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迷茫者李治(一)

一、不争而争的太子

一觉醒来,16岁的李治仿佛跟这个世界陌生起来。

迷茫者李治(一)

李治

昨天,父皇颁布了立他为太子的诏书。这个位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明争暗夺。这个队伍里,原本就没有李治的身影。

李治一直以来只想做一个平安的王爷,因为夺嫡这条路很窄,永远只能容下一个人。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他的母亲就是历史上少有的贤后长孙皇后。但是,他离皇位还是很远,因为长孙皇后不仅生了他,还生了两个哥哥,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

在李治的记忆里,太子之位生来就是大哥李承乾的。他不止一次听别人说过,大哥承乾因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而得名。有好事者就指出,以殿名而作人名,其中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深意。何况,李承乾当上太子的时候,李治还要再等两年才出生。

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李承乾是当仁不让的太子。事实上,他也在努力做个好太子。他的老师,是当时位列秦府十八学士的孔颖达和陆德明。孔颖达曾奉李世民致命编了著名的《五经正义》,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之大成。陆德明是周易专家,同时也是经学大师。在两位老师和后来的李纲的教导下,李承乾成长很快,颇让李世民感到欣慰。

迷茫者李治(一)

李承乾

大哥李承乾,一直都是李治除父皇李世民之外最敬佩的人,而且是那种“高山仰止”的人。李承乾简直就是为当太子而生的。12岁时,李世民就让承乾处理诉讼案件,14岁,李世民外出岐州,留李承乾在长安监国,处理政务。17岁,太上皇李渊驾崩,居丧期间,都是李承乾监国,而他干的非常出色,史称其“颇识大体”“颇能听断”。此后,李世民经常让太子监国。

看似一切顺风顺水,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一旦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将顺利登位。

历史就是历史,从来就容不下“如果”二字。

在李治的印象中,大哥李承乾虽然很得父皇看重,但是若说父皇最宠爱的皇子,应该非四哥——魏王李泰莫属。从小,李泰就特别得到李世民的恩宠。按照规定,皇子成年后都要去封地,不能留在京畿,而李世民竟然不许他离开。不仅如此,还为他建了文学馆,任由他招揽学士。贞观十二年,李泰开始主持编著《括地志》,一年编好,李世民很高兴,对他赏赐更多了,甚至超过了太子。还有一次,李世民听说有大臣不尊重李泰,就把三品以上官员召集起来严加训斥。

迷茫者李治(一)

李世民

李泰天天被人捧在手心,难免内心会有所膨胀,产生非分之想。

彼时的太子李承乾,因为患上了足疾而有了自暴自弃之感,再加上母亲长孙皇后病逝,使他感觉失去了靠山。为了更好的培养太子承乾,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为他建了崇文馆,指派了当时最有名的饱学之士出任东宫属官,其中不仅有孔颖达,还有房玄龄、魏征、李百药、张玄素等重臣。这些老臣个个恪尽职守,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旦太子有任何越轨的地方,就一个个拿着鸡毛当令箭,竞赛着谏言,一个比一个言辞激烈,一个比一个小题大做,双方产生了激烈的对抗。比如承乾和宦官玩耍,于志宁就把他比作秦二世;承乾盖个房子,于志宁则批他太过奢华;承乾喜欢一个乐人,给他起名叫称心,结果被李世民知道后杀掉。这些事情多了之后,父子二人开始离心离德。

一个是日益宠爱的魏王,一个是不断被告状的太子,李世民的天平逐渐有所倾斜,一度产生了废掉太子的念头。但是李世民毕竟是理智的,他虽然动摇过,却没有付诸行动。李承乾却没有这样的耐心和定力,他看到李泰越来越得宠之后,认为自己的太子之位旦夕不保,经常做些过激的行为。比如曾经就想过刺杀张玄素等大臣,后来又与侯君集、李元昌等勾结,准备逼宫。结果,还未举事就被李世民发现,侯君集等人被杀,李承乾被废,未杀,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太子之位空缺,16岁的李治怎么也想不到会轮到自己。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心目中太子的是李泰,甚至口头答应了。以为即将登上太子之位的李泰得意忘形,在从李世民处出来的路上碰上了正要去拜见李世民的李治。他神气的对自己的九弟说:“你和元昌关系不一般,元昌现在败没了,难道你一点也不忧愁吗?”李治一听当场就吓哭了。为什么?李元昌是李治的七叔,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被朝廷惩处。见到李世民后,李治仍然没有止住哭泣,李世民就问他为什么哭了,李治就把李泰的话说了,李世民后悔答应立李泰为太子了。还有一件事情让李世民很不舒服,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问他为什么谋反,李承乾说:

“儿臣已经是太子了,还有什么要谋求的,我被魏王泰算计,本来是要找一个保全自己的办法,没有想到,别有用心的人教我干了坏事。现在,魏王泰如果当了太子,正好遂了他的心愿,在他的计划之中。”

这两件事加起来,基本上就断绝了李泰的的太子之路。

在与大臣的讨论中,有的主张立李泰,有的主张立李治,尤其是长孙无忌坚决主张立李治。权衡之下,最终李治被立为太子。

当太子之位从天而降的时候,李治彻底蒙圈了。他性格懦弱,才能又不及大哥、四哥,为什么偏被选中呢?

还是父亲李世民给出了答案,他在册立李治为太子时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李治不知道的是,在夺嫡的路上,他懦弱的一面反而成为优点。李治一向给人的印象是“宽仁孝友”,这对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种美德。对手上掌握大权的重臣来说,立这样一位太子更利于他们掌控。

李治当然无暇顾及,以前躲在角落里,相对自由自在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等待他的,是长达六年的学习期,那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父亲,将一步步带领他走向帝位。

他的目标,是成为父亲那样的一代英主。

他能胜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