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首先,美國的實力是世界各國最強的,其戰與和的態度事關二戰的全局。據不完全統計, 1937年美英法三國的經濟潛力約佔當時世界經濟潛力的56% ,其中美國的實力尤為舉足輕重,其化工工業規模世界第一,美國的生產的工業產品佔西方國家總量48% (1939—1945美國的發電量是英國的5倍,煤炭產量是英國的2倍多,石油產量是英國的15倍,鋼產量是英國的5. 7倍,糧食產量是英國的9. 2倍) ;而同期的德日意僅佔世界經濟潛力的20%;到1939年戰爭爆發時,美英法三國的煤炭產量是德日意的2倍,鋼產量是德日意的1倍,發電量是德日意的1. 2倍;而在整個1939—1945年期間美國的發電量是德日意三國的2. 15倍,煤炭產量與德日意產量持平,石油及其製品的產量則是德日意三國的20倍,鋼產量是德日意的2倍,糧食產量是三國總產量的2. 37倍[ 5 ] 。不僅如此,美國的軍事力量也堪稱世界一絕,在1941—1945年它共生產步槍1233萬支,衝鋒槍193萬支,機槍261萬挺,火炮迫擊炮65萬門,坦克10萬輛,飛機19萬架,同期的德日意只生產了步槍衝鋒槍1088萬支, 機槍161萬挺,火炮迫擊炮57萬門,坦克5萬輛,飛機13. 8萬架。1940年底,美陸軍達146萬人,有26個步兵師, 2個騎兵師, 5個坦克師,擁有近9000架飛機,12600門火炮迫擊炮, 1萬輛汽車,海軍有15艘戰列艦, 6艘航空母艦, 37艘巡洋艦, 168艘驅逐艦, 113艘潛艇。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二戰美國軍工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二戰美國軍工

從1940年6月開始,美國暗中動員4000名科學家,投入20億美元研製原子彈。美軍的技術裝備擴張之快、水平之高,令當時的參戰各國汗顏。這點連蘇聯也承認"在戰爭結束前,美國武裝力量是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陸海軍中最強大的力量"。從這些直接影響到戰爭狀態的數據來看,充分說明了美國的戰爭潛力無與倫比,誰把美國爭取過去,誰就贏得了戰爭。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廣島原子彈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原子彈下的廢墟

戰爭爆發後,在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的打擊下,東歐的波蘭很快就淪為第一個犧牲品;即使是號稱世界軍事大國、歐洲頭號陸軍強國的法國也未能倖免於難,不到一個月就戰敗投降;戰爭僅僅才開始一年,然而在東歐、北歐和西歐的上空幾乎到處都飄揚著納粹的旗幟。1941年6月,德軍"閃擊"蘇聯,半年時間就消滅蘇軍400多萬(直接俘獲330萬人) ,兵臨莫斯科城下。此時此刻,德國法西斯勢力佔領全歐洲彷彿只不過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反法西斯同盟國英國和蘇聯苦苦掙扎,難以為繼。戰前的英軍本來就只有5個步兵師, 1個坦克師, 3個防空旅,外加國民部隊12個步兵師, 1個坦克旅, 3個騎兵旅;敦刻爾克撤退使其僅剩下500門大炮, 200輛坦克, 1000餘架飛機,這點力量不要說與德國對壘,就是保衛英倫三島都十分單薄。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1年底的德國已經控制了三倍於本土面積的領土,成為擁軍723萬,有坦克6000輛、60000門大炮、10000餘架飛機、217艘軍艦的超級大國,其生產的機床和煤炭量均是蘇聯的1. 5倍,在有色金屬、電力、鋼鐵、水泥、機車方面的產量都比蘇聯多,鐵路運輸能力是蘇聯的一倍。而蘇聯經濟卻遭遇了比軍事更加慘重的損失,工業生產總值下降到戰前48% ,黑色及有色金屬延壓板、軸承(武器製造所必需)等生產完全停頓,在以後的整個戰爭時期其發電量都只有德國的一半,煤炭產量是德國的五分之一,鋼鐵產量是德國的三分之一,如果沒有足夠的外援,蘇德戰場不會出現奇蹟,蘇軍的潰敗已成必然趨勢。形勢逼迫斯大林考慮與德國單獨媾和,不得不請保加利亞駐蘇大使從中斡旋。當歐洲上空到處瀰漫著投降、戰敗的氣氛,法西斯就要完成征服世界的關鍵一步時候。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大本營珍珠港,使美軍艦隊幾乎全部覆沒,意外地將美國推入同盟國陣線,世界歷史進程終於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就驟然使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力量對比出現根本變化,並帶來世界戰爭格局的劇烈重組。在整個二戰中,全世界支出的軍費總計11170 億美元,而美國就支出軍費3100億美元,約佔三分之一;有1600萬美國青年走上歐亞戰場為反法西斯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美國還以租借的形式向盟國提供資金援助436億美元,戰爭物資8340萬噸。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二戰美國大兵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二戰美國航母

