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延津县56大古城遗址及民间传说,哪个乡镇最多?

延津县56大古城遗址及民间传说,哪个乡镇最多?

在这样一个仿佛愈来愈没有历史的土地上,一个珍惜往事的人,正悄悄抒怀他对历史的追忆。也许对常人看来,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往事,就像我们念念不忘的草莓、水牛、田野上的炊烟和井台上的绿苔一样。

一、榆林沙门吴起城遗址(战国、汉、宋金)

榆林乡沙门村东北有一处突起的沙丘,当地人俗称为“吴起城”。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期的考古发掘,发现这里是一座因黄河泛滥而被封存的黄河古渡口城址,金元时期还是卫州州治所在。这里曾经商品交易繁荣、居民众多。

黄河,于延津是多灾多难的。

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478年,在黄河流经延津的2000多年间,浪滔所至,吞田毁庐,人为鱼鳖;明成化15年,黄河南滚,空余故道,沙丘连绵,盐碱遍地,种不保收。

如今的沙区,绿树成荫。

沙地、沙丘及盐碱能得以治理,有赖于世代延津人民锲而不舍的努力。黄河于延津屡有迁徙,然而延津人民始终眷恋着黄河母亲,始终不忘耕耘这片热土,正如《延津县志》所载:“遇千灾而不徙,历万劫而不泯。”

史上延津县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宋金时期,沙门城址是由开封北上卫辉府的水陆交通要道,北宋时称为宜村,为黄河南岸一处重要的渡口。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黄河向南改道,宜村改处黄河北岸。

沙门城址,相传为战国著名军事家吴起扼守黄河渡口时的屯兵处。

目前在城址南墙的底部夯土层中,已经发现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板瓦、筒瓦、陶器等残片。

二、鬼打城遗址(传说春秋战国时代)

详见拙作:

热论 |流传于延津与原阳间“鬼打城”及西古墙、土村千年古迹 (组图)

没有人知道,在延津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下,埋藏了多少历史的风流。

(王立朝语)常听本地民间历史学者张发祥老师说,延津县域内有三座古城:胙城,吴起城和鬼打城。胙城自旦之弟六子伯分封设立胙国以来延绵至今,吴起城也因省考古研究所的发掘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而广为人知。

只有鬼打城最为神秘,没人知道它起源于何时,建于谁手,用作何途,甚至连它曾经的具体位置也不太清楚,只有民间传说中提到它是阴曹地府的小鬼在一夜之间筑造起来的,县城西小潭乡的东古墙、西古墙和南古墙村,是它的三处城墙。在科技发达,唯物论盛行的今天,没有谁会真的相信鬼筑造了一座城?

据说此地也曾发掘过土里的尸骨,当地百姓传每到夜里潇潇的风声里夹杂着呜咽的人声。

尽管我知道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浩大的工程背后都是累累白骨堆积而成得,但西古墙这一带究竟发生那些神秘莫测的事,我却知之甚少。

三、大杨庄金堤(汉代)

西汉一代黄河下游水患频繁,据史书记载,当时黄河的决溢不下10次:第一次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河决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东溃金堤,于是东郡(治今河南濮阳县)大兴卒塞之”。第二次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春,“河水溢于平原(治今山东平原西南),大饥,人相食”。

第三次是汉武帝元光三年。是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东南,流入渤海”。同年五月,“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关于这次决口,司马迁称:“其后四十有余年,今天子元光之中,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北),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

四、王楼张杏庄城址(晋)

王楼乡位于延津县城东北21公里 处,东与滑县牛屯镇接壤,北与朱寨乡毗邻,西与位邱乡相连,南边是司寨乡。 这里是古代燕国的故城,因历代黄河发水,燕国故城遗址已深埋于地下。

王楼乡大城村以南,张杏庄以东,小城村以西,方圆七八里之处,满栽优质小麦。这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另有一古老的称谓——燕。

难道战国七雄之一燕国旧址位于此?熟谙故道风情的原县志办主任李贤才笑答:“延津历史上的燕国并非七雄之一,而是南燕国。”此地在西周时期称为胙国,春秋时改称南燕。《史记》列出的诸侯国无南燕国,可见历史上的南燕国实为春秋小国。秦统一全国后,改南燕国为南燕县,后隋文帝又将其改为胙城县。唐武德二年,设胙州,又改原胙城县为南燕县;唐武德四年,撤销南燕并入胙城,行政概念上的南燕国自此消失。

