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府谷:扶貧闖新路 脫貧有門路

府谷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強化脫貧責任,打好攻堅硬仗,創新機制體制,激發內生動力。從水、電、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到易地扶貧搬遷,從產業扶貧到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正顯示出強大的攻堅合力,貧困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

時間不等人,唯有埋頭幹。當前,府谷廣大幹部群眾正大力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幹實幹”的新時代精神,在脫貧攻堅戰一線努力斬窮根、尋富路,凝聚起共同致富的磅礴力量。

府谷:扶贫闯新路 脱贫有门路

哈鎮硬路塔村土豆原種大豐收

綠豐公司蘑菇種植大棚

——府谷縣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綜述

“要以‘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和反饋問題為導向,在查漏補缺、問題整改、脫貧質量上出實招,求實效,增強貧困戶發展能力......日前,在府谷縣委十八屆七次全會上,該縣縣委書記李新功對脫貧攻堅發出動員令。

近年來,府谷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抓住“牛鼻子”,扶在根子上,從基礎設施、培育產業和改善人居環境切入,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14%下降到0.78%,精準扶貧就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越來越多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大門。

特色產業讓貧困戶“生津造血”

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府谷把培育產業作為精準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子,作為增強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來抓。

產業讓貧困戶搭上“脫貧快車”。古城鎮五道河村是純農業鎮,2017年,該鎮抓住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機遇,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因地制宜發展起了50座雙膜拱棚,改造1600畝低產果園,種植500畝中藥材,村集體產業從無到有,產權制度改革激發了鄉村活力,積極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深受群眾歡迎。

五道河村是府谷縣依靠產業助力脫貧的一個縮影。幾年來,府谷縣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山地蘋果、海紅果等雜果達3000畝,建設優質糜子基地10000畝、優質穀子基地100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10000畝。發展壯大肉羊產業,計劃安排扶持50個“三變”改革村發展肉羊產業,引種母羊3000只,種公羊100只。

通過發展產業,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府谷縣完成656個集體經濟組織註冊登記,172個行政村已完成了90個行政村的登記。

府谷發展形成了孤山鎮李家窪村為代表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武家莊鎮郝家塔村、古城鎮五道河村為代表的林果產業帶動型模式,三道溝鎮三道溝村、老高川鎮秦家溝村為代表的工業反哺農業模式等12個貧困村為代表的貧困村政府帶動型改革模式。

大扶貧格局夯實脫貧路子

以前,府谷縣黃甫鎮黃糜咀村由於基礎設施不完善和生產生活模式單一,當地群眾的收入總是提不上去。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們村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新建、擴建及維修改造,解決了村民‘用水難’‘出行難’等問題。”黃糜咀村第一書記柳羽梅說。

幾年來,府谷讓基礎設施先行“脫貧”,建設扶貧項目451個,涉及扶貧資金16402.9萬元。12個貧困村的安全飲水、通村公路、電力改造等硬件全部達到政策要求。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府谷縣開發公益崗位,1100個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完成勞動力轉移就業300人、創業幫扶20餘人次,667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和236戶貧困戶通過現代服務業實現了產業就業。

專項扶貧拓寬貧困戶增收路子,全縣12個貧困村光伏電站併網3100千瓦;金融扶貧累計發放貸款1634.46萬元,惠及460戶;扶貧互助資金累計發放借款3423.12萬元,惠及農戶3382戶;教育扶貧阻窮根,全縣每年用於建檔立卡學生兩免一補170多萬元,開展高校結對幫扶工作,累計培訓2000餘人次;健康扶貧拔“窮根”,全縣新農合大病保險覆蓋率達100%,縣域內“一站式”即時結算點26個,全縣貧困人口新農合住院報銷537人次,289.59萬元;易地扶貧搬遷,新建新府山小區、孤山幸福、哈鎮大岔社區、陳家圪堵幸福院、哈鎮幸福院和集鎮5個安置點,集中安置率為99%,城鎮化率為99%。危房改造暖民心,2016年至2018年,府谷縣共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殘疾貧困戶和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危房391戶;生態扶貧促增收,全縣累計落實貧困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2239戶,生態效益補償資金53.06196萬元。

