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三国时代称呼领袖为“主公”?

重舟难过千重山


方圆论坛观点!

主公一词一般都是臣子对君王的称呼。仆役对主人人多称呼。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臣也可以说是帝王的仆役。所以臣子称呼君王为主公也没有错。而且主公这种称呼并不是在三国时期才出现的。主公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主公和家臣其实是一体共生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而家臣也不是家中普通的仆役。而是为家主里下过大功,并且忠心耿耿获得家主认可的仆役才可以称作家臣。家臣可以说是家里的半个主人。他们是最忠心于家主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手下食客众多,各个都号称食客三千。而且这所谓的食客其实就是家臣。而主公的称谓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后来在秦末汉初之时,主公一词又开始盛行。就说汉高祖刘邦,在刘邦趁着陈胜吴广起义后,占领沛县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汉初的政治班子就已经开始构建。而樊哙,萧何,曹参等一直追随刘邦的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称刘邦为主公。就拿萧何举例子。原本萧何是当官的,不管社会地位还是职务都比刘邦要高。在刘邦没有开始造反的时候,萧何称呼刘邦一直都是叫名字,甚至有时候还很不客气。但是等刘邦开始造反,而萧何又要追随刘邦的时候,萧何称呼刘邦就一直用主公二字代替。在也没有直呼刘邦的名字。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兵争夺天下。这个时候各诸侯与其臣子之间,又多以尊卑相称,而臣子也多以主公称呼所追随之人。在陈寿所著断代史《三国志》中不论《魏书》还是《蜀书》或者《吴书》,其中均可见到“主公”二字的记载。而三国时期的主公称谓也是从汉代传下来的。我们不管从影视作品还是小说中也都可以看到东汉末年起兵诸侯都被自己的臣子称为主公。

最后有记载的直到唐朝,依旧保留着主公与家臣的称谓。基本上当时上到唐太宗李世民,下到各个侯爵世家,都有自己的家臣。《说唐演义全传》中第五十一回记载,“臣受主公大恩,虽粉身碎骨,难以补报”。而唐代诗人杜牧在《张好好诗》中写道“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由此可见,主公这个称谓在唐朝还是存在的。直到唐后,再无主公一词的记载。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多多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观点。


方圆论坛


一般有三种情况叫主公,第一种是臣下对自己的君主的称呼,第二种是奴仆对主人的称呼,第三种是宾客对主人家的称呼。

主,一般指主人的意思,而公是公侯伯子男里面最高的爵位,对长辈和有名望的人也称之为公,比如周公。那么主与公合起来,一般指的就是主公,用来称呼君主。

而我们看三国演义,知道主公是武将与谋臣对自己君主的称呼,不管是叫曹操,刘备,孙权,还是董卓都是叫主公,那在三国正史上,真的是这样叫吗?这个就得从《三国志》等史书去找了。

我们先来看曹操的,曹操讨董卓的时候,被徐荣打败,曹操的战马战死,曹洪就把战马让给了曹操,他这个时候称曹操为君。荀彧劝曹操要迎汉献帝的时候,他称曹操为将军。

曹操准备要征刘备的时候,众将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这里是叫曹操为公,并没有说主公,这时候曹操为司空,是三公之一,后面就有多处记载,诸将称曹操为公,后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

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杨修说,王说劝肋,是想回去了,这个时候是叫曹操为王了,因为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时候,封魏王。由此可见,魏臣叫曹操的称呼有君,将军,公,王这几种叫法,比较少叫主公。

那我们再来看刘备的,徐庶建议刘备到隆中请诸葛亮,他的称呼是将军,诸葛亮见了刘备,也称刘备为将军。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见孙权,他对刘备的称呼是刘豫州。诸葛亮劝刘备称帝的时候,他叫刘备为大王。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刘备觉得许靖不可用,而法正建议刘备要用许靖,他对刘备的称呼是主公。而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法正睚眦必报,有的人就劝诸葛亮向主公说一下,治一治这个法正。由此可见,蜀臣比较常叫刘备为主公。

那我们再来看看孙权的,建安五年的时候,孙策刚死,张昭开始叫孙权为孝廉,后来叫将军,周瑜也称孙权为将军,鲁肃也称孙权为将军,建安九年的时候,沈友称孙权为主上。可以看出,吴臣一般叫孙权为将军,比较少叫主公。

总的来说,三国里,只有蜀臣叫刘备为主公,其他的君主就很少称之为主公,不过主要受了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都把君主叫做主公。


