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

孙华艺


日本军队不但攻击了印度,还败的挺惨,直接把一个中将师团长送上了军事法庭,这就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的“英帕尔战役”。

苏德战场上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失利 ,希特勒要求军事盟国日本向英属印度攻击,争取牵制英美相当兵力,避免其过早开辟第二战场,以便让纳粹德国整补扭转战局。在战略上一直我行我素的日本为使美军大力增援印度,从而减轻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第一次很配合。



1944年3月,驻缅甸的日军第15军发起“乌”号作战,目标为印缅边界的英军重要物资基地英帕尔,司令官是当年“七七事变”驻北平的河边旅团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这厮因思想狂热侵略有功,已经从大佐升为中将司令官,号称“小东条”。

牟田口麾下辖第15第31和第33师团,约计10万兵力,赶着作为口粮的大批牛羊渡江进攻英帕尔,然而盟军在印度具备绝对的空中优势,大批美制飞机狂轰滥炸日军的从林运输线,当日本人忍饥挨饿冲过从林地带时,实际上已经是强驽之末了,缅甸方面军鉴于补给断绝建议牟田口放弃英帕尔会战,他回答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行?日本军队可以忍受任何艰难困苦。



正是牟田口违反军事常识的一意孤行,让盟军可以重创日军有生力量,日本人战后称其为“鬼畜牟田口”,即是美英同伙的意思。

雨季到来,缺少营养和药品的日军竟有3万余人患上伤寒和疟疾,很多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佐藤中将的31师团居然攻不下一个500英军守卫的科希马小城。而为了保住印度这个英国亚洲命根子,英军司令蒙巴顿勋爵开始调集大批兵力尤其是装甲部队开始反击,形势对日军来说已然绝望。



疯狂的牟田口廉也仍然拒绝撤退,得不到任何补给的佐藤苦劝无果,一怒之下私自率军撤退,失去一翼的日军彻底崩盘,由于山洪爆发,退路上的钦敦江已经无法涉渡,在英印军优势的空地火力杀伤下,没有弹药的日军伤亡高达6万余人,其中53000人死亡或失踪,第15军几乎不复存在,日军大本营气得吐血,将缅甸方面军主官全部撤换,第31师团长佐藤送交军事法庭。

就在这时,另外一边,在缅北和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反攻,由于第15军的惨败,日军几乎无兵可以增援第18和第55师团,逃离缅甸只是时间问题了。


度度狼gg


题主的说法问题很大。历史上日本1944年进攻了印度,损兵折将。

二战爆发前,整个亚洲除了中国、日本、泰国等少数独立国家,其余都是欧洲殖民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日本南方军分兵进攻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本海军第一机动部队则向印度洋进军,相继击沉了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一批英国舰艇,重创了英国远东舰队,使其势力范围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到1942年5月8日,缅北重镇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英印军全面撤退到印度,缅甸落入日军之手。

那么,此时为何日军不趁胜继续进攻印度呢?原因有几点。

第一是日本本身战线拉得太长,兵力不足。二战时候的日军装备虽然远胜于中国,但比起英美还差得远,尤其后勤方面设施和机制都不足。日军要从缅甸进攻印度,就必须把大批作战物资越过缅甸送到前线。而日本的空运能力基本为零,陆地运输要穿越缅甸复杂的地形很困难。

第二,日本进攻缅甸能够得手,得到了泰国的支持,获得有力的前进基地;也获得了缅甸内部反英亲日派的响应。昂山季素的亲爹昂山将军,就是在1940年底与日本商讨了“联日反英”的计划,之后在日本的帮助下秘密潜回缅甸,并在日本占领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训练了武装人员。1941年12月27日在泰国组建了”缅甸独立军“(BIA),配合日军对英军作战。军和中国远征军腹背受敌,只得退往印度。昂山被日军提升为少将。

(昂山将军及其女儿)

而印度方面,由于被英国统治时间长,加上本身民风懒散,即使对英国不满,也不会起来武装斗争,印度圣雄甘地主张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结果被英国人抓起来了。这样,日本在印度能够得到的响应很有限。

第三,印度是英国在亚洲的大本营,英国在印度投入的战力是远比在缅甸要多得多的。印度本身的领土面积也很庞大。以日本的兵力打到缅甸基本是强弩之末,再要继续挺进也很困难;如果不能占领整个印度,单是入侵一些印度领土没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停下脚步,指望随着日军的继续胜利,进一步煽动起印度的反英民族运动。

然而这以后,日本随着中途岛战役的败北,开始走下坡路。到1944年,日本日薄西山,决定放手一搏。于是在缅甸发动了向印度英帕尔地区的进攻,在中国在发动了打通大路线的作战。缅甸方面,日军出动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由第5飞行师团提供支援,对阵英军第14集团军的第4、第33军和中国驻印军约15万人。经过数月激战,日军的进攻完全被挫败,日军伤亡约6万人,英印军只损失1万多人。

