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作為汽車工程師,我為什麼要去菜鳥做無人駕駛?

最近一直想寫篇文章總結一下這半年,也算是2017年的年終總結吧。

我的背景介紹

先簡單介紹下我的背景,我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泛亞,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車技術中心,2016年加入一家新能源車企(上海鎣石,鎣念ying,音同螢),這個鎣石的鎣字,難寫難認,很多人不認識,其實我在去之前,我也不認識。

我在泛亞和鎣石,從事的是底盤系統的開發工作,算是比較傳統的汽車人。

2017年12月25日,加入菜鳥ET試驗室,負責無人駕駛落地項目的項目管理方面的工作。

作為汽車工程師,我為什麼要去菜鳥做無人駕駛?

最近這幾年,汽車行業風起雲湧,總結下來,無非有兩個大的方向,也是兩大風口,一個是新能源,還有一個是自動駕駛。

新能源發展瓶頸

新能源的興起,使汽車甩掉了複雜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大大降低了汽車的複雜程度,降低了行業壁壘,從而引發了當前正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造車熱潮。

別看新能源風聲響,但是銷量卻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有兩個硬傷一直得到沒有很好的解決。

首先是電池的成本問題,一度電成本大概是1500~2000RMB,假設一款車續航200公里,按照百公里電耗15度電來說,需要30度電電池,電池的成本就是4.5萬~6萬,而相對應發動機大概只有幾千塊錢。很容易就能發現,電池成本要高太多了,所以只能靠政府的補貼來彌補這個差價。

其次是續航里程的問題。當前新能源主流車型的續航里程只有300公里左右。

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是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但是當前三元鋰電池基本上已經達到理論極限了,沒什麼潛力可挖了。

至於尋找新的電池技術,這麼說吧,連學術界也沒有很好的辦法,更別提工業界了,所以這條路短期內基本上是沒有希望的。

解決的方法就只有——普及充電樁。

這就涉及到基礎建設了,對於一些郊區新建小區,還可以通過規劃來增加充電樁數量,但是對於老城區來說就很難了。很多老城區的小區,回家晚了停車位都找不到,更別提充電樁了。

目前新能源車的銷量,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和地方政府政策,比如說免除購置稅、送新牌照等等,但是隨著補貼的退坡,這個也不是長久之計。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其實也不難,電池成本隨著規模化會逐漸降低的,充電樁也會逐漸普及的,只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過渡。

估計5~10年後,到時候充電樁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充電難不再是問題了,電池成本下降也能使新能源車與燃油車成本大致相當。

馬雲曾經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大多數倒在了明天晚上,撐不到後天,這句話形容新能源行業特別恰當。

新能源汽車圈有個段子:無論一家新能源車企怎麼宣傳自己的商業模式,是to B也好,to C也好,歸根到底,其實都是to VC的。

雖然是個段子,但是道理是真的,因為這個行業短期內很難盈利,靠的就是燒錢,是需要持續投資的。

這就是新能源車企所面臨的困境。

自動駕駛格局分析

再說自動駕駛。

現在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有很多,車企就不用說了,還有IT巨頭如百度/Waymo,零部件如英偉達、Mobileye等,還有一眾以算法為核心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如地平線、智行者等。

現在各家都在推自己自動駕駛的產品,局面非常混亂,讓人看不清楚未來到底會怎麼發展,究竟會有那幾家會存活下來。

自動駕駛一定是會實現的,只是時間問題,到時候還剩餘哪些玩家,就看誰壁壘更高,護城河挖的更深了。

根據我的思考判斷,以下這三種類型企業肯定會活下來的,而且必定會在未來的自動駕駛格局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第一類是運營商,乘用車租賃運營為滴滴,物流運營為菜鳥和京東。

運營商掌控了流量的入口和大量的數據,也是無人駕駛技術落地的驅動方和需求方,所以必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話)。

第二類是車企,尤其是銷量大的車企,國外如GM/福特/特斯拉之類,國內如上汽、長安、吉利之類。

一方面,雖然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造車技術門檻明顯下降,但是因為產業鏈過長、前期投資過大,開發週期長等特點,行業壁壘還是非常高的。

