區。

西魏以及後來的北周,把勢力推進到四川和荊州地區,佔據了四川和荊州兩個大糧倉。

行了,一切都將走向定數:

北周能夠為天下輸出秩序,就是它能夠解決胡漢矛盾的問題,同時以關中形勝附帶荊州和四川這兩個大糧倉,立即就天下無敵了。

北齊雖然也在侯景之亂中佔了大便宜,但是它不能為統一的天下輸出秩序,胡漢矛盾解決不了,佔了江淮也發揮不出江淮的優勢。

新建的南朝陳,就不用說了,只能等著被人收拾。

北周政權的核心力量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夥人開了個會,會議的內容就是:別帶宇文家玩了,咱們重新選一個皇帝吧。於是,外戚楊堅篡位,隋朝建立。

然後就是大隋終結了南北朝。


減水書生


南北朝,光看這名字就知道它是劈兩半的,即南朝和北朝。

北朝的前身是五胡十六國,當時,五胡內遷,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

西晉退縮江東,建立東晉。

420年,東晉的劉裕篡位,建立劉宋王朝,東晉滅亡。這就是南朝的開始。

439年,北魏蕩平中國北方大大小小的其他政權。 分裂多年的中國北方重新走向統一,這就是北朝的開始。


一南一北,合起來就是南北朝。

不過,南北朝只是 一種總稱,在彼此攻伐的過程中,它們的內部系統都是在不斷更新換代的。南朝包括四朝——(劉)宋、齊、梁、陳;北朝包括五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為了便於講述,先說個總綱,再展開具體內容。

簡單地說,南朝就是宋齊梁陳四疊浪,後浪把前 浪拍死在沙灘上;北朝是先有北魏,北魏後來分 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被北齊取代,西魏被” 取代,北周隨後統一北方,之後被隋取代,心 消滅群雄,統一全國,成為最終的大贏家。

按照歷史學家的定義,南北朝是從420年開始的。

就從420年開始說吧, 420年和421年,劉宋王朝和北魏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武裝衝突。 422年,劉裕一度籌備北伐,籌備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同年,劉宋王朝因帝位之爭發生內訂,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機南下,把勢力推進到了黃河南部。拓跋嗣是個工作狂,經常加班加點的熬夜,可樂咖啡濃茶兌一起喝,身子骨熬壞了,剛到30歲就騎著白鶴飛走了(423年)。

劉裕不幸,去世就鬧內證,拓跋嗣命好,繼承他的大業的,是他的兒子拓跋素。 拓跋燾文韜武略的水平比他的老爹高得多。按常 理,他應該趁劉宋王朝內訂之際,一鼓作氣南下,但是,他繼位之後並沒有這樣做。不是不想,是不能,因為北魏後方還有強大的柔然在那裡虎視耽眈地盯著呢!

424年,柔然南下。拓跋燾御駕親征,率領兩萬人北上抗敵,他的才能是有的,但是這時候的他實戰經驗不足,被柔然大軍重重包圍,好不容易才擊退強敵。

當拓跋燾在塞外的層層包圍中殺開一條血路的時候,劉宋王朝的劉義隆也在陰暗殘忍的宮廷內證中衝出重圍,成了這個帝國的最高領導者(424年)。

接到這個消息,撤回大本營的拓跋燾長嘆口氣,他很清楚,因為柔然攪局,他已經錯過了南下的好機會。

425年,拓跋燾派遣五路大軍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一溜煙跑得沒影了。429年,拓跋燾派遣遠征軍,離開國都將近4000裡,先展開轟炸式攻擊,將敵人擊潰,再展開地毯式搜索,柔然人受到重創,內部分裂,元氣大傷。

拓跋燾與柔然人打架的時候,劉義隆在解決內部問題。當初他能在混亂的內證中上位,主要是因為得到了權臣的支持。稱帝初期,實權有限,他不得不韜光養晦,等權臣被剷除了,大權獨攬了,他的勁敵拓跋燾也在與柔然的戰爭中佔據了戰略優勢,正磨刀霍霍地準備南下。

430年,劉義隆搶先出手,發動大規模北伐,先勝後敗,徐羽而歸,第一次北伐就此收場。

431年到439年,南北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北魏主要在黃河以北活動,消滅了黃河北部的一些小政權。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 至此,南北對峙的格局最終形成。

440年到449年這九年裡,南北雙方依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彼此都在積蓄實力,等待第二輪交手。450年,狼煙驟起,這一次是北魏搶先出手。劉義隆大怒,發動第二次北伐。由於準備倉促,決策失誤,南軍大敗。北魏軍隊長驅直入,飲馬長江,兵鋒幾乎推進到劉宋王朝的國都建康(今南京)。

戰後,圍繞著二次北伐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這個問題,劉宋王朝鬧內江,宮廷鬥爭激烈,太子劉勁也捲入其中,想害死劉義隆。劉義隆哀怒交加,一度動過廢太子的念頭,卻遲遲不忍下手。

劉義隆很窩火,拓跋燾也很憋屈。雖然北魏在第二次南北之爭當中獲勝,但是代價是孤注一擲,幾乎押上了所有的賭注。北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的不穩定因素比較多,戰後,國內 小規模暴亂此起彼伏,拓跋燾也是被折磨得心交瘁。

一個叫宗愛的太監,跟太子不和,煽風點火,說太子結黨。拓跋燾一生氣,把太子的“黨羽”砍了,太子又氣又怕又無奈,一病不起,沒過多久就死了。太子一死,拓跋燾又是後悔得不行。

宗愛擔心自己掉腦袋,就在452年發動政變,殺了拓跋表。 消息傳到南方,劉義隆認為這是個好機會,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然而這次北伐比較潦草,南軍稍一試探,感覺難度太大,就無功而返了。