所以,日军在二战中确实进攻了印度,只不过没打下来而已。


巴山夜雨涮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进攻印度,实在是没有这个实力。

日本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仅仅是准一流的列强,国军军事、工业、农业都比较落后。

日本当时手伸的很长,已经超过它的能力。

日军不但入侵了东南亚,攻打中国大陆,还在太平洋上和美军拉锯,还要同时和苏联对峙。

1941年12月时,日本陆军的总人数达到了210万人,其中120万在中国,剩下不到100万分别部署在地域极为辽阔的东南亚和太平洋,捉襟见肘。

其中,仅仅入侵东南亚的南方军就拼凑了45万规模。但兵力完全不够用,只得最终增肌到75万。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这么大的领土是近2亿老百姓,也是不够的。

所以,在进攻东南亚最西端的缅甸时,开始日军仅仅使用了2个师团不过5万人的兵力。

被中国远征军打的满地找牙后,日军才又增加了3个主力师团,将兵力增加到10万,将中英联军打败。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当时缅甸面积就有70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三千万。这区区10万日军,想要控制缅甸也很困难,根本就无力继续向西攻打印度。

当时印度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几亿。日本人估算,抛去印度的英军不提,即便控制整个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万部队。

在当时,日本是绝对拿不出来这些部队的。即便部队能够拿的出,也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还是得完蛋。

况且,印度国内情况复杂,种族、宗教、民族、种姓问题都极为严重,是个奇烂无比的烂摊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这些残局。那么,占领印度恐怕对于日本没什么帮助,反而会背上一个大包袱。

这种情况下,日本去打印度,岂不是头被门夹了!


萨沙


二战中日本就像一条疯狗,逮谁咬谁,美国都敢打印度算什么,为减轻太平洋战区的压力,1944年3月日本组织了10万大军从缅甸向印度打了过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英国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战斗应该很顺利。

没想到英国人也是拼了,因为印度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英国人是不会让他人染指印度的,英军组织了11个师兵力,还抽调了北非久经战阵的精锐部队来协防印度。美国也出手相助,派出大批飞机来支援英军。

没有空中优势的日本人吃尽了苦头,还在缅甸境内,美军飞机就开始狂轰滥炸,日军还没有到达前进基地就已经损兵折将,不少的后勤补给炸烂在路上,等好不容易打到印度,已经筋疲力尽忍饥挨饿了,补给不足使士兵的战斗力严重下降,一个师团上万人围攻500英军守卫的小镇,居然久攻不克。

大批英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增援,支撑不住的日军只能撤退,由于山洪爆发,退路上的江河已经无法涉渡,在英军优势的火力杀伤下,没有弹药的日军伤亡高达6万余人,日军基本被打残,狼狈地退回到了缅甸,指挥官也被送上了军事法庭。


浩荡扬子江


对于这个问题,日本军队当时攻击了印度,结果却是败的挺惨,在战争中还搭上了一个中将师团长送上了军事法庭,这就是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的“英帕尔战役”中的一个插曲。

首先,在当时南下派与北上派的争夺中,南下派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尽管是这样,日本还是希望和德国会师的,进攻印度。但是在1944年3月,日军集结了八万的大军进攻印度。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日本所预想的那么容易,日军后面因为后勤未到位,再加上当时的疾病肆虐,导致日军伤亡6.5万人。这对于当时本就兵力不够的日本来说,一次损失几万大军,三个主力师团的元气大伤,所以说日军确实被打疼了。

其次,在缅甸战场上,中印英一直在殊死抵抗,虽说英国军队一再的溃退,但是英国的撤退目标就是到印度。对于英国来说,缅甸殖民地是可以放弃的,但是印度是英国不可能丢弃的。为此,英国还集结了当时在印度的大部分的精锐部队,以及印度当地的武装和中国军队的支援。

另一方面,如果说日本为什么不大面积攻打或者占领印度,与其说是不敢,不如说是不值得。对石油的渴望才是日本入侵东南亚的根本的原因,因为在1941年的时候,美国开始威胁中断对日石油的供应。然而这对正处在侵华高潮的日本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可以说如果美国诊断有的话,日本的战争是连一天都打不下去的,这是日本无法接受的。所以日本决定南下,攻打东南亚,到东南亚抢夺石油。但是在印度并不存在石油这样的资源,同时相对于东南亚的距离也比较远,对战局也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说日本如果选择攻打印度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始终没有将主攻的矛头对准印度,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攻打印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日本打中国是因为他想占领亚洲,打东南亚是他需要东南亚的资源,但是打印度除了印度辽阔的土地,别无他求,印度自己本就是一个贫油大国,这也是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而不打印度的根本所在。


四十五度历史


谁说不敢攻击印度了?

