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样捋清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历史脉络?

平沙趣说历史


魏即曹魏,正当三国时期;晋有西晋、东晋,西晋是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而东晋大约与十六国相始终;刘裕篡东晋,开南朝之先,而北魏统一北方,开北朝之先,南朝、北朝基本同一时期,是为南北朝;而后隋朝一统天下。

一、广义的三国起于黄巾起义的公元184年,而实际上的三国,应起自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

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继位(其实曹魏已建立数年,只是在曹丕篡汉前只是王国),当年十月,曹丕即篡汉,化王国为帝国,三国正式开始。次年的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此时,孙权只称吴王,表面上接受曹魏的管理,实际自行其是,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吴帝国正式建立。

曹魏在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魏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元263年,十一月,魏将邓艾灭蜀,曹魏此时实际为司马昭掌控。265年的八月,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急不可耐地于当年十二月篡曹魏,建立的西晋,是为晋武帝。

到280年三月,西晋灭东吴,完成一统。

广义的三国从184年起,持续近百年,狭义的三国恰恰一个甲子(60年),想想黄巾的口号“岁当甲子,天下大吉”,事实却是“岁当庚子(280庚子年),天下大吉”,三国却持续了一个甲子。

二、这一大分裂时代极短的统一,西晋王朝

事实上,西晋在265年年末即已建立,到280年统一天下时,晋武帝司马炎已经在位15年左右了。另一个事实是,西晋的真实统一实际上比西晋的国祚更为短暂,皇帝真正能掌握统一皇权的时期,不过晋武帝统一天下后的那十年时期。西晋280年统一天下,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即病死,继位的晋惠帝是个天下皆知的低能儿,从此天下便没有了安宁。

晋武帝死后不久,相继爆发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西晋司马家王爷间的内战)、永嘉之乱(匈奴、羯族等胡人兴起)等等大乱,历史记载以公元316年晋愍帝出降刘曜(匈奴人)为西晋的灭亡。事实上,早在公元301年晋惠帝被赵王司马伦废黜的时候,西晋皇帝就已经没法掌握任何最高权力了。

也就是说,西晋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不过十年时间,从184年(黄巾起义)到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天下),四百年的大分裂时期,短暂的统一才十年而已。

三、东晋与十六国,东晋在南方,脉络较为清晰,十六国大多在北方,线索极为混乱

总体来说,东晋从317年到420年,持续百年,起始代表事件为司马睿称晋王,到第二年的318年,司马睿才称帝(晋元帝),其灭亡的主要事件便是420年宋武帝刘裕篡晋了。东晋看似一个南方的统一王朝,实则内部斗争激烈,表现为门阀大族之间各自拥兵、类同割据。当他们面对北方强大胡族的军事压力时,往往会团结起来,以对外患,一旦外部平息,他们之间的斗争就非常剧烈。总之,东晋的首都建康,数度受到拥兵权臣的威胁。

十六国从304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和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开始,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攻灭北凉,统一北方。它们和东晋几乎是同时的。十六国政权众多,脉络纷繁复杂,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的。除开建立在成都的成汉政权,它们大多在北方。事实上,当时的北方不止十六国,简略来说,北魏的前身代国在当时影响巨大,但不入十六国,什么极为短暂的冉魏、谯蜀、西燕都不入十六国,时间很长但极为封闭的仇池国也不入十六国等等。

然而,十六国依旧是有个前后主次脉络的,这要以当时各国的实力为基础。

第一阶段,以匈奴族的汉赵(前赵)政权为主,因为南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是当时五胡的反晋盟主,前赵大体上在北方占主导地位。前赵全盛时在山西平阳,刘曜时期在长安。

第二阶段,以羯族的后赵政权为主,后赵的石勒,本是服从刘渊父子指挥的,后来与刘曜争夺天下,灭了前赵的刘曜。到他侄子石虎时期,基本上掌控了北方广大地区。这个时候,前秦、后秦等国的先祖都在石虎手下效力。石虎极为残暴,虎毒食子,到他死后,其养孙冉闵杀尽后赵首都附近的羯人,建立了极为短暂的冉魏。

第三阶段,前燕入主中原,前秦入主关中,北方两强并立。前燕慕容家早已经在辽碣称雄数十年,趁后赵大乱,打败冉闵,入主中原。而本来归属后赵氐族苻氏,也趁乱进入关中,开启了前秦政权。此时,本与苻氏齐名的羌族姚氏也开始了趁乱谋国的活动,但屡屡失败。

第四阶段,前秦苻坚一统北方,却在淝水惨败。到苻家第三代苻坚时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迅速攻灭北方各国,势力甚至深入西域,苻坚在北方的统治看似十分强大,让南方的东晋压力巨大。然而王猛病逝后,苻坚一意南征,却在淝水惨败,前秦迅速瓦解。

第五阶段,前燕吴王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而羌族姚氏兴起于关中。靠着对苻坚的背叛,姚苌在关中建立后秦政权。而慕容垂在中原建立了后燕,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政权。需要注意是,此时,北魏的拓跋珪快速崛起。拓跋珪祖父时期,北魏前身代国被苻坚所灭,北魏也属于复国式的兴起。

以上便是十六国的大致脉络,剩下的政权虽还有不少,但多是地方性政权,其中尤其以凉州一带的好多个凉国政权为多。其它比较重要的,还有成都的成汉、陕西内蒙交界处的胡夏政权等。

四、南北朝,这个时期实际上比较整齐,无外乎以南、北两条线索来看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前后相接,开始于宋武帝刘裕篡晋,结束于陈后主陈叔宝降隋。

北朝(386—581),这是从拓跋珪建立北魏时算起的,实际情况是,直到拓跋珪孙子拓跋焘(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期的公元439年,北魏才真正统一北方。北朝结束的公元581年,是隋文帝杨坚篡北周,此时,北周已经灭北齐统一了北方了。

因此吧,南朝、北朝,几乎也是同始终的。

在这个时期,南北朝之间自然互相有战争,有时还很激烈。但说到底,南朝、北朝内部的问题,才是关系其朝代生死的问题。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都开朝于篡夺前朝,不过其中原因有些差异。总体来说,刘宋最强,萧梁其次,萧齐、陈朝都很短暂而弱小。宋武帝刘裕及其子宋文帝,再加上梁武帝萧衍算是其中较有作为的君主。

北朝呢,北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386—534),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最后由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又被杨坚所篡。中学历史书上,其中最著名的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但论作为,恐怕拓跋珪、拓跋焘、宇文泰、宇文邕等人对统一的贡献更大。

然后,历史便进入隋、唐了,无需多说。

魏晋南北朝似乎纷繁复杂,实际上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脉络的。从南北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势力来说:

北方:曹魏(统一北方)——西晋(统一天下)——前赵(北方反晋盟主)——后赵(灭前赵称雄北方)——前燕(灭冉魏称雄中原)——前秦(灭前燕等数国统一北方)——后燕(复国,称雄中原)——北魏(灭后燕等国统一北方)——东魏(与西魏同存,但力量更强)——北齐(与北周同存,前期力量更强)——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朝(篡北周又南下灭陈,统一天下)

南方:吴、蜀二国(分割南方)——西晋(统一天下)——东晋(看似羸弱,北方政权却屡屡被其挫败)——刘宋(与北魏一时双雄,各占胜场)——萧齐——萧梁(文化繁盛、然而军事实力却越来越弱、空有其表)——陈朝(南朝最弱,土地最小,后被隋朝所灭)


星火辰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三魏齐周,记朝代口诀跟强记朝代名称,没啥区别。今天记住了、明天就得忘,明天不忘、明年也得忘。所以,必须得像题干所说的,要捋清楚。

怎么捋清楚?

