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黄蓉乔装出场,却真实体现她整个社会存在,只是郭靖不知道

黄蓉乔装出场,却真实体现她整个社会存在,只是郭靖不知道

高手对人物的描写,不是劈头盖脸就写的。他们做到水到渠成。

比如贾平凹在《废都》写庄之蝶。本来小说开展好久了,前面一直在写庄之蝶与老朋友孟云房如何如何,但从未写庄之蝶的长相。直到他与唐宛儿相遇,才这么写道:

孟云房回来说庄之蝶马上就来,自去厨房炒菜,慌得唐宛儿从楼亭上下来,悄悄问周敏,瞧她的头发光不光?周敏说两边总有散发扑撒下来,要记着往耳后夹。女人(指唐宛儿就要周敏随时提醒。周敏说,我咳嗽为号。女人就又上得楼亭与夏捷走棋。这当儿门外有马达声响,孟云房在厨房喊:“来了!”同周敏就跑出门口。唐宛儿看时,一辆“木兰”门前停了,跳下一个又瘦又矮的人来,上身是一件铁红砂洗布短衫,下身穿一条灰白色长裤,没穿袜子,一双灰凉软鞋。一时有些吃惊:这是庄之蝶吗?声名天摇地动的,怎么一点不高大,竟骑的是女式“木兰”车?更出奇的是一下车,并没有掏了梳子梳头,反倒双手把头发故意弄乱起来。

孟云房与庄之蝶是朋友,所以也不用写庄之蝶怎生模样,而唐宛儿对庄之蝶久闻大名心有戚戚焉,需用她的眼来察看,于是顺理成章展开描写。

金庸在写黄蓉出场时,也同样是顺势而为,借着郭靖的眼来看的。

他(指郭靖)从未到过这般大城市,所见事物无不透着新鲜,来到一家大酒店之前,腹中饥饿,便把马系上门前马桩,进店入座,要了一盘牛肉,两斤面饼,大口吃了起来。他胃口奇佳,依着蒙古人习俗,抓起牛肉面饼一把把往口中塞去。正吃得痛快,忽听店门口吵嚷起来。他挂念红马,忙抢步出去,只见那红马好端端的在吃草料。两名店伙却在大声呵斥一个衣衫褴褛、身材瘦削的少年。

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脸上手上全是黑煤,早瞧不出本来面目,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嘻嘻而笑,露出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却与他全身极不相称。眼珠漆黑,甚是灵动。

黄蓉乔装出场,却真实体现她整个社会存在,只是郭靖不知道

这么顺势描写黄蓉就很自然。因为郭靖本来就是从酒店奔出来看发生什么事的,既然明白是有人在斥责小乞丐,自然会观察起小乞丐来。

这段描写黄蓉还有一个功用。

一个人的存在,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生理、角色和心理。

生理是指他的外貌衣着打扮。角色是他的处境及经历给他的定位。而心理则是生理和角色定位造成的综合反应。

如果一位姑娘面容皎好,有可能是整容,但如果她经常实力不行,可能她只好背一个大路货的包。在这里 ,你大概可以推测出她内心的纠结,她可能不会太快乐。那么她整容的钱如何来的呢?可能是日本的那种援交行为。这里生理就是指她可能整容出来的漂亮,自我定位角色可能是一个不光彩的人物,造成她的心理影响就是不太快乐了。

举了上面这个例子,再来看《射雕英雄传》里,对黄蓉初次出场的描写:

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脸上手上全是黑煤,早瞧不出本来面目,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嘻嘻而笑,露出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却与他全身极不相称。眼珠漆黑,甚是灵动。

“十五六岁”“黑黝黝的破皮帽”、脸手全是“黑煤”,“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这是生理描写。她一身的亮点是“雪白细牙”,显得与他全身极不相称。愚笨如郭靖也看出了不相称,可是他实在实在,没有更深入去思考为什么会觉得不相称呢?这个不相称,与其说是生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白”,可能就是心理上的养尊处优的外在呈现,因为平时不用费心劳动,却有条件保养美白,所以可以看出面前这个人这身打扮是装的。当然,现在我们是事后诸葛亮,那就假装聪明到底下去——

“早瞧不出本来面目”,就更坐实了面前这个小乞丐是有意不让别人看出本来面目的,而那道具就是小乞丐手里的“黑煤”。不过经过这么一分析,却又显出黄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她这之前应该早早把黑煤抹掉,才不会让别人看出她是乔装来。

这倒好了,黄蓉本是个聪明的理性人,知道江湖险恶,所以乔装打扮、坑蒙拐骗,但现在发现郭靖的行为有点傻,居然是个好人。于是黄蓉就放心地选择做了好人,当然是对郭靖一个人才做好人的,这样到了最后,他们这两个好人就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黄蓉乔装出场,却真实体现她整个社会存在,只是郭靖不知道

大作家的文笔不会很随便的,这么说来,贾平凹对庄之蝶的生理上的描写,其实也有心理上的暗示,你觉得会是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