日本的整个亚洲战略,或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整个国家的总体战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内的。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的国际关系,其实就是新兴的工业化强国(主要是苏联、德国、日本、美国)互相叫价、互相试探、合纵连横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于老牌殖民帝国(尤其是大英帝国)全球体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国是务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问题是交给苏联人还是交给日本人去占有。当然,随着德、苏的关系破裂与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豪斯浩弗为希特勒设计的联手俄国去抢夺亚欧大陆南部“温暖地带”的战略成为泡影,斗争的轴线迅速沿着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这条A-A线展开,反而给了亚洲大陆东部的日本以天赐良机去夺占印度这块大英帝国的地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日本陆军在东南亚战场几乎打的所向披靡,对于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国首相丘吉尔惊掉下巴。但是,随后的日本不得不将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制海权的战争中去,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打到印度”这个问题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发觉英军试图从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区发起反攻,且中国的蒋介石政权一直通过阿萨姆邦向西南地区运输抗日物资,才不得不发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萨姆地区为主要目标的英帕尔战役(也就是“乌”号作战计划)。但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完全无法适应缅甸丛林的作战环境,漫长的补给线对于本来就不重视兵站工作的日本陆军来说基本上还没开打就先给参战部队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这么一个四六不靠的军事主官,愣是把英帕尔战役打成了“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愚战乱斗”,参战的日本陆军部队伤亡高达7万人以上,光是被饿死的就有三四万人,把进攻路线打成了“白骨街道”。进攻印度的闹剧就这样收场了。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军武次位面


田中义一和田中新一,这两个日本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都是极力主张实施和扩大侵华战争的狂热好战分子。

田中义一在1927年担任日本首相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宣称:“要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同时挑起了中日两军冲突并制造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后,这厮被免职抑郁暴病而死。

田中新一,很喜欢“作死”的激进分子,曾担任侵华战争陆军省作战课长和太平洋战争参谋本部作战部长,这厮和武藤章联手极力主张扩大侵华战争,不仅促使了德意日达成了轴心国同盟,而且促成了陆军和海军一致对美开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田中新一“胃口”很大,制定了陆军的下一步作战计划,即:一是对苏联宣战进攻西伯利亚;二是加大对华作战,进攻重庆政府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三是进军印度洋对英作战;四是西亚作战;五是进攻印度。

而1941年底至1942年5月的菲律宾战役期间,本间雅晴第14方面和联合舰队横扫麦克阿瑟美菲联军,日本海军也提出了进军印度洋、击败英国皇家舰队以孤立印度,和田中新一制定的进攻印度计划不谋而合。

1942年4月的印度洋锡兰海战,南云忠一舰队击溃了英国皇家海军东方舰队,迫使英军离开了锡兰前进基地,但东方舰队保存了实力。而与此同时,田中新一制定的缅甸作战计划于1942年1月已经执行,由于英军不断利用海军对缅甸守军进行补给和增援,致使进攻缅甸的日本陆军行动受阻,跟不上南云舰队作战节奏,导致印度洋作战不了了之,进攻印度的计划也就搁浅了。

而锡兰海战虽然日本赢得了制海权,但却失去了宝贵的时间,给予了美军太平洋舰队足够的喘息时间,也为两个月后的中途岛海战惨败埋下了隐患。

1942年底,田中新一在瓜岛战役间补给问题上和东条英机大打出手,被调到了缅甸战场,接替牟田口廉也任第18师团长,而牟田口廉也升任第15军司令计划进军印度。1943年10月,田中新一在胡康河谷战役被孙立人、廖耀湘及美军打得屁股尿流、铩羽而归。

1944年初,田中新一调任缅甸方面军参谋长,并怂恿刚升任第15军牟田口廉也对英印联军发起攻击、进攻印度,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英帕尔战役,结果大败而归,损失了6万余人,英帕尔战役也是二战爆发以来日军单场战役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但田中新一仍不死心,以撤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制定出了一个所谓的防守反击作战方针,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木村兵太郎将这次战役交给了田中新一指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还没来得及行动英国伞兵和装甲部队就袭击了日军后方补给基地,傻子都能看出这防守反击作战必败无疑,但田中这厮仍坚持要打,结果木村兵太郎解除了田中新一的职务,安排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组织了撤兵计划。


赛门之略


谁说日本没有进攻过印度,日本在二战时期不仅占领过印度的边远区域,而且还曾向印度本土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