社會扶貧建立穩定增收渠道

楊曉娟是一名社區志願者,每參加一小時的志願服務,她的愛心銀行儲蓄卡積分就會相應地增加1分。從2017年10月至今,她的積分已經超過了300分。

截至目前,府谷縣富昌路便民服務中心的愛心銀行已經吸納個體儲戶6013戶、集體儲戶368戶,累計提供志願服務時間近2萬小時,陸續開展各類愛心幫扶活動1100多次,捐贈了價值1300多萬元的愛心物資,救助困難戶8700多戶,受益群眾達4.3萬多人。

這是府谷社會扶貧的一個縮影。

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府谷縣發揮優勢,構建社會扶貧大格局,依託縣內工礦企業眾多和本地企業家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縣206家工礦企業與部門協同對接幫扶202個涉貧村,編織形成了每個涉貧村都有企業參與幫扶的“村企結對共建”網絡。幫扶企業根據自身實力,重點在補齊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短板,貧困戶產業發展、就業創業、農產品銷售等方面開展幫扶。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社會扶貧資金9786萬元。

今年以來,府谷縣已達成村企共建基礎設施項目意向98個,意向資金2000多萬元;達成吸納就業協議67個,其中貧困戶23人;達成消費扶貧項目56個,意向金額近430萬元。

此外,府谷縣依託海紅花節、農特產品展銷推介會等各類大型展會和重要活動,集中展示和銷售貧困戶的各類農特產品。通過這種“以購代捐”的形式,達成消費扶貧項目56個,意向金額近430萬元,既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又激發了他們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現在,正在協調府谷各大超市設立扶貧專櫃,進一步完善‘農超結合’消費扶貧模式,實現農產品與市民的一站式對接,著力解決貧困戶產品銷路不暢問題。”府谷縣扶貧辦主任馬有林說。

貧困戶在大棚內作業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幸福感

“能住樓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孩子上學、家裡人看病都方便,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著優美的環境、敞亮的居所,搬遷戶張維清臉上洋溢著幸福與滿足。

“十三五”以來,府谷縣規劃建設了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667戶1805人實現安置,已全部完成“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任務,236戶通過現代服務業落實了產業就業,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府谷:扶贫闯新路 脱贫有门路

磧塄農業園區郝家寨村移民搬遷房

貧困戶免費住上單元樓

走進府谷縣新府山小區移民搬遷安置點,這裡衛生乾淨整潔,居民臉上洋溢著笑容。

楊美花是異地扶貧搬遷的受益戶,2017年,府谷將易地扶貧移民搬遷與新府山小區“去庫存”有機結合,楊美花符合政策要求,全家搬離了王家墩申溝村的土窯洞,住進了裝修靚麗的兩室一廳移民搬遷安置點,實現了城市夢。

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府谷縣共計劃通過新府山小區安置易地扶貧搬遷對象542戶1623人。截至目前,542戶搬遷戶已全部搬遷入住,享受到了醫院、學校、集貿市場、超市商店以及各類便民網點的服務。

留守老人不再“空巢”

74歲的陳二旦老人是哈鎮陳家圪堵村人,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只能與老伴相互照顧。老兩口為免去子女的牽掛,去年夏天,他們住進了村裡辦的幸福院,實現起居無憂。

府谷縣針對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狀,藉助精準扶貧,應用易地扶貧搬遷模式,使用現有閒置基礎設施,把建檔立卡公費供養的福利對象和有困難需求自費寄養的社會老人安置在一起,探索推行“一院兩制”雙軌運行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解決了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