抓住梗概、找逻辑,用主题把这些朝代串起来,就肯定能记住了。

1.魏晋,不用费劲捋,记住两股势力就好

东汉末年的乱世,非常有特点。

天下乱得一塌糊涂,但州郡地方却不怎么乱。也就是天下失序而地方有序。原因就是士族豪门,基本上垄断了地方政权。所以,首先要记住士族这股势力,他们很厉害。

袁绍是河北士族的代理人,曹操是兖州势力的代理人,孙权是江东士族的代理人,刘备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本土士族的代理人。

最牛也最有个性的代理人,就是曹操。在士族已经在玩月旦评的时候,他老人家竟然要“唯才是举”。

曹操招贤令是这么说的:

韩、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奏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意思是啥?别管你的德行有多不堪,只要你有本事,我就敢用。什么人最有德行?当然是士族,他们有话语权,说啥是啥。什么人没德行?就是小人,换一个词就是平民,士族不鸟你,你就是德行不够。

曹操这家伙这是直接跟士族唱对台戏。所以,曹魏,主要是在曹操时期,曹操的后继者没他这么有个性,就是要让平民精英与士族精英分庭抗礼。

所以,司马晋取代曹魏,就是士族豪门彻底完胜,记曹操的仇记了好几代。士族大家的真正代言人司马懿一家,收割了曹孟德所打下的天下。

这就是魏晋,士族们完胜。

司马晋也有两股势力,一股当然是士族,但另一股就是司马王。司马王们整出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又折腾出了五胡乱华。然后,无论是司马王还是士族大家,甚至中原的平民,也没法在北方呆了,于是只能衣冠南渡。

南方东晋建国,北方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胡人政权互相折腾,东晋则是当轴士族和皇室互相折腾。折腾了一百来年吧,东晋是自己把自己给折腾死了,十六国被北魏收装包圆。

好了,开始分别讲南朝和北朝。这就必须得分着讲了。

2.南朝:军事贵族当皇帝,士族豪门控州郡,就是缩小版的八王之乱

魏晋南北朝,一定要记住士族这股力量,很强大,而且谁当皇帝都必须跟这股势力合作。

东晋皇室和士族豪门互相折腾,折腾就要打仗,不仅自己跟自己要打,还得跟北方打。所以,在士族和司马皇室之外,又兴起了一股势力,就是军事贵族。权且称他们为军事贵族吧,就是一众世代为将、被人当枪使来使去的职业军人。

看到司马皇室与士族们折腾的实在不像样了,于是北府军领袖刘裕,干脆就代晋建宋了。你们司马皇室与几大士族,别玩了,都把国家玩残了,我刘裕来吧。南朝刘宋建国。

刘裕是平民,但平民做皇帝,是因为有兵。马上可以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所以要治天下,刘裕还得跟士族合作。但是,又不能由着士族控制皇室,司马家就是一直被士族控制。

所以,刘裕就把自己的儿子们全都给封了王。所以,南朝宋齐梁陈,就是军事贵族当皇帝,然后封了一堆王与士族分庭抗礼。

士族的确被压制了,也只是表面被压制了,但是王爷们会自己跟自己斗。所以,整个南朝就是一个缩小版的西晋八王之乱。

刘裕的子孙,全被封了王,然后刘氏王爷们互相折腾,就是互相打。但是,打仗得用兵用将。于是,萧道成出现了,他的各种出身都不重要,你就知道这家伙就是打仗打出来的,就行了。

弑父戮兄灭子侄、烝姑淫姊悖人伦,这就是刘氏皇帝们的恶劣行径。

所以,萧道成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你们老刘家就没好人,出的皇帝全是变态,出得王爷全是混蛋,你们别干了。我来吧,于是萧道成建立了南朝的第二个朝代萧齐。

老刘家的确不咋地,但老萧家更不咋地。萧家皇帝不仅荒淫,而且杀其自家兄弟子侄来,一点儿不比刘宋仁慈。

互相杀,肯定得找帮手,找得帮手必须得够能干。所以,这就肯定得产生权臣。然后萧衍出现了。

这个人跟萧梁皇室有点关系。因为萧道成自称是汉相国萧何的二十四世岁,萧衍自称是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但贵族身份统统不重要,南朝的开国皇帝们都必须能打,都是戎马生涯、刀尖舔血上来的。

看萧道成的一众子孙们杀得没完没了,一心向佛的萧衍实在看不下去了。行了,你们也别干了,我来吧。于是,南朝第三个朝代,萧梁立国。

萧衍早年好文学,后来修道,等岁数大了,就信了佛教,他是一个终生都在寻找信仰的人。到了晚年终于是找到了。有信仰的人是真心能活,萧衍一直活了80多岁,当了48年皇帝。所以,南朝到萧梁这里,就不互相杀了。为啥?开国皇帝活得长,而且还信佛,所以不能妄开杀戒,有老佛爷看着呢。

南朝终于自己人不折腾自己人了,但是却引来外人折腾自己人。

80多岁的老皇帝萧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金戈铁马收复了中原河山。而且,一觉醒来,北朝大将侯景要举河南十三州投降,又得土地又得大将,梁武帝以为梦可成真,结果却引来了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不仅杀了数不清的萧氏王爷,而且还把老皇帝萧衍、萧衍的儿子简文帝萧纲都给杀了。

侯景折腾的时候,萧氏的那些王爷们干啥去了?看着,他们就是静静地看着,等侯景杀光了建康城里的王爷们,建康城外的王爷就可以当皇帝了。

你们老萧家这么不是东西,那也别干了。

平定侯景之乱后,崛起于广州、交州的军阀陈霸先直接取而代之,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

陈朝,不可能有啥作为了。

因为侯景这个外人杀得太狠,基本上把南朝杀了个底朝天。而北朝势力又压了过来。所以,陈朝立国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长江以南、洞庭湖一带的小割据政权,它真得没法玩了。

3.北朝,就看谁能解决胡人与汉人的矛盾、谁能为天下输出秩序

北朝必须得从十六国讲起,因为北朝占据中原地区、又是最后统一中国的,所以必须得认真讲。

十六国与北魏时期,面对的最大矛盾就是胡人与汉人咋相处。

先是胡人往死欺负汉人,代表的就是十六国的后赵,羯人石勒建立的,结果冉闵一出,几百万羯族人几乎全被干掉。

再是胡人与汉人包容并举,大家谁也不欺负谁,代表人就是前秦苻坚,但是中原到处是分裂的种子,淝水战败后,苻坚玩不转了,北方再分裂。

最后是北魏,我不欺负汉人了,我也不搞啥融合了,我就跟你们汉人混,胡人统一步调搞汉化。但是,北边的胡人将军不干了,你们搞汉化、吃香的喝辣的,我们在边地吃得全是柔然骑兵的弓箭。这不公平!于是,六镇起义,北边又打了个翻天覆地。