另一方面,由於車企可以通過加裝廉價傳感器來大量收集數據,以此來快速積累數據、優化模型,就像特斯拉宣傳的那樣。

最後,未來當L4自動駕駛可以完全實現時,在量產化和降低成本方面,沒有人比車企在這方面更有經驗和優勢。

第三類是底層Tier 1供應商,如博世、大陸、ZF、電裝等。

這些供應商在自動駕駛的執行層(線控制動、線控轉向)方面耕耘多年,行業壁壘非常高,而且其在傳感器方面,如毫米波雷達方面也有成熟的產品線。所以無論上層的算法和控制邏輯採用哪家的,到頭來,都需要用他們的線控底盤系統。這也是為什麼新興車企去找博世談合作時,必須要先掏一個億作為保證金出來,否則博世拒絕合作的原因。

至於百度/waymo搭生態的方式是否可行,運算芯片是採用GPU,還是FPGA或者ASIC等,目前看來還沒有定論。

物流場景——新能源和自動駕駛完美的落地場景

對於L4級別的無人駕駛技術來說,這個技術在乘用車上落地非常困難。

首先,用戶對成本很敏感,用戶很難承受高達幾十萬或者幾萬的傳感器和運算單元的價格,其次,用戶對風險非常敏感,一旦出現風險,將引起嚴重的社會輿論關注,從而對汽車品牌的口碑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這就決定了無人駕駛的應用場景,必然會在一些封閉場景或者特殊行業率先落地。

毫無疑問,物流行業將是率先落地的行業。

第一對單車成本沒有那麼敏感,現在由於人工成本原來越高,只要校核下來無人駕駛的成本在幾年內分攤成本可以低於人工成本,這個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

第二由於是物流場景以低速場景(最後一公里的派送)或者在高速工況(幹線上的重卡貨運)為主,場景相對簡單,風險相對可控。

所以,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落地完全沒有問題。

另外,由於物流行業大部分是點對點的運輸,可以集中充電,沒那麼依賴基礎設施,所以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在物流行業的落地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物流場景將是新能源和自動駕駛這兩個技術的完美的結合點,也是一個觸手可及的落地場景,我非常看好它的發展前景,所以,這也是我來到菜鳥做無人駕駛的一個理由。

別人說好不重要,適合自己最重要

經過這幾次工作的更換,有一點是感受最深的,這也是想在這裡分享給大家的: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成長的工作環境。

因為你的工作環境很大程度上能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福利待遇算是車企裡面非常拔尖的了,效益好的時候一年發十幾個月的獎金,在那裡工作的人都將成為標準的汽車工程師。

5年、10年之後的生活,非常容易想象得到。

離開了那家公司之後,有朋友問我:離開了那麼大的公司,去一家小的初創公司,工作既辛苦,也不穩定,後悔不?

我說:後悔啊~

問:後悔什麼呢?

我苦笑:後悔沒有早點走啊~

確實,對於第一份工作崗位,已經沒有多少留戀了。一開始還覺得新鮮,幾年之後就發現重複工作佔了每天工作內容很大的一部分工作量,完全沒有新鮮感,而且由於氛圍偏國企,工作環境很壓抑,每個人都特別害怕犯錯,部門和團隊之間扯皮的現象也非常多,每天消耗大量的精力在協調上,每天心情都很糟糕。

有段時間,我一直在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工作嗎?

當內心的“NO”的回答非常堅定地時候,我就知道,是時候要改變了。

在第二家公司裡,由於公司比較小,能夠給員工較大的自主權。而且團隊氛圍非常好,每天都能接觸到新鮮的東西,員工的犯錯成本比較低。

在這裡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很多,心情也好的多了,每天下班之後自願加班很晚。

就是在這段時間,我開始在知乎分享自己的一些知識,從而打開了自己另外的一扇窗。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狀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同人有適合不同的工作環境下,就像不同的植物適應生長的環境不同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你工作的狀態,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你職場所能達到的高度。

在此奉勸各位,在自己個性和熱情還沒有被磨滅之前,一定要用於跳出舒適區,不要做溫水裡的青蛙。

加入菜鳥後,深刻感覺到菜鳥和阿里巴巴的文化的包容和自由,感覺整個人徹底解放了,徹底放飛自我,果然互聯網公司就是比汽車公司要開放。

持續學習和輸出

現在知識更新換代如此迅速,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避免被淘汰,這也是很多人推崇終身學習的原因。

