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三万对战八千,自己全军覆没对方死了五个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一个国家自身实力软弱,就必定会被比自己强大的国家欺凌。拥有着绝对实力的国家永远不会跟弱小的国家来讨论外交,所以,讲道理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同等实力的国家面前。清朝时期的中国就曾经被外国列强蹂躏,在各种不公平待遇的夹缝中生存。

1856年的10月,金秋时节的广州本应该是硕果累累。十月对于农业生产上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本应充满着收获喜悦的广州却在一生炮响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军先进的大炮在广州城外点燃,带着浓浓硝烟气息的炮弹急速的飞向广州城外的炮台。拥有着先进热武器的英军战争中尽显优势,广州的守卫军队不久后就溃不成军。

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三万对战八千,自己全军覆没对方死了五个

不久后,广州在英军的猛烈进攻下全城沦陷。占尽了便宜的英军并没有因为广州城的沦陷而停止脚步,在广州战场上取得大胜的英军随即北上,继续着对清政府的侵略。之后,北上的英军在途中与法军相遇,于是,来自于两个国家的列强们便组成了更为强大的英法联盟,继续着对清朝土地的侵占。

当时的中国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所以,对于拥有着先进武器的英法联军根本不敌。就算是用人海战术发起自杀式袭击,也真的如飞蛾扑火一般无异。所以,英法联军在中国侵略的脚步十分顺利,两年的时间就从中国南边的广州打到了与天津相邻的大沽口。可以说,这样的进攻速度让当时的清朝政府极其恐惧。

其实,并不是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反抗,是装备的差距让任何反抗都变得没有了意义,闭关锁国带来的弊端在这一刻显露无疑。恐惧、屈辱、无奈充斥着清朝百官的心,在英法联军这样的进攻下,清朝廷最终选择了屈服。匆忙之中派人前去谈判,不管列强的要求有多么过分,都欣然接受。

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三万对战八千,自己全军覆没对方死了五个

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以求得夹缝中的生存。然而,事与愿违,尝到了甜头的英法联军更不会善罢甘休。

极其丰厚的回报让英法联军对中原大地更加的觊觎,就如同一个赌徒,在收获了胜利的赌金之后,变本加厉的再次投资下去。可是,英法联军和赌徒有着本质的差别,赌徒的贪婪最终会葬送了自己,但是,英法联军的贪婪是没有风险的,当时的清朝政府已经没有实力威胁到英法联军的安全。

在拥有着绝对实力的英法联军面前,中原大地就如同一个任意开采的宝藏。不久后,在贪婪驱使下的英法联军随便找了个借口继续向中国内地入侵。

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三万对战八千,自己全军覆没对方死了五个

战火很快就弥漫到进京的要塞之地八里桥。

在这场战斗中,英法联军是彻彻底底的和清军进行了正面的交锋。再往前一步就是京都,清政府怎么会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大量的清军参与到战斗中来,在这个要塞中,参战的清军多达三万,其中,精锐的骑兵就有一万多。

再反观当时的英法联军,仅仅有着八千多人,如此悬殊的人数差距在表面上看来清军占尽了优势。可以说,清朝的三万军队本应该摧枯拉朽的杀尽国外入侵者,毕竟,有着多倍的人数优势。

而且,当时清军的统帅还是让朝廷最为放心的曾格林沁。在战争正式打响之后,清军便仗着人数的优势开始了正面的冲锋。然而,这种无谓的冲锋队英法联军来说就是白送人头。英法联军事先挖好了战壕,利用战壕的掩护和猛烈的炮火对着清朝军队进行猛烈的轰击。每一次炮火落地,都会有一大片清军葬身在炮火之中。

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三万对战八千,自己全军覆没对方死了五个

桥上清军尸横遍野。蒙托邦回忆:“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这座桥是一种古老文明造就的伟大古迹。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 ...”

当时,清朝政府最为强大的蒙古骑兵,也一样未能幸免。这场原本人数相差巨大的战争,竟然,以清军的失败落下帷幕。据史记载,这场战斗中,英法联军仅仅付出了五十余人的伤亡代价(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而换取了清军数万名生命的牺牲。

清军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三万对战八千,自己全军覆没对方死了五个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军队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其实,并不是清朝的军队不强,只是,因为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清军当时大都还在沿用冷兵器,这种刀枪剑戟类的冷兵器不论使用者武艺多么高超也不会是使用火器的英法联军对手。最终,冷兵器和热兵器碰撞的结果必定是显而易见的。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这场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的信心也彻底被列强粉碎。可笑的是,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在战争后的第二天就落荒而逃,自此,整个大清国彻底走向了沦陷之路。

『《蒙古铁骑前仆后继“八里桥”血战英法联军》、保尔·瓦兰《徵华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