欺负汉人不成、融合胡汉不成、胡人汉化也不成,所有的方案已经全部试过而且逻辑完全周延。

所以,这时候胡汉矛盾已经基本无解了。

六镇起义后,北魏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这时候,历史的吊轨出现了。

匈奴人宇文泰把持的西魏政权,根据地在关中,这位胡人老哥,接着北魏的套路,继续搞胡汉融合的汉化,而且玩得非常彻底,居然复起了周礼。

汉人高欢把持的东魏政权,根据地在河北和山西,这位汉人老哥,却搞起了胡化,具体就是鲜卑化,向羯人石勒的后赵学。

北朝分裂为东西两魏的时候,天下形势应该是另外一个三国时代:东魏、西魏与萧梁。

在老三国时代,也就是魏蜀吴时代,主要的故事是曹魏怎么统一,因为吴蜀没戏。

在新三国时代,也就是南北朝这个节点上,主要的故事还是胡汉矛盾。

这时候肯定没戏的是南朝。因为南朝不涉及胡汉矛盾,它不可能为天下试出一个解决办法。所以,问题交给了北朝。

东汉以前,统一的铁律是:以关中制中原,得关中者得天下。东汉以后,这个规律就废了,变成了:以山西形胜就河北之资,而制天下。原因就是天下在长大,关中太小、已经制不住了;而山西形胜、河北开发,两相联合则天下无敌。

所以,最有希望统一的应该是东魏。

但是,东魏搞得是胡化那一套,而且高欢之后净是一群青春期无比躁动的皇帝们,所以开始跟南朝一个套路,自己折腾自己。

西魏就不一样了,在宇文泰表面胡化、实际汉化的侍弄下,搞出了一整套的制度创新,而且还整出了一个足以影响后世隋唐大帝国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西魏也终于试出了解决胡汉矛盾的最优方案,所以关中虽然残破,却非常团结,战争的动员能力极为彪悍,跟强大的东魏交手基本不落下风。

然后,宇文家篡西魏,建立北周;高家篡东魏,建立北齐。新三国时代,进入到北周、北齐与梁陈对峙的状态。

三足鼎立的局面非常稳定,尤其是这个新三国时代,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能够打破僵局的存在。

宇文泰改革,使得西魏以及北周在完成内部整合后,获得了新的力量支持。但是,这只能勉强抵消东魏的山西形胜与河北富饶。

但是,均衡被侯景之乱打破了。

南朝被侯景打得要多惨有多惨。这个时候北朝再不动手,不仅对不起侯景,也对不起梁武帝萧衍这位老佛爷。

所以,南北朝的版图发生了质的变化。

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把势力推进到长江边上,占据了整个江淮地区。

西魏以及后来的北周,把势力推进到四川和荆州地区,占据了四川和荆州两个大粮仓。

行了,一切都将走向定数:

北周能够为天下输出秩序,就是它能够解决胡汉矛盾的问题,同时以关中形胜附带荆州和四川这两个大粮仓,立即就天下无敌了。

北齐虽然也在侯景之乱中占了大便宜,但是它不能为统一的天下输出秩序,胡汉矛盾解决不了,占了江淮也发挥不出江淮的优势。

新建的南朝陈,就不用说了,只能等着被人收拾。

北周政权的核心力量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伙人开了个会,会议的内容就是:别带宇文家玩了,咱们重新选一个皇帝吧。于是,外戚杨坚篡位,隋朝建立。

然后就是大隋终结了南北朝。


减水书生


南北朝,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它是劈两半的,即南朝和北朝。

北朝的前身是五胡十六国,当时,五胡内迁,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

西晋退缩江东,建立东晋。

420年,东晋的刘裕篡位,建立刘宋王朝,东晋灭亡。这就是南朝的开始。

439年,北魏荡平中国北方大大小小的其他政权。 分裂多年的中国北方重新走向统一,这就是北朝的开始。


一南一北,合起来就是南北朝。

不过,南北朝只是 一种总称,在彼此攻伐的过程中,它们的内部系统都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南朝包括四朝——(刘)宋、齐、梁、陈;北朝包括五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为了便于讲述,先说个总纲,再展开具体内容。

简单地说,南朝就是宋齐梁陈四叠浪,后浪把前 浪拍死在沙滩上;北朝是先有北魏,北魏后来分 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 取代,北周随后统一北方,之后被隋取代,心 消灭群雄,统一全国,成为最终的大赢家。

按照历史学家的定义,南北朝是从420年开始的。

就从420年开始说吧, 420年和421年,刘宋王朝和北魏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武装冲突。 422年,刘裕一度筹备北伐,筹备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同年,刘宋王朝因帝位之争发生内订,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机南下,把势力推进到了黄河南部。拓跋嗣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加点的熬夜,可乐咖啡浓茶兑一起喝,身子骨熬坏了,刚到30岁就骑着白鹤飞走了(423年)。

刘裕不幸,去世就闹内证,拓跋嗣命好,继承他的大业的,是他的儿子拓跋素。 拓跋焘文韬武略的水平比他的老爹高得多。按常 理,他应该趁刘宋王朝内订之际,一鼓作气南下,但是,他继位之后并没有这样做。不是不想,是不能,因为北魏后方还有强大的柔然在那里虎视耽眈地盯着呢!

424年,柔然南下。拓跋焘御驾亲征,率领两万人北上抗敌,他的才能是有的,但是这时候的他实战经验不足,被柔然大军重重包围,好不容易才击退强敌。

当拓跋焘在塞外的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时候,刘宋王朝的刘义隆也在阴暗残忍的宫廷内证中冲出重围,成了这个帝国的最高领导者(424年)。

接到这个消息,撤回大本营的拓跋焘长叹口气,他很清楚,因为柔然搅局,他已经错过了南下的好机会。

425年,拓跋焘派遣五路大军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一溜烟跑得没影了。429年,拓跋焘派遣远征军,离开国都将近4000里,先展开轰炸式攻击,将敌人击溃,再展开地毯式搜索,柔然人受到重创,内部分裂,元气大伤。

拓跋焘与柔然人打架的时候,刘义隆在解决内部问题。当初他能在混乱的内证中上位,主要是因为得到了权臣的支持。称帝初期,实权有限,他不得不韬光养晦,等权臣被铲除了,大权独揽了,他的劲敌拓跋焘也在与柔然的战争中占据了战略优势,正磨刀霍霍地准备南下。

430年,刘义隆抢先出手,发动大规模北伐,先胜后败,徐羽而归,第一次北伐就此收场。

431年到439年,南北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北魏主要在黄河以北活动,消灭了黄河北部的一些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至此,南北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440年到449年这九年里,南北双方依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彼此都在积蓄实力,等待第二轮交手。450年,狼烟骤起,这一次是北魏抢先出手。刘义隆大怒,发动第二次北伐。由于准备仓促,决策失误,南军大败。北魏军队长驱直入,饮马长江,兵锋几乎推进到刘宋王朝的国都建康(今南京)。

战后,围绕着二次北伐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这个问题,刘宋王朝闹内江,宫廷斗争激烈,太子刘劲也卷入其中,想害死刘义隆。刘义隆哀怒交加,一度动过废太子的念头,却迟迟不忍下手。

刘义隆很窝火,拓跋焘也很憋屈。虽然北魏在第二次南北之争当中获胜,但是代价是孤注一掷,几乎押上了所有的赌注。北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战后,国内 小规模暴乱此起彼伏,拓跋焘也是被折磨得心交瘁。

一个叫宗爱的太监,跟太子不和,煽风点火,说太子结党。拓跋焘一生气,把太子的“党羽”砍了,太子又气又怕又无奈,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死了。太子一死,拓跋焘又是后悔得不行。

宗爱担心自己掉脑袋,就在452年发动政变,杀了拓跋表。 消息传到南方,刘义隆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然而这次北伐比较潦草,南军稍一试探,感觉难度太大,就无功而返了。

