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从无锡地区古代的自然景观来看,周围是丘陵山地和平原湖沼的交界地带,气候温湿,森林茂盛,十分适宜老虎的栖息,无锡历史上一直是老虎栖息出没的地方。

据《梁溪杂事》记载,明嘉靖辛卯年(公元1531年)七月,曾有一只大胆的老虎一直窜进无锡东门内,在街市上徐行慢步,旁若无人;街上的妇稚老弱之辈却犹如惊弓之鸟,争相逃命,跌倒踩伤者无数。后来这只老虎迈进五通神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不能动弹了,被尾随而至的猎户倪柏廷击毙。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无锡扬名开化一带沿山地区虎患严重,据清代无锡《开化乡志》记载,自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开始,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不断有老虎伤害附近百姓的事情发生。其中记载得比较详细的有这样几次: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开化乡山中老虎先是咬伤猎人,后来老虎又进入董坞一带山村中活动,咬伤一行路的农人,于是乡人聚集在一起来保卫村子安全,围猎老虎。这时有一个住在附近石子街名叫朱伯卿的以打猎为生的人,他挺身而出,挥众退后,去追击老虎。当他正要引火点燃长铳射杀老虎时,猛虎突然转身扑来,卷起一阵腥风,震撼得四周树木动摇,引火绳也被吹熄,长铳来不及发射,猛虎一下把朱伯卿的头部抓伤,朱伯卿乘势把长铳插进虎口,相持了一阵后,长铳竟被老虎咬得弯折过来,最后老虎逃遁。当时朱伯卿还能支撑着走回家中,终因伤势过重,几天后不治身亡。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二月,几个猎人从石塘坞发现一只老虎隐卧在草丛中,竟没人敢上前捕捉。这时有个住在上顾桥的少年人叫做沈二的,刚好贩柴经过。这位勇敢少年从身背的柴担中抽出一根硬木树棍,冲上去猛击虎头,老虎大吼着扑过来一口咬住少年的左臂,少年即用右手扳住虎腮,用脚猛踢老虎的咽喉,终于抽出左臂,这时旁边几位猎人上前一起把老虎击毙。后来剥开虎头一看,老虎的头骨竟被少年所击碎。少年沈二的斗虎事迹一时传为美谈。不久,又从一处叫陆窑窝的地方发现一只猛虎,危害四乡。鉴于虎患不断,当时县令严饬各猎户合力巡缉,捕杀老虎。

然而至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开化乡一带老虎仍然肆行村巷,先后在大董巷吃掉一个牧童,在大杨桥咬伤一姓钱的乡民。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老虎谣,描述虎害的严重:“有老虎,始闻名,渐渐见真迹,不独山间行,食人食畜村村惊。公然白昼来胡横,见人暴出双眼睛,猛然一吼如雷鸣,但思吾地风气向不恶,何事近来增此撄。”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一只恶虎竟连咬3人, 一人大腿被咬断,流血而死。一人被抓伤腰部,一人被抓伤髀部,最后恶虎被猎人围歼。此后的几年,年年有老虎食人食猪的事发生,附近乡民已不以为异了。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后,虎患才渐减少。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清代《锡金识小录》中还有一则关于“楝城”的故事,说的是无锡西南农村许舍一带因山中多虎,吓得孩童白天都不敢出户,后来有个叫尤叔保的官员,发动周围老百姓采集了数十斛楝树种子,搓制大绳,把楝子放在绳子里,然后将绳子埋在许舍村庄的四周。过了四、五年,楝树长大,成了密密集集的树林,就象城墙一般,当地百姓称为“楝城”,还在“楝城”周围开了4座“城门”, 每日按时开关,自此老虎就不能闯入村庄,危害百姓了。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许舍古村

至于宜兴山区,历史上更是老虎出没的地方。相传晋朝时候,宜兴著名武将、官封平西将军孝侯公的周处少年时,骄纵任性,横行不法,被当地乡民称作老虎之外的又“一害”,后来周处改邪归正,所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身背硬弓、箭袋,腰悬祖传宝剑,到南山除恶虎。他连射三箭:一箭中虎胸,二箭贯虎腹,三箭射穿虎喉,为当地百姓除了大患。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周处南山除恶虎

除了虎类之外,无锡地区还生息过其它一些珍稀动物。从无锡及周围地区出土的文物和动物化石分析,新石器时代的无锡地区先民,居住在太湖以东沼泽地带地势高爽的土墩上,那里是近海的沙洲,湖沼纵横,周围芦苇、杂草丛生,环太湖及惠山群峰间密林中,生活着身躯庞大的纳玛古象,性情温驯的四不象鹿,敏捷善跑的梅花鹿等。对先民们不太友好的野象、犀牛、老虎、野水牛、豺、豹等猛兽,则常常要向靠渔猎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为生的先民们发起侵袭。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纳玛象骨架复制品

纳玛象化石在无锡地区有多处出土。1973年在今健康桥东堍地层中发现两枚残长1.03米的上颌门齿,直径18厘米,表面剥落残损严重,同时还发现四不象鹿角残段。1986年1月,在江阴青阳顾家村开河工地上也出土过纳玛象臼齿化石。 此外,在锡山北麓和太湖北岸,也都发现过纳玛象化石,在锡山南麓和无锡西南的雪浪山麓等地,还出土有斑鹿和野牛的化石。

野生麋鹿四不象产于我国何地,过去曾一直是动物学上的一大悬案。近年来根据化石和历史资料的分析,证明这种四不象的产地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无锡及周围地区都是它们主要的生息地。《封神演义》中所描写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姜子牙的坐骑,其实就是这种动物。四不象就是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是我国一种可与大熊猫相媲美的珍稀动物。至十八世纪时,已见不到野生的四不象,只有清朝统治者建在北京南苑的一个皇家围场中,还豢养着100余头。当时, 这种从未有过科学记载的世界珍稀动物,引起了法国传教士大卫的兴趣。他在1866年1月, 用20 两银子换去了一对四不象,并运回巴黎展览,引起欧洲各国的注意。以后英、德、法等国都先后弄去一些运回国内动物园放养,但大多数难以成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南苑围场中的四不象大部分被杀戮,少量被侵略者劫走。最后,只有英国用半野生放养的方法,留下一个全世界仅存的四不象鹿群。我国一直到解放以后,才使四不象重回故土,繁衍后代。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四不象

无锡地区直到清代,比较常见的野兽还有穿山甲、箭猪、獐、角麂、山猫、花面狸、灵猫、猪獾、狗獾、草狐等。无锡的鸟类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各种常年留居和往来迁徙的候鸟共约有 100余种。这些鸟类中,人们比较熟知的有山雀、画眉、喜鹊、八哥、黄莺、伯劳、白头翁、啄木鸟、云雀、燕子、杜鹃、夜鹰、猫头鹰、老鹰、野鸡、绿头鸭、白鹭、鸳鸯等,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上,还可以看到迎着浪花飞翔的各种湖鸟。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出乎意料,现今如此繁华的无锡,历史上竟然是老虎出没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