历史简单说


三国时代主公是刘备定蜀至王汉中时期的专属称呼。三国志和裴注中是在刘备定蜀至王汉中期间有14次臣子称呼刘备的。其后主公一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大规模使用,唐宋时期主仆称为主人,到后来的三国演义就普及使用了。

孙权自己的专属称呼是至尊。在三国志中孙权被多次称为至尊,这个称呼一直贯穿了四大都督掌权时期。

曹操的专属称呼是三人中最奇葩的——相公,因为曹操既做过丞相又做过魏公。不过相公一词只出现在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两首诗中,现实中曹操并没有使用,而且曹操做魏公不到两年就升至魏王,也就是王粲想出相公这个词几个月后而已。

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一般能论上品级的人万用称呼就是 将军 ,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就称刘备为将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如果做到了一方诸侯,就会被称为使君,后汉书·华佗传》:“佗脉之(指广陵太守陈登)曰:‘府君胃中有虫。’等到了三公或三孤的地位就可以叫 公或明公 了!比如官渡之战期间,荀彧对曹操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地位到了王你在用以上称呼就是找死了,这个时候一般用大王或殿下比较合适!


那一刻的对望


“主公”一词,不仅仅是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也有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等意思。不仅仅是三国时代臣下对领袖的独有称呼。其实在三国时期,很少对主上称呼“主公”。

最正确的称呼是视上级称呼所定的。如曹操当司空之前,曾先后任行奋武将军、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他手下的人都管他叫将军。《三国志 魏书 荀彧传》记载,荀彧在为曹操出谋划策时,就称:“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徐庶向时任左将军的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而在《三国志》里,“主公”这一词虽然出现了十几次,但只有刘备集团才用过,都是出现在《蜀书》里,而且都是用来称呼刘备的。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法正传》

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刘巴传》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三国时代称呼领袖为“主公”,我觉得更多的是《三国演义》和电视剧的普及。


宇文悦


领袖称“主公”,尊事之为主也

很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或其他文艺作品中中,很多谋士和武将会称呼其领袖为“主公”。但在真实的历史中,“主公”一词,只是始于刘备,而真正能够被称呼为“主公”的,在三国时期中,也只有刘备入主四川到称为汉中王这段期间。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被称为“主公”呢? 胡三省注《通鉴》有充足的说明:“主公之称,始于东都。改明公称主公,尊事之为主也。”由始而来,主公之称呼,其实是对在位权者的通称,来表现主仆的阶级上下而来的。

“公”在汉代是一个十分普遍性的尊称,当时,父尊称为公,对师长也尊称为公。而“公”此字,更可以追溯周朝时代,被封为公爵的贵族,也会给予“公”这个字的爵号。

由始可见,“主公”这个词,是一种非常尊贵的称呼,而刘备在集团内部,用这个称号,也有着稳固权力的作用。


重舟难过千重山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带有平衡色彩的叫法,按理说,主公只是汉朝时期普通的用语,宾客之间可以叫主公,仆主之间可以叫主公,但到了三国时就变成了君臣之间也就主公,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可能就是为了平衡诸侯与大汉皇帝之间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都纷纷招兵买马,扩大地盘,有的甚至比皇上还牛,可是地盘大了,一天过得皇上过得日子,但皇上毕竟还在,大汉虽死而未僵,如果这个时候称呼自己陛下,不但诸侯不愿意,也会失去民心,对于自己的名声也不好,所以在经过一番斟酌后,为了和皇帝有区别仍是臣,但又不能太低,所以就改成了主公,这样,我在皇帝那,我是汉臣,但在我的地盘,我就是你们的主子,我就是最大的。以至于后来,各个出现的诸侯都已主公相称,到了后来大汉灭亡后,主公一次又到了民间,只是一种身份的称呼,而不是君臣之别了。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主公的官方释义有三种:
  1. 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2. 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
  3. 宾客对男主人的尊称。

不过为什么三国时代称呼领袖为"主公“,主要还要利益于《三国演义》,《三国志》里面虽然开始以主公称呼刘备,不过也只出现了十几次,而三国演义中却出现了数百次,真正的把”主公“这个词语流行化吧。毕竟《三国演义》是大IP,流行范围广,流传时间长。


而”主公“这个词语最开始出现,我认为他主要是仆役对其主人的尊称,或者是家臣对家主的一种称呼,在自己的主人没有到达一定位置,有专属称谓的时候,称呼为”主公“,也就是主人家的男人,或者说男主人,既不失礼于人,也不冒进,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