453年2月,刘宋王朝发生政变——太子刘劭派军攻 入王宫,刘义隆惨死于卧室。就这样,拓跋焘和刘义隆这对打了一辈子的老冤家,以相似的死于非命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为了保住帝位,刘劭不惜弑父,灭绝人伦,这可是作大死。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不到3个月,就被三弟刘骏赶下来,脑袋也被剁了。

刘劭十恶不赦,刘骏的表现如何呢?刘宋王朝的大臣很快就会知道,跟刘骏相比,刘劭简直就是活菩萨。刘义隆的几个儿子当中,刘劭本来是不受重视的,如果不是因为刘劲作死,他这一辈子连龙椅的毛也摸不着。当了皇帝之后,为了防止兄弟们以自己为榜样,他大开杀戒,几乎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们杀了个精光。

南边的刘宋宫廷里血流成河,北边的北魏朝廷里也是鬼火飘飘。 太监宗爱杀死拓跋焘之后,立他的另一个儿子拓跋余为帝。没多久,宗爱看拓跋余不顺眼,就把他杀了。其实拓跋余是个很差劲的皇帝,很不招人待见,但是,无论怎么说,他也是皇室子弟,哪能说杀就杀。宗爱这次一动手,有几个大臣怒了,组了一个团,和宗爱对着干,拥戴拓跋溶(jun)登上了宝座。拓跋焘的孙子,曾经被宗爱气死的那个皇太子的儿子。宗爱这一下是彻底完蛋了,拓跋潘一上台,就把他切了喂狗。

拓跋溶上台的时间是452年,去世的时间是465年,执政13年;刘骏上台的时间是453年,去世的时间是464年,执政11年。他们执政的时间基本上是重合的。在他们执政的这十几年里,南北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大家还时不时开启双边贸易,做点儿互通有无的买卖。

大致来说,拓跋潜是个文治型皇帝,执政理念和穷兵膜武的拓跋焘是反着来的,注重安抚民生,稳定内部,无奈当时北魏的内部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他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收效很有限。 拓跋溶的统治虽然算不上好,但是至少人家的 是好的,只是内部阻力太大。

刘骏呢?可以说是个十足的昏君,色情狂一个。 北魏不打了,刘骏开心得很,正求之不得呢!除掉了众多兄弟(怕兄弟篡位)和能征善战的武将(怕武将专权)之后,他天天在后宫开“海天盛筵”,听说哪里有美女,不管这美女有没有丈夫,他都统统到皇宫。如果仅仅是好色,那也没什么,毕竟历史上好色的皇帝太多了,但是刘骏做得很出格,突破人伦,破到了天际。如果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罗马帝国艳情史》真是弱爆了。

464年,刘骏去世,465年,拓跋溶尾随而至,离开人间。

刘骏的继承人叫刘子业,是他的儿子。刘子业,刘骏的加强版,刘骏突破人伦只是突破天 际,刘子业则破了银河系。刘骏已经够黄暴了,但是跟刘子业比起来,刘骏简直是谦谦君子。刘骏当年大肆屠杀手足,没有做得太绝,有几个对 皇位没有威胁的弟弟还是活下来了。刘子业上位之后,继承了他的老爹“大义灭亲”的优良作风,把这些苟延残喘的叔叔搜罗到一起,有的关押,有的杀头,还把有的人肢解,挖出眼睛,放在蜜里腌成粽子。

刘子业喜欢恶搞,针对每个叔叔的特点,他给他们分别取了极有侮辱色彩的外号。其中有一个叫刘彧的,因为体形肥胖,被刘子业赐号“猪王”。刘子业把他关起来,在囚室的地上挖了一个坑,灌满泥浆,再往里面放一个装着饭菜的木槽,让刘彧照着猪的样子,用嘴拱饭吃。

刘子业胡闹了一年多,给民间增添了许多禽兽不如的花边新闻,宫里的一些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发动政变,杀了刘子业,扶持猪王刘彧登基。刘子业是个疯子、虐待狂加色情狂,刘子勋被这个失心疯的大哥吓怕了,担心自己被干掉,率先发动兵变,一路锣鼓喧天地奔着国都杀过来了。就在杀往国都的路上,朝中几个被刘子业搞怕了的大官发动政变,干掉了刘子业,扶持刘彧上位。眼看着离皇位只有一步了,刘子勋接到了刘彧的圣旨——朕已经干掉了罪魁祸首刘子业,你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刘子勋那一拨人傻眼了——造反图个啥?不就是为了当皇帝?眼看着大业可成,刘彧却捷足先登,算是个啥事嘛!刘子勋朝圣旨吐了一口痰,并没有回老家,而是自立为帝,然后带着大军继续敲锣打鼓奔着国都而来。一开始,局势对刘彧非常不利,刘宋王朝的版图,刘子勋至少占据了80%。但是在权力的刺激下,肥胖的刘彧气喘吁吁地带着拳击手套上台,使出了一套神奇而威猛的组合拳,居然扭转颓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刘子勋打死了。

刘彧搞内斗是一把好手,搞外斗是个怂泡。

467年,也就是干掉刘子勋的第二年,刘彧派军北上,向拓跋弘挑战,结果一败涂地,丢城失地。就是在刘彧手里,北朝的实力压过了南朝,此后就再也没有扭转局面。

刘彧让北魏揍了一顿,也就不想北伐这回事了,开始一心一意地搞内部清洗,铲除所有可能威胁到太子刘昱地位的皇室宗亲。

472年,刘彧去世,他9岁的儿子刘昱继承了皇位。

476年,23岁的拓跋弘忽然驾崩,死因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9岁的拓跋宏继位。

刘昱小小年纪就凶残成性,发明了一大堆锤子、剪子、凿子、刀子之类的东西,经常微服私访,看见谁不顺眼就命令随从把他们杀死,然后带着尸体回宫,藏在密室里用发明的工具肢解尸体,以此消遣娱乐,吓得老百姓白天不敢上街,家家闭户。小小年纪就如此凶残,长大了那还了得?

477年,萧道成发动政变,杀了这个变态的小崽 子,拥立刘昱的弟弟刘准继位。479年,萧道成强迫刘准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一—史称南齐,刘宋王朝至此灭亡。


年纪幼小的刘准知道大难临头,在禅位大典上怡然哭喊——愿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家!

在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血泪中,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创建的刘宋王朝烟消云散,被惊涛拍岸的历史巨浪砸成了尘埃。遥远的北方,龙椅上的拓跋宏虽然也只是个孩子,但是北魏并没有上演权臣篡位的历史大剧。因为在幼小的拓跋宏背后,站着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冯太后。(应该是太皇太后,为了简便,以下简称冯太后。)

冯太后是汉人,执政期间锐意革新,在北魏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为游牧色彩浓厚的北魏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形,也为北魏顺利平稳地变成一个中原化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82年,南齐首任皇帝萧道成去世,其子萧醚继位。这两个人都是贤君,喜欢搞建设,不愿意打 仗,与雄踞北方的北魏大致保持着友好往来,尤其是萧碱在位期间,南齐还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盛世,史称“永明之治”。

490年,感动北魏的冯太后去世,拓跋宏开始主 政。

493年,感动南齐的好皇帝萧啧去世,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同年,在拓跋宏的主持下,北魏迁都洛阳,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是鲜卑人,但是在冯太后施政风格的影响 下,他早已变成了一个汉化君主。为了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施政理念,使北魏变成一个真正的中原化国家,拓跋宏把国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并大规模推进汉化改革,准备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统一中国。

