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孫子兵法:含蓄的說話往往更容易達到目的

西漢名相蕭何善於理政,卻不懂提意見的藝術。他看到長安一帶耕地狹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皇家的上林苑中卻有許多荒地用來放養禽獸。於是他就跟劉邦提意見,要把這些荒地分給百姓去耕種。

孫子兵法:含蓄的說話往往更容易達到目的

沒想到劉邦看了蕭何的奏章,很不高興,讓人將蕭何抓進牢裡關了起來。大家以為蕭何犯了很嚴重的過錯,都不敢替他申辯。這個時候,有個叫王衛尉的侍衛,平時很敬佩蕭何的為人,與劉邦交談的時候,他順便探問:"蕭相國犯了什麼大罪?"

劉邦餘怒未消地說:"不要提他,一提起他,我就生氣。想當年李斯做秦相的時候,做了好事就會提到君主的心血和功勞,出了差錯就會主動承擔責任。現在蕭何要求我開放上林苑給百姓耕種,難道只有他是好人,而我是無道的昏君嗎?"

王衛尉聽了,才知道劉邦的心裡不舒服,便說:"陛下,您未免錯疑相國了。相國要是有這樣的心思,當年陛下在外征戰數年,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坐據關中,何至於要用區區御苑示好百姓、收買人心呢?"

孫子兵法:含蓄的說話往往更容易達到目的

劉邦聽了王衛尉的話,覺得有幾分道理,心裡雖然不大高興,但還是感念蕭何的為國之心,當天就命人放了蕭何。

當時,蕭何已經60多歲了,從牢裡出來,身上戴著刑具,蓬頭赤足,汙穢不堪,也不敢回府沐浴,趕緊上殿去謝恩。

劉邦見到蕭何狼狽的樣子,心中過意不去,安撫蕭何:"相國,你不要多禮了!這次你為民請願,我不允許,這是我的錯。我是一個無道的天子,你是一個賢德的丞相。我之所以關押你,就是因為要讓百姓知道你的賢能和我的過失啊!"

劉邦話裡有話,但意思卻很明白。蕭何聽了,總算明白自己的問題,便哭拜在地,連忙請罪。

在這個故事裡,蕭何因為不懂提意見的技巧,結果差點招致殺身之禍。回過頭來看劉邦說的話,很是含蓄,卻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無獨有偶,劉備臨終前也說過一番含蓄的話。他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好好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你就取而代之吧。"

聽了這番話,諸葛亮的表現不是謝恩,而是虛汗淋漓地哭拜於地,把頭都磕破了,說:"臣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我們不懂得含蓄說話的藝術,可能就聽不出劉備話中深意。我們可以想一想,這些古代君王,都是野心勃勃之輩,忙碌一輩子,打下一片基業,怎麼可能拱手讓給一個外人?諸葛亮多聰明啊,一下就知道劉備話裡的深意。這樣的話語有試探的味道,或許還有警告的意思。

有些事情擺在檯面上講,可能不太合適,含蓄的表達尤為重要。就像劉邦,他心裡想:"蕭何這樣收買人心,想做什麼?"但他並沒有直接對蕭何說。

劉備也一樣採取了含蓄的說法,如果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發個誓,若奪走我兒的帝位,就不得好死!"如果你是諸葛亮,心裡會怎麼想?你肯定會很不悅。

含蓄說話,是一種留有餘地的做法,有利於改善彼此的關係。只有涉世未深的天真之人,才會對人直接表達不信任,將雙方的關係逼入死角,而失去迴旋的餘地。

劉備沒有這樣直來直去地說,而是很含蓄地說。這話很有水平,表面上聽起來讓人感動,而到了聰明人耳裡,便是"於無聲處聞驚雷",足以產生警醒的效果。

這就是含蓄的妙處。

孫子兵法:含蓄的說話往往更容易達到目的

到了現代,我們說話依然含蓄,有些話甚至含蓄得讓人很難理解。比如,我們會說"我不確定這樣是不是能夠實行",其潛臺詞往往是"這根本行不通"。又如"或許你可以去詢問一下別人的看法",其潛臺詞往往是"你問我也沒用"。再比如"你可能還不太瞭解"這句話,或許真正的意思是"你的腦子'進水'了嗎?連這都不懂"。像這樣的含蓄之語,若你不懂,往往很難領會說話之人的心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