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引言

隋文帝和秦始皇是历史上经常拿来相提并论的开国皇帝,他们都曾开创了大一统的王朝,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同样,他们建立的朝代只经历了二世便终结了。如果说,秦始皇实现了华夏族的统一,那么隋文帝是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个人》,按照对人类影响大小罗列了100人的名单,其中,中国的秦始皇和隋文帝上榜。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沿袭,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的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隋文帝继承了北周的遗产,一上台就拥有了华北地区和巴蜀、荆襄一带,此时,陈朝已经偏安一隅,中间还有一个后梁,也不足为虑。但是隋文帝并没有立即开始统一战争,而是准备了八年。八年过后,从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开始出兵,到翌年元月完成统一,一共两个多月的时间,时间不能说不快。为什么准备时间长而实施时间短?我想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从军事角度来看,统一并不难。但是如果上溯到东晋时期,就会发现统一不能仅从军事角度来论说。当时积极主张的祖逖、桓温、陶侃、谢安、刘裕等无不铩羽而归,刘裕能打到长安,是为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从北往南呢?苻坚携百万之众,最后淝水一战大败而回,北魏太武帝、道武帝、孝文帝多次南征,均收获不大。

为什么需要统一?

第一个是人心所向,天下思归。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大一统成为历代君王的终极理想,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被百姓认为历史必然。三百年的动荡和分裂,百姓早已开始盼望能重归于一统。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主力大将之一韩擒虎自庐江渡江,进入姑孰、新林,结果见到的情形是:江南父老早知其名,纷纷来辕门拜见,昼夜不觉。

第二个是经济的需要。政治上的对立和分裂,不利于统一市场的行程,阻碍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南方出产的珍珠、香料是北方梦寐以求的,北方的马匹也是南方所必需。时间久了,无论南北皆盼望统一。

第三个是文化认同的需要。无论南北,各方都认同中华文化,对前代文化都有所传承。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说“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 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 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其在旧史往往以“ 汉魏” 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 不止于汉魏, 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从上文可知,隋文帝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外,主要是由北至南,收服突厥和灭后梁。

当时东亚的霸主不是隋朝而是突厥,其领土东西万里,是一个横跨亚洲的超级大国。

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北周武帝灭北齐之后,本想连带收拾突厥,但他不幸早逝。周宣帝时期,采取的是联姻和亲政策。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进行了两手准备,基本采取守势。第一手准备是修长城,在并州吞并数万以备入侵。第二手是分化突厥。他用计离间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 沙钵略之从父, 是西面可汗) 成功, 使沙钵略之人侵, 因达头不从, 无功而还。接着又离间突厥西北部的阿波可汗( 沙钵略的堂兄弟), 结果阿波西奔达头。突厥因而分裂为东西二国, 西方是达头领导, 史称西突厥; 东方是沙钵略领导, 仍称突厥,又称北突厥、东突厥。

开皇三年( 5 8 3年) 四月, 隋以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 分八道出师。第二年( 5 8 4年) 二月, 达头可汗请降。九月, 沙钵略愿作文帝子婿, 有意称臣, 隋文帝赐姓其妻千金公主为杨氏, 并改封大义公主。

开皇五年( 58 5)年七月, 沙钵略正式上表称臣。开皇七年( 5 87 年) 四月,叶护可汗( 处罗侯在沙钵略死后受隋册立为叶护可汗) 西击阿波, 擒之。突厥问题暂告一段落,短期内不再构成威胁。

处理了突厥问题后,隋文帝下一个处理的是后梁。后梁是侯景之乱时,西魏浑水摸鱼,攻下江陵后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开皇七年(587年)八月,后梁入朝,同年九月,后梁被废。

对陈朝的战略主要分两个阶段实行。

第一阶段从开皇三年始至开皇六年结束,对陈采取守势。

开皇三年,隋文帝任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以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庐江。这两位都是高颎推荐的能征善战的大将。

开皇五年,以上柱国杨素为信州总管,吐万绪为徐州总管。吐万绪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准备战争设备。

第二阶段从开皇七年始,隋朝转守为攻。

开皇八年三月,下诏伐陈备战,揭露陈后主“二十恶”,并誊写三十万份诏书,在江南广为散发。

十月,在寿春设立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又令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皆为行台将军。此战除了以上三位外,还派出了荆州刺史刘仁恩、靳州刺史王世积、庐州总管韩擒虎、吴州总管贺若弼、青州总管燕荣共八路大军,累计动员总管九十,总兵力五十一万,战线东起大海,西至巴蜀,数千里都是隋军。

十一月,隋文帝在定城召开誓师大会,正式伐陈。

十二月,杨素带领水军从永安下三峡,一路秋毫无犯。

次年正月,韩擒虎渡江,陈人百姓争相拜见。杨广进入建康,陈灭亡。

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为什么陈朝如此不堪一击?