“十三五”期間,府谷縣規劃建設“一院兩制”安置點四個,新建幸福院兩處,利用閒置房屋資源改建“幸福院”兩個,滿足了200多個老人入住。

“幸福院的建設,保障了難以離村老人的衣、食、住、行,保障了病能就醫、閒能娛樂,解決了農村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黃甫鎮黨委書記王波說。

府谷:扶贫闯新路 脱贫有门路

花椒採摘 郭志雄

把扶貧車間建在搬遷戶家門口

目前,府谷667戶180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易地脫貧搬遷。

讓搬得出的貧困戶能發展、可致富才是扶貧的最終目的。為保障搬遷後貧困人口脫貧,府谷縣打出了“組合拳”,成立了扶貧產業發展公司,統籌安排護林員、道路養護員、環衛工人等就業崗位,提供發展種養殖業與扶貧產業示範基地就業崗位,持續落實社會兜底保障政策,創新產業扶貧模式,為移民搬遷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就業平臺。

糧食銀行:糧食當錢存 增值有保障

近日,府谷木瓜村村民拉著自家糧食到天漠“糧食銀行”網點進行儲存。一會兒,拉去的糧食變成了存摺上的數字。

有網點、有存摺、有利息、通存通兌……“糧食銀行”的業務與普通銀行十分相似,農戶來到這裡,將閒置的糧食存入並得息。府谷縣積極探索“糧食銀行”經營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存糧難、賣糧難、糧賤傷農的問題。如今,越來越多的種糧農民把糧食存進“糧食銀行”賺利息。

府谷:扶贫闯新路 脱贫有门路

貧困戶把糧食存到糧食銀行

“過去小米收穫晾曬後,要麼裝袋,要麼入糧囤,賣的時候再翻騰出來。現在全部存進‘糧食銀行’,既省時省力,又保值增值。”說起“糧食銀行”的好處,李家窪村種糧大戶李五女深有感觸,通過“糧食銀行”,能夠徹底解決“豐收的煩惱”。

“糧食銀行”採取市場化運作,吸收糧農手中餘糧“儲蓄”,糧農儲糧後便成為儲戶,可憑存摺隨時提取、購糧、折現。天漠“糧食銀行”負責人嶽永平介紹,以一個儲戶存糧3000斤穀子定期一年為例,僅在價差、利差、兌換、糧耗及分紅5項上所獲得的額外收益就有1695元。

為方便儲糧農民的生產生活,天漠“糧食銀行”除了代農儲糧外,還積極拓展品種兌換業務,只要手持糧折,將低於市場價5%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和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物資兌換給存糧儲戶。

“糧食銀行”的出現,有效激活了整個糧食流通鏈條,方便了種糧農民和用糧企業,其自身又是如何實現盈利的呢?

“‘糧食銀行’讓企業和農戶實現了‘雙贏’。”嶽永平說,“糧食銀行”的盈利渠道一是運作糧食,收取中間差;二是對糧食進行深加工,把糧食轉換為商品進行流通;三是開展寄售、批發、加工、兌換等業務。

成立糧食銀行後,每年收儲糜子1200萬公斤,去年收購價每公斤2.4元,收糧貸款利息按6%計算,每年節省貸款利息172.8萬元,扣除儲存費、物流費、管理費約36萬元,扣除應付儲戶糧食利息36萬元,僅融資成本一項,糧食銀行一年可節約100.8萬元。

“糧食銀行”這一新型糧食經營業態,得到了府谷縣的大力支持,府谷成立了天漠小雜糧產業聯合體,在孤山、木瓜、清水等傳統農業鄉鎮建設了萬畝糜子基地、萬畝穀子基地,並組織18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立了穩定持續的利益聯結機制。

在府谷,農民共享“糧食銀行”這一平臺,每畝地會額外增加300元以上純利潤收益,讓種植大戶既不愁買也不愁賣, 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提高了土地流轉的信心。