如今土地肥沃的南燕国旧址地处黄河故道,原是沙丘起伏,盐碱成片,春种几亩高粱地,汛期一到全泡汤,老人常说这是些“白搭几篮子馍”的地,人称“搭馍地”。“搭馍地”长期饱受黄河水患,受风沙侵蚀,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决口,洪水自西南滚滚而来,冲决龙门口(系太行堤一处水闸)后折转东北,淹没燕国城,从此,历史悠久的燕国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

水淹燕国的同时,胙城也因洪水而西迁。

五、石婆固酸枣阁遗址(唐、明清)

县北9公里,石婆固之东岳庙之西,有大酸枣树一株,高数丈,其粗合抱不交。清《延津县志》载:“唐尉迟敬德奉命重修之役(即监造东岳庙工程),曾系马挂策其上。”后人便把这棵千年古树作为古迹保留下来。至明代东岳庙倒塌,大树枯死,而根侧却另发新株。

当时有姚、高、陈三姓人等修围墙以护之,继而新株亦死。之后为保护树干,建一座长宽各八尺,高两丈余的方形阁楼(酸枣阁),阁楼向南留小门,东西山墙上部各有小窗一孔。阁内棚楼板,楼上北墙中嵌石碣一方,刻“挂鞭处”三字。楼下北墙亦嵌有石碣,镌明代吏部尚书李戴所撰《古酸枣记》。

明代诗人越应扬题《酸枣遗踪》诗一首:“由来斯枣名斯邑,特地参天独而奇。一自司空垂笔后,孤标千载茂声驰。”诗的大意是:延津古代盛产酸枣,故此为邑名。唯独酸枣阁这里的酸枣树高参天,非常奇异。大司空曹操与关东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随盟主袁绍驻酸枣,写《蒿里行》词,记述了此段历史。

六、大城村大城遗址(宋代)

近年来考古学者在古胙城遗址不断有新发现。

胙城城隍庙后发现存在有长约2500米的明代北城墙;

1994年于城隍庙内发现有明代铁铸香炉;

2005年春,在大城村附近又发现一处面积较小的宋代古胙城遗址。

据《胙城县志》载,当年武王伐纣,战将黄飞虎在胙城县城内西北角穿洞破敌,留下飞虎洞遗址。武王灭纣后,分殷之畿内地为三个诸侯国,以监殷民,史称三监。同时还分封了许多小诸侯国,胙城即其中之一,时称胙国。周公之子伯倏在胙国,封后,为纪念黄飞虎,在“飞虎洞”前建一雄伟壮观的大殿----城隍庙。明朝以后,全国各地的城隍,只有胙城县的城隍可以穿龙袍,戴金冠。人们都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亲口封的。

七、后董固玉皇庙遗址(五代、宋、明、清)

后董固当时也不叫“后董固”,后董固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新村名。董固因人多,按“前街”、“后街”划分为“前董固”“后董固”两个行政村,历史上的“董固”叫“董家岭”。因其位于黄河故道,黄河泛滥过留下大大小小的荒岗沙丘,好像山岭一样。与之齐名的,还有一个“双凤岭”,

据说就是现在玉皇庙所在地,董家岭村还有八件“宝”,又俗称“八宝村”。

传说仍在继续:

唐朝末年,大将李存孝奉旨剿匪回京复命,路经黄河渡口董家岭,河霸王彦章(今河南省卫辉市李元屯镇王岸村人),借渡黄河天险,向李存孝强迫敲诈二百个元宝方可渡河。于是,李存孝大怒与王彦章在黄河南岸双风岭展开大战,直杀得黄土飞扬,昏天地暗,杀了三天三夜,未分胜负。战势惊动了玉皇,玉皇降旨,命托塔天王李靖助战,李存孝才把王彦章打得大败。王彦章心知玉皇神灵所助惩罚自己,就跪在玉皇面前,磕头求饶,表示要痛改前非,弃恶行善,才饶了性命。从此留下了“王彦章不打李存孝”的民间传说。

南宋时,岳飞在胙城大破金兵。董家岭距胙城仅八里地,岳飞在胙城火烧金兵的军械库以后,挥师往西到汲县黑龙潭再战金兵,行至董家岭村西黄河岸边,再次与驻扎在黄河渡口的金兵展开血战。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感动了玉皇。于是老玉皇暗中派神将黄飞虎、关云长助战岳家军,杀得金兵尸体堵塞了黄河渡口,岳家军胜利渡过黄河直捣汲县黑龙潭。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难西安,回京经过延津行宫曾住宿一夜,第二天分乘八抬大轿回京北上,路过董家岭玉皇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让八抬大轿停下,亲自下轿进庙面对玉皇像烧香叩头,祈祷玉皇保佑一路顺风进北京。结果果真如愿以偿。