先说战术层面上的。当隋军水军进发的时候,镇守的陈军把这一消息上奏,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把消息压住了,造成没有一艘舰船迎战隋军。当得知隋军征伐的消息后,陈后主还从容的告诉大臣们“王气在这里,齐兵来了三次,周兵来了一次,无不失败。”而尚书孔范也说,长江天堑,自古隔绝南北,他们岂能飞过来?于是陈朝君臣都不加防备,依旧饮酒作诗。

再说战略层面上的。南朝的通病,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凌驾于律法之上,造成赏罚均无章法,百姓怨声载道。陈后主昏庸无能,信任小人,对臣下多加猜忌,动辄杀戮,朝野离心离德。士族将家族看得比国家重要,随它改朝换代,只要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好就行了。更重要的是,陈朝户籍制度改革失败,大量户籍漏掉,基层组织也没有建立起来,国家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力衰退。

还有一个地理上的原因,隋在长江上游,陈在下游,从上游攻下游,少有不胜的。无论是战国时秦国伐楚,还是西晋王濬灭东吴都是从上至下。近代太平天国攻入南京也是如此。唯一的例外是元末陈友谅攻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大败而归,不久被朱元璋反扑。

陈后主本人,其实是个一流的文学家,作君王是不合格的。他只比隋文帝晚即位一年,起初还想着振作,但是国事辛苦,自己不能承受,在看到北周、隋朝对他始终客气之后,放心的纵情于酒色诗书之中。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作为亡国之君,陈后主后来被赐死。

解决了陈以后,还不能说完全统一,因为岭南尚未收复。

当时岭南各部都听冼夫人的。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从梁到陈再到隋,中央朝廷不断的给她加封号,直到明清都不曾忘怀,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说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冼夫人是广东南部俚族人,相传她叫阿英。14岁时,罗州刺史冯融闻冼夫人有才识,便让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娶其为妻。每当冯宝处理部族矛盾时,冼夫人总能出谋划策,使得冯宝的威望日高。侯景之乱中,冼夫人劝冯宝审时度势,与起兵广东的陈霸先合作。陈霸先建立陈朝几年后,冯宝去世,岭南大乱,是冼夫人安抚百越各部,并派儿子冯仆联络陈霸先。在面对搞分裂的广州刺史欧阳纥时,冼夫人始终站在朝廷的一边,帮助平乱。

陈被灭后,隋文帝派江州总管韦洸安抚岭南,被陈将徐璒阻于南康。韦洸至岭下,逡巡不敢进。晋王杨广命令被俘的陈后主写信给冼夫人,“谕以国亡”,让冼夫人归顺隋朝。随信还有冼夫人当年所献犀杖及兵符为证。冼夫人见后,确知陈亡,于是她“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隋书·谯国夫人传》)。并派其孙冯魂率部迎韦洸入广州。至此,岭南全定。冯魂因被隋朝封为仪同三司,冼夫人被册为宋康郡夫人。后来,将领王仲宣反叛,冼夫人派两个孙子救广州、平叛军,胜利之后,被隋文帝封为谯国夫人,并“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三百年历史的

三百年的动乱,从八王之乱(291年)始,至隋开皇十年(590年)结束,中国历史处于最黑暗的时期,人口严重损失,经济倒退。当时的气候据当代的科学家统计,从181年至54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农业歉收,北方草原更加寒冷,使得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加剧了动乱。而隋唐时期(541年-810年)是相对暖期,农业丰收,政局相对稳定,人口、经济也发展很快。

大唐前夜系列之四——三百年动乱终结者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促成了隋文帝统一中华,为后面的大唐盛世拉开了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