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中醫裡的陰陽制衡,漸寒之日,告別手腳冰涼

陰陽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和方法論,在中醫學中應用廣泛,這次我們從生理和病理兩個方面闡述陰陽理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人體組織結構上的陰陽劃分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這一統一體中,是有著陰陽這一對立統一關係的。根據陰陽的特性給人體劃分陰、陽,可以有很多種劃分。這裡我們按中醫學的角度,從部位、臟腑、經絡三個方面來劃分。

中醫裡的陰陽制衡,漸寒之日,告別手腳冰涼

部位,這個很好劃分,比如說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等等。

②臟腑,臟腑理論也是中醫學獨具特色的理論之一,中醫學的臟腑理論和現代醫學的臟腑不是一回事,比如說心臟,現代醫學認為心臟就是心臟,單指這一個器官,而中醫學的心臟是一整個心繫統,包括心與之相對應的腑、經絡、形體官竅、精神情志、外界環境都是息息相關的。

以陰陽劃分臟腑,離不開臟腑的相對位置和生理功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心肺居上屬陽,肝脾腎居下屬陰;心肺同居上位屬陽,而根據其生理特性還可再劃分陰陽,心五行屬火,主血,與夏季相應,故為陽中之陽;肺五行屬金,主氣,與秋季相應,故為陽中之陰。每一髒又有陰陽,比如腎有腎陰、腎陽,有的人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就是腎陽不足。

經絡,人體十二正經,有手足三陰三陽的不同,總體來說,循行於肢體外側稱為陽經,內側成為陰經;奇經八脈中也有陰維脈、陽維脈和陰蹺脈、陽蹺脈之名,任督二脈中任脈行於腹部正中線屬陰,督脈行於後背正中線屬陽。

人體的生理功能上的陰陽劃分

人體的構成和維持正常生理活動離不開精、氣、血、津、液這五者。精、氣、血、津、液都是中醫學上的概念。總的來說,精、血、津、液都是有形之物,具有滋養、濡潤等作用,“靜”主“內”,故屬陰;氣無形,具有溫煦、推動、奮等生理作用,主“動”主“外”,故屬陽。而氣又有營氣和衛氣兩種。衛氣具有護衛肌表的作用,故稱為衛陽,營氣具有化生血液、濡養臟腑組織的作用,故稱為營陰。在津液中也可再分陰陽,質清稀而薄的津屬陽;質稠厚而濁的液屬陰。

中醫裡的陰陽制衡,漸寒之日,告別手腳冰涼

精、氣、血、津、液的關係示意圖

另外一個就是人體之陰精陽氣這一對概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者,藏精而起亟(qì)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說明機體的防禦功能。行於外,具有保護機體內部組織器官的衛外功能屬於陽,稱為陽氣;藏於內,為陽氣不斷地提供能量補充的物質基礎屬於陰,稱為陰精。衛陽營陰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完成護衛肌表,抗禦外邪的作用。

人體的病理變化對應的陰陽劃分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與人體自身的正氣和外界的致病因素有關,這部分致病因素可以統稱為邪氣(六淫)。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基礎,外感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而正邪相交於人體相抗爭的結果則是機體是否發病的決定因素。因為陰陽的交感互藏 、互根互用、對立制約、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因此疾病的變化機理也可以用陰陽來說明。外感六淫有陰邪和陽邪,邪氣的偏盛偏衰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這些變化又可以再分為三個方面:陰陽的偏盛和偏衰、陰陽互損和陰陽轉化

中醫裡的陰陽制衡,漸寒之日,告別手腳冰涼

  • 陰陽的偏盛和偏衰

偏盛分為陰盛和陽盛兩方面,只要是屬於陰或者陽的任何一方超出了正常的水平,都稱之為偏盛,就會引起相應的病理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勝則為陽邪侵犯人體而表現為陽熱、亢盛的一類疾病,即所謂的“陽勝則熱”,譬如溫熱之邪侵犯體,或寒邪入裡化熱,則可出現高熱、煩躁、面赤、脈數等熱證。

由於陽能制約陰,故陽勝時必然會損傷或消耗機體的陰津,使津液虧乏,而出現滋潤不足的乾燥表現,即所謂“陽勝則陰病”。如外感溫熱病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口乾舌燥、小便短赤、舌紅少津等熱勝傷陰的證候。

陰勝,是陰邪侵犯人體,或邪從寒化而表現為陰寒亢盛的一類疾病,即所謂“陰勝則寒”。如寒邪直中太陰,可出現寒冷、脘腹冷痛、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等寒邪入裡的證候。

由於陰陽相互制約,故陰勝時疾病必然會消耗和制約機體的陽氣而致其不足,即所謂“陰勝則陽病”。如若寒邪侵犯人體而治療不當,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肢冷、蜷臥、下利清谷、脈遲伏或細微欲絕等“陰勝傷陽”或“陰勝陽衰”的證候。

中醫裡的陰陽制衡,漸寒之日,告別手腳冰涼

陰陽偏衰,是屬於人體陰陽的任何一方低於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稱之為陰虛、陽虛。其臨床常表現為“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陽虛,是指人體陽氣的虛衰。根據陰陽相互制約的原理,陰或陽任何一方不足,無力制約對方,必然會導致另一方的相對偏勝。陽虛不能制陰,則陰相對偏亢而出現寒象,如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飲食失節,勞或久病失養等可導致

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神疲蜷臥、自汗、苔白、脈微細等虛寒證

陰虛,是指人體陰氣虛衰。陰虛不能制陽,則陽相對偏亢而出現熱象。如熱病後期傷陰、五志化火傷陰、久病傷陰或素體陰虛可導致潮熱、盜汗五心煩陰地熱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虛熱證

  • 陰陽互損和陰陽轉化

陰陽互損是由於陰陽之間互根互用,所以當陰陽偏衰到一定程度時,亦可出現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的陰陽互損情況。

當陰虛至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生陽,可逐漸出現陽虛的證候,稱為“陰損及陽”。

當陽虛至一定程度時,因為陽虛不能生陰,可逐漸出現陰虛的證候,稱為“陽損及陰”。

“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最終結果是“陰陽兩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