453年2月,劉宋王朝發生政變——太子劉劭派軍攻 入王宮,劉義隆慘死於臥室。就這樣,拓跋燾和劉義隆這對打了一輩子的老冤家,以相似的死於非命的方式離開了人間。

為了保住帝位,劉劭不惜弒父,滅絕人倫,這可是作大死。他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不到3個月,就被三弟劉駿趕下來,腦袋也被剁了。

劉劭十惡不赦,劉駿的表現如何呢?劉宋王朝的大臣很快就會知道,跟劉駿相比,劉劭簡直就是活菩薩。劉義隆的幾個兒子當中,劉劭本來是不受重視的,如果不是因為劉勁作死,他這一輩子連龍椅的毛也摸不著。當了皇帝之後,為了防止兄弟們以自己為榜樣,他大開殺戒,幾乎把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們殺了個精光。

南邊的劉宋宮廷裡血流成河,北邊的北魏朝廷裡也是鬼火飄飄。 太監宗愛殺死拓跋燾之後,立他的另一個兒子拓跋餘為帝。沒多久,宗愛看拓跋餘不順眼,就把他殺了。其實拓跋餘是個很差勁的皇帝,很不招人待見,但是,無論怎麼說,他也是皇室子弟,哪能說殺就殺。宗愛這次一動手,有幾個大臣怒了,組了一個團,和宗愛對著幹,擁戴拓跋溶(jun)登上了寶座。拓跋燾的孫子,曾經被宗愛氣死的那個皇太子的兒子。宗愛這一下是徹底完蛋了,拓跋潘一上臺,就把他切了餵狗。

拓跋溶上臺的時間是452年,去世的時間是465年,執政13年;劉駿上臺的時間是453年,去世的時間是464年,執政11年。他們執政的時間基本上是重合的。在他們執政的這十幾年裡,南北雙方基本上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大家還時不時開啟雙邊貿易,做點兒互通有無的買賣。

大致來說,拓跋潛是個文治型皇帝,執政理念和窮兵膜武的拓跋燾是反著來的,注重安撫民生,穩定內部,無奈當時北魏的內部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他的想法雖然很好,但是收效很有限。 拓跋溶的統治雖然算不上好,但是至少人家的 是好的,只是內部阻力太大。

劉駿呢?可以說是個十足的昏君,色情狂一個。 北魏不打了,劉駿開心得很,正求之不得呢!除掉了眾多兄弟(怕兄弟篡位)和能征善戰的武將(怕武將專權)之後,他天天在後宮開“海天盛筵”,聽說哪裡有美女,不管這美女有沒有丈夫,他都統統到皇宮。如果僅僅是好色,那也沒什麼,畢竟歷史上好色的皇帝太多了,但是劉駿做得很出格,突破人倫,破到了天際。如果把他的故事拍成電影,《羅馬帝國豔情史》真是弱爆了。

464年,劉駿去世,465年,拓跋溶尾隨而至,離開人間。

劉駿的繼承人叫劉子業,是他的兒子。劉子業,劉駿的加強版,劉駿突破人倫只是突破天 際,劉子業則破了銀河系。劉駿已經夠黃暴了,但是跟劉子業比起來,劉駿簡直是謙謙君子。劉駿當年大肆屠殺手足,沒有做得太絕,有幾個對 皇位沒有威脅的弟弟還是活下來了。劉子業上位之後,繼承了他的老爹“大義滅親”的優良作風,把這些苟延殘喘的叔叔蒐羅到一起,有的關押,有的殺頭,還把有的人肢解,挖出眼睛,放在蜜裡醃成粽子。

劉子業喜歡惡搞,針對每個叔叔的特點,他給他們分別取了極有侮辱色彩的外號。其中有一個叫劉彧的,因為體形肥胖,被劉子業賜號“豬王”。劉子業把他關起來,在囚室的地上挖了一個坑,灌滿泥漿,再往裡面放一個裝著飯菜的木槽,讓劉彧照著豬的樣子,用嘴拱飯吃。

劉子業胡鬧了一年多,給民間增添了許多禽獸不如的花邊新聞,宮裡的一些大臣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發動政變,殺了劉子業,扶持豬王劉彧登基。劉子業是個瘋子、虐待狂加色情狂,劉子勳被這個失心瘋的大哥嚇怕了,擔心自己被幹掉,率先發動兵變,一路鑼鼓喧天地奔著國都殺過來了。就在殺往國都的路上,朝中幾個被劉子業搞怕了的大官發動政變,幹掉了劉子業,扶持劉彧上位。眼看著離皇位只有一步了,劉子勳接到了劉彧的聖旨——朕已經幹掉了罪魁禍首劉子業,你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

劉子勳那一撥人傻眼了——造反圖個啥?不就是為了當皇帝?眼看著大業可成,劉彧卻捷足先登,算是個啥事嘛!劉子勳朝聖旨吐了一口痰,並沒有回老家,而是自立為帝,然後帶著大軍繼續敲鑼打鼓奔著國都而來。一開始,局勢對劉彧非常不利,劉宋王朝的版圖,劉子勳至少佔據了80%。但是在權力的刺激下,肥胖的劉彧氣喘吁吁地帶著拳擊手套上臺,使出了一套神奇而威猛的組合拳,居然扭轉頹勢,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劉子勳打死了。

劉彧搞內鬥是一把好手,搞外鬥是個慫泡。

467年,也就是幹掉劉子勳的第二年,劉彧派軍北上,向拓跋弘挑戰,結果一敗塗地,丟城失地。就是在劉彧手裡,北朝的實力壓過了南朝,此後就再也沒有扭轉局面。

劉彧讓北魏揍了一頓,也就不想北伐這回事了,開始一心一意地搞內部清洗,剷除所有可能威脅到太子劉昱地位的皇室宗親。

472年,劉彧去世,他9歲的兒子劉昱繼承了皇位。

476年,23歲的拓跋弘忽然駕崩,死因不明,成為歷史上的一樁懸案,9歲的拓跋宏繼位。

劉昱小小年紀就兇殘成性,發明了一大堆錘子、剪子、鑿子、刀子之類的東西,經常微服私訪,看見誰不順眼就命令隨從把他們殺死,然後帶著屍體回宮,藏在密室裡用發明的工具肢解屍體,以此消遣娛樂,嚇得老百姓白天不敢上街,家家閉戶。小小年紀就如此兇殘,長大了那還了得?