对于北方发生的这场大变局,南方似乎耳目闭塞,并没有什么反应。萧昭业继位之后倒行逆施,南齐接二连三地发生政变,一连串的皇帝在宫廷内斗中被剁得七零八落,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未免过于琐碎,所以这里路过不提,我们只需要知道当北魏进行大改革的时候,南齐正在搞内订。

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拓跋改成了元)大举南下,声势骇人。南齐的一连串皇帝不像话,边疆有几个战将还是很能打的,北魏虽有一些斩获,但是代价极大,伤亡惨重。同年9月,元宏撤兵北归。途中染病,于499年春季去世,继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500年,趁着南朝闹内订的机会,元恪兴兵南下,占领了南朝的荆州、扬州、益州等地。

502年,南朝政变,萧衍篡齐,改国号为梁,史称 南梁,而萧衍本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菩萨皇帝”梁武帝。

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抗击北魏,双方在淮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507年,南梁大败北魏,遏制住了北魏的攻势,但是也难以继续把战线向北推进。

515年,北魏皇帝元恪去世,其子元继位。

516年,北魏和南梁在安徽寿县一带剑拔弩张,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梁武帝大耗民力,兴师动众地兴建浮山堰,意图用水攻的计策迫使北魏撤退,结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击退北魏之后元气大伤,只好暂停北伐。

北魏撤退之后,再次陷入内乱的泥淖,被内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同样也无力南下。 元格继位的时候还是个孩子,朝政都由他的母亲胡太后把持。经过外战的消耗和内乱的折磨,北魏已经风雨飘摇,如果胡太后有冯太后那两下子,未尝不能扭转颓势。遗憾的是,胡太后离冯太后差得太多。

北魏建国初期,为了抵抗北方的柔然南侵,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支力量庞大的边防军,由鲜卑贵族当中能征善战的人才统御。随着柔然的衰落,边防军的地位渐渐有所下降。元宏推进汉化改革的时候,老派贵族扎堆的边防军极力反对,元宏说服不了他们,干脆选择无视,把他们扔在边疆,任由他们吐槽,还设定了一些政策进行打压。

523年,柔然发生大饥荒,饿急了的柔然人卷土重来,在边疆附近的阴山黄河一带烧杀抢掠,抢光了边防军的军用物资。边防军活不下去,请求朝廷给予支援,胡太后跟打发叫花子一样,只是随便拨付了一点儿物资。

边防军本来就对朝廷不满,胡太后这一下可是捅了马蜂窝,被她气炸了的边防军纷纷树起反旗脱离朝廷。当地有些豪强大族也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其中有一个土豪的势力极为庞大,他叫尔朱荣,当暴动平息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北魏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尔朱荣手下有三个战将——高欢、宇文泰、侯景。

后来,第一个创建了东魏,第二个创建了西魏,第三个搞垮了南梁。这三个人都是腹有鳞甲的一代枭雄,尔朱荣在世的时候,他们却都得俯首帖耳。尔朱荣御下手段之狡诈凶狠,由此可见一斑。

528年,元诩密谋联合朱荣率军到洛阳诛杀胡太后及其党羽,胡太后抢先下手,毒死元诩。

尔朱荣打着为元诩复仇的旗号,呲着獠牙直扑洛阳,把胡太后沉河,立元子攸为帝,接着,他又以为元诩开追悼会为由,把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杀,——史称河阴之变。

之后,尔朱荣返回大本营太原,在朝中广布亲信,在太原遥控着洛阳的政局。元宏有一个侄子,叫元颢。 尔朱荣在洛阳大肆屠杀的时候,元颗恰好在外镇压一场农民起义。听闻洛阳惨案,元颍唯恐遭到起义军和尔朱荣的夹击,急忙南下投奔梁武帝。

528年10月,梁武帝派遣陈庆之率领一支7000. 军队护送元颍回国夺位。

529年5月,陈庆之攻入洛阳,元颞称帝。

529年7月,尔朱荣率军离开太原,杀气腾腾地扑向 洛阳,陈庆之提议请南梁派遣援兵,花天酒地的元颍却一口拒绝,还密谋背弃南梁。在内外无援的绝境中,陈庆之腹背受敌,无奈南撤,元颞仓惶逃出洛阳,不久被尔朱荣杀死。之后,尔朱荣在中国北方横扫群雄,荡灭其他割据势力。到530年,他已基本上把中国北方收入囊中,一跃成为能够与南梁分庭抗礼的人物。

530年11月,被尔朱荣捏在手里揉来搓去的元子攸实在是受够了窝囊气,密谋了一次暗杀事件,在宫中埋伏武士,召见尔朱荣进宫,然后亲自上阵,乱刀齐下,在大殿里把尔朱荣捅成了筛子。

同年,尔朱氏一家人发飙,攻入洛阳,手起刀落,砍死元子攸,改立元恭为帝。

元子攸一死,高欢立刻变脸,打起为先帝报仇的旗号,脱离尔朱家族,宣布与弑帝的尔朱家族不共戴天。

532年4月,高欢击败尔朱家族,进入洛阳,杀死元恭,另立元修为帝。当时,在关中一带,还有一股势力强大的军阀,领头人叫贺拔岳,原先也是尔朱荣的战将,趁着尔朱荣死后的大混乱局面割据关中,并在表面上保持着与高欢的友好往来。

因不满高欢把持朝政,元修密诏贺拔岳讨伐高欢,高欢抢占先机,在关中策动内乱,杀了贺拔岳,随后派遣侯景到关中接管贺拔岳的军队。侯景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好机会来了,大摇大摆地唱着“大王叫我去巡山”,火速奔赴关中。走到半路上,关中传出消息——贺拔岳的部下已拥立宇文泰当了大佬。侯景只好无功而返。

534年,元修逃离洛阳,投奔妹夫宇文泰(元修的妹妹是宇文泰的honey)。高欢一看皇帝跑了,随手立傀倡皇帝元善见。——史称东魏。

同年12月,宇文泰杀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傀儡皇帝元宝炬。——史称西魏。


至此,北魏灭亡,一分为二,元善见和元宝炬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大权都分别掌握在高欢(东魏)和宇文泰(西魏)手中。东魏和西魏对峙的许多年里,大小征战不断。从北魏接盘的时候,高欢占的蛋糕大,宇文泰切的蛋糕小,东魏对西魏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就军事才能而言,宇文泰略高一筹,所以在东西交战的那许多年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处于攻势的东魏屡攻屡败,处于守势的西魏屡守屡胜。

547年初,一代枭雄高欢去世,临终时嘱咐儿子高澄,务必盯住居心叵测的侯景,这个人有用,但是不好用。不出高欢所料,他尸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乱,并打算联合西魏的宇文泰。

然而,侯景想错了两件事:其一,高澄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弱;其二,侯景追随高欢的这么多年里,早就把西魏得罪了,宇文泰对他的戒心很大。侯景被东魏和西魏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仓皇难逃,投奔南梁的梁武帝。

当侯景来到南梁的时候,梁武帝萧衍已经当了46年皇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在统治的前半期,他的表现相当不错,在执政的后半期,他大肆耗费国力兴办佛事,搞得国库空虚,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几乎把前半生攒下的家底折腾得底朝天。信佛信成这样,恐怕也不见得比那些残民虐民的军阀好到哪里!不知道他信的到底是佛还是魔?