在1942年的一月份,日军攻占缅甸,意在切断美英援华的唯一通道,将中国孤立。日军在此期间占领了美英在缅甸地区的军事基地,以此借为跳板伺机入侵印度,进而向西推进,与盟友德国在中东地区会师。

就在1942年的3月份,日军以出其不意的战术占领了印度安达曼地区的尼科巴群岛。印度一些亲日派迅速帮助日军建立了劳工营和慰安场所,以此来讨好日军,并且协助日军宪兵抓捕和屠杀抗日居民。

1943年日军批准大规模进军印度的计划,打算进攻并占领印度东部城市英帕尔,切断盟军对中国的补给线。但是没想到战役打响后,小鬼子太高估了自己的作战能力,在连续鏖战的5个月中,平日看着瘦弱无力的印度士兵在面对小日本子的进攻时,表现出异常的英勇,加之英军的全面火力支援,竟然将小日本子打得惨败,伤亡达到5.5万人。其中更出现过一个英属印度联队的印度下士单人用刺刀挑死6个日本士兵的真实故事。可见拼刺刀也不是日本鬼子的专利,咖喱三哥急红了眼也是很可怕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场战役很快成为“被遗忘的伟大胜利”,那些浴血奋战的英属印度士兵在面对的日寇进攻自己家园的情况下,英勇的精神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这场战役虽然知名度不高,但是却异常关键,彻底粉碎了日军占领印度彻底切断盟军对中国补给线的梦想。

不过令人愤慨的是,汉奸这东西哪国都有,印度也有不少印奸,甘心俯首日本淫威之下,摇尾乞怜,帮助日本攻击和屠杀自己国民。不过战后这些杂碎也没得什么好下场,印度佬收拾印奸还是很有一套的。


大狮


二战期间,嚣张的小日本几乎侵略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将爪子伸到了美国,可是为什么却独独没有攻打印度呢?难道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能够让日本都感到敬畏吗?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就一举拿下了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多个地方,但是却独独漏掉了印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印度背后的靠山让日本不敢招惹。


当时印度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了,但是他并不敢把英国所有的殖民地都占领。而且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刚好美国已经从珍珠港袭击中回过神来了。日本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国身上,就无力占领印度了。而且当时日本其实是想过占领印度的,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好,进入印度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告失败,尤以因帕尔战役失败最为惨痛于是日本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还有大多数部队都深深地卷入了中国战场无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护现有的殖民地。当时,印度集中了英国在亚洲的主力军,疆域相当于整个南亚大陆的广大领土,在战略上非常广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会骑虎难下,啊三的感谢我大中华给他挡枪啊!


史林外传


喜欢军事历史的朋友拜托点击红色字关注

在二战时期日军是攻击过印度的,但是一战就让日军彻底对印度失去了兴趣,那一仗日军阵亡5万多人,却连一个500英军驻守的据点都没有拿下。1943年3月17日,日军以在缅甸的第15军为基础,调遣了第28军和18、56师团,并且从本土调遣了两个师团,在4月11日,又调遣了中国派遣军的第15军赶赴缅甸,加上原来的33、55师团,在缅甸日军集结了10个师团的兵力,目的就是通过占领印度,使得英美不得不增兵印度,从而缓解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当时的英国驻印军也增强了兵力,目的就是防止日军占领印度。英军东南亚总司令蒙巴顿,在印度本土征召士兵组建了第14集团军,英军兵力达到了11个师,还抽调了北非的精锐部队来驻防印度。而且英军在印度还有补给之利,加上有美国空军的支持,基本上这是一场有利于英国的决战。而英国当时是为了反攻缅甸做准备的,没想到自己没有打过去,日军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

战役一开始,日军决心倚仗优势兵力,迅速的闪击英军,从而重新上演当年拿下东南亚的壮举。1944年2月4日,日军55师团包围了第7印度师,但是这时日军才意识到英军已经不是当年的英军了。依靠着大量的重武器和丛林地形,加上有制空权。在被包围的情况下,依旧使得日军无法做到全歼英军,反而是日军的补给线被英美空军轰炸封锁,而被包围的英军每天都可以获得空投补给,并且构建了一个圆形的工事。这次包围战以日军阵亡5000余人而结束,而第7印度师只伤亡1500人。



但是日军依旧没有死心,终于在英帕尔造到了毁灭性打击。此战开始前的日军,其补给线就已经被切断,日军士兵只有三天的口粮。日军指挥官认为,只要打赢了英国的少爷兵,那么补给就到手了。不过这次冒险注定了日军要失败,日军没有制空权,加上士兵补给困难。只要英军稍微拖延,日军必败。何况当时的中国驻印军也参战了。日军在热带丛林中,缺乏补给,要同一支装备精良,拥有空军的军队作战。只能说当时的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难怪战后被评为是英美派到日军的内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