八、胙城故城(宋、清)

胙城旧址位于今城北20多公里的胙城村。据悉,近年来考古学者在古胙城不断有新发现。胙城城隍庙后存有长约2500米的明代北城墙;1994年于城隍庙内发现有明代铁铸香炉;1998年,在于庄村明代陶窑发现古胙城线索,同年,在大庞固村还发现有“胙”字砖;2005年春,在大城村附近又发现一处面积较小的宋代古胙城遗址。

延津县56大古城遗址及民间传说,哪个乡镇最多?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考证:1727年沙压前的胙城称为古胙城,其大致位于今王楼乡张杏庄村以东,司寨乡大庞固村以北,大城村以南,于庄村以西。

九、东史固村“乌巢”遗址(三国)

乌巢、故市在今延津县小潭、十里铺一带。在当时以畜力、人力为主的运输时代里,从黄河北过黄河渡口向南运送粮草必然会选择一个接近直线的方向。袁绍的运粮车队有两条路线,一为从延津渡渡河到大宾方向,一为从白马津渡河到大宾方向,同时从粮草的安全角度考虑,放置在袁绍营寨的后方腹地更为合适。根据距离(绍营北40里)推算,大约在今227省道沿线附近。

从袁军可能的两条行军路线来看,向西应该不超过榆林乡,向东不超过延津县城,均在今延津县域范围之内。

《水经注疏》记载:“乌泽在酸枣县东,在今延津县西南。”故此推断酸枣故城在今小潭乡西古墙、东古墙村,而乌巢应该在今小潭、大潭、大潭村、孔潭村、王潭村一带,乌巢、故市当在今城北十里铺附近。

十、东屯五帝阎君庙遗址(明代)

东屯村为东屯镇政府驻地,地处黄河故道西北三华里处。相传元朝兵败北退,将这里汉人斩尽杀绝,荒芜人烟。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到此,先后扎下四个小村,相距很近,本村原名东王庄,村东有东小王庄,村东南有东小杨庄,村东北有鲁庄。

延津县56大古城遗址及民间传说,哪个乡镇最多?

明嘉庆年间,齐寡妇造反(农民起义),兵荒马乱,庄小不安全,三个小庄合并到较大的东王庄。东王庄建村簿上有“三王二李布”的记载,姓王的先来,且人多,便以王姓为首,新起村名东王四屯。多少年后简化为东屯。

东屯村西南角原有一座庙宇,叫五帝阎君庙。所敬为殷商朝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法官秦光辉,主殿三大间,有碑文:“黄明嘉靖……沙西东王四屯距胙城二十五里……。”两廊房各五间,塑像壁画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庙门过厅两侧立两匹高头大马,马童扬鞭欲出。庙院内碑碣,古柏数十,古朴壮观。解放后改为东屯村中心小学。

十一、塔铺古县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周朝时的廪延邑,治所为“塔儿店”即塔铺,秦朝时的酸枣县,治所为“惠安镇”即塔铺,直到金朝泰和年间(1201—1208),酸枣县(此时已改称延津县)治所移于“延州店”,即今原阳县延州村。由此可见,从秦到金,塔铺(惠安镇)作为酸枣(延津)县治所长达一千多年。

另据《重修广唐寺塔记》碑记载:广唐寺创于古酸枣县时梁武天监丁酉岁也(南朝梁武帝502—512年,即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508—512年),唐后水陆殿如之中,名白马塔,屹屹然不知何予一篑之不覆。

元泰定四年(1327年),延津县治所圮于河,西迁通郭村,明洪武初(1368)复迁史迥店,居人列寺,以塔名铺,曰塔铺。

十二、石河村玄天寺遗址(明代)

据记载这座古寺始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寺内敬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中国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玄天上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玄天上帝庙。

延津县56大古城遗址及民间传说,哪个乡镇最多?