侯景来到南梁不久,高澄派遣的追兵尾随而来,与南梁大打出手。之后,高澄提议和解,条件是交出侯景。

侯景唯恐被引渡回国,于548年8月发动叛乱,囚禁梁武帝,将他活活饿死。

549年,东魏发生变乱,侯景的老上司高澄遇刺身亡。西魏的宇文泰匆忙出兵,打算到东魏携掠一番,结果,他的军队刚开赴国境,高澄的弟弟高洋就严阵以待,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迫使宇文泰不战而退。

550年5月,高洋废掉傀儡皇帝,改变高欢和高澄处其实而不慕其名的作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有精神分裂症,发混账的时候禽兽不如,清醒的时候雄才伟略。宇文泰感觉这个精神病难对付,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南梁。高洋觉得宇文泰这块老姜太辣,不好吃,也来动荡的南梁凑热闹。就这样,南梁成了群雄角逐的一个大战区。

内有侯景叛乱,外有高洋和宇文泰趁火打劫,南梁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大乱之世,必有天纵英才,沧海横流,必有中流砥柱,南梁也是如此。在平定侯景叛乱的过程中南梁有两个人渐渐脱颖而出,成了力挽狂澜的中坚人物,他们就是陈霸先和王僧辩。

552年4月,陈霸先和王僧辩合力击败侯景,结束了长达4年的候景叛乱,并于同年11月共同拥立萧绎在湖北荆州为帝。萧绎的文艺修养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是数一数二的,然而,其人心胸狭隘,狠毒暴虐,书都念到了狗肚子里,登基之后,他不思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整天召集一大帮文艺圈人士在皇宫举办文学沙龙,喝咖啡,抽雪茄,虚伪矫情地谈论诗和远方。为了稳固帝位,他还大肆屠杀同宗兄弟,毫不心慈手软。 在这样一个皇帝的管理下,南梁要是能复兴,可真是见鬼了。

不久,南梁发生民变,起义蜂起,萧绎命令陈霸先出镇江苏镇江,王僧辩出镇江苏南京,以便于弹压民变。

554年10月,西魏兴兵南下,直捣南梁国都荆州。

555年正月初二,城破,文艺帝萧绎被处死(沙袋压死),西魏扶持萧弩(cha)称帝,建立了一个愧儡政权,史称西梁。

当年,梁武帝曾派遣侄儿萧渊明北伐,兵败被擒,成了高洋的俘虏。如今,高洋一看宇文泰占了大便宜,赶快拉着萧渊明出发,带着刀子叉子盘子,风急火燎地派兵直奔南京而来,也想学着宇文泰的样子在南梁身上割一块肉。行军途中,他给镇守南京的王僧辩写了一封信,说老王呀,我带着你们的新皇帝回来了,赶快杀猪宰羊,来城外接我。

起初,王僧辩对高洋的提议是拒绝的,还派兵和高洋打了一仗,结果战败。王僧辩这一下害怕了,大开城门,迎接高洋入城,同意萧渊明继位。 陈霸先一听这个消息生气了,老王这个人太没节 操!——对曾经亲密无间的老战友就此反目成仇。

555年9月,陈霸先发动突袭,老战友王僧辩兵败被杀,萧渊明被迫退位,帝位由文艺帝萧绎的第九个儿子萧方智取而代之。在随后的一年里,陈霸先左右开弓,一只拳头抗击北齐,一只拳头横扫王僧辩的余党,两拳出击,打得虎虎生威。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西魏的宇文泰这时候去哪里了呢?为什么建立西梁佛倡政权之后,他没有再接再厉,而是没动静了呢?因为,宇文泰老了,老得必须考虑后事了。

他的继承人宇文觉还是个孩子,幼子登基而被篡位的事他见得太多了,让这样一个孩子在乱世中压场显然是危险的。当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可闻的时候, 当陈霸先在北齐和王僧辩的余党之间辗转腾挪的时候,宇文泰对无止境地对外开疆拓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想趁着有生之年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锻打成铁板一块,然后把继承人扶到不可撼动的铁王座上。

556年正月,宇文泰在西魏推行新官制,削弱地方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年4月,他开始启程巡视边疆,巡视的结果使宇文泰很满意一—边疆并无异动。在回朝的路上,他忽然感染恶疾,自知时日无多,急忙派人召来侄儿宇文护,委托宇文护帮他照顾幼子,完成统一九州的大业。

在此时的宇文泰看来,内部已经固若金汤,边疆也无强敌大把朝政委托给最放心的侄儿,由他辅佐幼子,西魏建立王图伟业指日可待,自己亦可含笑九泉。

然而,宇文泰忘记了四个字——祸起萧墙。

556年10月,宇文泰去世。557年2月,宇文觉废掉西魏的傀儡皇帝,改称天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同年,宇文护逼迫宇文觉退位,痛下杀手,拥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继位。

同样是在557年,南梁也变天了,陈霸先逼迫萧方智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陈。——史称南陈。

559年,陈霸先去世,传位给侄子陈蒨。同年,高洋喝酒喝高了,死了,传位给儿子高殷。

560年,三国都有大事发生。 北齐的高演发动政变,篡了侄子高殷的位。 北周的宇文护打算另立一个听话的傀儡,毒害宇文毓,宇文毓很清楚自己是遭到了暗算,临终时趁着神志清明,当着其他重臣的面传位给弟弟宇文邕,暂时挫败了宇文护的阴谋。

南陈发生叛乱,叛军联合北齐与北周,水陆并进 一起杀向南陈国都南京。

事实证明,陈霸先、宇文泰、高欢三个人当中,陈霸先选择继承人的眼光是最好的。面临强敌之际,陈清镇定自如,两线出击,左掌封锁长江险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右拳击退叛军和北齐联军,成功地捍卫了疆界,也终于使南陈的国势得以落定。在此后的几年里,陈精励精图治,安抚民生,南陈的综合国力嗖喂上扬。

然而,陈清选择继承人的眼光不如他的叔叔陈霸 先。

566年,陈清去世,传位于儿子陈伯宗。

568年,陈伯宗的叔叔陈项发动政变,篡了侄子陈伯宗的位。

幸运的是,陈预还算是个好皇帝,上位之后并没有七搞/八搞,而是继续沿着陈荷制定的路线大搞经济建设,维护了南陈的和平和稳定。

与陈预相似的是北齐的高演,高演的帝位同样是从侄子手里篡来的,到人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皇帝。然而,他在皇位上只坐了一年多就因病去世,从他之后,北齐昏君成串,势力江河日下。 572年,在宇文护的阴影里隐忍多年的宇文邕发动政变,在大殿上亲自动手,捅死宇文护,扫灭宇文护的党羽,成功地夺回了政权。擦干王座上的血迹,宇文护磨刀霍霍,准备发动对外战争,决定先消灭江河日下的北齐,再消灭南陈,完成宇文泰的未竟大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北齐是软柿子,毕竟它也曾经是个强国,家底子在那里搁着呢!为了增加胜算,宇文邕给陈项写了一封信,邀请陈顼共同出兵,夹击北齐。 573年,南陈出师北伐,575年,淮南地区归入南陈 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宇文邕连战马都没有下,就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猛攻南陈。

陈项奋起抵抗,却遭到了登基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可能是南陈命不该绝。就在陈顼被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宇文邕忽然去世,继位的宇文赞(yun)是个小混蛋,无心征战,祸乱朝政,大权旁落,渐渐入杨坚手中,杨坚密谋篡位,暂时无心南征,南际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劫。