477年,蕭道成發動政變,殺了這個變態的小崽 子,擁立劉昱的弟弟劉準繼位。479年,蕭道成強迫劉準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一—史稱南齊,劉宋王朝至此滅亡。


年紀幼小的劉準知道大難臨頭,在禪位大典上怡然哭喊——願生生世世不再生於帝王家!

在一個孩子撕心裂肺的血淚中,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創建的劉宋王朝煙消雲散,被驚濤拍岸的歷史巨浪砸成了塵埃。遙遠的北方,龍椅上的拓跋宏雖然也只是個孩子,但是北魏並沒有上演權臣篡位的歷史大劇。因為在幼小的拓跋宏背後,站著一箇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女強人——馮太后。(應該是太皇太后,為了簡便,以下簡稱馮太后。)

馮太后是漢人,執政期間銳意革新,在北魏大規模推行漢化改革,為遊牧色彩濃厚的北魏建立了農業大國的雛形,也為北魏順利平穩地變成一箇中原化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82年,南齊首任皇帝蕭道成去世,其子蕭醚繼位。這兩個人都是賢君,喜歡搞建設,不願意打 仗,與雄踞北方的北魏大致保持著友好往來,尤其是蕭鹼在位期間,南齊還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盛世,史稱“永明之治”。

490年,感動北魏的馮太后去世,拓跋宏開始主 政。

493年,感動南齊的好皇帝蕭嘖去世,皇太孫蕭昭業繼位。同年,在拓跋宏的主持下,北魏遷都洛陽,實施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改革,史稱“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是鮮卑人,但是在馮太后施政風格的影響 下,他早已變成了一個漢化君主。為了繼續推行馮太后的施政理念,使北魏變成一個真正的中原化國家,拓跋宏把國都從山西大同遷到了河南洛陽,並大規模推進漢化改革,準備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統一中國。

對於北方發生的這場大變局,南方似乎耳目閉塞,並沒有什麼反應。蕭昭業繼位之後倒行逆施,南齊接二連三地發生政變,一連串的皇帝在宮廷內鬥中被剁得七零八落,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未免過於瑣碎,所以這裡路過不提,我們只需要知道當北魏進行大改革的時候,南齊正在搞內訂。

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拓跋改成了元)大舉南下,聲勢駭人。南齊的一連串皇帝不像話,邊疆有幾個戰將還是很能打的,北魏雖有一些斬獲,但是代價極大,傷亡慘重。同年9月,元宏撤兵北歸。途中染病,於499年春季去世,繼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500年,趁著南朝鬧內訂的機會,元恪興兵南下,佔領了南朝的荊州、揚州、益州等地。

502年,南朝政變,蕭衍篡齊,改國號為梁,史稱 南梁,而蕭衍本人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褒貶不一的“菩薩皇帝”梁武帝。

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抗擊北魏,雙方在淮南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基本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

507年,南梁大敗北魏,遏制住了北魏的攻勢,但是也難以繼續把戰線向北推進。

515年,北魏皇帝元恪去世,其子元繼位。

516年,北魏和南梁在安徽壽縣一帶劍拔弩張,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勢。梁武帝大耗民力,興師動眾地興建浮山堰,意圖用水攻的計策迫使北魏撤退,結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擊退北魏之後元氣大傷,只好暫停北伐。

北魏撤退之後,再次陷入內亂的泥淖,被內部問題搞得焦頭爛額,同樣也無力南下。 元格繼位的時候還是個孩子,朝政都由他的母親胡太后把持。經過外戰的消耗和內亂的折磨,北魏已經風雨飄搖,如果胡太后有馮太后那兩下子,未嘗不能扭轉頹勢。遺憾的是,胡太后離馮太后差得太多。

北魏建國初期,為了抵抗北方的柔然南侵,在邊疆地區設立了一支力量龐大的邊防軍,由鮮卑貴族當中能征善戰的人才統御。隨著柔然的衰落,邊防軍的地位漸漸有所下降。元宏推進漢化改革的時候,老派貴族扎堆的邊防軍極力反對,元宏說服不了他們,乾脆選擇無視,把他們扔在邊疆,任由他們吐槽,還設定了一些政策進行打壓。

523年,柔然發生大饑荒,餓急了的柔然人捲土重來,在邊疆附近的陰山黃河一帶燒殺搶掠,搶光了邊防軍的軍用物資。邊防軍活不下去,請求朝廷給予支援,胡太后跟打發叫花子一樣,只是隨便撥付了一點兒物資。

邊防軍本來就對朝廷不滿,胡太后這一下可是捅了馬蜂窩,被她氣炸了的邊防軍紛紛樹起反旗脫離朝廷。當地有些豪強大族也趁機招兵買馬,擴充勢力,其中有一個土豪的勢力極為龐大,他叫爾朱榮,當暴動平息的時候,他已經成為北魏境內首屈一指的大軍閥。

爾朱榮手下有三個戰將——高歡、宇文泰、侯景。

後來,第一個創建了東魏,第二個創建了西魏,第三個搞垮了南梁。這三個人都是腹有鱗甲的一代梟雄,爾朱榮在世的時候,他們卻都得俯首帖耳。爾朱榮御下手段之狡詐兇狠,由此可見一斑。

528年,元詡密謀聯合朱榮率軍到洛陽誅殺胡太后及其黨羽,胡太后搶先下手,毒死元詡。

爾朱榮打著為元詡復仇的旗號,呲著獠牙直撲洛陽,把胡太后沉河,立元子攸為帝,接著,他又以為元詡開追悼會為由,把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殺,——史稱河陰之變。