据传玄天上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该寺庙在方圆数十里都有相当的名气。每到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来这里进香许愿的人们不绝如缕。当时玄天古寺内曾住有主持僧惠喜和数名僧众。

十三、石河观音庙遗址(明代)

位于该村西部与袁河交界处的观音堂(老奶庙)。据当地人员介绍,这座庙虽狭窄矮小貌不惊人,但她可是名气在外。一是她的历史悠久,始建于大明万历四十四年。二是她的后现代传说充满浓浓的爱国情怀。

十四、西古墙相国寺遗址(明代)

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此碑为寺庙重修时候所立。此寺院当时颇具规模,当时寺院有僧侣若干,重修时周边的广唐寺、大觉寺等寺院主持还前来道贺。

十五、于庄遗址(明代) 1998年,在于庄村发现了明代陶窑,为古胙城的发掘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十六、南宋岱岳行宫遗址(元、明、清)

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金人占领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高宗赵构逃到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朝廷。赵构担心金兵进一步南侵,为了避免北宋灭亡的悲剧重演,多次招集群臣商议“驻跸之所”(行宫。“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之所”,引申为帝王出行途中暂住的地方)。

十七、白庙东岳天齐庙遗址(明、清)

延津县魏邱乡白庙村,原属朱寨乡,2005年合并到魏邱乡。白庙村村名之所以有个“庙”字,是因为该村有个老庙,叫“岳天齐庙”。“东岳天齐”是黄飞虎的封号,全称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当地百姓俗称“黄飞虎庙”。

为什么在这里建“黄飞虎庙”?相传这里是黄飞虎的诞生地。黄飞虎是商朝末年反纣扶周的英雄,死后被姜子牙封为神。原来的庙中央是黄飞虎当元帅的点将台,庙正南有黄飞虎的演武场,庙西南有一古井,传说黄飞虎就是吃这口井中的水长大的。白庙村西头有黄家坟,黄飞虎在反纣归周大战中阵亡于渑池(《渑池县志》有记载),在姜子牙的护送下葬身祖坟。

庙西北200米处有朝歌了望台,另外还有上马石等,今已不存。黄飞虎在商纣王朝中是位后一品、七世受封的皇亲国戚,黄飞虎的妹妹是纣王的西宫号称黄贵妃,中宫姜皇后是东伯侯姜桓楚的女儿,因劝纣王斥责妲已,被纣王下狱,纣王命黄贵妃审姜皇后。

姜皇后死后,纣王立妲已为皇后。黄飞虎夫人贾氏朝贺妲已,被纣王欺侮,为誓守贞节自坠摘星楼而死。据史料记载,唐朝代宗大历一年(公元767年),皇帝李豫驾亲临黃飞虎庙,封该庙为“万神之都城”,封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为“万神之领袖”,从此,天齐庙成为御封的道宫,达到最鼎盛时期。

周边百姓每逢三月、七月、八月来此进香,络绎不绝,形成庙会。1998年1月20日延津县宗教局下文批准天齐庙为道教活动场所。

时间关系,以下内容请朋友们补充。

十八、傅庄圣寿寺遗址(明、清)

十九、夹堤善行寺遗址(明、清)

二十、南班胜固广济寺遗址(明、清)

二十一、通郭村青莲寺遗址(明、清)

二十二、王村关帝庙遗址(明、清)

二十三、榆林三清庙遗址(明、清)

二十四、榆林皇王爷庙遗址(明、清)

二十五、原屯无梁庙遗址(明、清)

二十六、胙城城隍庙遗址(明、清)

二十七、朱寨三教堂遗址(明、清)

二十八、安乐庄观音庙遗址(清代)

二十九、北班胜固村遗址(清代)

三十、北高寨阎王庙遗址(清代)

三十一、大城清隆寺遗址(清代)

三十二、大留固泰山庙遗址(清代)

三十三、大庞固玉皇庙遗址(清代)

三十四、大留固天齐庙遗址(清代)

三十五、高寨玉皇庙遗址(清代)

三十六、郝光屯王府寺遗址(清代)

三十七、后大柳三官庙遗址(清代)

三十八、胡村祖师庙遗址(清代)

三十九、辉县屯关帝庙遗址(清代)

四十、蒋班枣清官庙遗址(清代)

四十一、李楼祖师庙遗址(清代)

四十二、梁僧固文昌祠遗址(清代)

四十三、马庄神邱集遗址(清代)

四十四、南古墙村关帝庙遗址(清代)

四十五、南街玉皇庙遗址(清代)

四十六、南皮火神庙遗址(清代)

四十七、前牛清凉寺遗址(清代)

四十八、三里庄疙瘩神庙遗址(清代)

四十九、史良东岳庙遗址(清代)

五十、陶庄观音堂遗址(清代)

五十一、王堤关帝庙遗址(清代)

五十二、王訾村关帝庙遗址(清代)

五十三、袁河关帝庙遗址(清代)

五十四、袁纸坊关帝庙遗址(清代)

五十五、原屯原氏祠堂遗址(清代)

五十六、周大吴观音庙遗址(清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