日本的南進戰略完全取代其北進戰略後,迫使它從中朝及本土抽調11個師團40萬人的兵力進攻東南亞,從而杜絕了日本再從中國東北進攻西伯利亞的可能,避免了蘇軍可能受到軸心國軍隊兩面夾擊的厄運,徹底改善了蘇聯的周邊戰略環境,為最後打敗法西斯德國創造了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太平洋戰場的開闢,很難想象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會取得最後勝利。"珍珠港事件一舉,斯大林便無須再擔憂會從東部受到襲擊了,他幾乎可將亞洲的全部兵力調去打德軍" ,"1942年夏,最高統帥部決定從遠東再撤出一大批兵力,莫洛托夫告訴斯大林日本已陷入東南亞,斯大林立即給華西列夫斯基致電要求撤出遠東10—12個師"。不僅如此,世界最大戰爭機器的美國的參戰,意味著這將一舉打亂軸心國既定的征服世界的戰略部署,加劇德日意三國之間的猜疑和矛盾,迫使它們轉而各自為戰,為同盟國的各個擊破,最後打敗法西斯奠定了基礎;美國的加入還使同盟國之間的向心力更增強了,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反法西斯盟國崩潰的積極作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致電其駐日大使,要求大使盡其一切力量促使日本人從背後迅速襲擊蘇聯。然而太平洋戰爭的發生,反倒是日本把德國逼到牆角,希特勒只好橫下一條心,對美宣戰。但前景如何? 不少德國高級將領對希特勒嚮往的千秋帝國越來越懷疑。"希特勒作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老兵,對美國加入一戰後戰局的隨之而來轉變,印象十分深刻。為不給美國再次界入歐洲戰場提供口實, 1939年9月曾命令德國海軍潛艇不準在大西洋襲擊美國船隻;他"在戰爭頭兩年,仍然盡力使美國不捲入戰爭,用盡一切手段,包括賄賂國會議員,津貼作家,支持孤立主義者,使美國在戰爭中不參加到德國的敵人方面⋯⋯",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意味著希特勒害怕美國,因為"他清楚地懂得,一次只能對付一個國家,這是他的戰略迄今得到成功的秘訣。對付美國的時候一定會到來,但只有在打敗英國和蘇聯之後才能這樣做。"雖然在太平洋戰爭形勢的逼迫下,希特勒到德國國會發表了反美演講,正式宣佈對美開戰,但私下卻也無可奈何地對其親信鮑曼說:反美戰爭是個悲劇,不合邏輯,也無現實基礎。在他看來:按德國的預期行動,德日聯合進攻蘇聯,蘇聯肯定難逃法國的厄運。美國加入同盟國陣線,徹底改變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力量對比。這當然要歸功於日本對珍珠港的不宣而戰。自華盛頓立國以來就定下了不干預歐洲事務的孤立主義基本國策;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消耗美國軍費350億元,卻未給其帶來任何政治上的好處,美國借給英法的上百億美元外債也無法收回,一戰的結局使孤立主義再次主導美國政壇;羅斯福總統本人雖同情反法西斯盟國但也不得不於1939年9月5日簽署"中立法案",禁止向各交戰國輸出軍火和戰略物資。隨著歐洲戰爭日趨激烈,羅斯福應變形勢修改了"中立法案",給予反法西斯盟國現金購買軍火和戰略物資的優惠,但拒絕直接界入戰爭;在英倫三島空戰最激烈時,英國的外匯儲備耗盡,僅剩二十多億美元,無力繼續購買軍需物質。丘吉爾通過做美國政界的工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允諾可以無償向英國提供軍火和戰略物資,但美國政府拒絕參戰仍然是其不可動搖的底線。事隔一年,日本發動軍事進攻,不僅在軍事上摧毀了太平洋艦隊,更從政治上摧毀了阻擋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孤立主義勢力,掃除了羅斯福堅定不移反法西斯的最後障礙,"美國參戰給了他戰勝法西斯軸心國無窮的力量,在此之前丘吉爾的戰勝法西斯的諾言只是一種信念的話,而現在就要變成現實。現在他可無所顧慮地宣稱希特勒的命運已經決定,墨索里尼的命運也決定了,因為英美蘇同力同心,生死與共,具有兩倍甚至於三倍他們敵人的力量。"從此以後,再沒有發生某個盟國因戰敗而被迫投降的事情, 太平洋戰爭有力地遏制了個別盟國欲單獨與法西斯國家媾和的逆流,使二戰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日本偷襲珍珠港