581年,杨坚篡位称帝,改国号为隋。

582年到586年,杨坚忙着稳固内部,安抚人心,平定叛乱,培植羽翼,并没有大举南下。

对于南陈,这4年未尝不是一个积蓄实力的机会,但是,陈蒨(582年去世)选了一个不靠谱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段子手陈叔宝。

陈叔宝是个奇葩,凡是有利于建设国家的,他样样稀松,凡是有利于搞垮国家的,他样样精通。南陈落到他手里,也就只能掰着指头过日子了。

587年,杨坚废掉了傀儡国西梁。

588年,杨坚派遣三路大军伐陈。

589年,南陈灭亡。

590年,杨坚平定岭南。
至此,隋朝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自东晋南迁(317年)以来长达273年的南北分裂状态。


严笑云飞


我按年代时间顺序简单捋一下,从三国开始,到隋朝统一天下:

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9年,孙权建立吴国;263年,魏国灭(蜀)汉;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天下;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此后在黄河流域、辽东、河西以及四川,出现多个少数民族及汉人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因国家太多,恕不详述;316年,汉国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建立东晋;386年,鲜卑拓跋部拓跋珪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是为北朝开始;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是为南朝开始;439年,北魏统一北方;479年,萧道成代宋,建立(南)齐;502年,萧衍代齐,建立(南)梁;534年,高欢拥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535年,宇文泰拥立北魏宗室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同年,陈霸先代梁,建立(南)陈;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北朝结束;589年,隋朝灭(南)陈,南朝结束,隋朝统一天下。

以上是220——589年,三百七十年间大事记,希望给大家有所帮助。哈😄


手机用户1217500323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间的总称,对于不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非常难以记忆。笔者热爱中国历史,交给大家一个便于理解而且不会混淆的记忆方法。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三段历史时期的合称。大家可以分开了解,然后就能捋清这段历史了。

三国时期

对于三国,大家应该非常熟悉,由于魏国是三国中的正统,所以用魏的称号代表了整个三国时期。笔者给大家划个时间表,狭义的三国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司马炎灭吴为为止,广义的三国就是把开始的时间提前到东汉末年。所以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代的是魏、蜀、吴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

两晋就是三国以后的时期,分为西晋与东晋。西晋就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所建立。265年,司马炎废除魏元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三国。其中要注意,蜀国是263年就被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灭掉了,所以西晋只是灭了吴国。西晋时期主要的代表事件有“贾后专权”,“士族当道”,“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西晋被匈奴灭亡后,琅琊王在江南建立了一个小朝廷,表示延续晋朝的正统,这就是东晋(317年-420年)。与西晋不一样,东晋只是个割据政权,疆域大体上在长江以南,北方地区完全沦陷于游牧民族手中。以匈奴、鲜卑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先后或者同时在中国北方建立了16个割据政权,实际上远不只16个,北魏史学家将其中16个具有代表性的政权圈出来,记载在史书上。所以,东晋时期是个分裂时期,南方为统一的东晋,北方为16国混战,统称为东晋16国。东晋结合之前的西晋,一起被称为两晋。



南北朝时期

东晋16国之后,我国就进入了南北双方军事对峙的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南北朝。注意:南北朝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段时间、多个王朝的简称。原来的东晋王朝存在了103年,始终没有收复中原;北方的16国大分裂,谁也没有能统一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新的时代又出现了。

东晋的权臣刘裕发动北伐,消灭了16国中的南燕、后秦,并在公元420年废除东晋,建立宋朝;混战的北方也逐渐一统,出现了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国。439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统一北方。时间进展到这里,形势再次明了。中国的南方是宋朝,北方是魏朝。笔者要特别说明一下,中国历史上同国号的政权比较多,这个刘宋与包拯所处的北宋不是一回事,同样的,这个拓拔魏与曹丕建立的魏也不是一回事。



东晋16国混战变成了宋、魏的南北对峙,但是南北又经常爆发战争,谁也无法消灭谁。宋朝的北伐从来没有越过黄河,北魏的南征也没有占领长江以南,所以称为南北朝划江而治。南北朝这段时间里,南方的朝代更替分为宋、齐、梁、陈四个阶段;北方的朝代更替为北魏、西魏与东魏并立、北齐与北周并立三个阶段。

总结:

由于魏晋南北朝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上承东汉一统,下开隋唐一统,所以非常地重要。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享国52年的西晋王朝保持了24年的统一以外,其余全都是混乱时期。因此,魏晋南北朝可以看成是我国东汉与隋朝之间的一段近4个世纪长的大分裂时期。


世界人文通史


第一阶段:北方统一。也就是三国时期。

220年曹丕废汉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受封吴王,229年孙权称帝,正式成为三国。北方曹魏统一,南方吴蜀东西分裂。

264年魏灭蜀,265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短暂的全国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后短暂统一全国。不久之后,西晋陷入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304年,氐族李雄称帝,在西南建立成汉。匈奴刘渊称帝,在北方建立匈奴汉(前赵)。317年,西晋被前赵灭亡。


第三阶段:全国混乱。

西晋灭亡后,南北方都陷入混乱。南方是成汉占据西南,东晋占据东南。北方前赵占领北方大部,但东北则有鲜卑慕容氏的前燕政权。西北则有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政权。

319年,前赵大将,羯族人石勒称帝建立后赵,北方进一步分裂为四大块。328年,后赵攻灭前赵。


第四阶段:南方统一。

349年,东晋大将桓温攻灭成汉,收取巴蜀,南方统一。

同年,后赵皇帝石虎死亡,后赵陷入多头混战。351年,后赵大将汉人冉闵消灭后赵王室,建立冉魏,旋即被鲜卑前燕攻灭。前燕占据河北之地。后赵大将氐族人苻洪则跑到关中建国前秦。天下大势是三分天下,东晋在南,前燕在东北,前秦在西北。另外还有西北的前凉和内蒙的代国(拓跋氏鲜卑,后来的北魏)。

第五阶段:南北对峙

前秦370年灭前燕,373年灭代国并占领东晋的西南地区,376年灭前凉,统一北方。

天下形成南北对峙。383年,淝水之战中苻坚兵败。


第六阶段:北方再次分裂

苻坚在淝水之战兵败后,原本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短短数年,关中分裂为前秦、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乞伏氏),河北是鲜卑慕容氏重建的后燕、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北魏),另外还有鲜卑慕容氏的西燕、丁零人翟氏的翟魏,以及赫连勃勃的夏国在当搅屎棍。凉州地区则有后凉(氐族吕氏)、南凉(鲜卑秃发氏)、北凉(匈奴沮渠氏)、西凉(汉人李氏)四国彼此纠葛。这十多个国家彼此之间征战杀伐,兼并不休。后来后燕被北魏打败,残部又分裂成北燕和南燕。

第七阶段:北方统一,恢复南北对峙

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北方大部分邦国要么相互吞并,要么被北魏和东晋消灭。东晋则在420年被大将刘裕篡夺,建立了南朝宋。这样,在5世纪初形成了宋和魏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八节段:北方再次分裂

南北对峙百余年后,534年,北魏权臣纷争,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国。天下再度三分。此后,两国权臣又分别篡位,西魏成了北周,东魏成了北齐。而南方则是宋齐梁陈不断更替。


第九、十阶段:南北对峙到统一。

577年,北周灭北齐,天下再度变成二分。

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天下。

以上,就是从三国到南北朝一共300多年的分分合合历史。如果我们用十个汉字分别表示这十个阶段,那就是:丫口田丫日甲日丫日口


巴山夜雨涮锅


魏晋南北朝涉及汉末曹魏220年到581年杨坚受禅立隋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这段历史错综复杂,又是胡汉交错,显得复杂无比。

三国之后,大军师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短暂统一,西晋八王之乱后晋东迁,进入长江流域以南建立了东晋,而北方五胡乱华。东迁的晋加上五胡乱华建了的各种政权并称东晋十六国。

然后东晋被刘裕取而代之建立刘宋之后就是短命的齐梁陈三代,与北方的更迭的五个少数民族政权共称南北朝。

接下来,杨坚受禅北周建立了隋,并一举统一了中国,开始了另一段全盛时期,隋唐。

其实想要厘清这段时间的历史,几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是前后关系,最简单的在纸上画一个前后关系表。第二个是历史地图,每个时期的历史地图理清楚了,基本上关系就清楚了。第三个,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史书不太注意的表,其实史书里的表是很重要的,那是历史学家对那段历史人物关系的归纳总结,把表读懂了,基本上对那段历史的人物关系就理清楚了。

这段时间的历史涉及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北齐书》、《南齐书》、《梁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整个二十四史占了一半,复杂吧,害怕不?

