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二十六

編者按:有著“經中之王”之稱的《金剛經》,屬於般若類經典。《金剛經》與種族、年齡、性別、愛好、職業沒有任何關係,尤其與信仰沒有任何關係,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專屬。它是哲學經典、修行經典、智慧經典,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學習《金剛經》並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正在“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連載中,敬請關注。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品名曰“法界通化分”。何為“法界”?依法(屬性)分界,通俗地說,就是以類分界,在佛經中就叫“法界”。一類一類的法界共同構成了一個世界。佛法認為有十法界——六凡法界加四聖法界,六凡就是六道,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天人,四聖就是羅漢、緣覺、菩薩和佛。(十法界圖見附圖三)

天台宗智者大師依《法華經》經義中四聖六凡各自的意境,來闡述十法界: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二十六

1.佛法界: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界也;

2.菩薩法界:為得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

3.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

4.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而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

5.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於天界,受靜妙之樂之境界也;

6.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也;

7.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得神通自在之非人境界也;

8.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飢渴苦之境界也;

9.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啖殺戮苦之境界也;

10.地獄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之最下境界也。

“法界通化分”之“通”者,貫通之義,就是各法界之間通達無礙;“化”者,轉化和超越之義。品名是說這十個法界之間本來是沒有阻隔的,是可以自由地相互轉化、相互貫通的。這是從佛的境界上來看十法界是如此,但就自各法界內之眾生而言,各個法界之間是難以逾越的,是壁壘森嚴、彼此隔絕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段經文是大白話。核心要點就是教導我們不要在福德上著相。如若著相,各法界之間將無法通透、通化。細細思量,這一品裡面充滿辯證思維,智慧奧妙無窮。

解脫地獄道最好的方法,不是福也不是德,而是對福德和非福德的雙重超越。地獄整天受苦,何來福德?但沒有福德也是一種福德,叫“非福德”。非福德也是一種福德,至少它可以消除你的業障,是另一種潛在意義上的福德,就是俗話說的“吃虧是福”“吃苦是樂”。表面上是吃虧吃苦,實際上在吃虧吃苦之時,卻磨鍊了我們的心智,提升了我們的品德。照此邏輯,將這個觀念放大,放大到地獄,則地獄也是另外一種福德——一種潛在的福德。

在現代社會,對於有些人來說,讓他吃苦就是對他最大的關愛。因為如果一個人過於享福,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會變得不切實際,心浮氣躁,自以為是,人格漸漸被扭曲和異化。怎麼辦?必要的時候給他吃一點苦,對他而言這種苦就是一種福報,否則成為花花公子、紈絝子弟,這輩子的人生就徹底地被毀掉了。當他在人生的變故和種種苦難中變得能吃苦耐勞、本分忠厚,這種苦難就是他這一輩子最大的財富,最大的福報!所以說,吃苦未必都是壞事。

很多事情需要辯證看待。地獄當然不好,但是也未必就是全壞,看你從什麼角度來理解。只要你不執著地獄,你就超越了地獄,出離地獄最好的辦法就是超越地獄。在佛家最典型的事例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到地獄中普度眾生,他本人整天生活在地獄中,但是他感覺到苦了麼?沒有。他把地獄之苦轉化成佛境之樂,不僅沒有感覺到苦,而且視地獄為天堂,甘之如飴!他發了一個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就是要把地獄中所有的眾生都度脫了,而我最後一個成佛。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二十六

有這種思想這種境界的人是不是佛?佛法就是這樣“矛盾”!越想成佛的人越成不了佛——你的那個非常想成佛的執念,恰是你成不了佛的直接原因。相反,如地藏王菩薩,他不想馬上成佛,他只想救度地獄裡受苦受難的眾生,等什麼時候地獄裡沒人了,度完了,我才最後一個成佛。當他真實地發完此大願之時,他當下就成佛了。這就是佛家特有的辯證法。因為當這個大願真實地發起時,他就證入了無我之境。無我就是佛。所以地藏王菩薩不是菩薩,而是地藏王佛,只是示現為菩薩相而已。

同在地獄中,眾生在受苦,但地藏王菩薩(地藏王佛)從未感受到任何痛苦,時刻享受到的是佛國的喜樂。何以故?就是因為他生活在地獄,不著地獄相,地獄在他眼中被超越了。對於地藏王菩薩而言,地獄就不再是地獄了,他生活在哪裡,哪裡就是清涼而極樂的佛國。

整個六道亦是如此,如果你不執不著,六道就不稱其為六道。六道在不在?真實不虛。但是對不執不著之人而言,六道就不存在了。好比你把夢當現實去看待,裡面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但你醒來以後再回憶夢境的時候,那就已經不再是夢了,夢境已經不存在了。這就叫超越。