正是由於美國的支持,蘇聯頂住了德國的瘋狂進攻。1942年,蘇軍因戰略戰術失誤,再一次遭到巨大損失:解放克里木之戰屢戰屢敗,三次進攻都失利,僅三個月就損兵折將二十五萬;第47、51、44等三個集團軍共三十多萬人在5月15日被全殲;哈爾科夫戰役又使第6、9、57等三個集團軍和鮑勃金將軍的戰役兵團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7月,第二突擊集團軍被全殲,卡拉齊地區的16個步兵師、8個坦克師也被全殲。一年之內蘇軍共損兵折將588萬人。然而,斯大林這一回沒有屈服於德國,他在戰場上所受到的損傷都得到了美國的支援。戰爭中,美援蘇15400架飛機, 7000輛坦克, 8000門高炮,價值近13億美元。尤其是在食品、機動車輛、燃油、火藥、生產資料方面的援助十分巨大。1942 - 1943年蘇聯產糧僅有戰前的一半,為此,美援蘇420萬噸糧食,其中相當可觀的部分是濃縮食品(肉罐頭) ,既解決了蘇軍食品匱乏的問題,又為之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運力;蘇軍的機動車輛很少,只有德軍一半,限制了軍隊的快速機動性,從1943年開始,美援汽車不斷運到蘇聯,共援助41萬輛汽車、3萬輛摩托車,分別是蘇聯戰時產量的1. 5倍和1. 2倍, ,使蘇軍運力一下達到德軍的3倍,美國還援助了400萬個輪胎,解決了蘇聯無法生產輪胎的窘境;蘇聯石油工業落後,汽油奇缺,美方及時援助了285萬噸汽油,是其戰時產量的58% ,維持了蘇軍上萬架飛機的運轉;蘇聯的火藥產量不足,美國給蘇聯運去30萬噸火藥,是其產量的53% ,保證了戰鬥需要;美援的4萬臺機床、25萬噸鋁、39萬噸銅, 10萬英里電話線、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蘇聯戰時經濟的運轉。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反攻前,蘇軍得到了800萬發炮彈的供應,超過德國在一戰時的用量。美英在西線的存在,牽扯了大量的德軍, 1941 - 1942年,德軍只有20 - 25%的陸軍師在西線, 1944則達到42%。朱可夫元帥說:"不能否認美國人為我們迅速大量生產供應了物資。沒有這些我們不可能組建後備力量,把戰爭繼續下去。我們沒有炸藥、火藥,美國人都直接給了我們,他們還給我們生產提供了多少銅板,沒有這些難道我們能生產出坦克嗎"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對二戰的作用

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