之後,爾朱榮返回大本營太原,在朝中廣佈親信,在太原遙控著洛陽的政局。元宏有一個侄子,叫元顥。 爾朱榮在洛陽大肆屠殺的時候,元顆恰好在外鎮壓一場農民起義。聽聞洛陽慘案,元潁唯恐遭到起義軍和爾朱榮的夾擊,急忙南下投奔梁武帝。

528年10月,梁武帝派遣陳慶之率領一支7000. 軍隊護送元潁回國奪位。

529年5月,陳慶之攻入洛陽,元顳稱帝。

529年7月,爾朱榮率軍離開太原,殺氣騰騰地撲向 洛陽,陳慶之提議請南梁派遣援兵,花天酒地的元潁卻一口拒絕,還密謀背棄南梁。在內外無援的絕境中,陳慶之腹背受敵,無奈南撤,元顳倉惶逃出洛陽,不久被爾朱榮殺死。之後,爾朱榮在中國北方橫掃群雄,蕩滅其他割據勢力。到530年,他已基本上把中國北方收入囊中,一躍成為能夠與南梁分庭抗禮的人物。

530年11月,被爾朱榮捏在手裡揉來搓去的元子攸實在是受夠了窩囊氣,密謀了一次暗殺事件,在宮中埋伏武士,召見爾朱榮進宮,然後親自上陣,亂刀齊下,在大殿裡把爾朱榮捅成了篩子。

同年,爾朱氏一家人發飆,攻入洛陽,手起刀落,砍死元子攸,改立元恭為帝。

元子攸一死,高歡立刻變臉,打起為先帝報仇的旗號,脫離爾朱家族,宣佈與弒帝的爾朱家族不共戴天。

532年4月,高歡擊敗爾朱家族,進入洛陽,殺死元恭,另立元修為帝。當時,在關中一帶,還有一股勢力強大的軍閥,領頭人叫賀拔嶽,原先也是爾朱榮的戰將,趁著爾朱榮死後的大混亂局面割據關中,並在表面上保持著與高歡的友好往來。

因不滿高歡把持朝政,元修密詔賀拔嶽討伐高歡,高歡搶佔先機,在關中策動內亂,殺了賀拔嶽,隨後派遣侯景到關中接管賀拔嶽的軍隊。侯景喜出望外,以為自己的好機會來了,大搖大擺地唱著“大王叫我去巡山”,火速奔赴關中。走到半路上,關中傳出消息——賀拔嶽的部下已擁立宇文泰當了大佬。侯景只好無功而返。

534年,元修逃離洛陽,投奔妹夫宇文泰(元修的妹妹是宇文泰的honey)。高歡一看皇帝跑了,隨手立傀倡皇帝元善見。——史稱東魏。

同年12月,宇文泰殺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傀儡皇帝元寶炬。——史稱西魏。


至此,北魏滅亡,一分為二,元善見和元寶炬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大權都分別掌握在高歡(東魏)和宇文泰(西魏)手中。東魏和西魏對峙的許多年裡,大小征戰不斷。從北魏接盤的時候,高歡佔的蛋糕大,宇文泰切的蛋糕小,東魏對西魏佔據絕對優勢。然而就軍事才能而言,宇文泰略高一籌,所以在東西交戰的那許多年裡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處於攻勢的東魏屢攻屢敗,處於守勢的西魏屢守屢勝。

547年初,一代梟雄高歡去世,臨終時囑咐兒子高澄,務必盯住居心叵測的侯景,這個人有用,但是不好用。不出高歡所料,他屍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亂,並打算聯合西魏的宇文泰。

然而,侯景想錯了兩件事:其一,高澄並不像他想的那麼弱;其二,侯景追隨高歡的這麼多年裡,早就把西魏得罪了,宇文泰對他的戒心很大。侯景被東魏和西魏逼得走投無路,只好倉皇難逃,投奔南梁的梁武帝。

當侯景來到南梁的時候,梁武帝蕭衍已經當了46年皇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在統治的前半期,他的表現相當不錯,在執政的後半期,他大肆耗費國力興辦佛事,搞得國庫空虛,田園荒蕪,民不聊生,幾乎把前半生攢下的家底折騰得底朝天。信佛信成這樣,恐怕也不見得比那些殘民虐民的軍閥好到哪裡!不知道他信的到底是佛還是魔?

侯景來到南梁不久,高澄派遣的追兵尾隨而來,與南梁大打出手。之後,高澄提議和解,條件是交出侯景。

侯景唯恐被引渡回國,於548年8月發動叛亂,囚禁梁武帝,將他活活餓死。

549年,東魏發生變亂,侯景的老上司高澄遇刺身亡。西魏的宇文泰匆忙出兵,打算到東魏攜掠一番,結果,他的軍隊剛開赴國境,高澄的弟弟高洋就嚴陣以待,成功地禦敵於國門之外,迫使宇文泰不戰而退。

550年5月,高洋廢掉傀儡皇帝,改變高歡和高澄處其實而不慕其名的作風,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高洋有精神分裂症,發混賬的時候禽獸不如,清醒的時候雄才偉略。宇文泰感覺這個精神病難對付,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南梁。高洋覺得宇文泰這塊老薑太辣,不好吃,也來動盪的南梁湊熱鬧。就這樣,南梁成了群雄角逐的一個大戰區。

內有侯景叛亂,外有高洋和宇文泰趁火打劫,南梁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大亂之世,必有天縱英才,滄海橫流,必有中流砥柱,南梁也是如此。在平定侯景叛亂的過程中南梁有兩個人漸漸脫穎而出,成了力挽狂瀾的中堅人物,他們就是陳霸先和王僧辯。