釋迦牟尼整天給我們講說六道,但他本人不在六道中,他講說的是眾生的夢境,而他本人則是從六道之大夢中醒來的人。因此,對我們來說,六道是存在的;對佛陀來說,六道是不存在的。六道是不存在的存在,四聖道也是不存在的存在。你以為真有羅漢麼?我不執著在羅漢上,有和沒有一樣。有沒有菩薩呢?有沒有佛呢?對佛陀而言,有跟沒有是一樣的。六凡道是沒有的,四聖道也是沒有的,那麼是不是說它們真的不存在呢?不,它們是存在的,但相對於不執著於它們的人來說,它們就是不存在的。這就是《金剛經》的妙義所在。

因此,只要無為、無執、無染、無著,你就可以把六凡四聖十法界全部打通。無“四相”就是十法界的直通車,載著你從地獄到佛國隨意穿越。佛說佛法者,即非佛法,故名佛法;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故名般若波羅密……十法界很像一個複雜的迷宮,《金剛經》則像是迷宮裡的導遊,我們就像是迷宮裡的遊客,必須亦步亦趨地跟著《金剛經》,一旦落下,我們就困死在迷宮裡,再也出不來了!

為什麼禪宗裡有那麼多罵佛、殺佛的言論?比如僧問:“如何是佛?”禪師答:“乾屎橛。”還有人問:“如何是佛?”答:“老胡僧”(或“老騷胡”。“胡”是中國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貶稱。儘管印度在中國的西南方向,但佛教卻是沿著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傳入中國內地的,故仍然可以稱佛陀為“胡僧”。佛陀是印度人,“老胡僧”翻譯成現代語,無非就是外國的一個糟老頭子,無非就是一個生長在不開化的邊疆之地披著僧人外衣的老傢伙)或“我若在(佛陀)旁,一棒打殺,與狗吃”……

為什麼禪師們會這樣呵佛罵祖?難道他們不愛佛陀麼?不愛佛陀又為何出家?為何又緊緊追隨佛陀的思想矢志不渝?單看這些言語的字面意思,好像是很痛恨很討厭釋迦牟尼的樣子。這不是一兩個禪師,幾乎所有的禪師都是這樣的言語,在唐朝的時候蔚為風氣。什麼叫禪風?就是罵佛祖像罵孩子一樣成為了一種風氣,整天以呵佛為業,以罵祖為樂。實際上這些慈悲的禪師們,就是為了讓弟子們不要著了佛相,因為這是成佛的最大障礙,一定要將其超越和破除。

其實,禪師們對佛陀的愛別有不同,從不做表面文章,從不祈求什麼,他們不禮佛,不燒香,不讀經,不念誦佛陀功德,但他們比很多整天禮佛、燒香、讀經、唸誦的佛教徒還要愛佛,因為他們敬愛的是佛陀那偉大而超絕的精神,是真愛,是大丈夫式的愛!現在多數佛教徒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酸溜溜的愛,一邊拜佛一邊想著保佑我長命百歲,保佑我一生平安,美貌長駐,保佑我升官發財等等。如果我要是佛,一見到拜佛的人我就會發抖——你千萬別磕了,你這麼多的要求遠遠超出我的能力之外。眾生的貪慾太大,各個都是慾壑難填,剛走一個,又來一個,你滿足了他這個慾望,一會兒又有別的慾望出來。所以不是我們怕佛,而是佛怕我們,佛一見到我們來,他就溜走了,你磕頭越多,佛越恐懼。看看這個悖論!到底誰真愛佛?是那些常常去拜佛的人?還是禪師式的整天罵佛的人呢?這個問題值得大家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二十六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釋迦牟尼在世時,生活在苦樂參半的人道中,但他受苦了嗎?他沒有。佛陀真實地超越一切苦痛,這種超越不是假的,不是想象,更不是自我催眠,因為佛已經從八苦中徹底地解脫了出來。從表面上看,他是人,但從內在的生命覺醒程度上看,他不是人。佛陀在人間,不受人間苦,就像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不受地獄苦一樣,這就叫“化”——通化、轉化。他們把人間的苦都轉化掉了。轉化的方法是什麼?就是無相、無我、無執、無著,這就是轉化的總方法。

只要做到無相、無我、無執、無著,不管你此時在哪一道、哪一界,都可以從這一界上升到上一界或上上一界,總之,一路通上去,這就叫“通”。按此總原則,諸法界自然融通、無二無別、無有障礙,哪一界都是佛界。在地獄沒有地獄苦,在動物道中沒有動物苦,在人間沒有人苦,到哪裡都沒有哪裡的苦,全部可以化掉,這叫“化”。地藏王菩薩轉化了地獄的苦,釋迦牟尼佛轉化了人間的苦,他們的這種福德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這就是“法界通化分”。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二十六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