陳銳鈞:扶貧有力 脫貧有戲

“自從他來了,我們村的經濟就活了。”“現在整個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基層堡壘更加堅固了。”這是群眾對府谷麻鎮楊家峁村第一書記陳銳鈞的評價。

陳銳鈞是府谷縣畜牧獸醫局的幹部,任楊家峁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兩年多來,他訪貧困、挖窮根、搞產業,爭取各級幫扶項目資金累計1136萬元,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楊家峁村的扶貧路子。

府谷:扶贫闯新路 脱贫有门路

大力發展養殖產業

“組織軟弱渙散是楊家峁村發展落實的根本原因。”陳銳鈞在駐村第一時間找到了致貧的病灶。他從根子入手,築牢基層黨組織堡壘,整合“四支”力量,成立臨時黨支部,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完善村委會辦公室設施,落實黨支部“三會一課”,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道德評議、先進評選、修訂村規民約等,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能動性,營造了戶戶要發展、全村要脫貧的濃厚氛圍。

產業牽引脫貧致富,楊家峁村人均收入達到了9735元,較2017年增收460元,貧困戶人均增收680元。

陳銳鈞帶領村民使長短產業結合,引導群眾利用閒置土地大力發展種養加,為貧困戶爭取到了暖棚(羊舍)建設和400畝飼草種植項目資金14萬元。發展農特產品加工,投資105萬元建起了炒米加工廠和小雜糧加工廠,促進了農民增收。輻射帶動助農增收,成立海紅花農業合作社,引資500萬元新建小型酒廠,收購村內及周邊村高粱30多萬斤,實現穩定就業11人,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在壯大集體經濟方面,楊家峁村創新“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產業模式,發展了200千伏光伏發電、260畝集中連片沁州黃穀子、100畝集中連片綠豆等,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13戶38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省級貧困村脫貧摘帽。

“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築牢脫貧攻堅基底。”這是陳銳鈞對脫貧攻堅的認識。他帶領村“兩委”多方聯動,獲得項目資金款151萬元,硬化通村路,搞安全飲水,建衛生室,通網絡,架電網,逐步實現了村美、業興、家富、人和。

“陳書記幫助我們村投資706萬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7個,引資355萬元,完成集體經濟產業項目5個,到戶幫扶75萬元。”村民對陳銳鈞讚不絕口,他們說,自從來了陳書記,村子人居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陳書記是他們的貼心人。

劉建林:致富不忘回報家鄉

提起劉建林,在府谷縣田家寨鎮劉家畔村和陽山渠村,村民都說他是富了不忘鄉親的好支書。劉建林是陽山渠村人,在劉家畔村任村支部書記,他也是府谷上善若水公司的主要負責人。他致富不忘鄉親、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

“路好了,人心裡就亮堂了,覺得生活也有奔頭了。”行走在村裡寬闊的康莊大道路上,劉家畔和陽山渠村民言語中滿是自豪。

近年來,劉建林出資為村子新修水泥路40多公里,徹底解決了9個自然村的出行問題。他新建新農村別墅43套,讓劉家畔和陽山渠村村民160多人搬出了土窯洞。

為發揮經濟能人的致富帶動效應,2017年,劉建林被選為劉家畔村支部書記,他以精準扶貧為抓手,從村民生產生活最緊迫的項目入手 , 牽線搭橋,引進資金和技術,抓人畜飲水、農田水利、通路通電、公共衛生、村容村貌整治等,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產業促脫貧,劉建林通過成立合作社,按照種養結合的模式,引導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鼓勵農戶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黃芩200餘畝、新品種穀子110餘畝,增加貧困戶經營性收入。

“我從小在這裡長大,這裡的苦我吃過,這裡的貧窮我體驗過,如今我富裕了,我不能丟下我的父老鄉親,我要帶著他們一起走出貧困,走向小康。”劉建林瞭解群眾的需要,努力為困難群眾指出路、規劃生活。“他為村裡出力了,我們很感激他。”提到劉建林,劉家畔和陽山渠村民對他的付出十分感激。