552年4月,陳霸先和王僧辯合力擊敗侯景,結束了長達4年的候景叛亂,並於同年11月共同擁立蕭繹在湖北荊州為帝。蕭繹的文藝修養在中國曆代帝王當中是數一數二的,然而,其人心胸狹隘,狠毒暴虐,書都念到了狗肚子裡,登基之後,他不思安撫流離失所的百姓,整天召集一大幫文藝圈人士在皇宮舉辦文學沙龍,喝咖啡,抽雪茄,虛偽矯情地談論詩和遠方。為了穩固帝位,他還大肆屠殺同宗兄弟,毫不心慈手軟。 在這樣一個皇帝的管理下,南梁要是能復興,可真是見鬼了。

不久,南梁發生民變,起義蜂起,蕭繹命令陳霸先出鎮江蘇鎮江,王僧辯出鎮江蘇南京,以便於彈壓民變。

554年10月,西魏興兵南下,直搗南梁國都荊州。

555年正月初二,城破,文藝帝蕭繹被處死(沙袋壓死),西魏扶持蕭弩(cha)稱帝,建立了一個愧儡政權,史稱西梁。

當年,梁武帝曾派遣侄兒蕭淵明北伐,兵敗被擒,成了高洋的俘虜。如今,高洋一看宇文泰佔了大便宜,趕快拉著蕭淵明出發,帶著刀子叉子盤子,風急火燎地派兵直奔南京而來,也想學著宇文泰的樣子在南梁身上割一塊肉。行軍途中,他給鎮守南京的王僧辯寫了一封信,說老王呀,我帶著你們的新皇帝回來了,趕快殺豬宰羊,來城外接我。

起初,王僧辯對高洋的提議是拒絕的,還派兵和高洋打了一仗,結果戰敗。王僧辯這一下害怕了,大開城門,迎接高洋入城,同意蕭淵明繼位。 陳霸先一聽這個消息生氣了,老王這個人太沒節 操!——對曾經親密無間的老戰友就此反目成仇。

555年9月,陳霸先發動突襲,老戰友王僧辯兵敗被殺,蕭淵明被迫退位,帝位由文藝帝蕭繹的第九個兒子蕭方智取而代之。在隨後的一年裡,陳霸先左右開弓,一隻拳頭抗擊北齊,一隻拳頭橫掃王僧辯的餘黨,兩拳出擊,打得虎虎生威。

細心的朋友一定發現了:西魏的宇文泰這時候去哪裡了呢?為什麼建立西梁佛倡政權之後,他沒有再接再厲,而是沒動靜了呢?因為,宇文泰老了,老得必須考慮後事了。

他的繼承人宇文覺還是個孩子,幼子登基而被篡位的事他見得太多了,讓這樣一個孩子在亂世中壓場顯然是危險的。當死神的腳步聲越來越清晰可聞的時候, 當陳霸先在北齊和王僧辯的餘黨之間輾轉騰挪的時候,宇文泰對無止境地對外開疆拓土已經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是想趁著有生之年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鍛打成鐵板一塊,然後把繼承人扶到不可撼動的鐵王座上。

556年正月,宇文泰在西魏推行新官制,削弱地方官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同年4月,他開始啟程巡視邊疆,巡視的結果使宇文泰很滿意一—邊疆並無異動。在回朝的路上,他忽然感染惡疾,自知時日無多,急忙派人召來侄兒宇文護,委託宇文護幫他照顧幼子,完成統一九州的大業。

在此時的宇文泰看來,內部已經固若金湯,邊疆也無強敵大把朝政委託給最放心的侄兒,由他輔佐幼子,西魏建立王圖偉業指日可待,自己亦可含笑九泉。

然而,宇文泰忘記了四個字——禍起蕭牆。

556年10月,宇文泰去世。557年2月,宇文覺廢掉西魏的傀儡皇帝,改稱天王,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同年,宇文護逼迫宇文覺退位,痛下殺手,擁立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繼位。

同樣是在557年,南梁也變天了,陳霸先逼迫蕭方智禪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陳。——史稱南陳。

559年,陳霸先去世,傳位給侄子陳蒨。同年,高洋喝酒喝高了,死了,傳位給兒子高殷。

560年,三國都有大事發生。 北齊的高演發動政變,篡了侄子高殷的位。 北周的宇文護打算另立一個聽話的傀儡,毒害宇文毓,宇文毓很清楚自己是遭到了暗算,臨終時趁著神志清明,當著其他重臣的面傳位給弟弟宇文邕,暫時挫敗了宇文護的陰謀。

南陳發生叛亂,叛軍聯合北齊與北周,水陸並進 一起殺向南陳國都南京。

事實證明,陳霸先、宇文泰、高歡三個人當中,陳霸先選擇繼承人的眼光是最好的。面臨強敵之際,陳清鎮定自如,兩線出擊,左掌封鎖長江險隘,阻止北周順江東進,右拳擊退叛軍和北齊聯軍,成功地捍衛了疆界,也終於使南陳的國勢得以落定。在此後的幾年裡,陳精勵精圖治,安撫民生,南陳的綜合國力嗖喂上揚。

然而,陳清選擇繼承人的眼光不如他的叔叔陳霸 先。

566年,陳清去世,傳位於兒子陳伯宗。

568年,陳伯宗的叔叔陳項發動政變,篡了侄子陳伯宗的位。

幸運的是,陳預還算是個好皇帝,上位之後並沒有七搞/八搞,而是繼續沿著陳荷制定的路線大搞經濟建設,維護了南陳的和平和穩定。

與陳預相似的是北齊的高演,高演的帝位同樣是從侄子手裡篡來的,到人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皇帝。然而,他在皇位上只坐了一年多就因病去世,從他之後,北齊昏君成串,勢力江河日下。 572年,在宇文護的陰影裡隱忍多年的宇文邕發動政變,在大殿上親自動手,捅死宇文護,掃滅宇文護的黨羽,成功地奪回了政權。擦乾王座上的血跡,宇文護磨刀霍霍,準備發動對外戰爭,決定先消滅江河日下的北齊,再消滅南陳,完成宇文泰的未竟大業。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北齊是軟柿子,畢竟它也曾經是個強國,家底子在那裡擱著呢!為了增加勝算,宇文邕給陳項寫了一封信,邀請陳頊共同出兵,夾擊北齊。 573年,南陳出師北伐,575年,淮南地區歸入南陳 577年,北周消滅北齊,宇文邕連戰馬都沒有下,就馬不停蹄地揮師南下,猛攻南陳。

