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晚清重臣穿粗布衣服,下属争相模仿致粗布价格飞涨

在晚清同光年间,有一名大臣与曾国藩、李鸿章诸人同为中兴名臣,他就是一代廉吏阎敬铭。

阎敬铭(1817-1892年),乃“(陕西)朝邑富家子,勤学工书”,奈何屡试不第。

清制,“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后得赴大挑,亦入仕之一途也。”所谓大挑,挑的就是颜值,对于才学反而不那么重视。无奈,阎敬铭“状貌短小,二目一高一低,恂恂如乡老”,容貌实在算不上周正。在参加大挑时,众人刚进门跪定,某亲王便将阎敬铭轰了出去。后参加中书教职的考试,又被摒弃。

晚清重臣穿粗布衣服,下属争相模仿致粗布价格飞涨

阎敬铭像。

阎敬铭的内心可谓是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于是,他恨恨回家,苦心读书,终于在1845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阎敬铭的节俭,在晚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清史稿》评价:“敬铭质朴,以洁廉自矫厉,虽贵,望之若老儒”。

据记载,阎敬铭在准备前往山西处理赈灾事务时,对其亲属说:“宜多携褡裢布”,以做袍褂之用。褡裢布,在当时是一种又粗糙又厚重的布料,做成衣物,并不舒适。

每当看见属员身着缎布袍褂时,阎敬铭总是不留情面地训斥道:“方今兵书旁午,汝辈何尚奢侈。审如此者,必多财,可捐资充军饷。”

晚清重臣穿粗布衣服,下属争相模仿致粗布价格飞涨

阎敬铭手迹。

作为一方大吏的阎敬铭尚且自甘节俭,下面的僚属自当纷纷仿效,一时间,通省官员打扮得如同丐帮一般,生怕被阎大人勒令捐资以充饷银。不仅如此,褡裢布一时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反而成了新的“奢侈品”。

巡抚山西期间,阎敬铭时常身着布袍,且官衙后堂设有织机,每当僚属觐见,总能听见阎夫人在后堂纺织的声音。阎敬铭曾指着自己的棉衣对僚属不无得意地说道:“此中之絮,内人所手弹也。”

在饮食方面,阎敬铭更是厉行节约,杜绝官场铺张浪费、讲求排场的陋习,将节俭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重臣穿粗布衣服,下属争相模仿致粗布价格飞涨

陕西丰图义仓遗址的阎敬铭雕像。

据史料记载,阎敬铭“御肴馔极粗恶”,究竟粗恶到了何种程度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阎敬铭招待新来的学政,“所设皆草具,中一碟则为干烧饼也”。对此,那学政一顿饭连筷子都没下,“勉进白饭半盅”,倒是阎大人手持烧饼,吃得津津有味。

归去之后,学政发牢骚说:“此岂是请客,直祭鬼耳”。其实,按照现在的看法,这连祭鬼都算不上,祭鬼至少还要敬献一点佳肴肉食。

由于阎敬铭本人节俭成风,因此他所赏识与保荐的人也多节俭近乎吝啬。例如阎敬铭的门生——李用清,节俭到夫人生子,连接生婆都舍不得请,以致孩子一落地夫人就一命呜呼。

晚清重臣穿粗布衣服,下属争相模仿致粗布价格飞涨

阎敬铭画像。

不久,孩子夭折,李用清又舍不得买棺材,愣是将孩子的尸身塞进了已故妻子的棺材。李永清倒是用实际行动换来了“天下俭”的清誉,可我们近日读起来,总是觉得有一点残忍的味道。

阎敬铭的勤俭质朴,在当时贪污成风的官场中可谓是一枝独秀,加之其擅长理财、严于吏治,故而由一方大吏而主掌户部,最终位列阁臣,获得“救时宰相”之誉,其仕途真如开了外挂一般。

然而,人的命运总是隐藏在其个性中。阎敬铭的节俭虽被称道,但其耿直刚介的性格就难以让同僚接受了,甚至连慈禧太后,都被阎敬铭怼得直爆粗口。正因为此,阎敬铭最终落得个大志难伸、郁郁而终的结局。(“小历史”作者顾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