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加州鱸魚高效生態養殖模式”詳解

目前,我國對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大致方針已經確定:未來對於水產養殖要劃分禁養區、限養區和可養區,且養殖尾水需達標排放。受到新政影響,現如今水產養殖的遍地開花和大排大灌現象必定受到制約,加州鱸產業應當提前佈局,朝著“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的方向發展。

加州鱸生長速度快,養殖密度可調控,高則畝放苗12000尾,低則畝放苗2000尾。本文提出的“加州鱸魚高效生態養殖模式”主要適用於畝放苗5000-8000尾的養殖模式。

生態系統意在循環、重在運轉、平穩高效是關鍵。制約生態水產發展瓶頸的是池塘生態系統的物質轉化效率和成本問題,特別是養殖中後期汙染加重、水質老化、物質轉化效率低下,發展生態養殖必須解決生態系統運轉效率問題,生態水產的高效益產出必定來自就地解決糞汙和殘餌的再利用問題。

一、高效生態系統模式

池塘生態系統一環扣一環,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均為“生態失衡”,物質轉化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與物質自身的活性和結構。

“加州鲈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详解

二、核心技術及實現路徑

本模式為“全程活水、適度底改、合理補菌、均衡營養”四位一體高效生態養水模式,將糞汙及殘餌盡最大可能直接轉化再利用,從而實現生態防控、減量用藥、節本增效。

“加州鲈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详解

(一)、水質活化技術

1、通過激活池塘生態系統中在最大量物質——水,使池塘生態系統運轉加速,生態運轉效率更高、更穩定;

2、可促進飼料的直接吸收利用,提高飼料報酬,還可減少應激,提高水產動物免疫力;

3、促進糞汙和殘餌直接分解,向藻類浮游動物轉化效率提升,汙染減少、天然餌料增加,魚病害少,長速快;

)、適度改底、補菌

根據具體狀況實現改善底部環境和補充輔助生產力。

)、均衡營養

根據池塘持續投料情況,適時補充磷、碳源及中微量元素,重點關注N/P、N/C比,維持水體均衡的營養結構。

三、具體養殖方案設計

(一)池塘要求與放苗準備

1、池塘設計

池塘選擇應因地制宜,儘量減少改造成本,推薦每口池塘的面積8-12畝、水深2米左右。池塘過大過深,不利生產操作;池塘過小,水體窄,溶氧不足,池塘過淺,水質多變,病害多。池塘最好設進、排水閘,分別通向進、排水河,不重複使用養殖水,以免二次汙染。

2、清塘管理

用來養殖鱸魚的池塘要經過乾塘、清淤和曝曬,尤其是多年養殖的舊塘。在放苗前半個月進行一次消毒,每畝施放生石灰150斤或使用20ppm漂白粉帶適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經乾塘曝曬的,還要使用茶麩打碎浸水全塘潑灑,以徹底清除野雜魚。

3、建立苗區

用20-40目細網圍出池塘10%左右區域作為魚苗標粗區,方便苗期管理以及餌料投餵。

4、提前培水

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後,應於放苗前10天左右開始培水,選用可溶性高的氨基酸肥水膏配合EM菌一起使用,為池塘建立穩定菌相,並在藻類大量繁殖並趨於穩定後,放苗。

5、養殖設備

每1.2-1.5畝水面配備1臺1.5kw以上的增氧機,這是高產養殖的基本條件;同時池塘需配置抽水機,以保證隨時可更換新水,沒有進、排水閘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需配置柴油發電機以防停電池塘缺氧。

(二)魚苗選購與培育

1、魚苗選購

選擇2-3公分的魚苗,整體均勻,不要貪大(大苗不耐運輸)就近投苗,另外要注意“黑身”魚苗,該魚苗由於運輸應激成活率低。

2、魚苗放養

一般放養密度約6000-8000尾/畝,一般選擇晴天中午放苗(此時水溫、溶氧較高可減少魚苗不適),魚苗經帶水消毒後放入已準備好的標粗區裡。由於高密度養殖投餌多,鱸魚又很少尋食塘底的剩餌,故拆網後每畝要投放少量鯽魚、羅非或鯿魚(雜食性建議畝放苗100尾左右),並搭配一定量鱅魚(濾食性建議畝放苗150尾左右,南方地區可放批水花兩批輪捕),以減輕水質的汙染並能增加養殖效益。

3、魚苗培育

放苗後要開足增氧(最好用散氣石底部增氧),第一天一般不投餌料,一天後逐步開始投料馴食,要求定點定時,一般四餐,開口餌料以水蛛最好,也可以魚漿混和部分鰻魚飼料開口,到魚苗5-6釐米時可以逐步投餵膨化料,魚苗階段喂料要適當添加乳酸菌類產品,來防止腸炎發生,魚苗逐步長大後拆除隔離網,使魚苗自由遊入池塘。

(三)魚塘管理與病害防治

1、投餌

鱸魚易暴食,應適當控制投餌量,有利於降低成本、減少腸胃病的發生和水質的汙染。投餌要做到定點、定時、定量,一般日投餵2餐,分別在早晨的6-7時和傍晚的6-7時,一般在塘中搭一餌橋,每餐正常投餵至八成飽為宜。如遇高溫、變天應適當減少投餌量,每次投餌注意觀察魚群的進食和健康狀況,以便及時採取應變措施。

2、水質管理

全程使用活水產品激活水體活性,並每7-10天補充EM菌,維持池塘穩定菌相,並在養殖中後期補充磷肥及微量元素,保證池塘藻類持續旺盛穩定;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適量換水,以降低池塘有機質總量。

