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收割”投資者

投資者一旦入場,等待他們的將是項目方精心策劃的“收割”計劃。

上述市值管理方案顯示,第二個階段為上交易所第一個月,主要目標是實現代幣價格3倍增值,項目方銷售自身控制代幣數量的10%左右。此階段仍需要引流,保持前一段時間熱度,維持上一階段KPI。項目上交易所首日,代幣價格為私募價格的1.5倍。私募價格定義為P,第一週價格在1.5P-2P之間波動。預計此時部分未籤協議私募方、空投會拋售,而引流來的散戶會消化此波段。而量化團隊將價格維持在1.5P-2P之間,交易量維持在該交易所上的項目前三名;第二週價格在1P-2.5P間波動;第三週價格在0.75P-2.5P間波動;第四周價格在0.75P-2P間波動;第五週價格1.5P-3P之間波動。

第三階段為上交易所第2個月,主要目標是再上1個交易所,2個小交易所,價格在0.5P-2P之間波動。此階段允許簽約的私募方出貨,然後平均以略低私募價格的價格吸貨。第四階段為上交易所第3個月,吸貨已大致完成,發佈一系列利好,配合公關、社群、戰略合作方,開始拉昇,價格在1P-5P波動。出貨約4億代幣,出貨均價為3P,大約銷售可得3000萬元。

任剛介紹,項目方在代幣上交易所前都會聘請市值管理團隊。“首先需要付兩百萬元到一千萬元不等的等值ETH(以太坊),並承諾保底費用,以及收益分賬,三七、五五分成都有。一個項目如果沒有市值管理團隊,幣價會被砸到渣都不剩。”他稱,市值管理普遍採取量化策略,團隊根據盤面相應指標做出買入賣出動作。

“一到晚上散戶都睡覺了,然後莊家可以拉盤。散戶早上起來看到漲了如果跟進,莊家見勢就割。”任剛表示,還有一種玩法是把幣值砸到兩分後,私募和機構持續將手中的籌碼拋掉。“在低位不斷吸籌,完全控盤後開始拉昇,拉高以後吸引散戶進來,然後在高位收割散戶,就這樣反覆。”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任剛所提及的操盤策略基本在前述的市值管理方案得到佐證。

因為目前數字貨幣市場處於熊市,眾多代幣價格持續下挫,投資者大面積離場,業內人士笑稱“韭菜”不夠用了。此時私募機構成了項目方的“獵物”。

“先編一個故事,忽悠機構入場。融資一般天使輪是3+3,私募是3+6。比如,發行一個億的代幣,其中30%是用在基石輪和私募輪融資,基石輪佔10%,打三折就是300萬元,私募輪20%,打六折是1200萬元,等於在機構身上就能賺到1500萬元。”任剛稱,項目方一上市就選擇“跑路”,市面上很多幣破發的原因屬於這種情形。

任剛解釋,“3+3”的3意思是掛板後不能賣出,3個月後可以賣出50%,過6個月後賣掉剩下的50%。也有“3*4”即每三個月各賣出25%。私募有鎖定期,項目方一上來就拋售,砸到兩分,基本上投資方打了水漂。“假如發行一億幣,其中20%是歸我,這2000萬分四年解鎖,一上市解鎖10%就是200萬。要是砸盤的話,直接能把幣價打到2分,到時私募、交易所及散戶都會跟著跑,幣值也就歸零。”

市場規則機制失效後衍生出道德風險。“也有機構組團拉盤,但其中有機構提前跑路,造成其他機構損失慘重。”任剛直言,有些機構連同行也不放過,市場環境已惡化至“誰跑得快就能賺”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