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劳苦功高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刘伯温从小就天资绝伦,奇门术数,兵法计谋当时是无人能比。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军师,为朱元璋建立明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刘伯温处处提防。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两派争斗

明朝建立后,朝中主要分为两大集团。第一派李善长经营的淮西集团,其实原本朱元璋就是这派的老大,但他做了皇帝后就不好参与其中了。与是就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了李善长,朱元璋还经常说李善长为大明的第一功臣,后封为韓国公。朱元璋当时只封了6个公爵,而这个李善长排名第一,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至于为什么这么重用李善长,其主要原因就是李善长是皇帝的老乡,是自家人。

第二派就是以刘伯温领导的言官派,言官在明朝的体制里权力非常大,皇帝设立了都察院,都察院主要领导是都察御史。全国这种都察御史一共有100多个,他们平时没有什么特定的具体工作要做,主要工作就是到处找茬。他们什么事都能管,冤假错案可以管,贪污腐败可以管,不守礼法可以管,就连皇帝的圣旨不对都可以退回。所以这些言官的权力大到没边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纪检委,但权力比纪检委大的多了。由于言官派的权力太大,所以刘伯温这一派占上风。但你们不要以为御史的官位很大,其实这些御史都只有七品官,虽然官位小,但可以监管所有官员。

朱元璋要卸磨杀驴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刘伯温就是虽然帮朱元璋打下天下,但他和李善长的待遇相差很大,李善长的年薪有4000石而刘伯温只有240石,李善长官职公爵还是公爵里排第一的,而刘伯温只是一个伯爵。为什么二人的待遇相差这么大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知根知底,无论李善长爬得多高朱元璋都有能力控制得了他,但刘伯温却不同,他是外来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刘伯温在计谋上过于锋芒毕露了,刘伯温用计可以说是神鬼未测,万一刘伯温有异心,论计谋朱元璋根本不是对手。朱元璋身边有一个能力远远超过自己的,而自己又无法控制的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当然是除掉会比较放心。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危险谈话,步步下套

朱元璋在和刘伯温的一谈话中,问刘伯温:你觉得满朝文武当中谁适合做相国呢?

刘伯温非常警觉,只回答到,这需要皇上定了。

朱元璋再次说:“杨宪可否担些重任?”

杨宪是刘伯温小弟,朱元璋也肯定知道,回答不好可是要死人的。

刘伯温马上回答“杨大人才能可以,但气量不够”。

后来又问了几个人,刘伯温都很得体的应对过去了。

但正当刘伯温以为结束了。这个腹黑的朱重八突然来一句:“看来相国一职,唯有先生能担当得了啦”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刘伯温这时回答了一句他让终生后悔的话:“我知道我可以,但我为人过于正直看不得别人在我面前作恶。”刘伯温这句讲得十分不得当,说得好像除了他全朝的官员都是坏人,而且也证明了他对丞相这职是有兴趣的。刘伯温这么有能力的人一旦做了丞相,朝中再无人可以对抗他了。但没有好的借口,无法服众。

辞官隐退

后来就跟刘伯温说:你年事已高,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何必跟着我在这受苦呢?朱元璋都说得这么明白了,刘伯温只能辞官回老家养老了。刘伯温一走,杨宪等言官派没有了后台,很快就被胡惟庸等人打倒了,胡惟庸上位变成了国相,但他还是要将刘伯温致之死地才安心,以无中生有的罪名在朱元璋面前告刘伯温。这时候的刘伯温已经没有官职了,没办法免他官职,就扣了他的退休金。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刘伯温没有办法,只能回京城,想着在京城朱元璋能看得到自己,就可以让朱元璋放心。不会对自己下杀手。可是他忘记了朱元璋的性格是多疑善妒的,刘伯温一日不死,他都没办法安心。有一次,刘伯基病了,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代替他看望刘伯温,然后随行的御医给他开了一个方子,刘伯基吃药后病情加重,很快就去世了。相信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真正让刘伯温死的人是谁了。

功高盖主的下场

朱元璋害怕刘伯温要给他下套,刘伯温聪明一世,却死于幼稚

表面上看刘伯温是因为这次谈话让朱元璋决心除了他的,但本质上其实和他树大招风,锋芒太过毕露,所造成的。刘伯温不懂得隐忍,历史上,韩信就是他的前车之鉴,功高盖主,最后也是落个惨死的结果。刘伯温和韩信之死其实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