3、巡塘

白天主要觀察吃食增減情況來判斷鱸魚健康情況,一般魚有不適最先反應在吃食上面,另外巡查有無魚遊塘,大量發病前一般有少量幾條魚遊塘,此時是看病與用藥的最佳時期也是關鍵期。晚上,特別是下半夜2-3點鐘要巡查增氧機運轉情況,也可設置斷電報警系統,防止因夜間斷電造成的缺氧情況。

4、病害防治

(1)氨氮、亞硝酸鹽中毒

鱸魚養殖投餵冰鮮或飼料,蛋白含量高,如果池塘中微生物及藻類代謝能力不足,會導致水體中有機質總量上升,氨氮、亞硝酸鹽積累情況;當水體氨氮、亞硝酸鹽指標升高時,魚體會出現鰓絲暗紅,吃食減少等症狀。

防治方法:先使用氧化型底改降低池底化學需氧量,然後大劑量使用EM菌,加速池塘有機質轉化速度。採用本模式養殖鱸魚,水體活性高,物質轉化速度快,基本不會出現水質指標問題。

(2)細菌性腸炎

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擠壓腹部有淡黃色粘液流出。主因腸道弧菌感染所致。治療時先減料(最好能停喂一餐),用廣普抗菌藥(如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等)拌餌投餵3-5天一般可痊癒。

(3)車輪蟲、斜管蟲、聚縮蟲病

多發生在中間培育階段魚的體表和鰓絲。症狀為魚體消瘦,體色變黑,口端糜爛,一年四季均有發病。

預防上多注意水體中有機質的積累,多用EM菌處理水體有機質,水體中有機質積累量少,蟲卵孵化率低,相應寄生蟲感染的機率也會隨之降低。治療可用殺蟲藥在投料區集中潑灑,並全池使用氧化型底改氧化池底有機質,之後使用EM菌修復池底菌相。

(4)肝膽綜合症

主要表現為吃食減少,逐步有魚游水並出現不明死亡,解剖魚體發現肝臟萎縮、腫大或出現花肝且易潰爛,膽腫大的症狀。主要原因是鱸魚投餵所用冰鮮或飼料相應蛋白、脂肪含量高,肝膽代謝壓力大,魚體肝臟長期超負荷致代謝失調甚或代謝紊亂所致。

從魚苗單重100克開始定期7-10天使用維生素B及膽汁酸類產品進行拌料,修復肝臟細胞,促進肝臟代謝,即可預防此問題。

(四)水體營養分階段管理

1、投苗前肥水

相對低溫階段,可採用有機肥配合EM菌進行肥水,使用活水技術肥水需注意肥料分解釋放速度加快,轉化效率大幅提高,切勿一次投入過量的肥料導致水體過肥。

2、中前期水體營養適量補充

因中前期飼料投餵不多,隨飼料投入的氮磷即使高效轉化也暫時不能完全滿足水體營養的需要,需少量補氮和適量補磷;隨著投料量的增加,逐步減少氮、增加磷的補充。

3、中後期保持水體營養均衡

投飼所產生的大量氮白需要充分轉化吸收利用,需補充適量的磷和其它中微量元素,補充量較以往模式需要增加30%以上的用量。

4、中後期適量補充水體淨化能力

後期投料所產生的大量氮,即使水體生態系統高效運轉(天然生產力)仍不能滿足淨化需要,則定期補充水質改良菌劑,提高池塘有機質的分解能力。

(五)底質管理

因全程活水後,水體有機質快速分解,塘底有機質累積大幅減少,全程改底頻次較以往可同比大幅度減少,採用氧化型改底(過硫配氫鉀複合鹽),中前期每1月1次即可,中期半月1次即可,高峰期則7-15天改1次底。

核心要點:

1、本模式提升並充分利用池塘天然生產力,天然生產力不足時再補充輔助生產力,水質穩定且效益可顯著提升;

2、本模式的關鍵是水體的營養管理,中後期重點是管理水中富餘氨氮去向——以營養源形式被良性循環利用,緩解環保汙染壓力,用藥少長勢快。

四、養殖效果

(一)綜合增產10%甚至更多

1、因活水促進腸道對飼料的吸收利用,全程採用本模式可提高主養魚類5~10%的增長。

2、因大幅提高糞汙的再利用率,全程採用本模式後套養鱅鰱等濾食性魚類畝產可實現150-200斤/畝以上增產,投料高峰期月畝鱅魚增殖量可達100斤以上,年投餵7個月左右養殖區域實現套養的鱅魚單產600斤以上;長年可投餵廣東沿海地區,可實現單產1000斤以上鱅魚產量(分批輪捕)。

3、通過提高肌體抗性,減少應激,提升水產免疫力可持續降低魚的病死損失。

(二)減藥20-30%

1、生態轉化效率提升後,可大幅度降低改底、調水頻次,正常情況下中後期之後每半個月補一次菌、改一次底以維持生態系統高效、穩定;

2、活水滲透力提升後,藥效增強,單次殺蟲、消毒等用藥劑量減量20-30%。

03.節本增效

可大幅降低調水成本投入,水質相對穩定,省心省力省工。

五、注意事項

(一)減量用藥

因活水可致藥效增強,在殺蟲、消毒、疫苗等用藥上均減量20-30%使用,同時必須要減少消殺的頻次,如果進行了這些操作,也必須做解毒、補菌等生態修復操作;

(二)營養均衡

因水體浮游生物生長旺盛,營養需求大,需及時補充營養鹽,特別注意氮碳比、氮磷比均衡,每15天左右施補一次磷巧1號和生物碳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