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日軍司令官留下一個重要的未解之謎

岡村寧次是侵華日軍的四個中國通之一,給中國造成的危害也最大。

其他三個是板垣徵四郎、磯谷廉介和土肥原賢二 ,侵華初期都任過師團長。板垣和磯谷在任時的第五師團和第十師團在臺兒莊受過中國軍隊重創,土肥圓任第十四師團長時,在蘭封會戰中曾被優勢國軍合圍,因黃傑、桂永清臨敵怯戰而功虧一簣。土肥圓主要是做特務機關長搞陰謀有一套,如七七事變前從天津把溥儀偷渡到東北,並製造華北自治等陰謀 。

而這個岡村,曾任第二師團師團長,這個師團就是發動九一八的關東軍主力 。

日軍司令官留下一個重要的未解之謎

岡村寧次很早就來過中國。

1904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6期畢業,以日軍第十三師團小隊長的身份參加日俄戰爭。

1907年,任陸士清國留學生隊區隊長,陳儀、閻錫山、孫傳芳都是可以說是他的學生。日軍投降後格外照顧岡村的何應欽,是1916年從日本陸士27期畢業,要晚得多,岡村寧次1910年已經考入日本陸軍大學,1913年畢業後進入日軍參謀本部任職,兩人並無直接的師生關係。

1915年,以青島圍攻軍司令部大尉身份,參與攻佔當時由德軍佔領的青島要塞。後任職參謀本部中國班,專門研究我們。

1923年開始任駐上海武官,步兵中佐。

1925年任孫傳芳的軍事顧問,在此期間,捲走了孫部一張華中地區的五萬分之一地圖,為此還得到參謀本部的一筆重賞,1938年其率日軍第十一軍攻佔武漢時用的就是這張圖。

1927年升步兵大佐,以第六聯隊聯隊長的身份製造濟南慘案

,屠殺中國外交官蔡公時和數千中國民眾 。

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任日本上海派遣軍參謀副長,升為少將,停戰後的同年八月,任關東軍參謀副長,1933年長城抗戰時,曾親自到前沿戰場督戰,中國被迫簽訂《塘沽協定》時,日方關東軍的代表就是他 。

1936年升為中將,任日軍第二師團師團長,按日軍規定,晉級中將後一年內不得任師團長,岡村寧次此次是破例任職。七七事變爆發時,其屬下一個旅團編入關東軍蒙疆兵團,侵入察哈爾和山西

1938年6月,任日第十一軍司令官,攻佔武漢,從這時起,開始指揮大規模侵華作戰 。

把岡村寧次的這份軍歷列出來,是為了揭示一個規律,岡村寧次從中佐開始,按日軍的晉級的停年制度,每四年晉升一次,而每次晉升,都參與重大侵華事件,這個老鬼子絕不是他回憶錄裡所說的什麼倡導中日親善,他的肩章上每加一顆星,中國就要遭一次大難,日本投降前,他的經歷要概括的話,就兩個字,侵華。可別被他回憶錄裡的自我粉飾給忽悠了,對戰史的記載有相當的價值是另外一回事。

尤其是岡村寧次此後的經歷,與全面抗戰的兩個戰場有關,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都有此人,與國共兩黨的軍隊均長期交手,這樣的日軍高級將領並不多見。

1938年6月到1940年3月,指揮日第十一軍在華中戰場作戰,兩年時間,從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隨棗會戰到第一次長沙會戰,這個十一軍作為侵華日軍的唯一機動集團,集中了多支日軍主力師團,攻城略地,給國軍造成重大傷亡。

日軍司令官留下一個重要的未解之謎

岡村寧次對中國軍隊的研究很深,以南昌戰役為例,他的十一軍有主力不用,而以101、106兩個特設師團用於主攻,用兵大膽。日軍的特設師團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構成,在番號上加一百作為番號,如第106師團就是第六師團的預備役師團,都來自熊本,一般來說,除了編制和裝備,日軍的特設師團與常設師團的兵員素質也有很大差距,101師團在淞滬會戰中遭到重創,106師團在武漢會戰萬家嶺戰鬥中幾乎全軍覆沒,岡村寧次為了洗刷這兩個師團“弱兵的汙名”,讓日軍第一主力師團第六師團在106師團後方做預備隊,而這兩個師團經過幾個月的整訓和補充,七天就攻陷了南昌,猖狂之極。

抗戰中,中日兩軍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日軍不同兵團(師團、旅團)的戰鬥力再有差距,也都強於中國軍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主力師團絕大部分調往南洋戰場,中國戰場剩下的就算是被稱為二三流的兵團,1944年還能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一路打通大陸交通線,這個現實必須面對,否則就不是艱苦的抗戰了。

1940年3月,岡村寧次回國任軍事參議官一年多,在此期間,1941年晉升大將。

1941年7月7日,任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 開始對八路軍作戰,這一天正是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在華北整整禍害了三年,敵後抗日根據地這一時期的極度困難,正是由岡村寧次在任時一手造成 。

岡村寧次在華北對付八路軍根據地的手段是相當毒辣的,他提出的政治軍事經濟總體戰,以及鐵壁合圍、梳篦戰術,對根據地摧殘巨大,隨著不斷髮起的治安強化運動和歷次大掃蕩,使各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反掃蕩中犧牲,冀中抗日根據地幾乎全成了敵佔區,彭德懷評價岡村:

岡村這個傢伙,是很厲害的一個人,他有許多地方也值得我們學習的。。。岡村有很多本事,能實事求是,細緻周密。每次進攻,他都要調查半年之久,做準備工作。沒有內線發動配合‘維持’,他不進行‘蠶食’。他不出風頭,不多講話,不粗暴,你從他的講話裡看不出他的動向來。他經常廣泛的收集我們的東西,研究我們的東西。他是朝鮮、東北的參謀長(副長),老練得很,是歷來華北駐屯軍六個司令官裡最厲害的一個。”

日軍司令官留下一個重要的未解之謎

1944年8月,岡村又回到正面戰場,任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三個月後,出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成為侵華日軍關內戰場的頭號敵酋。直到1945年8月投降 。

正是因為岡村寧次在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上都有一套辦法,投降後,蔣介石對他特別給予庇護,除了請他對內戰出謀劃策,把岡村在華北對付八路軍的《剿匪手冊》印發各部,何應欽還曾當面請他就國軍的弱點寫份東西。於是,一份後人研究抗戰史都想見到的《從敵對立場看中國軍隊》出現了,岡村當時謄寫了三份,兩份交給了何應欽,一份留底,不久他自己燒了 。

岡村回憶,“我自少佐時代經常來中國,相當通曉中國內情,又屢與中國軍隊交戰,對其缺點也有相當瞭解。。。故直言不諱,加以批判 。”而且“據何氏後來透露,看過該文件的只有何與蔣主席及另外一人 。”

從日軍最高司令官的角度,來看國軍抗日作戰中的缺點,這份資料的可讀性可想而知,當然,對國軍來說密級肯定也不會低 。

​此文下落也就成了一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