祝你学习愉快!


船长肆叔


我喜欢看历史书,而又特别崇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流人物,所以在网上找了书单。

最近在看的是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讲真,可能是学识不够,很多内容对我而言,都是特别新,很晦涩,估计没有一定了解历史概况的人,或者说是还没有对整个魏晋南北朝体系有所了解的人,是很难跟上进度的。

怎么样理清呢?

建议从大范围来先了解,从东汉末年分三国开始,三国时期应该从初高中的必读书籍《三国演义》就有个大体轮廓,到晋取而代之曹魏,不过几年的八王之乱后,变成东晋,再到南朝北朝,南北朝时期的十几个国家政权,再到北周大臣杨坚统一改国号为隋。

有了些简单的轮廓之后,知道政权的交迭更替,某些时候大概发生了哪些大事件,对政权有怎样的影响之后,就可以就开始细分其中的人物、制度、服饰之类的。

估计最混乱的还是在五胡乱华这段时间,五胡十六国说的还是政权有了一定时间的延续,更多的还有没有记上来,或者建立的国家时间几个月、几年就被吞并的。


吧唧人生


首先把握区域政权的南北之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启于三国,终结于隋,这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南北方分裂割据。因此这段历史就可以按照南北方的两条主线来进行梳理。三国时期,魏国占据北方中原可算北方主线的开端,而蜀、吴两国(尤其是吴国)可以看作南方主线的开端。西晋司马氏统一全国后,没有把握机会建立长期稳固的大一统王朝,反而因“八王之乱”等因素使中国又迅速回归到分裂时代。而此时的南北主线则分别转为退居江南的东晋王朝和以“五胡十六国”为代表的北方诸国;随着公元420年东晋的灭亡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又转而进入以北魏(后分为东、西魏和北齐、北周)为代表的北方政权和南朝四国(宋齐梁陈)对峙分裂时代。最后由代北周而起的隋统一南北,重建全国统一。由此可见,这段历史长期处于南北割据对峙的状态,因此要捋清这一段历史,就首先要从南北两条主线和板块来加以分析。

其次把握胡汉民族之分

魏晋南北朝是汉族和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从西晋末期开始,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周边民族,纷纷挺进中原或割据称王,可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汉人传统聚集地黄河流域全部沦陷,大量汉人被屠杀,剩下的汉人中很多被迫迁往南方,建立东晋等南方政权,使得长江流域的汉人比例迅速增大,同时南方得到较快的开发,逐步向我国经济中心演变。而入侵中原的胡人民族,也由开始的野蛮杀戮,武力征服逐步转为主动融入,积极汉化,直至南北朝后期演变为汉化的胡人,最终在隋唐时代彻底融入汉族。

第三把握统治阶层的演变之分

从汉代以来,尤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汉人王朝统治阶层逐步由士族高门垄断,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两晋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甚至皇室也不能撼动士族阶层的利益。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四个世纪的剧烈动荡,估计这种体制还会缓慢而僵硬的继续主宰中国的政治生活。但是胡人民族的闯入,就开始冲击和动摇这种体制;虽然他们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依靠这些世家大族,但是自身是少数民族依靠武力征服的背景下,他们不会任由士族控制所有权力。而南方政权自东晋末期动乱开始,也对南迁和江南本土士族冲击很大,南朝(宋齐梁陈)皇帝都是军阀阶层出身,因而也开始逐步摆脱士族控制国家权力的局面。最后随着隋唐的兴起,通过科举制彻底瓦解士族的特权,并最终使士族阶层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

综上,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个人认为要从南北区域分裂割据、胡汉民族冲突与融和,再加上国家统治阶层的进化演变三个层面入手。这样也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惨痛的教训和血腥的历史。它还带来了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更大的国家统一向心力;革新了秦汉时代以来的汉族自身的一些弊端,融入其他民族的尚武革新等新血液,从而促使中国进入了新一批隋唐时代汉人开创的文武相济的的伟大时代;同时南迁的汉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得南北方趋同化加快,使中国的国家重心从局限在黄河流域扩展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更广阔的一个范围。


围炉品茗人


魏晋南北朝,这五个字其实已经将这近四百年的历史梳理的很清楚了,其关键字便是“正统”。

把握了正统所在,便理清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正统之争虽然在今天看来本身意义不大,但对于我们梳理历史的脉络还是很有帮助的。

1,魏

魏,代表的是三国时期,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我们对这段历史都很熟。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朝

221年,刘备称帝于蜀地

229年,孙权称帝于江南

2,晋

晋,便是两晋,其中西晋统一了天下,结束了三国时代;而东晋则偏安江南,北方则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正统一直在晋朝,不管北方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

事实上许多人理不清楚的应当是五胡十六国的历史,这段历史确实很混乱,但也有理清历史脉络的关键,那就是“只看谁占据中原”。

1)前赵与后赵――匈奴阶段

304年,南匈奴人刘渊起兵于山西,国号“汉”,之后分裂为刘曜的前赵和石勒的后赵,东西并立于中原。

然后,石勒灭前赵,一统北方。

石勒死后,北方重新大乱。

2)前秦和前燕――鲜卑阶段

石勒的后赵亡后,石闵,也就是冉闵建立“冉魏”。冉闵后来被慕容恪所败,慕容氏的前燕入主中原。

与此同时,氐族人在关中建立前秦,与前燕东西对峙于北方。

最终,前秦苻坚灭前燕,一统北方。

3)第三阶段――后秦和后燕

苻坚败于淝水之后,慕容垂兴复大燕,是为后燕;姚苌杀苻坚,是为后秦,重新东西对立于北方。

但这次结束分立之局的并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崛起代北的拓跋北魏。

北魏灭后燕,后燕分裂为南燕和北燕。

之后,北魏灭北燕,东晋刘裕灭南燕和后秦。

至此,北魏与东晋联合瓜分了中原,十六国时期结束,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3,南北朝

所谓南北朝,也就是南朝和北朝均为正统。

晋朝的北方被北魏继承,南方被刘宋代替。

南北朝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南朝就是宋~齐~梁~陈

北朝就是北魏的演变史,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北周灭北齐一统北方。

结束南北朝的是北周的权臣杨坚,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之后挥师南下灭南陈,一统天下。

这便是“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主要脉络,当然这段历史远不止此,要想全部了解需要认真阅读这一时期的断代史,比如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等。

这一段历史很重要,不了解这段历史就不能理解隋唐的由来,不能清楚今日汉民族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