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质量更重要,还是数量更重?为什么?

老杰森的幸福生活


我说,阅读不是以数量取胜的,感受最重要。读多少书内容都会忘,留下的是体会、是感受。没有感受,跟扫描仪没区别。

随口说完,我自己倒反复回味自己说的这句话,觉得还真蛮有道理的,的确是这样。且不说我们读过的书,就是我们高中三年学的数理化文史政,现在还记得的就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了吧。想起高考备战的时候,我跟同桌的桌子上立著高高的一沓小山一样的课本,地下还放著两个大纸箱,装满各种参考书,试卷,每天恨不得把这些书本里的内容都刻印到脑袋里。可是到了现在,还留在记忆中的有多少呢?


我很讚同马东在《奇葩说》辩论“高学历女生当全职太太是浪费吗”那一集裡面,总结发言时说的:“当你完成教育过程,把所学的全忘了的时候,剩下的,是教育成果。你今天还记得你所学专业所教你的那些东西吗,但你“记得”很多教育成果。你今天成为你,是那个成果在起作用。从这点上说,受教育这件事,没那麽严重。别把它当成你人生唯一的出口和一条路。”

他的这个说法提出了两个挺有意思的观点:

一、“读书”这件事也并没那麽严重。别把读书上升到一个“提升Bi格”的高度,也别把读书这个行为看得很高尚,读很多书的人只说明他\\她读了很多书,并不说明他\\她就高人一等了,就跟普通人不一样了。读书不能装A,不读书也并不可耻,关键在于人怎麽看待自己。人可以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可人也同样可以通过行万里路增长见识。怎麽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了呢?读书高不高,在于人的思考,而不是“扫描”书本的数量。

二、“教育”不是实打实的你能背出多少条物理定律,记得多少名言金句,它是潜移默化之中的,深入人的骨髓,化有形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深刻的影响。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修炼武功的终极境界,就是把先前学的所有招式全都忘记。学到最后,一切知识于你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甚至你都不觉得自己曾经特意“学”过,那麽你就是学成了。

社会舆论有一种“读书无用”论,认为人为何读那麽多书,到头来生活中都根本用不上几本那些书里的知识,何必浪费时间。这个观点只看到表面,而没看到读书本质的作用。读书的过程是锻炼思维的过程,人的肌肉需要锻炼,大脑也一样需要锻炼。在持续的阅读状态中大脑持续思考,保持灵敏,你会觉得你的脑子越来越好用。


我一直很敬佩我的奶奶,虽然她的全部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所学的只足够应付日常生活,可她一生之中读过许多经典武侠著作——金庸的古龙的,各种野史、故事书,以前还大部分是繁体字书籍。不仅读了,还能绘声绘色地像以前的说书人一样把书里的故事一个个讲给我听,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无论我什麽时候听她讲那些故事,都依然觉得像第一次听时那麽生动有趣。那是......属于她们那个时代的浪漫。

为什麽读书?因为读书有趣,因为读书能隔空、隔时代窥探到另一些人的生活。对于我奶奶来说,读过多少本书不重要,故事都留在她的心裡了。

书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读的。当你在读一本书,你在读另一个人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那个人的思想会与你自己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这些碰撞引发你的思考,而后你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所以其实书里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在阅读中的思考和体会。

我们常说,读书,要读好书。什麽是好?能引导你进入独立思考的,能让你有所体会和收穫的,就是好书。

如果你能从《穆斯林的葬礼》中读到人的真、善、美,从《追风筝的人》中读到悲悯和原谅,从《傲慢与偏见》中读到女性的骄傲与自信,从《飘》中读到永不放弃的坚韧,那麽就完全足够了。你已经“体会”过了这些书,没有必要清楚记住那些角色的名字和故事情节。

我们的大脑不是扫描仪和複印机,没有必要填鸭式地往大脑里填塞所谓的名著书单。世界上有那麽多好书,你一辈子都不可能读得完,况且,即使读完了,也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用不著那麽多。但“感受”是永远都留在你的记忆里,对你的思想、气质产生影响的。那句话说的好:你的气质里,藏著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为什麽读读书就能改变气质了?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思考了,你“见识”了另外一个世界,也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读书从来不是“任务”,也不是艰辛的事,而是心灵的旅行。你能从茫茫书海中挑中一本书打开,那就是属于你与它的“缘分”,那就是此刻你最应该读的书。别人的书评,别人的书单那是别人所得的体会,你去拿来照搬是没有意义的。

都说鲁迅,可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他的书。因为历史于我没有意义,我更关心未来的生活。我不关心“人血馒头”,我也不想《呐喊》,我也不《彷徨》,就说明我Bi格不够吗?只说明他那个时代的事情无法让我产生共鸣,我无法体会罢了。对于无法体会的书,无法体会的思想,无须感到遗憾。

我想其实现在很多人说到读书,都是读的一些成功学,营销学,人际关系,股票金钱运作的“工具书”。对于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书,略读就可以了。毕竟没什麽用。就像那句话说的“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麽多人看了《富爸爸穷爸爸》,有几个爸爸富了?当年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轰动一时,现在呢?


一些人成功了,就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集结成册,想要“传授”给别人,这种异想天开的做法就像我学会游泳了,我把我的经验写出来给你看,你看看就能学会游了吗?这类书籍最多只能给人打打鸡血,因为太多“幕后”的事并没有公开写出来。

而对于一些学术类的工具书,就到用得上的时候再看吧。毕竟读完全套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麽,也成不了天才。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选一些合你眼缘的,你有兴趣打开来看的书,好好体会就可以了。


茧破


读书质量与读书数量,必须同时兼顾,重点在于质量,质量熟透必然推动数量。

学无止进,活到老,学到老,但也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为学习重点,书本上的的知识、理论、学术,它是定理概念,再结合自己的实际验证,才证明你所学习的质量,进而,发展学习数量。


吴桂清9


没有数量的积累,哪里还有质量?读书既要读经典,当然也要涉猎其它书籍。

读书要有目的,没有目的的读书,纯粹就是一种消遣。年轻人时间有限,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增加个人的知识积累。

根据题目分析,题主还是一个年轻人,在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方面左右徘徊,不知从哪里入手,在当前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书籍汗牛充栋,多的不得了,再加上电子媒介的传播,确实得有的放矢,选取那些对个人的工作或业余爱好有帮助的书来读,才是最好的办法。

喜欢文学的人,当然要读中外著名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要兼顾当代那些文学大家们公开发表的著名的著作。

喜欢政治理论的人,除了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当然还可以涉猎早期的资本政治、经济理论,诸如《国富论》等等。

喜欢哲学的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还有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包括王阳明等等,就是近代北大教授冯友兰的著作,都是哲学经典。

喜欢军事的人,除了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曹刿论战》,当代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理论以及西方国家的具有代表的军事著作,都是可读的内容。

当然了,如果为了发财,首当其冲就是研究经济理论。《如何操盘》、《炒股指南》金融理论,理财知识等等。

就是体育健身、文艺彩排、会议接待、礼仪服务等在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都不乏其踪。

想读书绝对是一件好事情。关键问题还是要有所选择,没有目的的读书,无非就是消磨时间,虽然可能有所帮助,也就是所谓的开卷有益,并不能解决个人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非常精细。只有个人业勤于精,术有专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读书也必须有所取有所舍,脸面胡子一把抓,有可能是捡了芝,丢了西瓜。

所以说,无书读的时候,只要是印刷品随便翻翻,可能就有所收获。当书籍多的时候,读什么书?就要分清轻重缓急,切忌贪多嚼不烂,给个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2020/09/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