陳項奮起抵抗,卻遭到了登基以來最慘痛的失敗。 可能是南陳命不該絕。就在陳頊被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宇文邕忽然去世,繼位的宇文贊(yun)是個小混蛋,無心征戰,禍亂朝政,大權旁落,漸漸入楊堅手中,楊堅密謀篡位,暫時無心南征,南際就這樣有驚無險地躲過了一劫。

581年,楊堅篡位稱帝,改國號為隋。

582年到586年,楊堅忙著穩固內部,安撫人心,平定叛亂,培植羽翼,並沒有大舉南下。

對於南陳,這4年未嘗不是一個積蓄實力的機會,但是,陳蒨(582年去世)選了一個不靠譜的繼承人,他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段子手陳叔寶。

陳叔寶是個奇葩,凡是有利於建設國家的,他樣樣稀鬆,凡是有利於搞垮國家的,他樣樣精通。南陳落到他手裡,也就只能掰著指頭過日子了。

587年,楊堅廢掉了傀儡國西梁。

588年,楊堅派遣三路大軍伐陳。

589年,南陳滅亡。

590年,楊堅平定嶺南。
至此,隋朝一統天下,結束了中國自東晉南遷(317年)以來長達273年的南北分裂狀態。


嚴笑雲飛


我按年代時間順序簡單捋一下,從三國開始,到隋朝統一天下:

220年,曹丕篡漢,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建立(蜀)漢;229年,孫權建立吳國;263年,魏國滅(蜀)漢;266年,司馬炎代魏,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統一天下;304年,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後改國號為趙);此後在黃河流域、遼東、河西以及四川,出現多個少數民族及漢人建立的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因國家太多,恕不詳述;316年,漢國滅西晉;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南京)建立東晉;386年,鮮卑拓跋部拓跋珪建立魏國,史稱北魏,是為北朝開始;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劉)宋,是為南朝開始;439年,北魏統一北方;479年,蕭道成代宋,建立(南)齊;502年,蕭衍代齊,建立(南)梁;534年,高歡擁立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建立(東)魏;535年,宇文泰擁立北魏宗室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同年,陳霸先代梁,建立(南)陳;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北朝結束;589年,隋朝滅(南)陳,南朝結束,隋朝統一天下。

以上是220——589年,三百七十年間大事記,希望給大家有所幫助。哈😄


手機用戶12175003233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時間的總稱,對於不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非常難以記憶。筆者熱愛中國歷史,交給大家一個便於理解而且不會混淆的記憶方法。魏晉南北朝實際上是三國、兩晉、南北朝三段歷史時期的合稱。大家可以分開了解,然後就能捋清這段歷史了。

三國時期

對於三國,大家應該非常熟悉,由於魏國是三國中的正統,所以用魏的稱號代表了整個三國時期。筆者給大家劃個時間表,狹義的三國是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到280年司馬炎滅吳為為止,廣義的三國就是把開始的時間提前到東漢末年。所以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代的是魏、蜀、吳三國時期。


兩晉時期

兩晉就是三國以後的時期,分為西晉與東晉。西晉就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所建立。265年,司馬炎廢除魏元帝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三國。其中要注意,蜀國是263年就被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滅掉了,所以西晉只是滅了吳國。西晉時期主要的代表事件有“賈后專權”,“士族當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西晉被匈奴滅亡後,琅琊王在江南建立了一個小朝廷,表示延續晉朝的正統,這就是東晉(317年-420年)。與西晉不一樣,東晉只是個割據政權,疆域大體上在長江以南,北方地區完全淪陷於遊牧民族手中。以匈奴、鮮卑等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先後或者同時在中國北方建立了16個割據政權,實際上遠不只16個,北魏史學家將其中16個具有代表性的政權圈出來,記載在史書上。所以,東晉時期是個分裂時期,南方為統一的東晉,北方為16國混戰,統稱為東晉16國。東晉結合之前的西晉,一起被稱為兩晉。



南北朝時期

東晉16國之後,我國就進入了南北雙方軍事對峙的時期,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南北朝。注意:南北朝並不是一個朝代,而是一段時間、多個王朝的簡稱。原來的東晉王朝存在了103年,始終沒有收復中原;北方的16國大分裂,誰也沒有能統一中國。在這種形勢下,新的時代又出現了。

東晉的權臣劉裕發動北伐,消滅了16國中的南燕、後秦,並在公元420年廢除東晉,建立宋朝;混戰的北方也逐漸一統,出現了鮮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統一北方。時間進展到這裡,形勢再次明瞭。中國的南方是宋朝,北方是魏朝。筆者要特別說明一下,中國歷史上同國號的政權比較多,這個劉宋與包拯所處的北宋不是一回事,同樣的,這個拓拔魏與曹丕建立的魏也不是一回事。



東晉16國混戰變成了宋、魏的南北對峙,但是南北又經常爆發戰爭,誰也無法消滅誰。宋朝的北伐從來沒有越過黃河,北魏的南征也沒有佔領長江以南,所以稱為南北朝劃江而治。南北朝這段時間裡,南方的朝代更替分為宋、齊、梁、陳四個階段;北方的朝代更替為北魏、西魏與東魏並立、北齊與北周並立三個階段。

總結:

由於魏晉南北朝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上承東漢一統,下開隋唐一統,所以非常地重要。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享國52年的西晉王朝保持了24年的統一以外,其餘全都是混亂時期。因此,魏晉南北朝可以看成是我國東漢與隋朝之間的一段近4個世紀長的大分裂時期。


