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大眾的“眾”還在嗎?

大眾的“眾”還在嗎?

中國有句老話:“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在西方社會,誠信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更是過之而不及,前可口可樂CEO羅伯託·戈祖塔認為:“只有誠實的員工才能建立公司的聲譽。”

然而,商業日益發達的今天,誠信卻如兒戲一般。

德國時間,6月19日凌晨,時任奧迪CEO施泰德被突擊抓捕。這是大眾集團“排放門”事件持續發酵的連鎖反應,也是受此事牽連的第三位集團高層。此前,大眾集團CEO文德恩引咎辭職,繼任CEO穆倫也在今年4月份被迫離職。

2015年9月18日,美國環境保護署指控大眾汽車旗下銷售部分柴油車安裝專門應對尾氣排放檢測的軟件,使汽車能夠在車輛檢測時以“最高環保標準”過關,而實際行駛過程中的排放量則最大可達美國法定標準的40倍。2018年6月13日,大眾汽車集團接受德國布倫瑞克檢方開出的罰款令,認罰10億歐元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被捕之後不久,德國媒體報道顯示,已經是前任奧迪CEO的施泰德同意配合慕尼黑檢方作證。如果上述行動進展順利,大眾汽車集團柴油排放作弊案件將徹底揭開內部操作流程的面紗。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贏利。”這本無可厚非,但以喪失誠信,置企業聲譽於不顧的做法更讓人匪夷所思。2017年,大眾汽車集團全球汽車銷量為1070萬輛,高居全球汽車集團銷量排行榜首。即便在為“排放門”前後支付高達200億歐元的罰金及相關費用之後,2017年,大眾汽車集團依然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額的雙增長,營業收入總額為2306.82億歐元,同比增長6.2%,營業利潤額為170.41億歐元,同比增長16.5%。

不管是從集團規模還是資金儲備的角度,大眾汽車集團應該完全有實力從技術的角度解決柴油車型排放的問題。因此,對於大眾汽車集團來說,柴油車型排放作弊是一個選擇題,而非填空題。有能力而不為之,這恰恰是考驗誠信的時刻。

在史蒂芬·可謂所著的《信任的速度—一個可以改變一切的力量》一書中,將“誠實”列為信用的第一原則。正如巴菲特所言:“我用人的時候看重三個方面。一個是個人誠信,二是聰明才智,三是充沛精力。但如果你沒有第一個,那後面兩個會毀掉你。”

這種情況正是大眾汽車集團面臨的尷尬。據相關媒體的分析信息顯示,施泰德自1990年進入大眾汽車集團工作,不僅是大眾汽車集團的重臣,也是保時捷家族力挺的“忠臣”。施泰德可能知道更多的內幕信息。因此,在柴油車排放作弊的案件中,不管是大眾汽車集團管理層的單邊行為,還是保時捷家族等股東的授意行為,大眾汽車集團都將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要麼來自高管醜聞帶來的用人不淑,要麼來自集團股東的惡意追求利潤而置消費者利益於不顧。

儘管大眾汽車集團已經負面纏身,並且從2015年開始,已經持續了接近3年之久,但是大眾汽車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並未受太多影響。2017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累計銷售418萬輛,同比增幅為5.1%,高於亞太地區的4.3%。

中國消費者對德系品牌的信任根深蒂固,從豪華品牌第一陣營均為德系,到中高端品牌也基本以德係為標杆。即便在SUV消費熱潮如此誇張的程度下,缺少SUV車型的大眾品牌依然憑藉轎車產品在銷量排行榜中獨領風騷。

不得不承認品牌的力量,大眾品牌的磁力場太過強大,以致於消費者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僥倖”心理發揮到了極致,可以對一個缺失誠信的品牌寬容到盲目信任的地步。

畢竟,早在“排放門”之前,大眾速騰斷軸門就已經給中國消費者敲過一次警鐘,然而,中國消費者依然如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