“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這句話雖然是戲劇大師的名言,但是也適用於學習。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爆炸,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只有不斷堅持學習,能夠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不至於落後於行業的潮流。

我一直在堅持提升自己,除了學習汽車方面的知識,還自學編程,去年5月份開始學習無人駕駛的在線課程。

也正是因為堅持學習,自我驅動,讓自己更有勇氣去面對繁複多變的時代。

此外,我還一直堅持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心得。

個人認為,堅持輸出(不論是寫作,還是口頭分享,都算輸出)有很大的好處,除了能有效的幫助自己梳理思路,還能夠幫助別人,在交流過程中還能相互促進,真的是好處多多。

更重要的是,堅持分享能夠塑造個人品牌。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你不僅僅是工業社會中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更是你自己。

自己個人品牌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的價值大小。

馬雲說過,一個人價值的大小,是看能夠給多少人帶來幫助來體現的,你越是能夠幫助別人,你的價值越大。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由於堅持在知乎平臺的分享,獲得了一些關注,結識了不少朋友,也得到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機會,比如這次的菜鳥的工作機會,就是通過知乎找到的。

我本著幫助別人的初衷,結果最終也回過頭來幫助了自己。

加入菜鳥,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需要面臨的全新的公司文化,也需要更多的行業知識,我並不覺得焦慮和恐慌,反而有點欣慰。

可以想象,經歷過這次的經歷後,又點了幾個技能點,自己的知識版圖將會更加豐富,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競爭力。

跨界,將產生錯位競爭的優勢,從而形成降維攻擊的局面,而且跨界將帶來不同行業思維模式的碰撞,帶來全新的維度的思考和商業模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企業家鼓勵跨界的原因。

最後,加入菜鳥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經過多年的積累,菜鳥的無人駕駛技術已經逐漸成熟,開始落地了。

下面是菜鳥發佈的送貨機器人小G的視頻。

接下來就是需要落地到更多不同的車型上了,一涉及到車,就到了我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的領域了~

以上這就是我為什麼加入菜鳥做無人駕駛的理由。

簡單彙總下來就是:

1. 物流場景是新能源和無人駕駛技術完美落地的場景,前景非常好;

2. 互聯網公司環境更加寬鬆,更加適合個人發展;

3. 跨界將形成錯位優勢,帶來全新的思維方式。

在這裡引用一句當時在菜鳥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我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加入菜鳥?

當時我的回答是:加入ET試驗室,和年輕的團隊一起,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去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這件事情聽起來就讓人精神振奮,這也是我當前所能做的,最正確的決定。

最後的最後,插播一條硬廣。

菜鳥ET試驗室急招各路人才,不管是汽車領域(造型/軟件開發/零部件開發/項目管理等)還是自動駕駛領域(算法/仿真等),還是低速電動車領域,或者物流領域的人才,或者做前端開發(Java or C++)的,base在杭州和北京,只要你覺得自己符合以下條件的,對我們做的事情感興趣想加入我們的,請盡情的把簡歷扔過來吧。

1. 對工作有熱情,有衝勁

2. 心態開放,願意接納新事物,學習新知識

3. 心態年輕,能夠接受新的公司文化(因為菜鳥整體比較年輕,希望你年紀也不要太大)

覺得自己符合以上這幾個要求的,請把簡歷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箱主題請以“菜鳥求職+崗位名稱+姓名+工作年限”為格式。

其他公司我不知道,但是菜鳥和阿里的流程肯定是內推比獵頭推薦要靠譜的多,也快得多,so,還在猶豫什麼呢?

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在微信公眾號“聊聊汽車那些事兒”後臺回覆“許良”,和我交流。

以上。


看到大家對於轉型特別感興趣,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分享自己的感悟,申請了知乎Live:面對危機和風口,汽車從業者如何轉型.

本次Live,將和大家分享,面臨危機和風口,如何進行抉擇,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如何完成順利轉型。

本次Live適宜人群:汽車行業從業者,想進入汽車、無人駕駛行業的學生、汽車行業投資者

本次 Live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簡要介紹我的經歷

• 汽車行業現狀分析

• 汽車行業風口分析(新能源、智能網聯、共享出行)

• 如何判斷現在的工作是否合適

• 如何防止被機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 如何找到自己的職場甜蜜區

• 如何規劃自己的轉型之路

• 如何避免轉型路上的坑

• 轉型案例分享

• 問答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