世界人文通史


第一階段:北方統一。也就是三國時期。

220年曹丕廢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222年孫權受封吳王,229年孫權稱帝,正式成為三國。北方曹魏統一,南方吳蜀東西分裂。

264年魏滅蜀,265年西晉代魏,280年西晉滅吳。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階段:短暫的全國統一。

280年西晉滅吳後短暫統一全國。不久之後,西晉陷入八王之亂。少數民族開始進入中原。304年,氐族李雄稱帝,在西南建立成漢。匈奴劉淵稱帝,在北方建立匈奴漢(前趙)。317年,西晉被前趙滅亡。


第三階段:全國混亂。

西晉滅亡後,南北方都陷入混亂。南方是成漢佔據西南,東晉佔據東南。北方前趙佔領北方大部,但東北則有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政權。西北則有漢人張氏建立的前涼政權。

319年,前趙大將,羯族人石勒稱帝建立後趙,北方進一步分裂為四大塊。328年,後趙攻滅前趙。


第四階段:南方統一。

349年,東晉大將桓溫攻滅成漢,收取巴蜀,南方統一。

同年,後趙皇帝石虎死亡,後趙陷入多頭混戰。351年,後趙大將漢人冉閔消滅後趙王室,建立冉魏,旋即被鮮卑前燕攻滅。前燕佔據河北之地。後趙大將氐族人苻洪則跑到關中建國前秦。天下大勢是三分天下,東晉在南,前燕在東北,前秦在西北。另外還有西北的前涼和內蒙的代國(拓跋氏鮮卑,後來的北魏)。

第五階段:南北對峙

前秦370年滅前燕,373年滅代國並佔領東晉的西南地區,376年滅前涼,統一北方。

天下形成南北對峙。383年,淝水之戰中苻堅兵敗。


第六階段:北方再次分裂

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後,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短短數年,關中分裂為前秦、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乞伏氏),河北是鮮卑慕容氏重建的後燕、鮮卑拓跋氏的代國(北魏),另外還有鮮卑慕容氏的西燕、丁零人翟氏的翟魏,以及赫連勃勃的夏國在當攪屎棍。涼州地區則有後涼(氐族呂氏)、南涼(鮮卑禿髮氏)、北涼(匈奴沮渠氏)、西涼(漢人李氏)四國彼此糾葛。這十多個國家彼此之間征戰殺伐,兼併不休。後來後燕被北魏打敗,殘部又分裂成北燕和南燕。

第七階段:北方統一,恢復南北對峙

經過一系列的兼併戰爭,北方大部分邦國要麼相互吞併,要麼被北魏和東晉消滅。東晉則在420年被大將劉裕篡奪,建立了南朝宋。這樣,在5世紀初形成了宋和魏南北對峙的局面。


第八節段:北方再次分裂

南北對峙百餘年後,534年,北魏權臣紛爭,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國。天下再度三分。此後,兩國權臣又分別篡位,西魏成了北周,東魏成了北齊。而南方則是宋齊梁陳不斷更替。


第九、十階段:南北對峙到統一。

577年,北周滅北齊,天下再度變成二分。

581年,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天下。

以上,就是從三國到南北朝一共300多年的分分合合歷史。如果我們用十個漢字分別表示這十個階段,那就是:丫口田丫日甲日丫日口


巴山夜雨涮鍋


魏晉南北朝涉及漢末曹魏220年到581年楊堅受禪立隋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且這段歷史錯綜複雜,又是胡漢交錯,顯得複雜無比。

三國之後,大軍師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西晉短暫統一,西晉八王之亂後晉東遷,進入長江流域以南建立了東晉,而北方五胡亂華。東遷的晉加上五胡亂華建了的各種政權並稱東晉十六國。

然後東晉被劉裕取而代之建立劉宋之後就是短命的齊梁陳三代,與北方的更迭的五個少數民族政權共稱南北朝。

接下來,楊堅受禪北周建立了隋,並一舉統一了中國,開始了另一段全盛時期,隋唐。

其實想要釐清這段時間的歷史,幾個工具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是前後關係,最簡單的在紙上畫一個前後關係表。第二個是歷史地圖,每個時期的歷史地圖理清楚了,基本上關係就清楚了。第三個,就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史書不太注意的表,其實史書裡的表是很重要的,那是歷史學家對那段歷史人物關係的歸納總結,把表讀懂了,基本上對那段歷史的人物關係就理清楚了。

這段時間的歷史涉及到《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魏書》、《北齊書》、《南齊書》、《梁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

整個二十四史佔了一半,複雜吧,害怕不?

祝你學習愉快!


船長肆叔


我喜歡看歷史書,而又特別崇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流人物,所以在網上找了書單。

最近在看的是陳寅恪的《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講真,可能是學識不夠,很多內容對我而言,都是特別新,很晦澀,估計沒有一定了解歷史概況的人,或者說是還沒有對整個魏晉南北朝體系有所瞭解的人,是很難跟上進度的。

怎麼樣理清呢?

建議從大範圍來先了解,從東漢末年分三國開始,三國時期應該從初高中的必讀書籍《三國演義》就有個大體輪廓,到晉取而代之曹魏,不過幾年的八王之亂後,變成東晉,再到南朝北朝,南北朝時期的十幾個國家政權,再到北周大臣楊堅統一改國號為隋。

有了些簡單的輪廓之後,知道政權的交迭更替,某些時候大概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對政權有怎樣的影響之後,就可以就開始細分其中的人物、制度、服飾之類的。

