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淅川:綠色發展贏來“水清民富”

“出門3分鐘就到‘崗位’,一個月拿3000塊工資,外地人見了都尊稱‘師傅’,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咱村軟籽石榴帶來的!”近日,在淅川縣老城鎮楊山村軟籽石榴基地裡,貧困戶楊朝峰邊忙著採摘石榴,邊向記者介紹著他家的情況。一顆顆鮮紅碩大的軟籽石榴映紅了他滿是豐收喜悅的笑臉。

淅川:綠色發展贏來“水清民富”

楊朝峰是楊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7口人,生活拮据。2016年,老城鎮引進了豫淅紅生態農業公司,在楊山村等地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產業。楊超峰將自家的12畝地流轉給企業,自己則成為第一批產業工人。談及此事他笑著說:“土地流轉費一年6000元,在公司打工每月3000元,再加上到戶增收的分紅,一年收入4萬多元,比以前強多了!”

淅川縣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而老城鎮的21個行政區都處在丹江口水庫庫岸線上,肩負著保護水質和脫貧攻堅的雙重政治擔當。他們結合實際,確立“水質至上,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短中長”三線產業發展結合,助推脫貧攻堅。

短線抓中藥材與果樹套種、食用菌產業、蜜蜂養殖、光伏發電等,實現當年發展當年脫貧;中線抓以杏李、軟籽石榴為主的生態林果產業,鞏固脫貧成果,走向富裕;長線抓全域旅遊建設,推動三產融合,實現鄉村振興。

老城鎮生態林果產業形成規模主要得益於有兩個好的發展模式。軟籽石榴採取土地“三權分置”模式,當地群眾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將土地流轉給“豫淅紅”石榴公司,群眾使了“租金”;公司把栽好後的果樹倒包給群眾,一棵樹每年管理費8元,每畝90棵720元,群眾拿到了“薪金”;同時約定,果樹有效益時,農戶公司效益分成比列為1:9,群眾拿到了“股金”;實現了一地生“三金”。杏李產業採取政府主導、企業帶動、支部引領、群眾主體、效益分成的“公司+農戶”模式。實施辦法是:政府把龍頭公司引進來,公司包苗木供應、包技術服務、包產品銷售;村兩委負責督促農戶按公司提供的樹苗栽好、管好;農戶把公司提供的樹苗在自己的責任田上栽好,按公司提供的技術管理好;效益分成,第四年每畝效益要達到3000元,達不到公司補到,達到這個目標,公司提取15%(獎村集體5%),農戶85%。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經濟有收入,調動三方的積極性。

模式新,機制活,群眾發展生態林果產業的積極性高。老城鎮近4萬畝耕地,目前,已栽植杏李3萬畝、軟籽石榴7千畝、竹木混交林3千畝,基本實現了生態林果產業全覆蓋。一個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生態老城雛形已現。

淅川:綠色發展贏來“水清民富”

老城鎮黨委書記翟成敬介紹說:“我們要牢固樹立‘水質至上,生態為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落到實處,帶領群眾實現‘水清民富’的美好願望。”

該鎮的發展只是淅川縣委、政府按照“一縣一業”工作思路發展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目前,淅川縣軟籽石榴總種植面積近5萬畝,產果量達270萬斤,千畝以上基地8個,500畝以下大戶46個,通過地租、勞務、分紅等方式,實現產業帶貧4300餘戶。

除了軟籽石榴,優良的自然環境和“保姆式”的服務也刺激了淅川杏李、黃金梨等生態產業的高品質發展,丹江魚、大閘蟹、小龍蝦、白玉蝸牛等優質農產品已進入城市餐桌。近年來,該縣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1家,扶持農民合作社1152個,創建家庭農場916家,林果產業種植面積達到30多萬畝,林下作物套種面積達到50%左右,全縣貧困戶80%以上的收入來自扶貧產業,1/3以上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