劉寶林:“日子會越過越好”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用在脫貧戶劉寶林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今年36歲的劉寶林,憑藉著自身不懈努力,光榮脫貧。

家住府谷縣孤山鎮岳家寨村青谷地峁自然村的劉寶林,在他十幾歲時父親病逝,他與身患病重的母親相依為命,精神上沒了支柱,經濟上沒有來源,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精準扶貧實施以來,他的家庭面貌和生活狀況才有了“大轉身”。

“這幾年農業政策、扶貧政策這麼好,不如回到村裡種上幾畝地。”2019年開年,駐村幹部的話點醒了迷茫的劉寶林,他搬回了農村,制定了產業計劃。

“像我這樣的貧困戶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劉寶林種植了15畝西瓜、35畝蘋果樹、300畝藥材、70畝糜子、30畝穀子、20畝玉米、15畝土豆。他請教村幹部,參加農民培訓班,學習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經驗,很快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種植“能手”,靠自己辛勤勞動獲得了收入。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以來,初嘗成功滋味的劉寶林加入了經濟合作社,他擔負起了合作社理事長的職務,帶動了村民們的創業致富積極性,大家的收入普遍提高了,他的生活也有了盼頭。

“現在政策這麼好,我得到了政府幫助和村幹部的鼓勵,政府還給我安排了公益專崗,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自己又種了這麼多地,一年下來收入相當不錯。”劉寶林希望身邊的貧困群眾像他一樣積極行動起來,苦幹實幹,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發揮自身能動性,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今年,他被評為“府谷縣2019年脫貧固貧示範戶”。

“我現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有專門的家庭醫生,還可以定期免費體檢,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勞能致富,我相信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劉寶林有感而發。

張維清: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

快到年底了,張維清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他粗略算了一筆賬:除去房租、人工、水電費等雜支,今年他的小賣部淨收入能達到5萬多元。

張維清是府谷古城鎮人,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張”。張維清今年47歲,不瞭解他的人說他年富力強、致富有方。可是,很多人不知道他之前是貧困戶。這位身材魁梧的莊稼漢,究竟有什麼能耐,在兩年時間內成為了群眾稱讚的脫貧示範戶。

府谷:扶贫闯新路 脱贫有门路

張維清正在自己的超市整理貨物

張維清一家四口人原本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在2011年不幸降臨,他的妻子患上腎衰竭重病,為了治療,他不僅變賣了全部家當,還欠下30多元的債務,但還是沒有留住他的妻子。

妻子去世,兒子上大學,女兒上小學,債臺高築,所有的不幸疊加,徹底把他打垮了。

就在張維清一籌莫展的時候,鎮村脫貧幫扶幹部鼓勵他樹立信心、自力更生,給他送來脫貧政策。“‘扶貧政策支持’這六個字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就是這六個字改變了我的命運。”張維清說。

在幫扶幹部樊小榮的幫助人,張維清放下包袱,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先後被聘為鎮級生態護林員和單位水暖工,後來搬進了新府山移民小區。30萬的債務讓他時刻都不得喘息,脫貧致富還債的念頭一直在他心裡縈繞不去。

2018年,在幫扶隊伍的共同參謀下,張維清通過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在移民小區租下一間門面房,供應日用品。憨厚、熱心、勤勞的名聲很快在小區內傳了起來,居民都願意在他的商店買東西,他的致富之路就慢慢走向正軌了。

“自己不奮鬥,什麼時候都發不了家。我現在每天早上5點起床幹活,到晚上11點左右關門。除此之外,每年回老家種地,增加收入。咱不能只享受扶貧政策帶來的好處,還要行動起來,靠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張維清告訴記者,“2017年,我就已經脫貧了,現在一年有六七萬元的收入,生活在一天天變好。”

記者吳傑 通訊員張建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