估計最混亂的還是在五胡亂華這段時間,五胡十六國說的還是政權有了一定時間的延續,更多的還有沒有記上來,或者建立的國家時間幾個月、幾年就被吞併的。


吧唧人生


首先把握區域政權的南北之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啟於三國,終結於隋,這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南北方分裂割據。因此這段歷史就可以按照南北方的兩條主線來進行梳理。三國時期,魏國佔據北方中原可算北方主線的開端,而蜀、吳兩國(尤其是吳國)可以看作南方主線的開端。西晉司馬氏統一全國後,沒有把握機會建立長期穩固的大一統王朝,反而因“八王之亂”等因素使中國又迅速回歸到分裂時代。而此時的南北主線則分別轉為退居江南的東晉王朝和以“五胡十六國”為代表的北方諸國;隨著公元420年東晉的滅亡和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中國又轉而進入以北魏(後分為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為代表的北方政權和南朝四國(宋齊梁陳)對峙分裂時代。最後由代北周而起的隋統一南北,重建全國統一。由此可見,這段歷史長期處於南北割據對峙的狀態,因此要捋清這一段歷史,就首先要從南北兩條主線和板塊來加以分析。

其次把握胡漢民族之分

魏晉南北朝是漢族和匈奴、鮮卑、羯、羌、氐等民族爭奪生存空間的鬥爭。從西晉末期開始,以匈奴、鮮卑、羯、羌、氐為代表的周邊民族,紛紛挺進中原或割據稱王,可謂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漢人傳統聚集地黃河流域全部淪陷,大量漢人被屠殺,剩下的漢人中很多被迫遷往南方,建立東晉等南方政權,使得長江流域的漢人比例迅速增大,同時南方得到較快的開發,逐步向我國經濟中心演變。而入侵中原的胡人民族,也由開始的野蠻殺戮,武力征服逐步轉為主動融入,積極漢化,直至南北朝後期演變為漢化的胡人,最終在隋唐時代徹底融入漢族。

第三把握統治階層的演變之分

從漢代以來,尤其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漢人王朝統治階層逐步由士族高門壟斷,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兩晉時期尤其是東晉時期,甚至皇室也不能撼動士族階層的利益。如果沒有魏晉南北朝四個世紀的劇烈動盪,估計這種體制還會緩慢而僵硬的繼續主宰中國的政治生活。但是胡人民族的闖入,就開始衝擊和動搖這種體制;雖然他們為了鞏固統治不得不依靠這些世家大族,但是自身是少數民族依靠武力征服的背景下,他們不會任由士族控制所有權力。而南方政權自東晉末期動亂開始,也對南遷和江南本土士族衝擊很大,南朝(宋齊梁陳)皇帝都是軍閥階層出身,因而也開始逐步擺脫士族控制國家權力的局面。最後隨著隋唐的興起,通過科舉制徹底瓦解士族的特權,並最終使士族階層從中國的歷史上消失。

綜上,要了解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個人認為要從南北區域分裂割據、胡漢民族衝突與融和,再加上國家統治階層的進化演變三個層面入手。這樣也就能瞭解魏晉南北朝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帶給中國的不僅僅是慘痛的教訓和血腥的歷史。它還帶來了更強的民族凝聚力和更大的國家統一向心力;革新了秦漢時代以來的漢族自身的一些弊端,融入其他民族的尚武革新等新血液,從而促使中國進入了新一批隋唐時代漢人開創的文武相濟的的偉大時代;同時南遷的漢人加速了南方的開發,使得南北方趨同化加快,使中國的國家重心從侷限在黃河流域擴展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更廣闊的一個範圍。


圍爐品茗人


魏晉南北朝,這五個字其實已經將這近四百年的歷史梳理的很清楚了,其關鍵字便是“正統”。

把握了正統所在,便理清了歷史發展的脈絡,正統之爭雖然在今天看來本身意義不大,但對於我們梳理歷史的脈絡還是很有幫助的。

1,魏

魏,代表的是三國時期,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我們對這段歷史都很熟。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立魏朝

221年,劉備稱帝於蜀地

229年,孫權稱帝於江南

2,晉

晉,便是兩晉,其中西晉統一了天下,結束了三國時代;而東晉則偏安江南,北方則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這一時期的正統一直在晉朝,不管北方如何城頭變幻大王旗。

事實上許多人理不清楚的應當是五胡十六國的歷史,這段歷史確實很混亂,但也有理清歷史脈絡的關鍵,那就是“只看誰佔據中原”。

1)前趙與後趙――匈奴階段

304年,南匈奴人劉淵起兵于山西,國號“漢”,之後分裂為劉曜的前趙和石勒的後趙,東西並立於中原。

然後,石勒滅前趙,一統北方。

石勒死後,北方重新大亂。

2)前秦和前燕――鮮卑階段

石勒的後趙亡後,石閔,也就是冉閔建立“冉魏”。冉閔後來被慕容恪所敗,慕容氏的前燕入主中原。

與此同時,氐族人在關中建立前秦,與前燕東西對峙於北方。

最終,前秦苻堅滅前燕,一統北方。

3)第三階段――後秦和後燕

苻堅敗於淝水之後,慕容垂興復大燕,是為後燕;姚萇殺苻堅,是為後秦,重新東西對立於北方。

但這次結束分立之局的並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崛起代北的拓跋北魏。

北魏滅後燕,後燕分裂為南燕和北燕。

之後,北魏滅北燕,東晉劉裕滅南燕和後秦。

至此,北魏與東晉聯合瓜分了中原,十六國時期結束,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3,南北朝

所謂南北朝,也就是南朝和北朝均為正統。

晉朝的北方被北魏繼承,南方被劉宋代替。

南北朝的歷史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南朝就是宋~齊~梁~陳

北朝就是北魏的演變史,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被北周取代,東魏被北齊取代,北周滅北齊一統北方。

結束南北朝的是北周的權臣楊堅,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之後揮師南下滅南陳,一統天下。

這便是“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的主要脈絡,當然這段歷史遠不止此,要想全部瞭解需要認真閱讀這一時期的斷代史,比如呂思勉的《兩晉南北朝史》、王仲犖的《魏晉南北朝史》等。

這一段歷史很重要,不瞭解這段歷史就不能理解隋唐的由來,不能清楚今日漢民族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